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阴阳应象大论》问题几个

问题4:

素问第四篇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第五篇有: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 在窍为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 在窍为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 在窍为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在窍为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 在窍为耳
上四,五可能是版本问题
 
悬壶先生此话有理。
 
不知此处“肿”、“浮”是如何定义的?
 
5# fhbg123456
凡事都不出一“理”字。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此“风能胜湿”之风并非“邪风”。正如熊版之言“木克土”,此克有相害之义,亦有相制之义。中土湿困而壅滞失运,我们则用风的疏导之功去辅助脾运而使气机舒畅。同样道理,风药解表之湿困亦为如此。此两个“风”字,又如“六气”和“六淫”的关系一样,淫者为过,物极必反嘛。
 
其实阴阳应象大论的这一段主要讲的是:阴阳致病的病因的两个方面,一个同气相求、一个五行所胜所致之病。
推荐你去看看“王洪图”教授的<黄帝内经>视频里讲的阴阳应象大论的这一段,很精辟。
 
26# bacyzs

谢谢。 
我又把我自己提出的问题仔细看了看,有些问题比较钻牛角尖, 还死不承认。
亏得还有人回答, 真是难为人家。   当笑话看好了。

对比一下, 我比有些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自己汗一个。 
 
回复 1# 老熊猫


先说这个“则”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副词(⑴就,就是;⑵刚,才),或连词(⑴表承接;⑵表转折)。具体是什么意思,还要看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来定。楼主所提的这句话“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是讲五气的致病特点。“则”,可以理解为产生、发生、导致、出现等,是直接因果关系。

其次再说“热胜则肿”。楼主问道:“如果是直接的因果关系,那就是热胜就会肿。”自答正确,是直接因果关系。“热胜则肿”,是指热邪致病的特点就是“肿”,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若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或者可以认为就是“炎性”疖肿、痈肿、疮疡之肿。
 
回复 28# 河间金栋


王冰次注云:“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里,聚为痈脓之肿。”《六元正纪大论》:“热胜则肿”王冰次注云:“热胜气则为丹熛,胜血则为痈脓,胜骨肉则为浮肿,按之不起。”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热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肿焉,凡痈肿之类皆是也。”吴昆《素问吴注》云:“热气所过,则为丹熛痈肿之类也。”

《灵枢·痈疽篇》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热与火同类,火为热之极,热胜则为火。火热炽盛,可燔灼皮肉血脉,腐烂而为痈肿脓疡。西医“炎症”之“炎”,从文字理解,是两个火,热之极是一个火,可见热、火、炎,其性质相同。临床上皆可清热解毒、消炎治之。
 
回复 1# 老熊猫

楼主又问道:“如果是间接关系呢,是否是热伤气,气伤形,形伤肿? ”

上已回答“热胜则肿”是直接因果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由这句话衍生出楼主的“热伤气,气伤形,形伤肿”。
 
回复 30# 河间金栋


经文【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寒邪伤人形体,热邪伤人之分。气无形,气伤则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形有象,形伤则象变而为肿。如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阳化气,阴成形,寒则阴盛,故伤形;热则阳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形故肿也。”同求相求耳。但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在此不一一举例。
 
回复 31# 河间金栋


“形伤肿”与“热胜则肿”不同。形伤肿之“肿”,是多弥散肿起而无疼痛。热胜则肿之“肿”,是外科疾病中的红、肿、热、痛,是“炎症”痈肿而痛。
 
回复 30# 河间金栋


经文【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姚止庵(绍虞)《素问经节注解》云:“凡人之病,有单证,有兼证。痛者未必肿,肿者未必痛,此单证也;既痛而肿者,是兼证也。然兼证之中,实有先后,先后所分,治法异焉。先痛后肿,肿因于痛,治其气而形无伤也;先肿后痛,痛因于肿,治其形而气亦无伤也,本端则标自正矣。”
 
回复 11# 老熊猫


问题2:在本篇中,有“燥胜风”、“风胜湿”等句,这个应该是用药的方法了。

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这是五气(风、暑、湿、燥、寒--配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所胜(相克)。比如“风胜湿”,风在五脏五行属肝木,湿在五脏五行属脾土,胜就是相克,所以“风胜湿”就是肝木克脾土。

自然现象是地潮湿了,风吹,逐渐地把它吹干了,这就是“风胜湿”。人体中湿邪为病,除了利湿、化湿、渗湿等祛湿方法外,还应该加些风药,因为风能胜湿,也是肝木克脾土。
 
回复 13# 老熊猫


心“开窍于耳”乎?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心,开窍于耳”历代注家未有疑义者,皆强为之解。

如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开窍于耳。”注云:“《九卷》云:‘心气通舌。’舌既非窍,通于耳。”【按:《九卷》,即《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无味矣。”】

皇甫谧《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甲乙经•第四》:“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

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云:‘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王冰注云:“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心属火,故内入通于心,而外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此又以耳为心之窍,可见心之为窍不但在舌,而又在耳也;《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则耳信为心之窍也。其精则仍藏之于心耳。”

吴昆《素问吴注》:“《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耳者心之窍……《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此篇以心气开窍于耳,肾气开窍于二阴者,谓五脏之气通于九窍。”

高士宗《素问直解》:“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开窍于耳] 汪昂云:‘耳为肾窍,然舌无窍,故心亦寄窍于耳,是以夜卧闻声,而心知也。’简按:此似曲说,而亦有理。”

按:据《缪刺论》所云,非独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还包括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之络等其它四络,皆会于耳中,如此推理,耳亦系余者之四窍乎?

又《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据此耳亦系三焦、胆之窍乎?

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是“六窍配五脏”,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而缺“舌”(窍)。因舌非窍,何谓开窍于此乎?

舌本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并非为“窍”,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舌本有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说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若如此,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所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矛盾。如何协调这其中之关系呢?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阴阳应象大论》注云:“按:舌之职有二,一司辨五味,一司协音声,而实内根于心,舌为心之苗是也。故火旺于心,则舌为之赤;火炽之极,则舌为之焦;若无病之人,火降水升,则舌自津润而滑泽。苟非有窍焉,则内之何能通心液、外之何能辨五味、别音声乎?乃王氏一则曰舌用非窍,再则曰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乃曲为之解,亦何不察之甚也。夫窍之为言孔也,原王氏之意,或以诸窍皆有孔,而舌似无孔。今试取舌而观之,细若针毫津出若泉者非孔乎,孔之大者窍也,孔之小者亦窍也,谁谓舌非通窍哉。抑又有说焉,《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而此又言在窍为舌,是心有二窍也。虽然,肾亦有二窍焉,肾在窍为耳,又《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五脏之中,一窍者三,而心肾独各二窍者,何也?夫心者,火也,牡脏也;肾者,水也,牝脏也。水火者,天地之正气,阴阳之妙用,气血之本源,生死之关键也,所系至重,故二脏独有牝牡之名,为用至博,故心肾更有兼通之窍。火性炎上,其气上通,是以正窍在舌,而旁窍在耳;水性润下,其气由上而达下,是以上窍在耳,而下窍在二阴。然分之有水火升降之形,合之乃阴阳互根之妙,故肾在窍为耳,而心亦开窍于耳,是耳者心肾之所交通,水火之所际会,学人不可不察也。注谓舌非通窍,固非,而心肾各有二窍,与夫心与肾共窍于耳之义,俱不拈出,真缺陷也,因为臆解于此。”

对于上述诸家的解释,你是否觉得满意?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

按:时贤赵洪钧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道:“阴阳、五行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相应思想统帅……其中必然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这就不是推理,而是天人相应的附会……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此言甚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