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问学习笔记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右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通过检查人迎寸口及三部九候脉来看针前后的脉形变化,以平为气至。素问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修明,修明则声彰,声彰则言声与平生异也。知其散复:知道病情的恢复和加重。 知其邪正 :了解邪气和正气 一者,持其心而不乱也。针入则以右手推之,针出则以左手持而御之。按其针孔以御之,恐正气泄而邪气入也。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以春夏为阳,故言少阳、太阳,而不言厥阴、少阴,秋冬为阴,故言太阴、少阴,而不言阳明、太阳也。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也。 恽氏注: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指时令而非经络 金谷子说了个笼统:上文说顺四时,这里说逆四时,该热时热着,该冷里冷着,就是不逆,该热里吹很冷的空调那就是逆了,就要伤肺,奉收者少。,
 
已拜读学习了!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者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元鉴: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反实其外。误益阳也。益阳则愈损其阴。是重竭也。阴竭
必死。死则静也。 脏气已绝于外。阳虚也。反实其内。误补阴也。助阴则阳气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 四末为诸阳之本。气绝于外。而取其本。则阴气至而阳愈陷矣。 腋与膺。皆脏脉所出。气绝于内。而复取之。则致气于外。而阴愈竭矣。
莳:内绝不至者,重按之而脉不至。外绝不至,轻举之而脉不至。 反实其外: 而用针者,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穴,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四末之穴,即井、荥、输、经、合诸脏穴之本也,内也。乃留针以致其阴气,则阳气入,阳气入则厥逆,厥逆则必死
刘军:辄反其气者,补阳也,反取四末,泻阴也。
 
2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中其害,则当去其针,而久之不去,则精气反泄,所以病益甚而恇也。
不中而去则致气。是亦本泻实者而言也,盖言不中其害而疾去其针,则邪气仍在,所以生为痈疽也。
(灵枢识)害中而不去。去针太迟也。不中而去。去针太早也。均足为害。此节与
寒热病篇文同。
张志聪: 不中而去。则病未除而气已致。故结聚而为痈疽。皆刺之害也。
痈疽篇曰。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血脉荣卫。周流不休。气血不通。故为痈肿。盖荣卫气血。营运于外内上下之不息也。是以首篇与第八十一篇始终论精气之生始出入。若阴阳不调。血气留滞。则为痈疡矣。
 
继续跟着学习!
 
3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四关者,即手肘足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也。故凡井、荥、输、经、合之穴,皆手不过肘而足不过膝也。
张介宾: 痈疽篇:"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泣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夫溪谷者,皮肤之分肉,是津液外注于皮肤,从孙络化赤,而注于藏府之原经,故曰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bi大腿)两腘(腘窝),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 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者。藏合府,而府有原,原有关,而关应藏,藏府阴阳相合,外内出入之相通也。故日:“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此节论血气生始出入之原。故篇名九针十二原。谓九针之道与阴阳血气之相合也。 刘军:前文有“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先诊何经之疾,与原穴反应相合。
 
8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马莳: 太渊: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输土,阴经无原,输穴代之,余仿此。 大陵:大陵系手厥阴心包络经穴所注,为输土,此经代心经以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包络经之大陵,在掌后骨下两筋间 太冲: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陷中,肝脉所注,为输土, 太白: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输土 太溪: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肾脉所注,为输土 鸠尾: 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下一寸。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禁灸。大妙手方可针(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 脖胦:一名下气海,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本篇止言五脏之原,而不言六腑,乃以鸠尾、脖胦足之。《难经•六十六难》则五脏之外,言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坵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则始于十二原为悉耳 太素:心、肺居鬲以上为阳,肝、脾、肾居鬲以下为阴。故阳者呼,心与肺也;阴者吸,脾与肾也。心肺俱阳,心以属火,故为阳中太阳也;心肺俱阳,肺以属金,故为阳中少阴也。三脏居鬲以下为阴,肝脏属木,故为阴中少阳也。脾在鬲下属土,耳以居下,故为阴中至阴。肾下属水,故为阴中之太阴也。
刘军:这种阴阳分法和平常的不同,先搞清楚十二原即可以了。
 
9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金匮所谓见肝之病,当知传脾,先实脾之义也。谁说伤寒与内经不通。 内格:人体阴阳不与外环境相应也。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 刺热篇第三十二: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9.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决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足之三阳,足之三阴。去刺于肤。贵轻捷也。犹雪污也。污染营卫。贵净涤也。犹解结也。结留关节。贵释散也。犹决闭也。闭塞道路。贵开通也。(刘军:此言善用针者,犹拔刺雪污,言其容易耳。解结决闭者条理清晰,方法有序也.) 张玉师曰。污在皮毛。刺在肤肉。结在血脉 闭在筋骨。
 
10.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 三百六十五会。灵枢邪客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九窍乃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刘军: 人与天地同生,故形气相类也 四方上下为六合 其气三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其气三。成天地人三才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阴阳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为三阴三阳之气。 程士德:通天:通晓天地规律的人 九窍:阳窍七(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一),阴窍二(前后二阴)的合称五,指五行之气。三,指三阴三阳之
气。 金谷子常说:内经云,善言天者,必验于人。此之谓也.
 
10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以手探汤,其热可畏也 如人不欲行,其寒可畏也。 阴经有阳病者,取足阳明胃经三里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又见下《本输篇》。 内:在内 阴陵泉:在膝下内廉,系足太阴脾经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 疾高而在外者,亦当取之下,故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在膝下外廉,系足少阳胆经穴
灵枢识:探汤:意在轻扬 不欲行:有留恋之意也。阴寒凝滞。得气不易。故宜留针若此
太素:刺热者,决泻热气,不久停针,徐引针使病气疾出,故如手探汤,言其疾也。刺寒者久留于针,使温气集补,故如人行迟若不行,待气故也。
 
11.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治,正常之意 因时之序:根据四时之气变化而养生 传精神:专一精神,而无邪思妄想。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神明,此指多种多样而且奥妙的阴阳变化。通神明,即让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统一起来 卫气散解:此言人若不能遵循顺应自然变化的养生原则,则会使卫气不固而耗散解离。 气之削也:真阳受伤,元气如削。 若人不能顺而失之,则阳气不从内以达外,故内闭九窍,外雍肌肉,不从肌肉而充皮肤,故卫气散解,此人不服天气,谓之自伤。阳气不固,故曰气之削也。 太素:阴气失和,则内闭九窍,令便不通,外壅肌肉,使腠理壅塞也。阳气失和,则腠理开解,卫气发泄也。 程士德:卫气散解:散解,即涣散不收。这里是倒叙笔法,意即由子卫气散解,所以才内闭九窍,外塑肌肉。其具体病症,则详于下文。 黄元御:此虽缘邪气之伤,实以扰乱卫阳,不能保护皮毛而致,是谓自伤,人气之所以削伐,寿命之所以夭折也。


补充内容 (2012-1-12 09:32):
刘军:志者肾也,意都脾也。脾肾不衰不亢,虽有贼邪,人不会死。肾与二阴两耳卫阳相关,脾与肌肉卫气相关,故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肤.内伤也。
 
1.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别处: 脏腑之血气。从大络而外注于皮肤。复从指井而内注于经脉。 留:井、荥 输、经、合、穴、各有所留止也. 程士德:五腧: 即井、荣、俞、经、合这五个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特定穴名称。 留:留止,即指经气稽留止息之意。 集注:五脏六腑之脉。皆出于指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 刘军: 四时出入:金谷子所说,四时不问节日,问气候也。气候为冬则刺冬。
 
志伤则肾气动,肾气动则累及其母,使肺不静,而气不清。

观点商榷:
“无使志怒”的意思,不是“志伤”,而是“志发”。这里的“怒”如同“鲜花怒放”之“怒”,是“开发”之意。
“秋”为收敛之气,“志”为生命的长远目标,秋临之季,“志”当潜藏,不可妄生。如同某些非正常气候下,草木秋季亦可反常出芽,时称”桃李反华“,但此时之芽,势不能久,因为严冬必摧之。
 
11.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

观点商榷:
《内经》云:心有所意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是生命的长远计划,而“意”是生命的随机调整。长远规划在“肾”,而临时调整在“心”,并不在“脾”。
至于“贼”者,趁人不备而至也。
通观全文,这里说的是一种俗称“生物钟”的现象。
通常,人的生命机制每年对于自然界变化是有一个总的预算的,也即“生物钟”。这个预算根据什么而定?是根据往年的变化和上一季的冷热干湿程度综合考虑,从而安排体内气血阴阳的配比之“度”。由此而制定的预算如果符合客观变化,则没有“贼邪”;如果自然界竟然出现了超出人体预算的冷热干湿变化,则谓之“贼邪”,因为这时体内所准备的气血阴阳有所偏差,不足以与之对抗。
举例来说,《内经》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是这种情况。由于某年冬天“伤于寒”,会使“生物钟”误以为此后都会这么寒冷,从而意加大体内“阳气”的预算比例;但次年春天假如忽然变热呢?体内自然无法适应,于是体内之“阳”加上外界之“热”,“两阳相得益彰”,必然导致“温病”。而这“温病”,当然也是机体的“自伤”。
至于这里所谓的“生物钟”究竟对应于中医何种机制?由此经文来看,心肾也!
肾藏志,主长远规划;心有意,主随机应变。所以,心强而肾弱者必然不易感受“贼邪”(四象医学:太阳之人,不易外感而易内伤腰脊);而肾强而心弱者,必然时常缠绵于各种“贼邪”了(四象医学:太阴之人,易于外感而不易内伤)……
纠正这种“生物钟偏差“才是真正的”治未病“,诸君努力呵!
 
《内经》之中,自相矛盾之处不少。《本神》说“心有所意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所以一般认为脾主”思“。
尤其在这里,分明讲的是生物钟机制,没有心的参与,可能么?
《内经》一书,恐怕并非一个作者。于是各人有各人的用词习惯,我们应该尽量追究其本意,而不是死咬字眼,这是我的认为。
 
1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天之阳曰日,人之阳曰卫。失其所,指人体阳气运行失去了正常位次 因,依、顺着的意思。 刘军:阳气就象太阳,是在上在外的,失常了,就会出问题。


补充内容 (2012-2-6 14:31):
刘军:阳气就象太阳与天空的关系,打乱关系则会生病,所以太阳亮天就亮,所以人体的阳气是向上卫外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