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5
- 获得点赞
- 35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六经之论,古今众说纷纭,不知宗于谁家,各说均觉有理而又不能具体明了。有讲由外到内分为六个层次的,有认为是足之六经的,看多了反而不慎了之。《伤寒》一书由汉至今近千年而仍然为临床医家所推崇,是世人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那么他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学习《伤寒》易,现在真正理解难,难道现在学习它就没有捷径可走吗?六经是指的六条经吗?这个问题从学习伤寒之初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了六经才会真正体会《伤寒》条文的真实意义所在,也才会在临床中灵活发挥拓展运用。
在《伤寒论》中只是提到六病而并未言及六经,大多都认为六经是后来加的,而六经与足的经络病变又不完全相同,可见此六经亦非足之六经。“经”者,经典也,《伤寒论》称之为四大经典之一,那么这个“经”就是经典的“经”,其六经之谓我觉得就是经典中的六部小经,每一部小经就是一个病,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病,也就是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这六个系统出了问题,每一个系统出问题就有一套不同的解决方案。
学习《伤寒论》时我多是结合《内经》在学习的,在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其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由他的原序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和《难经》等,用药来源于《神农本草》和《伊尹汤液》,其理论既然来源于内经与难经,也就是说他的理论就在这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里面讲了,故而他不再重复理论的问题而直接讲临床的症候问题了。以前我曾经认为他的六经就是运气学说的一种演绎,我也曾经在五运六气中摸索了一段时间,而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而通过一段时间对内经的温习,觉得并未有五运六气那么复杂,只是他借鉴了六气而已,也将《内经》的天人统一思想融合在一起了,将四时划分为了六个小段。在《内经》中记载的皇帝在给雷公传授医学方法时强调说:“圣人治病,一定要遵循法度,要善于取类比象,将幽深的医理简单化,不要死守教条,方为学医的至道。”中医有一种思维叫做象数思维,其理论就是源于《内经》,在内经中言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极为相似的,这就是取类比象。张仲景就是充分运用了这种取类比像的方法,将四象变为具体的六个象,也就是将阴阳的老少分为了阳的少阳、阳明与太阳,由二阳变为了三阳,将阴分为了太阴、少阴与厥阴这三阴,亦是由二阴变为了三阴。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每一病都有一个欲解时的条文,很多人对于这个条文都不重视,而我在学习《伤寒论》时,认为这个欲解时的条文就是破解《伤寒论》六经的密码。这六个欲解时是“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而对这六个欲解时的说法有很多,我认为他们都没有提到这个欲解时的重点,没有认识到这六个欲解时的真实意义。中医强调一个气的变化,这个气也就是阳气在自然界的变化而由春、夏、秋、冬化生的升、长、收、藏。自然界中阳气有升降浮沉,而其在人体对应的阳气也一样的有升降浮沉。春夏秋冬为四时,亦是四象,而张仲景将这四时转化为了六气,也就是四象变为了六象。阳气的升降浮沉亦划分为了六个小段,大都知道在阳的方面其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在阴的方面其太阴代表阴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厥阴代表阴气趋于最衰的阶段。而且这三阴三阳都有“开、阖、枢”。其在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其在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与阖就如门之开与关,枢则是开与关之枢纽。而通过六经的欲解时,将六经的欲解时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发现这六个欲解时就是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由此我对六经之三阴三阳有一个新的推论,也就是阳气的升降浮沉。在少阳这个时间段就是阳气由阴刚刚出阳,好比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阳气就如刚刚出土的嫩芽那般娇嫩,这个阶段故而阳气少。在太阳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中午,太阳正旺,艳阳高照,就如夏天的树木那样枝繁叶茂,故而这个阶段为阳气最多的阶段。阳明这个时间段就是太阳西下的时间段,就如到了秋天的收藏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了,故而天气本应凉爽。我将三阴都归为阳气收藏的阶段,太阴我现在的理解不是阴气的太多,既然太阴为开,开的什么,就是开门让阳气进入一个藏的阶段。少阴就是阳气潜藏的具体阶段,厥阴就是阳气由阴转阳的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太阳即将出地平线的阶段。其对应于人体也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六病也就是这阳气升降出入的这六个阶段出现了故障而引起的问题,少阳病就是阳气的上升过程出现了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阳气不能正常的上升或是上升太过,故而会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太阳就是阳气释放的这个阶段发生了故障,阳气不能正常释放或是释放太过,故而有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本为阳气收敛的阶段,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收敛,就会出现高热,如果由热而致津液大伤,则就会有胃家实的现象。太阴这个阶段如果不能让阳气潜藏,则阳气不能温眴内脏,故而会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这一系列症状出现。少阴为阳气潜藏的具体阶段,如过这个阶段阳气不能正常潜藏,则会脉微细,但欲寐,想睡觉又睡不着了,而且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有生命危险。厥阴这个阶段是阳气由阴出阳的阶段,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由潜藏转化为阳气外出,就如土里的种子不能发芽一样烂掉,这也真如黎明前的黑暗,厥气来复,故而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相应症状。
《伤寒论》之六病就是阳气的六个阶段的不同问题,而人体各个脏腑都是由阳气来濡养的,虽人体有不同的脏腑之气,而每个脏腑之气均有升降出入,只要是这个升降出入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管它属于哪一个脏腑,在《伤寒》来说都是六经病之一,故而有六病统万病之说,其个中滋味全在自己体会。
在《伤寒论》中只是提到六病而并未言及六经,大多都认为六经是后来加的,而六经与足的经络病变又不完全相同,可见此六经亦非足之六经。“经”者,经典也,《伤寒论》称之为四大经典之一,那么这个“经”就是经典的“经”,其六经之谓我觉得就是经典中的六部小经,每一部小经就是一个病,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病,也就是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这六个系统出了问题,每一个系统出问题就有一套不同的解决方案。
学习《伤寒论》时我多是结合《内经》在学习的,在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其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由他的原序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和《难经》等,用药来源于《神农本草》和《伊尹汤液》,其理论既然来源于内经与难经,也就是说他的理论就在这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里面讲了,故而他不再重复理论的问题而直接讲临床的症候问题了。以前我曾经认为他的六经就是运气学说的一种演绎,我也曾经在五运六气中摸索了一段时间,而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而通过一段时间对内经的温习,觉得并未有五运六气那么复杂,只是他借鉴了六气而已,也将《内经》的天人统一思想融合在一起了,将四时划分为了六个小段。在《内经》中记载的皇帝在给雷公传授医学方法时强调说:“圣人治病,一定要遵循法度,要善于取类比象,将幽深的医理简单化,不要死守教条,方为学医的至道。”中医有一种思维叫做象数思维,其理论就是源于《内经》,在内经中言及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极为相似的,这就是取类比象。张仲景就是充分运用了这种取类比像的方法,将四象变为具体的六个象,也就是将阴阳的老少分为了阳的少阳、阳明与太阳,由二阳变为了三阳,将阴分为了太阴、少阴与厥阴这三阴,亦是由二阴变为了三阴。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每一病都有一个欲解时的条文,很多人对于这个条文都不重视,而我在学习《伤寒论》时,认为这个欲解时的条文就是破解《伤寒论》六经的密码。这六个欲解时是“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而对这六个欲解时的说法有很多,我认为他们都没有提到这个欲解时的重点,没有认识到这六个欲解时的真实意义。中医强调一个气的变化,这个气也就是阳气在自然界的变化而由春、夏、秋、冬化生的升、长、收、藏。自然界中阳气有升降浮沉,而其在人体对应的阳气也一样的有升降浮沉。春夏秋冬为四时,亦是四象,而张仲景将这四时转化为了六气,也就是四象变为了六象。阳气的升降浮沉亦划分为了六个小段,大都知道在阳的方面其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在阴的方面其太阴代表阴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厥阴代表阴气趋于最衰的阶段。而且这三阴三阳都有“开、阖、枢”。其在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其在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与阖就如门之开与关,枢则是开与关之枢纽。而通过六经的欲解时,将六经的欲解时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发现这六个欲解时就是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由此我对六经之三阴三阳有一个新的推论,也就是阳气的升降浮沉。在少阳这个时间段就是阳气由阴刚刚出阳,好比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阳气就如刚刚出土的嫩芽那般娇嫩,这个阶段故而阳气少。在太阳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中午,太阳正旺,艳阳高照,就如夏天的树木那样枝繁叶茂,故而这个阶段为阳气最多的阶段。阳明这个时间段就是太阳西下的时间段,就如到了秋天的收藏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了,故而天气本应凉爽。我将三阴都归为阳气收藏的阶段,太阴我现在的理解不是阴气的太多,既然太阴为开,开的什么,就是开门让阳气进入一个藏的阶段。少阴就是阳气潜藏的具体阶段,厥阴就是阳气由阴转阳的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太阳即将出地平线的阶段。其对应于人体也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六病也就是这阳气升降出入的这六个阶段出现了故障而引起的问题,少阳病就是阳气的上升过程出现了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阳气不能正常的上升或是上升太过,故而会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太阳就是阳气释放的这个阶段发生了故障,阳气不能正常释放或是释放太过,故而有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本为阳气收敛的阶段,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收敛,就会出现高热,如果由热而致津液大伤,则就会有胃家实的现象。太阴这个阶段如果不能让阳气潜藏,则阳气不能温眴内脏,故而会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这一系列症状出现。少阴为阳气潜藏的具体阶段,如过这个阶段阳气不能正常潜藏,则会脉微细,但欲寐,想睡觉又睡不着了,而且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有生命危险。厥阴这个阶段是阳气由阴出阳的阶段,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由潜藏转化为阳气外出,就如土里的种子不能发芽一样烂掉,这也真如黎明前的黑暗,厥气来复,故而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相应症状。
《伤寒论》之六病就是阳气的六个阶段的不同问题,而人体各个脏腑都是由阳气来濡养的,虽人体有不同的脏腑之气,而每个脏腑之气均有升降出入,只要是这个升降出入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管它属于哪一个脏腑,在《伤寒》来说都是六经病之一,故而有六病统万病之说,其个中滋味全在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