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匮学习笔记

刘军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2382
获得点赞
100
声望
63
年龄
49
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a 无汗:水液排泄有三个途径:肺呼出,出汗,小便。这里无汗,小便当多,而小,故说反。 b 气上冲,桂枝汤就是治这个的,项背强故加葛根,c 无汗故加麻黄,发汗去水,表解了,就不痉了。d如果有汗,就不用加麻黄了,只加葛根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f,风这个说法是错的,他不是风,古人限于水平说是抽风,其实不是。记得古人的经验即可,有汗加葛根,无汗再加麻黄发汗去水。使上聚的水液退却。若是热盛伤津,则加栝蒌补液。
 
学习了!
 
谢谢樊老师和lps朋友捧场.边学边做笔记,记得好点.不对之处,还望指点
 
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好理解。与你探讨。“刚痉” 病因为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经气不舒,阻滞津液运行,筋脉失养所致,治宜疏风散寒,解肌祛邪,生津舒脉,采用葛根汤(葛根、白芍、生甘草、麻黄、桂枝、生姜、大枣)。无汗时常是伤寒表实。此时不一定象你认为的 “这里无汗,小便当多,而小,故说反”。肺气不宣,气机不利,故“无汗而小便反少”--疏风散寒,解肌祛邪为治法。

“若是热盛伤津,则加栝蒌补液”。临床上补液不等于中医的生津。供你参考。希望多发帖,我定参与,谢谢。
 
好理解。与你探讨。“刚痉” 病因为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经气不舒,阻滞津液运行,筋脉失养所致,治宜疏风散

欢迎切嗟。胡氏认为津液上聚导致体强。其他几家认为筋脉失养,导致痉。那个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无汗用葛根即可。
 
上午看李海泉的贴子: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根据发热不恶寒者为阳明病说这不是中风.同意 胡氏所说,痉病以中风形式出现都为柔痉这个值得商榷。
 
2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孪急,必疥齿,可与大承气汤, 1痉病到止完了,不管钢柔痉他都热而伤津,不止葛根汤及栝蒌桂枝汤,大承气,还有少阳证的,都有,看证如何,条文中只是举例而已。 2此处看热势如何,势急当然是大承气,也有用调味承气的时候。
 
3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便当利其小便 a,太阳病,是提出来做比较的,此处脉沉细,肯定不是太阳病,不要以为关节痛就是太阳病了。 b,利小便,伤寒中有,附子汤,真武汤都可,温阳利水 c五苓散有没大便反快的情况,存疑。
 
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熏黄 晦黄也,为阴为寒,当利湿除黄,用茵陈五苓。 若是热胜于湿,那是黄而鲜明,为阳明,为茵陈蒿证,它里面加了大黄, 刘军认为 有湿他都疼,他是酸疼重疼
 
5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背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水而不得饮,则口燥烦也。 寒湿在表不得外越,湿阻经络故身无汗,但头汗,湿阻阳气不伸故背寒,湿阻故背强。 下之胃虚上逆则哕,胸中阳气不布则满如桂枝去芍药汤。 脾虚寒湿内停则小便不利. 后如 舌上如胎,渴欲饮水而不得饮,仲景自云下热上寒,各家争论甚多,有用黄连汤者刘军认为最的,存疑。舌上胎者,脏结证亦有之。刘军还认为:若无仲景自云 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则可以认为,水停津不布而渴而小便不利,不心是下有热也。
 
5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背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

6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额上汗出,微喘 阳上脱也 小便利 下利不止 阴下脱也 尤说:苟非湿热蕴结成胃家实,如上条,不可下也。当利其小便。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原则性的总结:本条说风湿在表,宜微汗之。因为湿性粘滞。后世有阴雨天加重为湿重,善行数变为风重,红肿热痛为热重之别。
 
8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谭:阳为湿郁,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头中寒湿故头痛鼻塞 排除腹中病 x纳药鼻中,用瓜蒂形绵裹纳鼻中出黄水而痊。 王渭川:和现代的鼻粘膜炎类似。用无灰清苔伴蟑螂腹内白浆纱布裹,纳鼻中。 王占玺:身疼发热,在表也面黄而喘:湿阻肺郁 头痛鼻塞而烦:寒湿居头,肺窍不利。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仲景自注 治法同谭程门雪:头痛鼻塞,面黄而身不黄,腹中和,饮食如故,是寒湿郁于头中,用甜瓜蒂,已验多次也。 私讲:本事方有本证治案两则胡氏对此条没有经验,讲得很混乱
 
9.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现在的电疗灸法都属于火攻。术是去湿解痹的,现在治表湿多用苍术,古时不分的。利尿药不随便加的,苍术去湿解痹利尿 麻黄汤证有湿痹之候,加术四两,从小便出,则汗出少,所以是微汗法。正是治表湿之要法也。 脉要紧,无汗,一般说都喘。同时有湿。否则就是柴胡加术,桂枝加术,条文不过一例而已。
 
9. 病者一身尽疼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身痛发热与上条同,日晡所剧者有点象阳明,其实这里是指风湿,他日暮和阴雨天都加重,同天阴雨不止。说明身痛发热不是纯表,他带点湿。 汗出当风,风一吹汗和一些排泄物闭在了皮肤上,成湿了。关节空隙最多,正好瘀积这些东西,刺激皮肤发炎而痛。 以麻黄甘草汤发展出来的,加杏仁加上薏苡仁(去湿解湿凝之痹,又止痛),薏仁解湿凝,故还可用于硬皮病。麻黄甘草汤他喘重.麻黄汤去了桂枝之温,不用苍术,因为他也是温的。而用生薏仁这个寒的,苍术和意仁一寒一热是个治湿对药。 如果项背强啊,那就是葛根汤,有汗呢就是桂枝汤,来加减了,你再用麻黄汤变化就治不了。本条举例而已。
 
10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刘军:有大青龙的身重,那是热伤气。 脉浮汗出恶风是表虚 黄芪主大风,恶疮.大风就是表虚气不充于表,恶风历害。 防己、术,去湿利尿方后注:加姜枣 加麻黄取其平喘,刘渡舟说他是平喘良药 ,加桂枝是平气上逆。本草说他降逆气。 加细辛可发散,也可温阴经之寒,这里取沉寒。 “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说明用药以后,向下排除水湿 护理方法:让病人坐在被上,用一个被把腰这块围起来.说明此方用法:
汗利并行 陈慎吾:本节之证,脉浮,身重,恶风,最易误用桂枝汤,服之亦能稍瘩,而病不除,所以然者,风气去湿气在故也。两证之差,一是上冲,一是下重。桂枝汤证,必有头痛发热;本证则无之。学者于此当细心鉴别,则不致误。本方与麻杏慧甘汤有虚实之别。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三分分字去声读,七钱五分今不瘥。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服后如虫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遮绕腰温得微汗,尹歧秘法阐长沙。
 
10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刘军:有大青龙的身重,那是

此处身重,愚以为是湿伤下,下肢无力.防己黄芪汤主之.
 
此处身重,愚以为是湿伤下,下肢无力.防己黄芪汤主之.

愚以为:凡头重,身重,下肢重,或不重而有其他湿象的,都可,同时兼见汗出恶风脉浮者,此风水也。此汤主之。
 
10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刘军:有大青龙的身重,那是

此条为风湿表虚的症候,风客皮毛则脉浮;湿着经络则身重;风性疏泄则汗出而恶风。桂枝汤亦是汗出恶风,他们都是表虚,而桂枝汤只有风邪,故发热。此条兼有湿邪,故身重。重用黄芪以固表,防己利水泻湿,白术健脾补中以燥湿‘甘草温中,配姜、枣调和营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