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笔记合并一起: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
高,在头。风热邪气多中人头也,故曰在上也。
编者按:“故”字后,《灵枢》有“邪气”二字。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气留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谷入于胃,化为二气,清而精者,上注于肺,以成呼吸,行诸经隧;其浊者留于肠胃之间,因于饮食不调为病,故曰在中也。
编者按:“浊气留于”《灵枢》作“浊溜于”。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之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清,寒气也。寒湿之气多从足上,故在下也。
编者按:“地之气”,《灵枢》无“之”字;“邪气在上,浊气在中”二句,《灵枢》无;“清气在下”后,《灵枢》有“也”字。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上,谓上脉,头及皮肤也。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中者,中脉,谓之阳明,是胃脉也。阳明之合者,胃足阳明合三里,至巨虚上廉与大肠合,至巨虚下廉与小肠合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疾,不欲深刺也,深则邪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针过其分,邪从针入,病更益深,故曰反沉也。
编者按:“太”《灵枢》作“大”;“疾”作“病”;“从之入”前,有“气”字。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言经络各有所生也。
言经在筋肉,络在皮肤也。
编者按:“处”字后,《灵枢》有“者”字;“生”作“主”。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五脏中虚,用针者大泻五脏之脉,阴绝,故死也。
取三脉者恇,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一时尽三阳之脉,阳绝,故恇然不复也。
编者按:“取三脉者恇”《灵枢》作“取三阳之脉者,唯”。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五里在肘上,不在尺中,而言尺之五里者,寸为阳,尺为阴也。阴尺动,脉动于五里,故曰取尺五里也。五往者,五泻也。
夺阳者狂,正言。
夺阳阳虚,故狂。此为禁之正言。
编者按:“言”字后,《灵枢》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