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谈谈我的学医方法

古道瘦马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21
帖子
839
获得点赞
105
声望
28
年龄
68
自从开了搏客与空间写了一些有关中医的文章,深受广大爱好中医者和年青中医师的喜欢,经常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询问怎样学中医,从哪里入手,读有什么书的问题。对此,我很难回答,因为每个学中医的人出身、环境、文化程度、领悟能力都不一样,自然学习中医的方法和路子就不尽相同。所以,我想集中谈谈这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怎样学的,不具有规律性,只能作为参考。
回顾我一生的中医之路,我觉得有两点:读书,实践;或曰书本,病号;文雅点说就是:读万卷医书,治万例病人。
我虽说出身在医学世家,自小受到医学氛围熏陶,但是走上中医这条路,完全是靠着自己一点点读书,一例例看病而学成的。
我弱冠时,身为旧军医的祖父就去世了,没有能跟其学到很多知识,青年时期在有限的日子里,仅随着叔父学了些医学常识,而后就是一生的自学。
因上山下乡,从城市来到广阔天地---农村,当上了赤脚医生,面对广大贫下中农的治病需要,怎么办?当时,手中只有一本叔父送我的《赤脚医生手册》,没有老师,没有其它任何医学书籍。从何下手,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别的,但是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试着自学看看,于是开始日夜啃读这本教材,从书中找药方,然后对着病人施治,先治简单的,一点点积累经验。
由于当时西医药品紧张,农村中草药便宜较多,于是又开始学习中医。还是没有老师,就上县城买了两本书。一本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似懂非懂的学习起来,同时参考当时唯一发行的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晚上看书,记住几个方子,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等,白天就对着病人下药,哪时也不会加减,就是死搬硬套,居然也收到了一些疗效。这小小的尝试,取得的些微成功,令我很是兴奋。
自此,我觉得没有老师也可以学成中医,但是话说回来,有老师指导和师付亲授还是好,能少走弯路,快捷上路。这我是有体会的,我曾因无师指导,读了很多废书,化了很多精力,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在此,我只想说明一点,不具备老师指导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看书,亲自实践,一样能学习中医。
关于读书,一定要选好书,会读书。我的体会是学中医最好是先学《中医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中医的基石,其次学好中医方剂学,掌握一二百首基本经典方即可。中药不一定系统学,可以在运用方剂中去体会掌握其作用,我至今没有系统学过中药教材,尽管我有大量这方面的书,仅作查阅。在学好中医理论基础和方剂学后,就可以试着去开方看病。遇到问题多看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从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名老中医的医案的选取是个问题,有很多医案价值不大,具体看哪些?我不好说,因我看的医案太多,太杂,不适合初学者。我倒觉得有一个思路可供参考。就是从名家大家共同推举的医案入手,在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后,按需要自由涉列。
其次下功夫,读好《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几本书,最好是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特别是其中的方子,简洁实用,效果卓著,无有虚言,人人可重复。这是所有名老中医公认的,我也是这样认识的。可以不夸张的说,学好了这两本书,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医了。
总之,从书本中除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还要学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能,其办法就是多看名医医案、医话,少看理论专病叙述类书,或者标新立异的理论书籍,这是我的体会。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老话,中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经验医学。这经验秘方绝招就在医案中。
关于治病。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书读完了就要大胆去实践,不要轻易相信书本,要把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一年一个医师至少要用纯中医纯中药方法看病3-5千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中医的治病方法和方药,看的太少无法验证书中知识的正确性,因为书中记载的方药或经验有时只是偶然病例,是个案。这就和汽车修理工一样,车修的多了,车一发动,听一会就知道啥毛病。治病亦是同理,看病看得多了,病人一来,简单四诊,不用太复杂的辩证,就知道啥病,对病下药,又快又准。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因此,读书看病相辅相成,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初学中医者开始没有太多病号,不要紧,可以先从自己,亲戚,朋友,家人看起,一句话,一定要坚持实践,多看病,舍此别无二法。
 
邓铁涛也是如是观点,读经典,做临床,
 
我的经历还不如你,你自学的年代好,还有叔父曾指点。有点羡慕你。
 
我认为作为一个自学中医者首先要学的是中基、中药、诊断,至于方剂只要领会其方意并不见得要全背下来。【当然能背下来更好】只要掌握了前三本看病就会有效果。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中医认识药似乎更重要,即使你的诊断在准,方开得再好用的药不真照样没疗效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现在自学中医者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临床的机会太少了,你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很少有人找你看病,若作为职业把你饿死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现在的中医所看的病并不是常病,大部分是伤寒论所谓的坏病。对于这种坏病不说是中医自学者即使是职业医生也感到头疼。再者现在的病人要求很高不管他得的是什么病三两副药就要有明显的效果否则就和你拜拜。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自学者要有所成就比登天还难。
 
以前看过老师的帖子,很佩服您的医道技艺,感觉您一定是个严谨的古稀中医,在这篇学习中医的介绍中得知您也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大背景下时代经历大同小异,不由增加几分惊喜几分亲切。在知青时代也学过针灸,很快就放弃了,如今想来是因缘不成熟。

目前花甲之年闲空在家,独享清福,心里想若能找一个中医小铺,能有一个志趣相投传授医道,是很积极开心的晚年生活。
 
我自学中医算起来也有五六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也付出了不少【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不少于三小时】,但收获有多大呢?细细算一算恐怕赚到的钱还不够我买书。在当今社会这种付出大回报小的事恐怕做的人不多。
 
我自学中医算起来也有五六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也付出了不少【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不少于三小时】,但收

看中医的人实际上还是很多的,关键是要有速效,3-5副药就要见效,否则就没有病人了。也就没有效益了。
 
学中医是兴趣,生活中用到中医的地方很多,比如养生、足疗、刮痧、针灸等等,只因传统中医太难学,禁忌较多,药物组合较为复杂,对症可以见效,不对症则不会见效,如果用药用反了还会有麻烦,这也是一个原因吧。只是因为兴趣,因为研究自己的身体所以拿自己作临床,体会用药,这也有点冒险呢。家人不同意老吃药,后来改为组食物方人呢有时是逼出来的呢,只是学中医得有自己的想法,前段时间因有朋友一直要让学针,学穴位,结果药还没弄完全,也没形成自己的处药风格,与穴位上的一些理论发生了冲突,也就是穴位很速效,很直接,不像药得有君臣佐使的配合,所以一下蒙了,穴位学了一段时间现在多看看医案才找回学药时的心得体会。这也是学医之路上的一种成长吧。
 
受益匪浅,最近一直去书店,二位老师的书还没有上架,等的非常着急啊
 
不错。可以参考一下。
 
言传身教,受益了。
 
感谢王老师指点迷津,使我们这些爱好者学医途中少走弯路
 
受益匪浅,最近一直去书店,二位老师的书还没有上架,等的非常着急啊

谢谢关注。其实我的书也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验证别人的经验,收为己有。你的有关药物的文章写很好,我很喜欢看,有思想,有深度。不愧为科班出身,望能多写,经常拜读。绌作大约一周后当当网可见。
 
中基看过几回,记得的不多,也许是记性不好,另一个感觉上面说的不全面。汤头歌决也看过,感觉上面罗列的主治繁杂,拿不准方证,背了也用不好。也就没有背他。 学方就五六年来一直钻研伤寒和金匮。汤头歌决上的倒背得的很少,也就记得一些当年自编的成都中医内科学讲义上的方,比如 二陈汤用夏和陈,茯芩甘草炙为臣。 四君参术苓甘草,四物芎归芍地黄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等等
 
泡论坛也不错呵。
 
不错!确实是经验之谈。可以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