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瓜,此证最喜生于肌肉丰富处,宜用红心倾子根炖酒服。
如何诊治四肢“生瓜”
数年前,听说市郊有位农村草药医生专治“生瓜”,笔者便加以了解,得知该民间医生主要是用草药内服外治,治好了不少四肢“生瓜”者。
“生瓜”是潮州民间一个外科病名,指四肢主要是足部大腿或小腿处发生大面积的红肿热痛,使肢体出现了一个“瓜”似的变化,因而形象地称为“生瓜”,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瓜”有生有熟,恰好形容病灶的未化脓而坚硬者为“生”,化脓而软者为“熟”。
所谓“生瓜”,是一种肢体广泛的化脓性感染,多为西医所说的“蜂窝织炎”或“深部脓疡”,除局部红肿热痛外,还出现全身恶寒发热等炎症反应。
西医指出,蜂窝织炎是指人体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基质崩解;还能分泌链激酶,溶解纤维素,故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向周围蔓延扩散,表现为组织高度水肿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散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组织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坏死和溶解。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和压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急性病人都有高烧、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有的病人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或严重的败血症,蜂窝织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及面部多见。
而“深部脓疡”多见于四肢,可由各种化脓性病菌所引起,并有深部脓腔出现,也形成“瓜形”肢体,脓未熟时局部红肿热痛,待到成熟时,出现局部“波动感”(即用二指按住“瓜”之两端,一指按压,另一拗口出现“波动之冲击感”)。
潮汕民间医生认为,潮州人所谓的“生瓜”,可以分为“阴症”与“阳症”,阴症出现症状为漫肿无边,“热”不明显,但身体容易消瘦,病程较长;而阳症则病程较短,红肿热痛明显。“生瓜”者多属后者。
对于“生瓜”阳症,中医有用仙方活命饮内治(金银花12克、防风9克、白芷9克、当归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赤芍9克、贝母9克、花粉9克、乳香9克、没药9克、穿山甲9克、皂角刺6克,煎后加适量白洒内服),或是用鲜白菊花500克(连根叶)、鲜蒲公英60克煎后加白酒50克内服。若是脓成而不溃破者,可用透脓散(穿山甲9克、皂角刺6克、当归9克、川芎9克、北芪50克),使脓腔溃破,一经排出脓液便好。
外用治阳症“生瓜”,可以用仙人掌(一块)加大黄粉(60克)捣烂外敷,也可用金黄膏(天花粉500克、姜黄250克、白芷250克、苍术100克、南星100克、甘草100克、大黄250克、黄柏250克、厚朴100克)或玉露膏(芙蓉叶研成细末,用凡士林8份加入药末2份,调匀成膏,每500克油膏中,可加用医用石碳酸10滴)外敷。
潮汕民间有用草药鲜犁头藤(潮州也称“方丁草”或“疔草”)50至100克捣汁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红糖贴之,但孕妇忌用。潮州民间曾有号称“粉葛仙”、“蕹菜仙”者,用蕃薯、蕹菜作辅料,加上一些溃脓消散之中药用于“生瓜”外治。
对于阴症,中医用阳和汤(熟地15克、鹿角霜15克、姜炭9克、肉桂8克、麻黄6克、白芥子9克、炙甘草9克)内服,既有利于“寒性脓疡排出”,又利于疮口愈合。由于阴症容易造成瘘管形成,因此必须重视“查瘘”、“治瘘”,还要对身体进行营养疗法与饮食疗法。
对于“生瓜”未成脓者,可用以上中草药或是加西药抗菌消炎;若已成脓者,最好还是用“吸脓法”或是切开排脓法(切开后放置引流),及时将脓液排出体外,再行用药,以免发生菌血症、毒血症或败血症的发生。医生与病人不能以为“瓜熟蒂落”而可以不予理睬。
此外,对于一些久治不愈之“生瓜”,还要通过放射科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骨髓炎”或“骨结核病”,有时还要警惕癌症的出现,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陈锦荣
文章来源:潮州日报整理日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