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9/12/17 #21 金老,为中医传承尚能如此努力,我等后学又岂能落于人后。 要整理,我第一个报名。
金国荣老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3/22 帖子 766 获得点赞 6 声望 0 2009/12/17 #22 请论坛主管安排,我将照片寄往一处,由论坛发放在可靠人手中,为岐黄论坛专利而不流失.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2009/12/17 #27 金老,现在我是有一点迷糊,就是您要寄的是书稿还是已经拍好的相片。如果是书稿呢,这个需要很多人来整理,然后就需要拍成照片或者扫描,然后分配给可信任的人,一个人整理一点。如果是已经扫描好的图片,那我们找好人手,然后您传图片给相应的人员就行了。
金老,现在我是有一点迷糊,就是您要寄的是书稿还是已经拍好的相片。如果是书稿呢,这个需要很多人来整理,然后就需要拍成照片或者扫描,然后分配给可信任的人,一个人整理一点。如果是已经扫描好的图片,那我们找好人手,然后您传图片给相应的人员就行了。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02 声望 68 2009/12/17 #28 人多力量大,相信论坛一定可以协助金老完成心愿,尽早把宝贝整理挖掘出来。造福后人。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9/12/17 #30 回复 29# 花香丁 实际很简单,金老自己或者找个人,把可以公开的资料拍成照片,发给我,我开设专版,招募有兴趣参与整理的同道,分发任务,之后集中整理成篇,就可以了。 就像下面的形式: 《内景真传说》 前贤于人身之经络,重见叠出,而于内景则略之。华佗虽有内照图,然亦有难辨而未悉者,故考而分别之。前自气管以下,联络皆脏也;后自食管以下,联络皆腑也。 口之上下谓之唇,名曰:飞门。言其运动开张,如物之飞也。口内居者为舌,舌乃心之苗。其舌本又属脾肾二经。舌下有二隐窍,名曰:廉泉。动而津液涌出,下通于肾,如肾水枯涸。津液不能上潮,则口干燥矣。其上下齿牙为户门,虽属手足阳明二经,而其本又属乎肾,以其肾主骨也。故曰齿乃骨之余。 其喉间有小舌之垂下者,名曰悬雍,乃发生之机也。 再下又有会厌,居吸门之上,其大如钱,为声音之关,薄而易起,音快而便 ;厚而迟起,音慢而重。 项前硬管;谓之喉咙,主气。喉以侯气,即肺管也。管有十二节,长七寸,下连于肺。经曰:肺为相傅之官,形如华盖,六叶两耳,上有二十四孔,主藏魄。心居肺下,形如未开莲花,其位居中而前。经曰:心为君主之宫。上有七窍三毛,主藏神。周围有脂膜裹之,是为心包络。近下另有膈膜一层,周围张大,贴连胸脊之前后,以遮膈下浊气,不使上薰心肺也。其膈膜之上,谓之膻中。经曰:膻中为气之海,乃清气所居之地,而为上焦,主持呼吸,而条贯百脉者也。心发四系:一系上连于肺;一系从左透膈膜,而下通于肝。肝如春木发折之象,经曰:肝为将军之官,主藏魂,肝凡七叶,而胆附于肝之短叶,胆为清净之府,有上口而无下口,又谓之青肠;一系从右透膈膜,而下通于脾,脾如马蹄,掩于太仓之上,大仓,即胃也,经曰:脾胃为仓廪之官,主磨水谷,其位居中,主藏意;一系透膈膜,循脊直下,而通于肾,肾有二枚,形如豇豆,色紫黑,从背脊第十四节两旁膂筋间,经曰:肾为作强之官,主藏精与志,左一枚阴水居焉,右一枚相火居焉,其正中谓之命门,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乃人身立命之根本。 此言五脏皆统而相连者也。 喉咙后管,名曰咽门,咽以咽物也。咽下为胃管,长一尺三寸,下连贲门,即胃之上口也,下以透膈,乃太仓胃也。胃又谓之黄肠,与脾相为表里。脾为运化之原,胃为藏纳之府,主腐熟水谷,合变化乃为中焦。胃之下口为幽门,谓幽微隐秘之处,水谷由此传入小肠,小肠承受化物,经曰: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谓之赤肠,其下口谓之阑门,谓拦住水谷、秘清别浊、而分入大肠膀胱也。其泌之清者,前以渗入膀胱,膀胱与小肠脂膜相连,无上口而有下口,小肠秘之清者,从而渗入之,其中空虚,善受湿气,故津液藏而化为溺。经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又谓之黑肠,下口有管,直透前阴,而溺出焉。其泌之浊者,后以传入大肠为粪。大肠积叠十六曲,故又名回肠,又名白肠。二脏咸禀下焦决渎之气,传导秽滓,从直肠而出肛门。直肠在肛门之上,长七寸。肛门又名魄门,人死,魄从此而去。 此言六腑皆统而相连者也。
回复 29# 花香丁 实际很简单,金老自己或者找个人,把可以公开的资料拍成照片,发给我,我开设专版,招募有兴趣参与整理的同道,分发任务,之后集中整理成篇,就可以了。 就像下面的形式: 《内景真传说》 前贤于人身之经络,重见叠出,而于内景则略之。华佗虽有内照图,然亦有难辨而未悉者,故考而分别之。前自气管以下,联络皆脏也;后自食管以下,联络皆腑也。 口之上下谓之唇,名曰:飞门。言其运动开张,如物之飞也。口内居者为舌,舌乃心之苗。其舌本又属脾肾二经。舌下有二隐窍,名曰:廉泉。动而津液涌出,下通于肾,如肾水枯涸。津液不能上潮,则口干燥矣。其上下齿牙为户门,虽属手足阳明二经,而其本又属乎肾,以其肾主骨也。故曰齿乃骨之余。 其喉间有小舌之垂下者,名曰悬雍,乃发生之机也。 再下又有会厌,居吸门之上,其大如钱,为声音之关,薄而易起,音快而便 ;厚而迟起,音慢而重。 项前硬管;谓之喉咙,主气。喉以侯气,即肺管也。管有十二节,长七寸,下连于肺。经曰:肺为相傅之官,形如华盖,六叶两耳,上有二十四孔,主藏魄。心居肺下,形如未开莲花,其位居中而前。经曰:心为君主之宫。上有七窍三毛,主藏神。周围有脂膜裹之,是为心包络。近下另有膈膜一层,周围张大,贴连胸脊之前后,以遮膈下浊气,不使上薰心肺也。其膈膜之上,谓之膻中。经曰:膻中为气之海,乃清气所居之地,而为上焦,主持呼吸,而条贯百脉者也。心发四系:一系上连于肺;一系从左透膈膜,而下通于肝。肝如春木发折之象,经曰:肝为将军之官,主藏魂,肝凡七叶,而胆附于肝之短叶,胆为清净之府,有上口而无下口,又谓之青肠;一系从右透膈膜,而下通于脾,脾如马蹄,掩于太仓之上,大仓,即胃也,经曰:脾胃为仓廪之官,主磨水谷,其位居中,主藏意;一系透膈膜,循脊直下,而通于肾,肾有二枚,形如豇豆,色紫黑,从背脊第十四节两旁膂筋间,经曰:肾为作强之官,主藏精与志,左一枚阴水居焉,右一枚相火居焉,其正中谓之命门,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乃人身立命之根本。 此言五脏皆统而相连者也。 喉咙后管,名曰咽门,咽以咽物也。咽下为胃管,长一尺三寸,下连贲门,即胃之上口也,下以透膈,乃太仓胃也。胃又谓之黄肠,与脾相为表里。脾为运化之原,胃为藏纳之府,主腐熟水谷,合变化乃为中焦。胃之下口为幽门,谓幽微隐秘之处,水谷由此传入小肠,小肠承受化物,经曰: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谓之赤肠,其下口谓之阑门,谓拦住水谷、秘清别浊、而分入大肠膀胱也。其泌之清者,前以渗入膀胱,膀胱与小肠脂膜相连,无上口而有下口,小肠秘之清者,从而渗入之,其中空虚,善受湿气,故津液藏而化为溺。经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又谓之黑肠,下口有管,直透前阴,而溺出焉。其泌之浊者,后以传入大肠为粪。大肠积叠十六曲,故又名回肠,又名白肠。二脏咸禀下焦决渎之气,传导秽滓,从直肠而出肛门。直肠在肛门之上,长七寸。肛门又名魄门,人死,魄从此而去。 此言六腑皆统而相连者也。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9/12/17 #31 呵呵,金老的手稿很是珍贵的,不能邮寄来邮寄去的,难免损坏. 只要照好照片,传给我就可以了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2009/12/17 #32 那这个事情,就由老白全权来组织和负责了 需要人手的,算我一个
金国荣老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3/22 帖子 766 获得点赞 6 声望 0 2009/12/17 #33 我巳令徒儿拍好照片,星期六.日发给老白,花香丁,因无董友qq,拜讬整理,望勿错-字,更勿流失他处.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9/12/17 #34 《内景真传》多为手抄本,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此文是金老先生在写字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写上来的,更加值得珍惜。 楼主虽是无心之过,但以后还是真的要多注意才是
金国荣老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3/22 帖子 766 获得点赞 6 声望 0 2009/12/17 #37 大公之书,本当公之于世.无须责备.至于虚名,我早巳醒悟.我本赤条条来到人世,又都是学着人家的,甚至是偷来拾来的,自己平庸人-个.加之智力低下.偏偏从事于医,过莫大焉.今公之于世,让聪明人更聪明,祘是我在尘世一件功德吧.
大公之书,本当公之于世.无须责备.至于虚名,我早巳醒悟.我本赤条条来到人世,又都是学着人家的,甚至是偷来拾来的,自己平庸人-个.加之智力低下.偏偏从事于医,过莫大焉.今公之于世,让聪明人更聪明,祘是我在尘世一件功德吧.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02 声望 68 2009/12/18 #38 金老之言,大师之风范。 想当年,仲景师以济苍天,救天下黎民百姓之疾苦。将原世代口口相传之秘法公布于世,才得以成就今《伤寒论》之巨作。 相信今日金老之善举,也定当流芳医林。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09/12/18 #40 《 经络贯通说》 脏腑经络与周身相贯通,故视其外,应各得其本乎,内者所由矣。张子和曰:不明五运六气,检尽医书无益;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运气明,治得本;经络明,治得标。求得本,只治标,治千人,无一损。 如头面者,六阳脉之会也。 足太阴膀胱之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其经筋,一结于完骨,一结于枕骨。 手太阳小肠之经脉,别颊上出頁外络颧,其经筋,上结于完骨,下结于颔间。 足阳明胃之经脉,从颊车循发际至额颅。其络脉,结于颈项,其经筋,合于頄。 足少阳胆之经脉,上头抵出頁,下交颊车。其经脉,上额角交巅上,下走于颔上,結于頄 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至出頁交颊。其经别,别于巅。其经筋,当曲頬。 手阳明大肠之经脉,上颈贯頬。,其络脉上曲頬。其经筋,上颊结于頄,上左角络头,下右颔。此六阳脉之循于头面者也。 手足阴脉,惟肾之经脉结于枕骨,肝之支脉,从目系下颊里,肝之经脉,从目系上头额,与督脉会于巅,盖督脉亦上额交巅入络脑也。 枕骨之脉,凡三阳维经脉,入发际循枕骨,肾之经脉结于枕骨;膀胱之经筋,亦结于枕骨 完骨之脉,凡三。膀胱之经筋,结于完骨,小肠之经筋,亦结于完骨。 巅之脉,凡五。膀胱之经脉,交于巅;三焦之经脉,别于巅;肝与督脉会于巅,胆之经脉交于巅上。 额之脉,亦五。督脉同膀胱上于额;肝脉出于额;胃脉至于额颅;胆脉上于額角,眉属,此二经,而眉心曰阙,应肺。 颊之脉,凡四。小肠之经脉,别于颊;大肠之经脉贯于颊;肝之经脉下于颊;三焦之经脉,交于颊。 曲颊之脉,凡二。三焦之经脉当曲颊.. 大肠三经脉上曲颊。 曲颊之脉,凡二。胃之经脉循颊车,胆之经脉夹颊車。 出頁之脉,凡三。小肠之经脉上于出頁.. 三焦之经脉至于出頁.. 胆之经脉抵于出頁。 頄之经,凡四。胃之经筋,合于頄.. 大肠之经经筋,结頄.. 阳维经入頄。 頷之经,凡三。小肠之经筋结于頜.. 大肠之经筋下右頷.. 胆之经筋下走颔,出顾颔中。 頤之脉,凡二。胃之经筋循于颐后.. 胆之经筋出于颐中。 头脑之脉,凡四。膀胱与督脉络于脑.. 胃之络脉,大肠之经筋络于头.. 而小肠一脉独络于又貝也。 发际之脉,凡二。胃之经络脉循于额前;阳维之结筋入于脑后。 面之脉,凡四。任之经脉循于面;心之络脉出于面;胆之经脉散于面;阳明之脉营于面。 耳目之脉,内经曰:耳者,宗筋之所聚也。宗脉者,百脉一宗,肺所主也。百脉之气血,水谷所生,胃所主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耳鸣。胆之经脉,起于目锐眥,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眥。三焦之经脉,系耳后,出耳上角,其支者,入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亦至目锐眥。盖耳目之上下前后,惟手足少阳之经脉往来为多;胃之经脉出耳前;包络脉出耳后;膀胱经脉至耳上角;小肠支脉入耳中;大肠之经入耳合于宗脉。 目者,亦宗筋之所聚也。膀胱之经脉起于目内眥,其经脉为目上纲。胃之经别系目系,其经筋为目下纲。胆之经脉起目锐眥,其经别系目系,其经筋结于目眥为外维。小肠三焦之支脉,并至目锐眥。其经筋皆属外眥。心之经脉系目系,合目内眥。肝之经脉连目系。督脉起目眥。跷脉属目内眥。任脉入目下而络承泣。 口鼻之脉,内经曰;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经脉循行于口鼻者,凡八。一曰胃,其经脉起于鼻之交额中,循鼻外挟口环唇唇交承浆,其经别循咽出于口;其经筋挟口结于鼻。一曰小肠,其经脉挟**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一曰小肠,其经脉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眥。一曰肝,其经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一曰任,其脉别络口唇;一曰督,其脉上背颐环唇。一曰阴跷,其脉入頄鼻之旁。一曰阳跷,其脉与胃脉会于口吻,循行于鼻旁。八脉循行于口鼻之外者如此。 齿舌之脉,阳脉入齿故刚,阴脉系舌故柔。足阳明胃脉上齿中,手阳明大肠脉入下齿中,心之络脉系舌本;肝之经脉络舌本;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肾之经脉挟舌本。 咽喉之脉,咽之脉凡五,心之经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脾之经别结于咽,贯舌中;胆之经脉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胃之经别,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小肠经脉络心,循咽下膈。喉之脉凡七,心之经别,由心中上走喉咙;包络经别,由三焦出循喉咙;肾之经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肝之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大肠经别,上循喉咙,入缺盆;胃之经脉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胃之络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颈项之脉,脑后为项,两旁为颈。经脉循行于项者凡五,膀胱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项,是从前而上,下络嗌咽,是从后而上,从前而下者也,膀胱经别,从膂出于项。肾之经别,从舌出于项。膀胱之经筋挟脊上项。肾之经筋,挟膂上项。督脉从目内眥上额交巅下项。阳维脉从背背背胔水肩髀项旁上头,后入督脉于风府哑门穴。经脉循行颈者凡四,胃之经脉从頣后出大迎,循颊车,是从上而下,下而复上者也。大肠支脉 从缺盆上颈贯颊,是从下而上者也。小肠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胆之经脉从颊车,一上一下之有别者也。此其起止上下出入先后,而莫可混同也。 胸腹之脉,内经曰: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而膈者,胸腹之界畔,经脉之总关也。经脉之循行上下于胸腹膈者凡十有五,肺者,百脉之始,其经脉起于胃之中焦,下经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其经筋上结于缺盆,下结于胸里。其次为大肠之经脉,上出督脉之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其经别循行膺乳。其次为胃经脉,之支者,从缺盆下膈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亷,下挟脐,上气街中。其络脾之支,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会合冲脉而上行,会任脉于承浆者,胃脉之环唇者也。其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经筋从阴器上腹而四布至缺盆而总结。其次为脾之经脉,从膝股内前亷,入腹,络胃。而络胃之支,复从胃而上膈,其大络四布于胸胁。其经筋从阴器上复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其次为心之经脉,从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筋挟乳里,上结胸中,下系于脐。其次为小肠之经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系胃,属小肠之分。其次为肾经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其经脉与膀胱交络,肾络膀胱,膀胱络肾,肾与膀胱为表里故也。十二经脉,惟膀胱脉不行于胸膈腹。其次为包络之经脉,起于胸中,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从胸中出胁,其经筋由腋散于胸中。其次为三焦之经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其络脉,外绕于背,内注于胸中;其经别,从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循胁里,出气街,其直者,循胸腹,过季胁,行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其经别,循里。其经筋系于膺乳,结于缺盆。其次为肝之经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络胆,贯膈注肺,肺肝所以为终始也。任脉起于毛际,循腹里,与督脉会于关元之间,与冲脉会于腹之气街。冲脉者,起于腹之气街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周迴一身,如束带然,是总束一身之脉者也。 腰背之脉,腰背界限,分在脊骨,自大椎而下,十四节为背;自尾骶而上,七节为腰。而督脉行上下于二十一节,其下而上者,循篡上少腹,贯脐中央,入喉,上頣环唇,系目;其上行而下者,从目内眥,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下至篡,环转周身前后,应天道之绕地环转,以总督一身之阳。十四节以下,七节以上,其间为性命之门,故曰命门,乃督脉之穴。夫循行背脊之中者,督脉也。而脊骨之左右,各开一寸五分,膀胱之经脉也。其脉从大椎,循肩髀内,挟脊,抵腰,从腰中抵脊,贯臀下膕 ,此挟督脉之第一行,五脏之腧穴所由出者也。脊骨者左右,各开三寸,膀胱之支脉也。其脉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髀枢,下合腘中,此挟督脉之第二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者也。腰背之脉,凡五行。经曰;五脏之腧,出于背,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左右各开,中行一寸五分,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夫五脏之腧,皆出于足太阳之经者,五行之生,本乎天一之水,膀胱为水腑,而应于督脉,此阴阳水火之气交也。经曰;偠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养生之法,在肾,而其至要在腰脊,盖五脏皆系于背,腰脊竖立,则背脊正直,则中体五官皆正,四体五社皆正,则五脏之系无有不顺正而和畅矣。 腋胁之脉,肩下曰腋,腋下曰胁,胁之尽处,曰季胁,季胁之下,曰眇,挟脊两旁虚腰处之名也。肺之经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其经筋从胃之贲门下抵于胁,心之经脉,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其经筋从肘之内亷,上于入腋。包络经脉,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其经筋,自胁内亷,上臂,阴结于腋下,下散前后,挟胁。胆之经脉,循胁里,出气街,其直者,从缺盆下胁,循胸过季胁。其经筋直上走眇。季胁,上走胁前亷,系于膺乳,结于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脾之大络,出胆经之渊液穴下,四布于胸胁,其经筋从脐循腹里,结于肋。小肠之经筋,自肘内锐骨之后,入结于腋下。带脉与足少阳,交于季胁之下,阴维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此经脉循行于腋,于眇于季胁者,凡七也。 肩手之脉,经脉行于手者凡六,阴脉内行,故手三阴,肺,心,包络脉皆行于腋臑肘臂,腕掌之内也。阳脉外行,故手三阳,大肠,小肠,三焦脉皆行于肩臑,肘臂,腕掌之外也。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出食指之端。其经别入掌中。其经筋,下结于鱼后,上结肩前髃。心脉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亷,下肋内,循臂内后亷,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亷,出小指之端。包络脉从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入肘中,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肺脉,行包络脉之前。心脉,行包络脉之后。包络脉,行肺脉心脉之中,此三阴脉,止于大指,小指,中指三指之端,而皆出于腋下者也。大肠脉起于食指之端,而皆出于腋下者也。大肠脉起于食指之端,出合谷,循臂上亷,入肘外亷,上臑外前亷,上肩,出髃骨之前亷。小肠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锐中,循臂骨下亷,出肋内侧,循臑外后亷,出肩解,绕肩髀,交肩上。三焦脉,起于无名指之端,循手表脉出臂外,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胆脉之后,大肠脉,行三焦脉之前;小肠脉,行三焦脉之后;三焦脉,行大肠, 小肠脉之中,此三阳脉起于食指,小指,无名指三指之端,而皆出于肩上者也。肺之经脉出大指,肺之支脉,出食指内亷;大肠经脉出食指上亷;心脉出小指内侧;小肠脉起小指外侧,包络脉出无各指内侧;三焦脉起无名指外侧,是一指而有两脉者也。 股足之脉,经脉起于足者六,阴脉三,曰脾,肾,肝。阳脉三,曰胃,胆,膀胱。内阴而外阳,此手足之所同者也。脾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过核骨后,上内踝前踝,循腨,内胫后,由膝股内前亷,入腹。肾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循内踝之后,入蹆中,由腨内,胫内,股内,后亷,贯脊。肝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亷,由内踝,上腘内亷,循股阴,入毛中。脾脉行肝脉之前,肾脉行肝脉之后,肝脉行脾脉,肾脉之中。此三阴脉行于股足之内者也。胃脉,循腹里,以下髀关,由膝膑中,循胫外亷,下足跗,入次指外间;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穴,下入次指外间;一别从跗上,入大指次指间,出其端。膀胱脉, 从腰中,挟脊,贯肾,过髀枢,循髀外,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胆脉绕毛际,入髀厌中,循髀阳,出膝下,由外辅骨之前,下低绝骨之端,出外踝,循足跗,入四指之间;其支者,别于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骶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胃脉行胆脉之前,膀胱脉行胆脉之后,胆脉循胃脉,膀胱之中,此三阳脉行股足之外者也。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内外相对,表里交通,足与手,无以异也。二阴脉,内经曰;肾形窍于二阴。肝肾经脉,同行于腘,过二阴之前后。肾之经脉,别出腘外亷,上股内后亷贯脊,属肾络膀胱。肝之经脉,则上腘内亷,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肝肾之经筋并循阴股,结于阴器,足少阴之经筋,起于小指之下,合于足太阳。足厥阴之经,起于大指之上,络于诸筋,起止有不同者也。脾胃之经筋,亦并结于阴股,聚于阴器,虽与肝肾同处,然结与循,聚与结,有不同者也。凡此经脉之行循行,起止结聚,不可不细辨也。 经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前阴后阴之间,有穴名会阴者,乃任督冲三脉同出之源,一源而三岐也。任脉上毛际,循腹里,会冲脉于气街。督脉由毛际之下,横骨内之中央,女子入系廷孔,男子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合膀胱脉于尾闾。经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为之长。阳明者,胃脉也。心脾之所资生者也。若夫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以及肺主皮毛,肾主骨,心主血脉,脾主肌肉四肢,其内外相因之理,无不昭然若揭也矣。 此篇经络,博古通今,于清乾隆年间,攸邑蔡君默记抄写。若能熟读善悟,医之道过半矣。 诗曰: 这篇经络世罕稀,多少时医不能知。 攸邑蔡君家藏秘,子孙谨慎莫乱施。
《 经络贯通说》 脏腑经络与周身相贯通,故视其外,应各得其本乎,内者所由矣。张子和曰:不明五运六气,检尽医书无益;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运气明,治得本;经络明,治得标。求得本,只治标,治千人,无一损。 如头面者,六阳脉之会也。 足太阴膀胱之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其经筋,一结于完骨,一结于枕骨。 手太阳小肠之经脉,别颊上出頁外络颧,其经筋,上结于完骨,下结于颔间。 足阳明胃之经脉,从颊车循发际至额颅。其络脉,结于颈项,其经筋,合于頄。 足少阳胆之经脉,上头抵出頁,下交颊车。其经脉,上额角交巅上,下走于颔上,結于頄 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至出頁交颊。其经别,别于巅。其经筋,当曲頬。 手阳明大肠之经脉,上颈贯頬。,其络脉上曲頬。其经筋,上颊结于頄,上左角络头,下右颔。此六阳脉之循于头面者也。 手足阴脉,惟肾之经脉结于枕骨,肝之支脉,从目系下颊里,肝之经脉,从目系上头额,与督脉会于巅,盖督脉亦上额交巅入络脑也。 枕骨之脉,凡三阳维经脉,入发际循枕骨,肾之经脉结于枕骨;膀胱之经筋,亦结于枕骨 完骨之脉,凡三。膀胱之经筋,结于完骨,小肠之经筋,亦结于完骨。 巅之脉,凡五。膀胱之经脉,交于巅;三焦之经脉,别于巅;肝与督脉会于巅,胆之经脉交于巅上。 额之脉,亦五。督脉同膀胱上于额;肝脉出于额;胃脉至于额颅;胆脉上于額角,眉属,此二经,而眉心曰阙,应肺。 颊之脉,凡四。小肠之经脉,别于颊;大肠之经脉贯于颊;肝之经脉下于颊;三焦之经脉,交于颊。 曲颊之脉,凡二。三焦之经脉当曲颊.. 大肠三经脉上曲颊。 曲颊之脉,凡二。胃之经脉循颊车,胆之经脉夹颊車。 出頁之脉,凡三。小肠之经脉上于出頁.. 三焦之经脉至于出頁.. 胆之经脉抵于出頁。 頄之经,凡四。胃之经筋,合于頄.. 大肠之经经筋,结頄.. 阳维经入頄。 頷之经,凡三。小肠之经筋结于頜.. 大肠之经筋下右頷.. 胆之经筋下走颔,出顾颔中。 頤之脉,凡二。胃之经筋循于颐后.. 胆之经筋出于颐中。 头脑之脉,凡四。膀胱与督脉络于脑.. 胃之络脉,大肠之经筋络于头.. 而小肠一脉独络于又貝也。 发际之脉,凡二。胃之经络脉循于额前;阳维之结筋入于脑后。 面之脉,凡四。任之经脉循于面;心之络脉出于面;胆之经脉散于面;阳明之脉营于面。 耳目之脉,内经曰:耳者,宗筋之所聚也。宗脉者,百脉一宗,肺所主也。百脉之气血,水谷所生,胃所主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耳鸣。胆之经脉,起于目锐眥,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眥。三焦之经脉,系耳后,出耳上角,其支者,入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亦至目锐眥。盖耳目之上下前后,惟手足少阳之经脉往来为多;胃之经脉出耳前;包络脉出耳后;膀胱经脉至耳上角;小肠支脉入耳中;大肠之经入耳合于宗脉。 目者,亦宗筋之所聚也。膀胱之经脉起于目内眥,其经脉为目上纲。胃之经别系目系,其经筋为目下纲。胆之经脉起目锐眥,其经别系目系,其经筋结于目眥为外维。小肠三焦之支脉,并至目锐眥。其经筋皆属外眥。心之经脉系目系,合目内眥。肝之经脉连目系。督脉起目眥。跷脉属目内眥。任脉入目下而络承泣。 口鼻之脉,内经曰;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经脉循行于口鼻者,凡八。一曰胃,其经脉起于鼻之交额中,循鼻外挟口环唇唇交承浆,其经别循咽出于口;其经筋挟口结于鼻。一曰小肠,其经脉挟**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一曰小肠,其经脉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眥。一曰肝,其经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一曰任,其脉别络口唇;一曰督,其脉上背颐环唇。一曰阴跷,其脉入頄鼻之旁。一曰阳跷,其脉与胃脉会于口吻,循行于鼻旁。八脉循行于口鼻之外者如此。 齿舌之脉,阳脉入齿故刚,阴脉系舌故柔。足阳明胃脉上齿中,手阳明大肠脉入下齿中,心之络脉系舌本;肝之经脉络舌本;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肾之经脉挟舌本。 咽喉之脉,咽之脉凡五,心之经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脾之经别结于咽,贯舌中;胆之经脉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胃之经别,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小肠经脉络心,循咽下膈。喉之脉凡七,心之经别,由心中上走喉咙;包络经别,由三焦出循喉咙;肾之经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肝之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大肠经别,上循喉咙,入缺盆;胃之经脉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胃之络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颈项之脉,脑后为项,两旁为颈。经脉循行于项者凡五,膀胱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项,是从前而上,下络嗌咽,是从后而上,从前而下者也,膀胱经别,从膂出于项。肾之经别,从舌出于项。膀胱之经筋挟脊上项。肾之经筋,挟膂上项。督脉从目内眥上额交巅下项。阳维脉从背背背胔水肩髀项旁上头,后入督脉于风府哑门穴。经脉循行颈者凡四,胃之经脉从頣后出大迎,循颊车,是从上而下,下而复上者也。大肠支脉 从缺盆上颈贯颊,是从下而上者也。小肠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胆之经脉从颊车,一上一下之有别者也。此其起止上下出入先后,而莫可混同也。 胸腹之脉,内经曰: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而膈者,胸腹之界畔,经脉之总关也。经脉之循行上下于胸腹膈者凡十有五,肺者,百脉之始,其经脉起于胃之中焦,下经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其经筋上结于缺盆,下结于胸里。其次为大肠之经脉,上出督脉之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其经别循行膺乳。其次为胃经脉,之支者,从缺盆下膈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亷,下挟脐,上气街中。其络脾之支,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会合冲脉而上行,会任脉于承浆者,胃脉之环唇者也。其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经筋从阴器上腹而四布至缺盆而总结。其次为脾之经脉,从膝股内前亷,入腹,络胃。而络胃之支,复从胃而上膈,其大络四布于胸胁。其经筋从阴器上复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其次为心之经脉,从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筋挟乳里,上结胸中,下系于脐。其次为小肠之经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系胃,属小肠之分。其次为肾经脉之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其经脉与膀胱交络,肾络膀胱,膀胱络肾,肾与膀胱为表里故也。十二经脉,惟膀胱脉不行于胸膈腹。其次为包络之经脉,起于胸中,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从胸中出胁,其经筋由腋散于胸中。其次为三焦之经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其络脉,外绕于背,内注于胸中;其经别,从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循胁里,出气街,其直者,循胸腹,过季胁,行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其经别,循里。其经筋系于膺乳,结于缺盆。其次为肝之经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络胆,贯膈注肺,肺肝所以为终始也。任脉起于毛际,循腹里,与督脉会于关元之间,与冲脉会于腹之气街。冲脉者,起于腹之气街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周迴一身,如束带然,是总束一身之脉者也。 腰背之脉,腰背界限,分在脊骨,自大椎而下,十四节为背;自尾骶而上,七节为腰。而督脉行上下于二十一节,其下而上者,循篡上少腹,贯脐中央,入喉,上頣环唇,系目;其上行而下者,从目内眥,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下至篡,环转周身前后,应天道之绕地环转,以总督一身之阳。十四节以下,七节以上,其间为性命之门,故曰命门,乃督脉之穴。夫循行背脊之中者,督脉也。而脊骨之左右,各开一寸五分,膀胱之经脉也。其脉从大椎,循肩髀内,挟脊,抵腰,从腰中抵脊,贯臀下膕 ,此挟督脉之第一行,五脏之腧穴所由出者也。脊骨者左右,各开三寸,膀胱之支脉也。其脉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髀枢,下合腘中,此挟督脉之第二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者也。腰背之脉,凡五行。经曰;五脏之腧,出于背,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左右各开,中行一寸五分,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夫五脏之腧,皆出于足太阳之经者,五行之生,本乎天一之水,膀胱为水腑,而应于督脉,此阴阳水火之气交也。经曰;偠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养生之法,在肾,而其至要在腰脊,盖五脏皆系于背,腰脊竖立,则背脊正直,则中体五官皆正,四体五社皆正,则五脏之系无有不顺正而和畅矣。 腋胁之脉,肩下曰腋,腋下曰胁,胁之尽处,曰季胁,季胁之下,曰眇,挟脊两旁虚腰处之名也。肺之经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其经筋从胃之贲门下抵于胁,心之经脉,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其经筋从肘之内亷,上于入腋。包络经脉,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其经筋,自胁内亷,上臂,阴结于腋下,下散前后,挟胁。胆之经脉,循胁里,出气街,其直者,从缺盆下胁,循胸过季胁。其经筋直上走眇。季胁,上走胁前亷,系于膺乳,结于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脾之大络,出胆经之渊液穴下,四布于胸胁,其经筋从脐循腹里,结于肋。小肠之经筋,自肘内锐骨之后,入结于腋下。带脉与足少阳,交于季胁之下,阴维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此经脉循行于腋,于眇于季胁者,凡七也。 肩手之脉,经脉行于手者凡六,阴脉内行,故手三阴,肺,心,包络脉皆行于腋臑肘臂,腕掌之内也。阳脉外行,故手三阳,大肠,小肠,三焦脉皆行于肩臑,肘臂,腕掌之外也。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出食指之端。其经别入掌中。其经筋,下结于鱼后,上结肩前髃。心脉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亷,下肋内,循臂内后亷,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亷,出小指之端。包络脉从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入肘中,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肺脉,行包络脉之前。心脉,行包络脉之后。包络脉,行肺脉心脉之中,此三阴脉,止于大指,小指,中指三指之端,而皆出于腋下者也。大肠脉起于食指之端,而皆出于腋下者也。大肠脉起于食指之端,出合谷,循臂上亷,入肘外亷,上臑外前亷,上肩,出髃骨之前亷。小肠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锐中,循臂骨下亷,出肋内侧,循臑外后亷,出肩解,绕肩髀,交肩上。三焦脉,起于无名指之端,循手表脉出臂外,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胆脉之后,大肠脉,行三焦脉之前;小肠脉,行三焦脉之后;三焦脉,行大肠, 小肠脉之中,此三阳脉起于食指,小指,无名指三指之端,而皆出于肩上者也。肺之经脉出大指,肺之支脉,出食指内亷;大肠经脉出食指上亷;心脉出小指内侧;小肠脉起小指外侧,包络脉出无各指内侧;三焦脉起无名指外侧,是一指而有两脉者也。 股足之脉,经脉起于足者六,阴脉三,曰脾,肾,肝。阳脉三,曰胃,胆,膀胱。内阴而外阳,此手足之所同者也。脾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过核骨后,上内踝前踝,循腨,内胫后,由膝股内前亷,入腹。肾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循内踝之后,入蹆中,由腨内,胫内,股内,后亷,贯脊。肝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亷,由内踝,上腘内亷,循股阴,入毛中。脾脉行肝脉之前,肾脉行肝脉之后,肝脉行脾脉,肾脉之中。此三阴脉行于股足之内者也。胃脉,循腹里,以下髀关,由膝膑中,循胫外亷,下足跗,入次指外间;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穴,下入次指外间;一别从跗上,入大指次指间,出其端。膀胱脉, 从腰中,挟脊,贯肾,过髀枢,循髀外,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胆脉绕毛际,入髀厌中,循髀阳,出膝下,由外辅骨之前,下低绝骨之端,出外踝,循足跗,入四指之间;其支者,别于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骶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胃脉行胆脉之前,膀胱脉行胆脉之后,胆脉循胃脉,膀胱之中,此三阳脉行股足之外者也。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内外相对,表里交通,足与手,无以异也。二阴脉,内经曰;肾形窍于二阴。肝肾经脉,同行于腘,过二阴之前后。肾之经脉,别出腘外亷,上股内后亷贯脊,属肾络膀胱。肝之经脉,则上腘内亷,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肝肾之经筋并循阴股,结于阴器,足少阴之经筋,起于小指之下,合于足太阳。足厥阴之经,起于大指之上,络于诸筋,起止有不同者也。脾胃之经筋,亦并结于阴股,聚于阴器,虽与肝肾同处,然结与循,聚与结,有不同者也。凡此经脉之行循行,起止结聚,不可不细辨也。 经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前阴后阴之间,有穴名会阴者,乃任督冲三脉同出之源,一源而三岐也。任脉上毛际,循腹里,会冲脉于气街。督脉由毛际之下,横骨内之中央,女子入系廷孔,男子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合膀胱脉于尾闾。经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为之长。阳明者,胃脉也。心脾之所资生者也。若夫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以及肺主皮毛,肾主骨,心主血脉,脾主肌肉四肢,其内外相因之理,无不昭然若揭也矣。 此篇经络,博古通今,于清乾隆年间,攸邑蔡君默记抄写。若能熟读善悟,医之道过半矣。 诗曰: 这篇经络世罕稀,多少时医不能知。 攸邑蔡君家藏秘,子孙谨慎莫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