第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318 获得点赞 577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2014/08/03 #61 荥穴治皮肤病这个结论不妥,从医案来看这是内经上病下取,引气下行之法,
ctcmy1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6 帖子 2456 获得点赞 20 声望 38 2014/08/04 #62 第十三刀 说: 荥穴治皮肤病这个结论不妥,从医案来看这是内经上病下取,引气下行之法, 点击展开... 好奇,如果是引气下行,为什么单单提出荥穴,而不是其他五腧穴?
第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318 获得点赞 577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2014/08/04 #63 ctcmy101; 说: ctcmy101 发表于 2014-8-4 12:00 好奇,如果是引气下行,为什么单单提出荥穴,而不是其他五腧穴? 点击展开... 不错,其他的五腧穴也能.只是所能调的气血量大小不同而已.
ctcmy101; 说: ctcmy101 发表于 2014-8-4 12:00 好奇,如果是引气下行,为什么单单提出荥穴,而不是其他五腧穴? 点击展开... 不错,其他的五腧穴也能.只是所能调的气血量大小不同而已.
ctcmy1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6 帖子 2456 获得点赞 20 声望 38 2014/08/04 #64 第十三刀 说: 不错,其他的五腧穴也能.只是所能调的气血量大小不同而已. 点击展开... 气血量大小?五输穴究竟哪个的气血量最大呢?依照书中的解释似乎合穴最大?
刘 刘李和戎 声名远扬 版主 注册 2014/09/30 帖子 1014 获得点赞 751 声望 113 2014/11/13 #67 月黒风高 说: 请问:牛皮癣可以治疗么? 点击展开... 从未听说针刺能治刘皮癣。但是我看见过用化脓灸治愈了牛皮癣。
gaohong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5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年龄 54 2014/11/17 #69 742037336 说: 荥主身热,有点道理 点击展开... 我常用的是曲池,三阴交,血海,治疗皮肤病湿疹,但不会除根。
杏 杏林清风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1/27 帖子 7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4/11/28 #71 在给一个糖尿病患者做按摩时发现其左脚底,在2.3 3.4间有两处五角硬币大小的硬块,很硬。他自己讲很早就有了,不痛不痒,没在意。就在这两处按摩。按摩完了这一处,换别处按摩时发现硬块变软了。到按摩结束再看,硬块几乎不见了。整个按摩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此列是否和楼主讲的相同? 新手上路 ,请赐教。
在给一个糖尿病患者做按摩时发现其左脚底,在2.3 3.4间有两处五角硬币大小的硬块,很硬。他自己讲很早就有了,不痛不痒,没在意。就在这两处按摩。按摩完了这一处,换别处按摩时发现硬块变软了。到按摩结束再看,硬块几乎不见了。整个按摩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此列是否和楼主讲的相同? 新手上路 ,请赐教。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60 获得点赞 833 声望 113 2015/07/07 #73 八、治皮肤病很有效的穴位 这治皮肤病的穴位,简单实用,由于过于简单,都不知道如何收费才好,呵呵。这些方子伴随我临床多年,真有些舍不得,大家珍惜吧。 ①内庭穴{荥穴}:凡在手足阳明经循行处或部位的皮肤病,不论虚实证,都可以补或泻法治之。 案例:一中年男子,鼻两侧、颈缺盆部位患皮肤病,局部皮肤厚硬,呈片状粒疹,时时作痒,抓痒时,既起白屑,该痒处变白色,脱白屑。针泻内庭穴5次愈。 ②侠溪穴{荥穴}:凡在手足少阳经部位皮肤病,不论实证或虚证,皆可用补或泻法治之。 案例:一男青年,手臂少阳经循行处患皮肤病,呈皮肤厚硬状。针泻侠溪穴3次愈。 说明:这两个穴的取用原理源于《灵枢》:“病变于色者,取其荥”。再者经络循行不止是一条线,也应该是一片或一条带状循行的,所以经络所过的区域出现问题就可以归到相应的经来取穴。 由版主最后编辑: 2017/01/17
八、治皮肤病很有效的穴位 这治皮肤病的穴位,简单实用,由于过于简单,都不知道如何收费才好,呵呵。这些方子伴随我临床多年,真有些舍不得,大家珍惜吧。 ①内庭穴{荥穴}:凡在手足阳明经循行处或部位的皮肤病,不论虚实证,都可以补或泻法治之。 案例:一中年男子,鼻两侧、颈缺盆部位患皮肤病,局部皮肤厚硬,呈片状粒疹,时时作痒,抓痒时,既起白屑,该痒处变白色,脱白屑。针泻内庭穴5次愈。 ②侠溪穴{荥穴}:凡在手足少阳经部位皮肤病,不论实证或虚证,皆可用补或泻法治之。 案例:一男青年,手臂少阳经循行处患皮肤病,呈皮肤厚硬状。针泻侠溪穴3次愈。 说明:这两个穴的取用原理源于《灵枢》:“病变于色者,取其荥”。再者经络循行不止是一条线,也应该是一片或一条带状循行的,所以经络所过的区域出现问题就可以归到相应的经来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