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问学习笔记

刘军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2382
获得点赞
100
声望
63
年龄
49
注:此项学习内容,只求熟悉,不求甚解。很多地方存疑可也。
夏三月,此为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1。 怒则肝气逆,脾土受伤 2夏气应心,故伤心也。3.长夏为湿土,为什么这里没有提到。 详解见秦伯未浅解。
 
灵枢笔记合并一起: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有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补有余,是为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KUANG。夺阴都死,夺阳者狂。针害毕也。 1在上者,六淫也 在中者,食气也 在下者,清湿之气也。2五脉者,五脏也 三脉者,三阳脉也。
 
灵枢笔记合并一起: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

高,在头。风热邪气多中人头也,故曰在上也。

编者按:“故”字后,《灵枢》有“邪气”二字。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气留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谷入于胃,化为二气,清而精者,上注于肺,以成呼吸,行诸经隧;其浊者留于肠胃之间,因于饮食不调为病,故曰在中也。

编者按:“浊气留于”《灵枢》作“浊溜于”。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之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清,寒气也。寒湿之气多从足上,故在下也。

编者按:“地之气”,《灵枢》无“之”字;“邪气在上,浊气在中”二句,《灵枢》无;“清气在下”后,《灵枢》有“也”字。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上,谓上脉,头及皮肤也。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中者,中脉,谓之阳明,是胃脉也。阳明之合者,胃足阳明合三里,至巨虚上廉与大肠合,至巨虚下廉与小肠合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疾,不欲深刺也,深则邪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针过其分,邪从针入,病更益深,故曰反沉也。

编者按:“太”《灵枢》作“大”;“疾”作“病”;“从之入”前,有“气”字。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言经络各有所生也。

言经在筋肉,络在皮肤也。

编者按:“处”字后,《灵枢》有“者”字;“生”作“主”。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五脏中虚,用针者大泻五脏之脉,阴绝,故死也。

取三脉者恇,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一时尽三阳之脉,阳绝,故恇然不复也。

编者按:“取三脉者恇”《灵枢》作“取三阳之脉者,唯”。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五里在肘上,不在尺中,而言尺之五里者,寸为阳,尺为阴也。阴尺动,脉动于五里,故曰取尺五里也。五往者,五泻也。

夺阳者狂,正言。

夺阳阳虚,故狂。此为禁之正言。

编者按:“言”字后,《灵枢》有“也”字。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在上也。

高,在头。风热邪气多中人头也,故曰在上也

多谢王老师指点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使志怒,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1 魂神意魄志。志者为肾,为什么志怒伤肺。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使志怒,使肺气清。此

志伤则肾气动,肾气动则累及其母,使肺不静,而气不清。
 
志伤则肾气动,肾气动则累及其母,使肺不静,而气不清。

嗯,那天无就在想,这五行真有意思,无论那一个,都与其他四脏息息相关,不是相生就是相克,古人想出这个东东来,简直太有才了。你看:金水相生,金克木,火克金,土生金。这秋天的金气和谁都有关了。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而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浮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1 针道 在速迟 深浅 在气至 坚者为宝 必在悬阳及与两卫,就是要先辨证。2苍天可见,深而远矣 不可见则指下茫然 2再次重复针不同用不同
 
携手努力,加油,最近工作忙,学习时间少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后多向刘军老师学习、请教,多读医学经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后多向刘军老师学习、请教,多读医学经典。

 
冬三月,此为闭葳,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歧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SHU);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此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YING)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1 山下水出为井穴,如肺经之少商 水从此而流为荥穴(说文:小水也,以后将成大流),如肺之鱼际 又流注而为大流为输穴,输运也,如肺之太渊, 又从而经过者为经穴,肺之经渠之类,又水有所会合,为合穴,肺之尺泽类。 2。阳经则多一原穴为井荥输原经合。
3 五脏六腑及心包,十二经也,有十二络穴,加督脉之长强,任脉之尾翳及脾之大包,则络脉计有十五, 4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5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程士德:清净光明即常 藏德:自然规律冒明:昏暗 精:晴 施:延续 金谷子说此为人天混讲,有一句点到人的病,不知是不是说的日月不明,程士德说日月即人的双目。 金谷子有个特点:就是把内经的字句往病上往人体上联系,这叫落实。可惜我认病不多,可以说没有,所以不能落实。 丹波元鉴有错简说:从天气清净光明到 生气不竭为错简于此。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不发,大发之误,菀wǎn茂盛的样子 藁gǎo木枯也央,半也,不到一半就死了 道:四时生长收藏之道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

个人理解,否卦和泰卦最好形容这句,天气要下降,地气要上升,有交泰之势万物才有生长。此处天气不降,故而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白露不下),不能下降收藏。地气亦不能上升,故而云雾不精。
 
以否、泰卦解释再妥当不过了!
 
同意二位,但我要学到术数,还有一段时间才行,那时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现在先通文字解大意吧。第一遍,读通再说,内经要读百遍不为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