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不是“可下”,在玉函经里就是“急下”),宜大承气汤。
那么这个论述根本不是少阴病,这个就是所谓瘟疫了,瘟疫论,就是所说热结旁流,自利清水,自下利而清水,这个清字当个动词用,就是大便的意思,就是排便,排出便全是水,这个清古人是当如厕讲,跟下利清谷是一样的。下利同时清谷,便出来的是完谷不是粪,当然也没有味儿了,谷物都没消化,这都是胃虚的一种说法,这个清水不是色纯清,这个色纯清,就是青褐色,我得过这种病,这个清水是色十分浑浊,发清黑色,那么就是污浊之水了,味气难闻的很,心下必痛,所以他这个书呀必字它的用法前头讲了很多了,太阴阳明合并必下利,就是说这一段必须有这个征候,才是这个情形,如果心下不是疼痛,这个不能说他内有结实了,他心下疼痛,他这个病一来呀,开始从胃上解,所以他就热结旁流,一方面结者自结,流者自流,一方面它结,热的很呐,一方面排出水,往下流,结在中,从旁流出,就起个名字热结旁流,挺有意思。就是一方面结一方面流,咱们一般的阳明病不是这样,一般阳明病热都酝酿到一定程度,它是使得水分消失,水火不同炉,火盛了水自然就要消逝,所以阳明病法多汗,小便数,大便硬。它小便数多汗都是消除水分,里头热可以蒸蒸汗出,所以热结旁流来的猛,一方面结,一方面被水毒的排斥不能出汗,不能小便数就统统往下排泄,所以这个伤津液、结都是相当迅速。那么心下结他就疼了,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口干燥,同时虚燥的津液也反映到了口腔,急下之,这不急下是不行的,急下也的用大承气汤了。我得过这个病,说话就四十年前了,这个病我最有体会了,睡觉中我就感觉整个身体就晕眩起来了,想做梦一样,我寻思做梦呢,可是呢难受的很,醒了肚子疼呀,我就往厕所跑,那厕所都在外头,我跑出去就回不来了,孩子把我弄回来了,所排泄的就是那个自利清水,色纯清,那个气味难闻的很,回来我就人事不知了,这东西凶的很呢。这一宿差点没死了,后来他们找了一个西医,给我急救,打了一针。第二天我轻松了一点,并没感觉多大发烧,就是这个肚子疼,后来我就想就是这个,不是吃大承气汤,吃的调胃承气汤,吃了病就好了。那嗓子干的厉害,所以这种病古人叫瘟疫,他不是从少阴来的,可是情形的反映像少阴病,它也是脉不是那么急噪,而且人呐困倦,按现在说我当时就是休克了。当时什么也不知道,给
我打针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与少阴病无关,属于瘟疫,你们看看吴又可的《瘟疫论》,它这个病来了就是从里边发现的。所以这个实证如果现出虚衰的征候是不好的。

第322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是少阴病转属阳明。腹胀,六七日不大便,肯定它是里实了,由于它是少阴病转属也要用大承气汤急下,这个要搁阳明病那不能用大承气汤,只是腹胀、不大便,那么它以少阴病的征候反应,根本上是从少阴病来的,少阴病一般不转属阳明,如果转属阳明了,你就不要轻视了,所以这个应该赶快急下,去里头结热,渴望其速治。所以这几段在少阴病里头也是特殊的情形。

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个脉沉为在里,我们头前讲了一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个的问题,那么这个脉沉既不是始得之,这是第一,第二也没有表证发热的情形,这个只是脉沉,沉为在里呀,沉也主有水,你们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了,脉沉者当责有水呀,我们头前那个麻黄附子细辛汤他怎么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呢?他就是用细辛来逐水,来逐饮,里头有水饮,一方面逐水饮,一方面解表,那个方子是那样的,那么这个时候不行,这个时候它没有表证,所以他没说始得之,那么这个脉沉呀里头有寒水,所以少阴病里头有寒水非要转成太阴病不可,那么转成太阴病就相当危险了,有呕吐,下利,xx,脉微欲决,再有这个情形就有死的可能了,所以稍见其端,脉沉他不浮,我们讲的脉微细,是浮之中的脉微细呀,他是在表啊,这个脉沉不可轻视,这个里头是有寒饮,转过来他就要腹痛下利,阴寒在里太阴病要发生,发生就危险嘛,所以赶紧急温之,宜四逆汤。只是能用四逆汤,温其里呀。三个急下证是特殊情形,所以他这个书呀都是应急治变,不要认为少阴病尽出这个事,不是的,如果有阴寒在里的情形发现,那就根据治太阴的方子,用四逆辈。为什么他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他没有反发热,始得之这种情况。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它这个头一段不是少阴病,有少阴病的外观,饮食入口则吐,它由于胃里有停水,水往上逆他要吐了,所以饮食不纳,饮食不受,一吃他就要吐,就由于这个问题心中温温欲吐,这个“温温”是“愠愠”的意思,他们讲《论语》的,“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烦呢,心中温温欲吐就是说不出来的烦恼,老想要吐,但是复不能吐,而不能吐出来,所以在这个情形之下,饮食入口则吐,那没问题的,它不受。始得之,手足寒,这个病一开始手脚就发凉,为什么呢?他有解释:脉弦迟者,弦也主有水饮,迟有寒,就是里头有寒饮,这个寒饮往上冲逆呀所以胸中实。从病机上来看他就要吐,可自己的本能吐不出来,他老想要吐,老想要吐,就想用吐来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种机制呀。这很清楚。你们看吐逆都是这样的,不是随便拿出一个病就要吐的,我们应该顺其势而导之,应该吐不应该下。那么这一段不是少阴病,可是由于胸中实,阻碍气机,所以脉是弦迟,那么人也是精神不振,他老要吐老要吐,温温欲吐,而且阻碍邪气旁流,所以他手足也厥冷,外观像是少阴病,其实不是少阴病。我们头前讲那个热结旁流也一样,这个实质不是(少阴病)。为什么不是呢?这个瓜蒂散,虚寒用不得的,它是攻实的,咱们汗吐下三种治病方法呀全是攻实,病实需吐之,需汗之,需下之。虚寒没有用吐法的,若膈上有寒饮,就是胃有寒饮,干呕,他不是真要吐,里头没有什么水,只是不象上边那个,水往上逆。只是干呕,并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也没有饮食入口则吐,没有这个情形,只是膈上有寒饮,老想冲逆干呕而已,这就和我们头前讲那个“脉沉者,急温之”是一个问题。那么假若胃有停饮而发生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种病情,你不要认为胸中实给它吐药了,这是真正的里有寒而有水气,既和在少阴病外观,也赶紧急温之。不可吐也,这个你别拿它当胸中实吃吐药那就坏了,他特意出这么一段大有用意的,就让你辨别二种证,有的时候胸中实瓜蒂散证,象阴证差不多,也有四肢厥冷,脉弦迟,那么这个你当虚寒治就坏了,你吃四逆汤都不行了。那么这个四逆汤有类似的,他是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没有这些情况,这是里头真正的在胃里有寒饮,这与那种要吐而不能吐的病是两种,这在临床上很要紧的,这二个你要用错了,生死的关系,宜四逆汤。他这个主要给四逆汤立论,少阴病不少阴病不是重要的,少阴病与瓜蒂散主要的鉴别点在哪呢?真正的病有欲吐之势,你看看头前讲的瓜蒂散,气上冲胸咽而不得吸者,他这个病整个要往上来,是与呼吸有病变,那你赶紧吐,那么这个呢就是要吐吐不上来,一吐的得了,所以治病有一个顺势利导,这个顺势利导就是顺病机之势,咱们头前讲的六经开始也说过,咱们说那个太阳病,病呀他自己要从表解,而不得解,咱们分析那个征候不也分析了,确实是那个样子。
有一个要出汗出不来汗,所以古人通过临床,这个一发汗就好了。古人他掌握了一种规律,方法,那么咱们现在呢根据这个规律方法在往下透视看整个情形,这个里证也如此,人身体呀他有一个愈病的方式,他就把这个病呀,打算从消化道的方面,或者把他吐下去,或者把他泻下去,就这么个情况。人体有一种防御机制,西医书上有这样说。但是这里有一个似是而非的,应该温的不要吐之,这个才叫发生太阴病了,虽然只是干呕,但里头确实有寒饮,这个如果不用四逆汤急温之,马上就发生呕吐、下利这种病。所以治病是个难事呀,……,你看我们讲这几段全是这样,它要一发作起来了,这个病就很费劲救治了,那么还有一个看出他要发作,就抓紧治,所以上工治未病,这就是未病,你看前面讲的急温之,就一个脉沉,这个只是有干呕,但是也有四肢厥逆,是结合上面一段说的。这个也应该用四逆汤来温之了。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这一段相当的好。这个你们看前头那个“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一段叫我看就从那儿来的,脉微在仲景的书里提了多少回了,脉微者为亡阳啊,亡阳就是亡津液,没有津液,这一段你不把xx,微者津液虚,血液虚则涩,涩说明津液血液俱不足,那么少阴病下利有这种脉你不能发汗,白通汤你们还记得吧?“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马上就是一个巨变,书上解释的我很不同意,说不是要有所xx,大寒致病,咱们用热药,病反发生格拒了,怎么办呢?得加点凉药,热药凉用他就好了。所以白通汤加猪胆汁,说的是很在行,很像。我开始研究伤寒论我也信,可后来我越看越不对,明明是错的。因为头前“少阴病,脉微者,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头一段:“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那是非常肯定的,吃白通汤就好了,白通汤是个发汗药,以大葱为君,白通啊,通什么,就是通津液以自汗嘛。第二段他提出来: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干呕,烦躁,等等,脉也没有了,那还是药无所误?那纯粹是误了,脉微者,不可发汗。这一段就是从这上来的。怎么知道呢?他怕你不明白,不但微还搁个涩,说明就是津液血液不足,为什么不足?你看前面就知道了,一方面下利,一方面呕而汗出,津液丧失于上,于下,于外边汗,有虚脱之象,你可知道?所以脉应指既微而又涩,所以这样的情形你放心,他不会泄下无度的。必数更衣,反少者,一会跑厕所,一会跑,xx虚的不得了,可是呢没有多少东西,津液有枯竭之象,脉微涩,津液不足,血液也不足,没有什么可泄的,所以必数更衣,反少者,所下的东西是有限的。当温其上,灸之。当温其上注家闹的可热闹了,他没准确,当温其上注家们说了,最上是哪个穴啊?百会,脑袋顶,应该灸这个地方,瞎说八道,它这个下利呀,我们回头想想头前讲的,有两种,一种应该在中焦,头前不有个利不止,用理中,理中者,理中焦,不行,吃了更剧,所以此利在下焦,那么与禹余粮汤,x可以利小便,所以一利小便或者用收涩固肠的药都是治下焦,他这个告诉你了,应该治上,当温其上,治什么?治胃,它胃虚,这个津液虚衰值得咱们讨论呢,这个津液虚衰也有两个不同的情况,像我们头前讲那个急下之,口燥咽干,那是津液虚,是由于热,那你非得想法子,要如果实就得攻,攻下以存津,如果不实只有热我们用白通汤加人参那个方法,清热,也救津液嘛。那么这个是由于胃太虚衰了,他不能生津化液而且还是一切征候都是虚的象征,上吐下利而汗出,这是虚脱的象征,所以你非治胃不可,胃气存在津液自恢复。所以我们后头讲霍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有很多它津液虚竭了,他由于胃的衰败,你非的亢进胃气不可,这个时候一点滋阴药也用不得,一用滋阴药坏其胃非糟糕不可,这个咱们容易犯这个病呀,有此脏腑辨证,这个虚,那个虚,说阴虚生内热,那地黄麦冬上来就要命,这个是不行的。这是是当温其上,温胃,应该用四逆汤,后世就认为津液虚呀,这个干姜附子不能用,这是错误的。《医宗金监》那些太医院的老爷们都这么说,这个东西误人不轻呀,这个津液衰就是因为胃,不能消谷,哪来的津液呢?你恢复了一层胃气,就恢复了一层津液,这个地方书里头多的很,就是让你温胃,四逆汤。灸,叫我看也不是灸百会,准是灸三里,温胃嘛,所以仲景的书,我上次提到过一回,凡是穴位都不提,为什么?咱们想张仲景这个当时啊针灸器普遍,一说大家都明白,那是不成问题的事,所以到后世都成问题了。所以中医在晋南北朝时候乱,是有些退步啊。所以大家对这个穴胡揣,这一段很好,同时也说明头前的白通汤,少阴病,下利,如果脉微啊只能温上,你不能在发汗了,所以白通汤是错的。那么后来加猪胆汁一定加通脉四逆汤,也绝不会加到白通汤,所以这个书错误是有的,小二千来年呢,大家传抄,加上后人往里头乱填,所以咱们上次讲的白通汤讲这个问题了,所以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所以咱们读这个书呀不要死看它这一句话就是这个,那么注家还有这个毛病,他就要圆原文之说。
那么今天把少阴病讲完了,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历来的说法啊都说少阴病,不敢说它是表证,其实它明明白白是表证,头前讲的很清楚了,“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也,没有里证,就是冲表证说的,为什么以至于那些注家他不怎么说呢?有一个问题,就是咱们把这个六经啊按成经络之经了,少阴病嘛,少阴肾经,怎么跑出表来了呢?就犯这个病了,所以六经这个病存在,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有,咱们遇到的感冒不都是太阳病吗?太阴病几天,虽然脉浮,它细了无力了,那不就是少阳病吗?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那么如果在恶心,现柴胡证,你用柴胡汤准好吗?这我们不也在临床上常见吗?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经,这成问题的。所以咱研究古人东西啊尤其我们研究伤寒论,必须掌握他辨证的方法和规律,这六个类型这是事实,古人也是经过千难万困才发现的,昨天和一个同志谈中风啊,伤寒啊,都是这个。太阳病有二个类型,一个呢有自汗的,有自汗自然脉就浮缓,那么就叫太阳中风,因为出汗自然就恶风嘛;没汗的脉就要浮紧,这里头血液充实,没有一点汗,那么他必恶寒,或者不恶风,或者少恶风,他不出汗,咱们来这天头,你出一身汗,他就怕冷。尤其在澡堂子里洗完澡,那身上老感觉鸡鸡冷冷的,你非披上点不可,三伏天也那样,可是古人他说什么了,他看到你恶风,这就有风邪,他就起名叫中风,所以这个名字不好起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少阴病一样,恶寒,那就叫伤寒,这个错误不是只是这么一点错误,影响整个中医。由于中风,咱们用桂枝汤治中风证,这种事实在临床中治疗汗出这种感冒他好吗?那准好,可是桂枝汤是散风呢,就由于他治中风,桂枝汤也治中风,这就把药物和这个统统就下来了,这都是错的。伤寒就是伤寒邪,那都来了,辨证,以致和他们说病理,就是伤寒呢就是伤寒论的伤寒了,不外乎受风邪受寒邪,于是乎温病了。他温病从里头来的,从里头热,他就是阳明病嘛,没有什么。他不敢说是外受风寒了,这个是由口鼻入的,又跑到里头去了。这都是读伤寒论读错来的,这把中医越弄越支离,于是乎又出来温病这套营卫气血呀,上焦,中焦,下焦的说这个。
他就是太阳病,他就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怎么办?你去阳明病篇去看吧都是,阳明病里头,只是不是胃家实,白虎汤,温病一卷书主要还的是清热,不能够发汗,不能够吐,不能下,更不能用温针,那说的很明白了,谁让你温病当伤寒治了?当伤寒表证治了,没有那么说的。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中医根本古人怎么办呢?他没法子,为什么这个病有一个出汗的,有一个不出汗的?有一个恶风的,有一个不很恶风的?他要说明那个道理,但限于科学水平,他没说,他就拿现象当本质,就这么个事。在不然就是拿脑袋臆测,主观,你要说太阳病,他就说太阳经,这个原始是这样的,用那时的经络之说就有了,所以在《汤液》上也是搞这个的,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受邪发病,就有这个意味嘛!
这其实是错了。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呀规律一个,怎么样的认识规律又一个,我想提高中医,认识方面就得提高,不提高不行啊,中医治病据我的体会很有疗效,有些西医不能治的病中医就能治嘛,可是世界对中医的看法与我们的实际可差的太远了,世界看咱们是不科学的,不科学是咱们没把整个方法给人家看,给人家看的都是不科学的,你可知道?所以人家瞧不起中医,就在这一点上。你就拿伤寒病说吧,名字伤寒杆菌,人家给你弄的清清楚楚,你还说受了寒邪入里化热了,人家科学证明的东西你就别再与人家瞎辨了,所以中医犯这个病,我是中医,我敢这么说,我是西医,我不敢这么说,这里是成大问题的,真是个问题呀!咱们都是大夫,天天那一个,不是都搞病历吗?你辨完他辨,为什么不一样,真理能不一样吗?不一样能是真理吗?能是个正确的东西吗?一个病你马上四个人分十个步骤,你辨完了让他辨,他总辨不出一个样来,一个人开一种方子,学这个东西就不一样,你不信你就试试,他这非常肯定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就是用桂枝汤主之,没有第二个说法,他这个就是个太阳表虚,你只能这么来说,还能说什么呢?所以咱们这个辨证是成问题的,怎么不成问题你说?你们在临床上考虑是不是有这个情况。我们这个少阴病就是这样,本来它是个表证,这个表证为什么这么复杂呀?咱们讲完了,这里头有嗓子疼,又是惊吓,这是表证吗?不是呀,太阳篇也这么讲的,太阳篇调味承气汤,四逆汤啊,讲的很多啊,它这个表证不能老在表,他要传里的,少阴病传里,传半表半里和太阳病传里传半表半里一样,张仲景这个书是表里相传的,表证就要传里传半表半里,不过是少阴病传里,传半表半里和太阳病传里、传半表半里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少阴病虚,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血液虚,它传里已传太阴为常,而且在表的时间最短,只是二三天,所以他说了二三日无里证啊,那么要过二三天呢它就要传里,太阳病不是的,太阳病五六日传少阳,七八天才传阳明,特殊的有时侯不传里,是不是?他在表的时间长,为什么?实,他这个人不虚呀,虚对病的抵抗在表的时间就短,而且传里以传太阴为常,太阳病传里已传阳明病为常,这都是一般的事。而人的生死,胃是根本的。全在与胃,人死多在太阴病这个阶段多,如果胃气败,必死。所以少阴病本来就虚,传到里发生太阴病危险的很,非的把太阴病的死症都搁到少阴病来,这很好。这个书的精神好的很,所以少阴病这几个死症大家好好看一看,全是少阴病传里而并发太阴病,这都有死亡的可能。所以开始有这么几句话:二三日无里证,这是你把握机会,赶紧发汗,可挽救他传里发生太阴病危险征候的出现,所以后头急温之都是从这头来的。要当机自辨,这是它这一章书的主要(内容)。传半表半里也是一样的,传少阳很少,传厥阴的多。厥阴,咱们说气血这套东西都属于厥阴了,传厥阴就虚衰也可以致死,他这里头也有这么二段,所以少阴病它有这些情况。但是有的特殊情形,也可以传里,随着人的身体,一看这个人的津血虚,它胃肠素热,他要传里就发生阳明病,那更了不得了。发生阳明病,津液虚竭,躁结迅速,这都是不能当一般的看。如果少阴病传阳明,见到津液虚衰之端就要急下,见到口干咽燥就要急下,那么传到少阳呢,也有啊。他也举例子了,你向这个咽痛等等的都是。这口苦咽干应该归少阳的,孔窍一类的病。少阴病主要注意的就是这些东西。不过这个名字值得考虑,xx 厥阴病讲完了,再把六经好好给大家说一说,我们六经该怎么样来认识他。不是不好认识,能够认识。那么古人呢,没法子,限于科学水平,我们现在条件比他好的多了,咱不光看伤寒论,还看旁的东西了,我们还有一般的科学赏识了,专门不够了,科学常识都有,所以这些年了,提高中医就是指的这些。是的提高,不然中医呀早晚都不行,他必须科学,非与科学见面不可,那么中医治病的精神究竟在哪呢?我们讲完了好好谈一谈。
是这个阴病还是少见的,你就是太阴病也少见,平时临床,全是这个三阳病多,这个三阴病的确少见。少见确实是有,你要临床多你就遇到了。有这么几种关系,所以谈到三阴病啊,……。因为他也没见着过,他就看看注家这么说的就没法不这么说,这是有这些问题的。
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也像少阴病似的,津液不足,血液也虚,津液虚他就是渴,引水以自救嘛,甚至消渴,消渴咱们都讲过了,他由于上边虚,下边寒乘这上边这个虚呀气往上撞,自己一个感觉证了,气上撞心。人阳气布于胸中,下边这个寒气往上,上边的热不得下布,所以心中既一方面感觉气上冲撞心之疼,也感觉热,这个热不是发热的热,饥而不欲食,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不属于胃了,胃没有毛病,但是寒从下往上冲,虽急而不能x,(34集完)……上面有虚热的情况,认为有实热,而误下,使之陷入里,而下利不止,阴虚证不能下。
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即是概括地说,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少阳证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局部,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往上攻,所以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还说得过去,但太概括了,有些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此为热结于里,为阳明病的外证,故少阳证的提纲也不够好,所以要研究柴胡证,仅凭这还不行。为什么呢?就因为半表半里的部位,即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心肺肝脾胃肠肾等,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易引很多脏器出现问题,故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如小柴胡汤主证,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另外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或者那个,所以没有固定证候,很难概括,如表证、里证单纯。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这个提纲,厥阴病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不是说凡是厥阴病都有这个情形。故六经辨证有六个类型,我们只能掌握四个基本类型,另外少阳与厥阴,不能具体,这个怎么办呢?下面再解释。这个辨证,表里易知,如表证,邪气交争在表,只有阴阳之分(太阳与少阴,前者是发热畏寒,后者是无热畏寒,其它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脉微细但欲寐,这是虚呀),里证也容易,也分阴阳两类。这个表里知道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这个人身上的病位的反应,不是反映在表,就是反映在里,或者反映在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属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性的,为少阳病,反面,阴性的,虚的,寒的,为厥阴病,这本书呀,六经的顺序,虽然与内经上的顺序是一样的,但这里有辨证的一种意味,先讲太阳,后讲阳明,事实上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六七日,七八日,传阳明,为什么太阳讲完了,不接着讲少阳,再讲阳明呀?这里就是这种表里阴阳辨证的意味,且表里易知,除去表里,皆为少阳。讲阴证,表为阳,里为阴,它先讲里,这是阴证的讲法,先讲太阴,再讲表少阴,除去里和表证的阴证,就是厥阴。所以在辨证上没有多少妨碍。可是研究这个书呢,对少阳病的提纲,厥阴病的提纲要活看,这个不是一定,你看少阳病也是的,凡是有内热,无论在肠道之里,或者在胃肠之外,大概有口苦咽干,那不定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有口苦咽干,这个比较泛。而此厥阴病的提纲比较窄,这个就是厥阴病有这种情况的,上边虚的厉害,下边寒的厉害,寒乘虚往上来呀,感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是自觉证,这个蛔,现在也研究了,大概古人没有蛔虫的很少,过去卫生差。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要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故有些注家牵强附会。

第327条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这个阴性病一转阳,病就会好,脉微,为亡津液,虽微但浮,就是由阴出阳,这病要好的,反之由阳陷入阴为凶,如阴盛而胃气衰败,人则死。厥阴中风是概言之,伤寒也是如此。

第328条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第329条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15:41)
厥阴病虚,则渴,渴了就稍稍给点水,欲饮水自救,从这一段看,提纲所讲的消渴就成问题了,因为稍稍与饮就能好,可见不是消渴,即便是有消渴,也不是厥阴病普遍都存在的。这个厥阴病非常简略,就这四条,以厥阴病起头的,就这四条,从这以下就没有厥阴病了,从题首就看出来了,前后不是论述一个主题,前面都是论厥阴病,以下呢,在这个玉函,以及成本等宋以后,分为金匮与伤寒,这个玉函的编制与以前差不多,一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最后出的方论。玉函内关于论伤寒这一章,也是有这个,可是到第四条之后,它又立一个题目,这个不是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嘛,这四条,在这四条之后又一个名字,它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怎么出了个第十呢?它这个书呀,六经,太阳篇就给了三篇,从太阳到厥阴是八篇,但旧编制把痉湿竭三个病变成一篇,放在六经之前了,共计九篇,那么在九篇之后,又立一篇,叫第十篇,即是辨厥利呕哕四病,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下边呢,的确一点不错,开始论治厥,再论治利,再是呕、哕。可是这四种是杂病,放在后头,为什么放在厥阴病一起呢?这是王叔和搞的,王叔和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对医学很有修养的人,他收集仲景遗论,它编书的时候一看呀,厥阴病,六经病后头都有证治,但厥阴病没有,他一看后头象似论厥阴的,尤其根据前面的题纲及后头的乌梅丸,很象说的是厥阴病,有的就把它放在厥阴病后头了,因为三阳三阴后头搁个杂病,他又想这又是一个不能不累的,本来三阴三阳篇论的是治疗伤寒嘛,搁个杂病,他认为也不对,所以附在厥阴篇之后,皇甫谧看了,知道是有问题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了,发汗吐下,能有皆有,他看也不对头。所以一种本子就放在里头,另一种就是玉函,仍就隔开,让后人研究。这是王叔和的意思,一方面他以为第十篇是杂病,不应该在六经之后有这个,而且这里头有些似是论厥阴病的,但有些绝不是厥阴病,故同是他编的二本书,却又所不同。玉函此成本及宋本后发现的,故成无已到这个地方就胡说八道了。故只要是把后面的当成厥阴篇就没法讲了。其实根据书的这个提法看,厥阴病只是这四段,底下这个还是玉函那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张仲景为什么在此书之末附带一个杂病呢?我们看看杂病说的什么,这个厥利呕哕,全是与胃有关的一种证侯,胃是生之本,头前讲了胃气存而生,胃气绝必死,所以治病必固卫胃气,陈修园认为仲景用药喜用甘药,甘以调之,就重视胃气,六经讲完了,特拿出这一章给六经做总结,不能把胃治坏了,胃是一个主要的关键,那么与胃有关系的厥利呕哕,这些常见病的缓急生死,搁在这个地方让大家看看:另外还有一个用意,这六经不是专给伤寒预备的,这个表里阴阳,概括万病,是病就不会超过这个,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病理反应不是阳就是阴,所以六经就是表里阴阳,概括万病,就用治伤寒的法子,在这里治杂病,你看后面的方子无一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可是张仲景看厥阴病的提纲,他也认为不适合,没法子在这里头述一种方证的治疗,这里头虽是杂病,但有些是论厥阴,也视其方而已,如乌梅丸,当归四厥,这都是厥阴病的治疗,就是补提纲之不足,所他有三种用意,故在主经之后,有这么一个杂病篇,这是我的看法,其它注家都没这么说,……。
 
第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诸四逆者,四肢厥冷呀,凡四肢厥冷,虚多而实少,不可下,就象虚家一样不可下。
第331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胃虚则津少,津液不达四末则厥,故厥就有胃虚呀,就要下利,先厥后来胃恢复发热,则利必自止,再见厥,还要利,这里说的是厥利与热往复,前几天厥与下利,后几天又热,而利止,并又往复,颇似半表半里证,颇似厥阴,少阳篇有往来寒热。这里也是邪与正争,胃气一时恢复,胃气强,发生发热,利就好了,邪胜了则胃气衰,又厥而下利。

第332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一到厥就下利,是承上条说的,厥时下利,热时下利止,可是厥与热不相应,发热六天而厥反而九天(厥之九天是从发热的第一算起,即开始六天,即有厥又有热,第七八九天只有厥),这个现象不怎么好,就是说阳退而阴进,正不胜邪,“凡厥利者”厥利是一个阴寒虚衰的一种证候,此时胃虚的很,故“当不能食”,厥逆的进退正说明阴阳的胜复之机,最终归终到胃气,故在这里点出了,虚而有寒,当不能吃,如果病人反能吃,很有可能是除中,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恐为除中”,中就是指中气的中,就是指胃,胃气没有这个人非死不可,那么他这个要试验一下,“食以索饼”,索饼,有人认为是素饼,即是平常吃的饼,有人认为是没有肉的饼,都行,就是平时吃的饼,如果吃这个饼不发热,就没大问题,胃气还存在,没有除中,胃是好的,胃气恢复了,必愈。这是一个倒插语,他说厥逆与热往复的这种病,在厥逆的期间,不应该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如果此人嗜食,这个与病情相反,医生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恐怕有除中,故作此试验,食以索饼,如果一下子发高热,那就坏了,暴热去必死,此为除中。“后三日脉之”,它接着厥反九日而利来说的,原起发热六天,以前经过就是,然后厥,厥不是六天而是九天,第十天发热了,发热到第三天的时候,合前面发热六天,一共也有九天的时候,此时切其脉,其热续在者,还发热,就不紧了,这不是阴进阳退的样子,正相当了,虽厥利九天,但厥利九天后,又发三天热,共九天。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今日晚上说“明天早晨”,一过半夜就是明天早晨,有这么一种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解释,“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如果后三日,诊察时,也没厥逆,人也没好,怎么回事?太过了,“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也为要好的样子,此为热气有余,即过于亢奋,“必发痈脓也。”这个热久不愈了,已经满九天,后头老热起来了,热久不愈,必发恶疮,老在体表发热,在肌肉筋骨之间,营血受伤一定发痈脓的。
这段是这个意思,这个厥与热,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一种情况,如果厥几天,热几天,过后了,再不厥不热了,这个病就期望在厥热相应的时间好,如果不好热有余,就会变为其它的病了,但不关乎虚寒之阴证了。在这个厥逆的阶段,人要是能吃也不是个好现象,有除中的可能。除中也不全是病理进展造成的,也有人为的,从下面可以看出来。

第333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47:59)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这与前面,没有汗的太阳伤寒,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句是从前面这条来的。虽然太阳伤寒是表证,但脉浮而迟,里有寒,六七日以要传里的时候,别等他腹痛下利,变成太阴病了,虽有表,但不要管表,要舍表救里,应用四逆汤,而反与黄芩汤。黄芩汤是去热的药,黄芩汤彻其热,则胃中更冷了,应不能吃东西,而反能吃,这为除中,必死。这里说明治病不能把胃气治没有。当救里,即是救其胃。如果胃不好,非得想法调胃气不可。这条是误治而造成的除中。
 
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自止,与前面一样,先厥时下利,后发热了下利必止,如果没有其它情况病就好了,可是阳进的太多了,阳有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上亢,其喉
为痹,第二种,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是接着前面,伤寒先厥后发热,不是反汗出,而发热无汗,但以前的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就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往下排的,便脓血,是热往下,热下排而不上腾,所以咽不痛,这是就病的现状而预后。

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有没有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如果现在厥逆很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必定很厉害,否则厥微者,以前的热亦微。如白虎证有四肢厥冷。热重一方面伤津不能达四肢而厥,另外当热壅满在里,也能阻碍气血的通畅。在这里讲的是实热证,故用下法。如前面的瓜蒂散,邪实于胸中,则四肢厥冷,应该吐之。此条,如果发汗则口伤烂赤,发汗进一步丧失津液,伤寒是病在表,开始是热的凶,后来只是四肢冷,这个纯粹是实热的关系,这个发汗不行。故此条是讲热厥。此种解当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35集完)

第336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六日他不厥了,所以知道他必愈。若热有余,当另当别论。但是这个寒厥,虚寒之厥肯定都是要好的了。

第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这条是专解释“厥”,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个阴阳气指的什么?据我们现在的观察是指的静脉、动脉的血,古人也是这个看法。古人说这个,这个血管啊,这个六经啊,古人不叫血管了,叫经络,他都记录手足,所以手六经、足六经啊有阴有阳,咱们说的那个阳啊经脉啊大概就是指的动脉,阴(经)就指的静脉,这个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指的这两个东西。这个动脉的末梢,哎,他就要,这个静脉的末梢他就要吸收,他这个尖端上啊都在四肢,这是合乎现在的解剖生理的一个东西。如果他们出(现)的血液供足不到了,他这两个衔接也就断了,所以他叫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那么厥是什么样呢?就是手足逆冷。逆冷得由外往里,先由手指头往这里,可以到过腕到肘嘛。逆冷从外面往里头冷,越缺厉害越往上。这个到这个地方啊,他的这个厥,他全是反复的说有一种,厥、利和热往复;有一种,也有有热厥;有一种是只是厥热往复没有下利,他也讲了。然后这个厥利往复,要如果阳进阴退,那么就是厥越来越甚,热越来越少,这是不怎么好,否则,这是好现象。这是关于人的生死的。
那么也有些时候热太过,也不行,那就变到其他的病了。不是虚寒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厥利往复啊是属于厥阴病。
再讲一段吧,把底下这一大段讲完了咱们休息。
第一他讲证治。他说厥,对厥这一大段论得比较细腻,最多可见他也注重这个厥,在这个虽然是种病,因为这个厥呢与厥阴病是有关系的。我看也是这个样子。

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那么头一句话,脉微而厥,脉微就是虚啊,再一厥那就虚到家了。他说的这个脏就是指
胃,那就,古人就是指的脾胃。至七八日肤冷,不但四肢厥,而营卫也不行了,所以这个全身的皮肤都冷了。其人躁无暂安时,这个躁最坏!咱的头前也讲了,这个凡是热,这个躁是乱啊,这个人这个属于邪盛正已经虚,不能胜邪了,这个人的这个只躁而不烦了,这最坏。而且无暂安时,此为脏厥,这脏气虚败的这么一种厥了。他言外这是死症。就是咱们先前讲的那个胃气已败,这个不能是说是是蛔厥了。可见这个蛔厥是厥阴病,真正那个胃气腐败的,不行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蛔厥,这个蛔厥者,其人当(自)吐蛔。那么这个蛔厥不但他吐蛔,这个其人呢,令病者静,这个病他这个脏气也没有虚衰那么样(严重),这个病人那非常安静,没有躁无暂安时那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他有时也烦呢?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那,这就是胃有寒而已,这个寒往上攻么,就头前讲那个,那个厥阴病的提纲啊与这个有些相似。此为脏寒,这下面寒往上攻呢,蛔上入其膈,迫这个蛔啊在胃里呆不了了,它往上跑到膈这块儿了,所以他这么一闹腾,人就烦,是这么个烦,故烦。虽然是烦,但是很短时间,须臾复止。哎,他到上面不那么凉了也不闹腾了,不闹腾了这个也就不烦了。不象讲的那个脏厥,真正胃气已败了,那就是老那么闹腾,那也不是烦而是躁的。为什么要吐呢?得食而呕,那么这时候他又烦了一阵,这证明这个蛔厥的这个情况啊,他就认为蛔它跑到膈上来了,(蛔)闻食臭出,你一吃东西,它先得到这个滋味了,它就往上跑,一上跑,你还不恶心呕吐吗?其人常自吐蛔,这时候你翻译就翻译吐出来也就拉倒了,所以蛔厥啊的确与着脏厥差之千里呢,那确不一样啊。蛔厥者,那是能治的,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那这个乌梅丸啊不止治蛔厥,久利,有虚寒的情况也可以用。
这段讲的很好,我们看看这个,我是讲的厥阴病,可是呢这个厥阴病这个消渴什么都没有了,他与那个提纲合不上,所以张仲景在这个地方啊,哎,他在厥这一个阶段,与这个厥阴病很有必要把它提出来的,而且他还列这么个具体证治,专治蛔厥的这个方子,这个你要搁在头前呢,我们看看搁在厥阴病这个四个头前,他与这个提纲搞不到一起,所以他没办法,可见这个提纲与这一段它不是属于,它不是一个人搞的。那么这个方子啊很好,这个方子的确是真正的虚寒久利不已可以治,而且驱蛔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他是既要用这个附子、蜀椒、干姜、细辛这个诸大温大热之药,以温中祛寒呢,胃阳它不是说了吗;另外他说了呢黄连、黄柏解烦治逆。这个黄连黄柏的苦寒药啊,虽然苦寒,它燥,他能治啊这个下利,下利这个不用芩连的很少,同时烦,这个,这个蛔厥他也有烦呢,虽然是燥,它也解烦,那么最,他说这个主要的它是胃不好啊,胃虚啊,血也虚,我们讲的厥阴病津液虚、血虚,这个津液虚、血虚不健胃不行的,它借用这些组温性药,他又加人参,那么,对于血液呢,他也用当归,这就是补益其气血的嘛,这不是还是围绕着健胃吗?最妙的——乌梅,以它为主,这个乌梅这个药啊,是酸药都收敛,他这个酸药是大量地用啊,酸能解渴,而且乌梅这个它是一个酸敛止渴的这个药,所以这个厥阴病啊,虚他要渴,所以他这个有止渴的作用,但是不是治消渴。同时他这个酸敛既能够制这个诸温,你像这个细辛、干姜、附子、蜀椒,这个大的温性啊,不让它太散了。这个治阴虚证啊,太散了不行,出大汗哪(行),这个乌梅呢收敛,它也能够敛着它辛散太过,同时呢它与这个芩连搁在一起更能治下利。这个乌梅啊,治下利很好的一个东西。所以他用它为君,有几方面的作用,另外它又以蜜而为丸,这也是安中补虚嘛。所以这个方子虽然寒热并用,但是是互不相干的,所以是古人的方子,有的是的,不像现在,一遇到热病啊,马上都是寒药,有一点的热药,一这么搁这个热药,那不是每个方子必有的这个方子一配伍它有,古人他是根据多实践的。这个方子要是这个久下利,你们可以试验,用它是挺好的,但是呢,不要用汤药,还是要用丸药,这个还是挺好使的。当然这个四肢厥冷吐蛔也用这个方也可以用。
今天讲到这,这个很有意思,这个后头越讲越清楚了,准知道它这个与厥阴病无关。但是头前这个呢还是和它有关系的。有关系的我们讲这个厥,也不净是厥阴病,你像这个热厥,阴证无热证,是阴病没有热证。热证不会有阴的,这个是他的书讲了。那这个热厥它决不是
讲的厥阴那。那么这个围着这个证治,这个大概他是,虽然他是说得是治厥,有这么种厥,需要用这个他是,但是这个证治啊是合乎厥阴的。所以他这个用意啊很深远。这个大家看一看。下课。
关于这个厥证的这个说法这个段落很多,528?页,今天得把厥讲完它。六月份呢整个讲完。(在七月份就热了,你就没法讲了,你的身体受不了了。对)
 
第339条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这一条他就说的这个热厥,所以这个热甚者厥亦甚,热微呢厥也微,所以这个厥呀,不是咱们遇到的手足厥冷就是属热,也有属寒的,也有属热的。那么这一段呢他就说热少微厥,热甚者厥亦甚,热少者厥亦微呀,它是对于那个而说的。他这个厥微啊,所以啊他仅仅是指头寒。咱们头前讲那个阳微结,那段不也讲了吗,手足冷,那也就是微厥,那个那是柴胡证,里头有热,热往上亢,常常有厥逆发生。嘿嘿不欲食,这证明,正说明这个少阳病柴胡证,嘿嘿不欲食嘛,烦躁,心烦喜呕,这不正是柴胡证嘛,那么这个微厥只是手指头寒,那么发现呢他是少阳柴胡证,那么经过数日,如果小便自利,而色白,那么这说明这个热没有了。热没有了,厥也就要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欲得食,其病为愈,那就没问题了。原起它热,咱么讲过柴胡证,讲过了,讲过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也就是热郁于半表半里的时候啊他不能吃东西,如果热除,而能吃东西了,那么这个微厥是一定能好的。这都是论厥啊,他就这个厥的寒热虚实啊,他反复的深论,假设要是厥而呕,开始是指头寒那,这又进展了,真正变四肢厥冷了,而且以前只是嘿嘿不欲饮食而已,现在反倒呕了,胸胁也烦满,这就说明病进了,这就使变成整个小柴胡汤证,开始的柴胡汤证并不明显,到这就极明显了。如果要是不治,使这个热往前加深,这个厥加重,那么久后,一定要陷入胃肠而便脓血的,而便血,这个热伤阴的时候他就要,他说未来的时候可以有这些症状发生,这也是热有余嘛,那么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到,这个柴胡证常常手足冷呀,不要认为那是寒,那正是一个热微厥微之象。这个常在临床就能看见这么个情况。

第340条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所以这个厥证,是各式各样的。他上边说的是这个热厥,不过热轻而厥亦微,那么这一段呢说的是沉寒客冷积于下焦,那么也可以致厥的。他开始就说了手足厥冷,这个是寒厥了,虚寒之厥了,言我不结胸者,上面没有结,没有病,没有结胸,或者是胸满胸闷啊这种情况。那么小腹呢,满,上面没有病,病全在下焦,那么小腹满,可见在脐以上,上腹也不满,不光不结胸了。那么这个小腹满,按就痛,肯定里头有结,有所结,那么这是冷结在膀胱关元,积冷结在膀胱关元这个部位,不是结于膀胱里头,这个寒呢它就下,这个热它就要上炎,这是个物理属性啊,在人身上也如此。你看这个热,你看咱们说的那个结胸证,它是结于心下,热结于心下啊,那么由热和这个水呢结于胸胁,他有一个主要是热的关系,那么这个寒呢它都是在下焦,沉寒积冷结于膀胱关元这个部位,所以小腹,小腹满,按着它也就疼,那么这个他就没说治法,那么治法也在其中了,这就所谓“寒疝”之类的,你将来研究这个《金匮要略》就有咯,所以这个大乌头煎都是治这个病的,咱们后头这个大建中了,或者是这个附子粳米汤,都是治下面这个沉寒客冷,这个治法是在旁的节里有说的,在这里是概言之,说是这个厥呀有热,有热甚厥甚的,有热微厥微的,厥也有下焦有寒的、积冷的。(23:31)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这个头前咱们有一个厥利和热交替往复,那么这个呢只是厥热有往复,意思差不多。那么可见厥也有这种的。这个由这个厥热往复可以能够看出这个病的进退之机。这俩节都是这个。他说那种,伤寒得有这类的病,开始发热四日,厥反三日,他又不厥了,到第四日复又
热了,他热呢连续有四天,那么发热的日子多,而见厥的日子少,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这就是阳进阴退,这个他说的是真正的虚寒之厥。那么他要是热太过呢,也不咋好,所以由这个四日到七日,他这个热始终不断下去了,而热不除,那这个热就是伤阴的,就是伤营血的,那你后来是要便血的,便脓血的。
底下那条呢也这个是相反的。

第342条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这与上面正相反,这个就是阳退阴进,这个要是在虚寒里头就是个坏现象。这由于寒逐渐其多,热逐渐其少,这是阳气在退,那么病在进了,所以在病上说是往前、深入。这个不是我们方才讲的那个热厥与这个不一样了,热厥热退病好了,这回说的这个寒厥,虚寒之类的。在临床上就得细心观察了,发现了一个厥,你随便就处理就,那都是不行的。
第343条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这是说的厥有生死之机。这一段你们回头看一下,头前这个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他为什么论蛔厥脏厥,他没说治疗,也没说呢这个病怎么地,我们当时讲,说这个病是个死症。那么所谓脏厥者,就是脏气衰败而发生的厥冷,那么这一段呢就是说的脏厥。可是这个脏厥啊,它只是,你看他的日子啊,所以这个数你要注意看,他六七日的时候,那个是七八日肤冷。他这个六七天的时候只是脉微,手足厥冷,他没再进了;到那个七八日的时候,他开始肤冷了,这营卫已经厥于外了,没到那个时候,这就说那个脏厥意义啊,一发作的时候有可治的机会,那么如果在六七天以前,只是脉微,手足厥冷,也没到那个,虽然烦躁,没到躁无暂安时,躁无暂安时就正不胜邪了,那正气衰败到,已经衰败了那非死不可了。这个还烦,所以说烦躁,在这个阶段呢,他赶紧抓紧治,可以灸厥阴。可见这一段那,脏厥说明的是厥阴病,对厥阴病这个脏厥是不是指肝脏呢,这不一定。咱们讲这个半表半里呀,这个部位它是诸脏腑所在之地,你象半表半里是胸腹前间这一大块儿地方,所以上边有心肺,在这个胁下两侧有肝脾,心口以下有胃肠,再往下,膀胱、肾,在妇人子宫。就是人这个脏器大概都在这个胸腹前间。凡是这个胸腹前间这个地方要是脏器有病了,大概都反映出来,不是少阳病就是厥阴病。他这个本脏有病,我们说的这个里啊,是胃肠的里面有一种这个病邪的反映,是一种里证。那么假如说这个胃有病呢,胃里边本身有病所反映出来的这个,未必是里面的病,它本身要是机能方面有问题,也有时候为少阳病的,也有时候为厥阴病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啊。那么这个他说这个脏厥不一定指的是肝脏,但是这个他说是半表半里的证候,而陷入于阴证这种厥冷,那肯定就是厥阴病,所以他灸厥阴。这个厥阴那么他没说那个穴,那么各家的注这一段呢全是说的这个太冲穴。这个太冲这两个穴啊在足大趾下边后二寸(空白!)
只躁而不烦是这个,在相当的这个虚寒的证候和对列的。
第344条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说明这个,邪盛,外邪盛;下利厥逆呢,这是正虚。下利就是胃虚了,这个胃虚,这个咱们说的这个,谷气不达于四肢末,这个厥,而且这个胃虚,它就失去收摄他下利,致下利。那如果躁不得卧胃气已败了,那非死。那么这个证候我们要是看一看在我们头前讲过的,外有热,就是伤寒恶寒发热,同时又下利厥逆,在这个期间急当救里嘛,那就用四逆汤,如果要等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不到这个时候呢,还可以救治呀,这我们已经讲很多了,在太阳病时就讲了。那么要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
下边这段也是。
 
第345条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至甚,也当急当救里了,不管它热不热,,那么厥不止,而且又是四肢厥冷不止,这个下利至甚,这个下脱之象,那非死不可。那么在那个,也就是开端,所以当大夫,必须知道这个病,不但知道这现实,而且要知其预后。那么这个上边这两段全是这样,全是有表又有里。但是我们在临床上有个定法,里边真虚寒,非舍表救里不可!那么在下利的时候就得救里,不(能)等到这个厥逆无脉,那非死不可了,都和上文一样的,都是一个邪盛正虚。主要都是应该在这个胃,都是关于胃的问题。胃气是人身之本,胃气败了人必死!这个地方都很好,别看段落小

第346条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换这个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应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呢,便发热而利,这很不是好现象,这说明这个六七天不利的时候,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正败了,邪胜了,所以发热它是邪,而利呢是这个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了,所以这个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所以我们在这个临床上也要注意这个。以前他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他邪胜了,那么而利呢是正败了。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这个下利伤人津液,这个汗出更伤人津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一个虚脱的现象,什么虚脱,津气!就是津液!那非死不可。这个《内经》上讲的很好了,这个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啊,《素问•\u35780X热病论》说的: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这个伤寒是太阳之伤寒,这个头前都是啊,这个伤寒这个阶段,就是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就是人的这个精气和这个邪气拼斗,那个《内经》这段说的很好啊,叫做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这与我们研究的这个书啊,很起作用的。所以六七日不利者,正是这个正邪交争这个阶段,就是人那打算由表,机体打算由表啊,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这个《内经》里这么讲的,如果汗出呢,邪退了,他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了,他那个书上所说的这是精气胜的。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这就是邪胜了,这个出这个汗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嘛,开始这个阳,这个正在里头,这个邪气在外头,他阴阳交,他这阴呢就指着这邪气说的,这一段也是,虽然汗出,这个汗出不止啊,是精气、津液往外泄了,这个邪留到里头了,发挥作用了,发热。怎么叫有阴无阳呢?是光有邪气了,这个正气他指着阳,就是津液,你看看这个书啊,所以这个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了这一点,这个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它这个《内经》上啊,这个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他这个张仲景的书也是,他说此无阳也,你看这麻黄汤证,阳气重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他由于老不发汗,这个津液冲斥于外,所以津液少呢,此无阳也,可发汗,都不是指的热。这一段更明白,他由于大汗出不止,人发的这么高烧的,哪来的没有热呀?此无阳也,所以这个注家啊,他就是不是全面看问题,他也不看旁的书,所以有阴无阳啊,是只有邪而无有正啊,这正都跑哪去了,汗出不止与这个下利。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胃败了!所以这个地方都挺好,不但我们要懂得这个书,同时我们看旁的书也容易理解,你们再好好看看各家著的这个书,有些地方啊简直说的是瞎胡扯。医书啊这个东西不要随便说,误人。这个《伤寒论》呢,我怕写这个,不论多少次,我教这个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我就没敢写,没往外拿东西出来,始终是怕这东西误人。
 
第347条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这个“亡血”当“无”字讲,这也是太阳伤寒。那么到五六天呢,就是病要是去表传半表半里,和里的时间啊,尤其是五六日,大概都传半表半里。不结胸,肚子也软,脉也虚,一点实象没有,而复厥者,那么这个厥肯定是虚来的了,什么虚呢?津液虚、血液虚。所以他搁个此亡血,没有血。那么这个没有血怎么厥呢?这个我们常说的,就是胃虚谷气不布,所以这个血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种厥是虚寒之厥了,这万不可下啊,下就那就利不止,非死不可了。这就是我们遇到四肢厥冷的病,要摸摸人么,不管是摸脉也好,摸摸他胸满不满啊,心下部分疼不疼啊,摁摁肚子,然后再好好切脉。独虚无实,那么这个厥肯定是
血少,血达不了四末,他厥。所以他说此无血啊,这个不能攻,不但不能泻下也不能发汗呢。尤其下,他非死不可。他胃虚嘛,他胃不好。所以他厥利呕哕这四种病是处处着眼在胃,所以他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它是为总结这三阳三阴,他拿出与胃有关系的这么四种病来反复讨论,这地方都特别精彩。

第348条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七日下利者,说明五六天以前他不下利,这个病呀都是由轻往重上走,这病都不好治。他本来只是发热而厥而已,那么到七日呢,反倒下利了,这说明有这个正气虚脱之象,但是这个病,他不说就死,但是就这个病的进展上来看,这是一个要注意,这是一个凶险的情形,为难治。这个发热而厥当然也应该有伤寒两个字,这个玉函有伤寒,这个书上给伤寒给落下了,应该添上,伤寒发热而厥,所以他这底下有括弧17页,你们看看后面的注文上就有,应该有伤寒,那么发热而厥,厥的就是,这也说明这个胃虚嘛。胃虚,津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个时候不要紧,那么到七日他下利了,七日这个天啊,这与上面的六七日、五六日你们好好看一看,到七天,这又要传入阳明的时候,那么这个里太虚了所以到这一天他要下利,里虚是哪虚啊,胃虚,所以这个胃啊越来越不行,这个伤寒发热始终不去,这也说是正败而邪独留。所以这个病啊是不好治,看看这人还能吃不,能吃还能治,要如果再不能吃了,那就是胃气已绝了。这个地方只是他说这个难治,让你考虑。

第349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这个促脉这个地方啊,我们更清楚一些,这个就是寸脉浮,关位下沉的脉谓之促,这个仲景这个脉法啊,有以浮沉候表里的,也有以这个寸尺候表里的。这个脉浮见于寸,这说明表未解,这个促者是里虚,浮为什么底下没有,里虚,所以这个结胸症,寸脉浮,关里下沉,他这个热在上头,那关里下沉,他这个因为中间有所隔嘛,所以促脉也是一种这个结胸证的一种情况。在这里头他说在表,在表他里虚,所以关里下沉,那么这种手足要是厥逆,可见这个里,胃虚相当重了,这要舍表救里,所以他要灸之,专就这个胃说的,那么这个呢我们叫他吃药呢,吃药呢当然也是用四逆汤的。这个四逆汤啊,就是手足厥冷这个这个主要症状。这个不象后世这个说法,王叔和说这个促脉啊,数中一止这是错,数中一止那是热极之象啊,那他这个手足厥是热厥了,那你怎么还用灸法呢?所以这个促脉,各家的解释也错的。不是数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谓之促,这个脉呀迫于上,就是迫于寸,迫于外就是浮,又浮又是促的寸口,所以它叫个促,这个王叔和怎么搞一个快中一止,一止就叫做结,不论你快不论你慢,这个脉跳跳止,这就是结,那不能叫做促。所以后世注家就根据王叔和他作的《脉经》嘛,就是一系列错下来的。其实这个促不是,在这个书头前有了,那个葛根黄芩黄连汤,脉促者,表未解也,(第34条)他说的很好。这个也是,虽然脉促而表未解,但是手足厥逆,是里有虚寒应该舍表救里,这个灸不是来治表的,咱们讲的头前那些火攻的那些段看一下就知道了,凡是表热里证候,没有用灸的。这个灸什么穴位呢,那么根据头前说,也可以灸厥阴的。

第350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这个和我们讲的那个厥微可由于热微,这白虎汤是热厉害了,所以脉滑而厥,脉滑为里热,里热盛则脉滑又大,那么如果太阳伤寒脉滑而厥,他肯定是里有热,这个是厥深热深啊,这个热厉害,厥也厉害,这干脆用白虎汤。白虎汤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寒的药,而治阳明热结于里嘛,但是没到??的这个时候可以用白虎汤,热去了厥也就没有了。
 
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他说这一段啊,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非得治利厥,他这个厥
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他有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他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这个寒呢,寒邪啊,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很象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啊确实是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这个地方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啊,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可是血虚,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少吗?他搁个厥寒,在这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四肢厥呀,他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这是个用处一样大的,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所以它生姜没有它(细辛)好。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这么一个方子。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根据下边,不是这一段。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这是个证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你要搁在头前里,搁头前那个是提纲。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厥阴病,但是呢根据提纲上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这个厥阴病头前。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上次咱们也讲了。

第352条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这个是接着上边这段说的了。那么如果有上边这个情形,由于血液虚而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如果当归四逆汤证,那里头更有久寒,这个久寒是指的什么说的,那么从所加的这个药啊,他加的吴茱萸生姜,这个吴萸生姜都是利于胃的,当然这个,里头的寒它还是在胃,而胃寒有呕吐,或者有腹痛的情形,可以加吴萸生姜。这个久寒不是当时有病,一时的寒,他平时就有这个证侯,有久寒,那么同时呢有当归四逆证,可以,所以他给加了吴萸生姜。那么这个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他也治寒疝呢,有可用的机会,后世就是用这个加点儿旁的这个祛寒的药,加点茴香啊,这个小茴香啊,加点这个温性药。但是要不是血虚为前提呀,这是不能乱用这个寒疝,寒疝它主要是肚子疼,那个离不开附子和乌头的,当然细辛也有可用的机会嘛。

第353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个大汗出,主要是由于发汗大汗出,不是汗出不止,要是汗出不止这个,这一段啊就是个死症。你们看看头前就知道了,伤寒六七日不利,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还没有底下这些证侯,那么这个就是说是这个发汗,大汗出,虽然大汗出而热不去,这就是精怯邪胜了,这个,这个热指的邪说的,由于这个大汗出,伤津液了,所以内拘急,这个四肢疼啊就是阴寒的四肢疼,不是个表邪了,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同时又有下利,厥逆而恶寒,既汗出又下利,津液亡失更厉害,所以津液亡失啊,他这个内拘急,那得赶紧,这个内指的腹内,腹内啊组织枯燥,有这个抽的现象,拘急,这个四肢疼呀就是血瘀滞,所不通则痛嘛,他由于这个虚寒太厉害了,血气瘀滞,那就疼痛,不是表证。又下利厥逆,而一味恶寒,这个纯粹是阴虚证候,所以只是用四逆汤救治。那么也,你看看这个地方啊,这个你们看看各家注解都错了,这个津液这么样子虚竭,而用大温大热的药,那么这个它就是救胃,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维持一分生机啊,这个津液哪来的?由胃来的,胃气不复,这个津液不会恢复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稍用这种……。(36 集完)……急以求胃,用一点寒药都不行,腹内拘急而四肢厥,那么这个津液是虚竭到家了,就是因为发汗,又是下利,不能因为津液虚竭而来滋阴补液,如果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滋阴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如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人参微寒嘛。
如果津液虚而有热,阴虚有热,用六味地黄汤就对了,没有热一片虚寒,这种津液虚绝不能滋阴。
 
第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大下利,就是津液虚脱,则一定要厥冷,此时只有四逆汤这一法,只有津液虚而有热时才可用生地、麦冬等滋阴,

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有实有虚,有寒有热,这里指胸中实也能使手足厥冷,脉乍紧者,紧脉是实脉,如太阳伤寒脉紧,有宿食脉沉紧。手足厥冷而脉紧,说明里头有实,实中哪呢,邪结在胸,所以心下部位满而烦,往上冲,如瓜蒂散证,头前也讲过了,说气上冲胸阳,心中愠愠欲吐,这里的心下满而烦,就说明这些问题,烦是烦逆,饥不能食者,这个不是虚寒,想吃,但吃不了,一吃就要吐,往上来,所以中医治病是顺应机体的机制了,这个里证,就是通过消化道或者吐出,或者泻下,这个就是欲吐不能吐,邪气满胸脉紧,顺其势吐之就好了,所以当须吐之,用瓜蒂散。如果病欲呕者,不可下,下者死,这与大柴胡汤之呕不止相区别,此呕是病的反应。而瓜蒂散是愠愠欲吐,这个病是往上逆的很,而复不能吐,吐不出来,故辨证非细不可,不然的话就弄错了。这段没前面说的详细,就说心下满而烦,心下满指气上冲,腹是不满的,气往上来,邪气贯于胸中,病在胸中,胸里头烦满,不是烦热的烦,是烦逆之烦,要吐而能吐。所以瓜蒂散证也可以治四肢厥冷,所以四肢厥冷各种各样。可见此章是泛论厥,不只是论厥阴病之厥。把瓜蒂散放在厥阴病是错的。还有一种厥就是下一条。

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也指太阳伤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是有水的证候,金匮上有,人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胃要停饮呀,水在这个地方多,水在这个心下跳,水少呢,则短气,所以遇上短气,不一定就得补。这里厥而心下悸,肯定里有水,即胃里有水,所先先治水,用什么药呢?用治心下悸的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为基础,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治气上冲,又有水,所以加茯苓,这个水在胃,它搁生姜,生姜是健胃的药,这里当然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只说主要症状心下悸。
故遇到伤寒四肢厥,要有心下悸的话,这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就是有水,当先治水,用此方。去治其厥,然后再治厥,也就是治水,就所以治厥,不是然后再治厥。否则,水渍入胃,水老在胃里头,则必作利也,即是不但厥,而且既厥又利。故治水即是治厥。如果胃有停水,停水就得去水,当然就得用祛水利尿的药,这个配伍呀,这个胃有水,配伍什么呢?如果冲逆的厉害,心下悸,配桂枝甘草汤。
还有一段,这段成问题的。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大下后,后面是大泻下之后发生的问题,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六足厥逆,即是虚其胃,大下嘛,津液也虚,所以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没有脉了,即下虚的更厉害了,咽喉不利是呃逆上气的情形,唾脓血,在金匮要略,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亡津液,如果热光在里头而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这里说大下之后,就脉象上看,他是津液虚的不得了,甚至于下部脉不至,下又虚,可是热陷于肺了,而为吐脓血之肺
痈之病,同时又治泻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就是应泻利不止,肠胃也虚的不得了,又大下之,为难治。
这个寒热虚实错杂,又有热,又有虚,这个病很不好治,但底下说用麻黄升麻汤主之,这不象仲景的话,既是难治,可以“予”还说得过去,要是“主之”是很成问题的,要是主之,就不能说是难治,另外以药来观察,此方以麻黄为主,发汗,我们看看这个病可不可以发汗,绝不可发汗,无论是就肺痈,肺中有热,或者就这个下利不止,这个在这个书上,尤其在金匮上有明文,渴而下利都不可发汗,下利要有表证可以发汗,用葛根汤,此段没有表证,脉沉而迟以至寸口,同时手足又厥冷,虚的够可以了,尤其泻利不止怎么吃麻黄,麻黄重而石膏轻,配伍也成问题,这么一种厥阴病,即便有阴阳错杂,寒热并见,也没有再发汗之理,我认为这个是错误的,各家都这么随便的说。我认为到为难治就完,不应该有麻黄升麻汤主之。(24:41)
 
第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里有寒则腹中痛,尤其有寒,再有水,刺激肠粘膜则痛,若转气下趋少腹,不但痛,感觉转气向下,是下利的征兆,所以说,此欲自利,为什么搁个伤寒四五日,这是少阴伤寒,二三日无里证,得发汗,到四五天传里并发太阴。这里说的是虚寒下利,所以腹中痛是有寒,少阴病与太阳病是一样的,有时候先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的越过半表半里,直接传里,太阳病传里,传阳明的多,或传半表半里的少阳,这里的日子不是随便搁的,伤寒中风四五日的时候,五六日的时候,传少阳,过了这个期间就传里,即阳明。这是太阳病。少阴病就不一样了,二三的时候纯粹在表,所以少阴病二三日可发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什么道理呢?二三日无里证,故可发汗也,到四五日就要传里了,所以这本书整个看就明白了,少阴不是象我们说的在里,根本在表,传里嘛,就有里证,不传里就没有里证。只是维持在表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三天,一到四五天就传里了。这段是根据这个来的。

第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这一段注家都说是有错的,的确头一句话不好解释,伤寒本自寒下,由这句话就可以解释,医复吐下之,以后他有个寒格,更逆吐下,可见他以前就有寒格、呕吐,什么叫寒格呢?就是寒格于心下,就是胃,胃虚有寒,上边是热,看后边的方剂就知道了,就是胸中烦热,吐,为什么吐呢?是因胃虚有水、寒,就是这么一个病。如果就只有伤寒本自寒下,不好讲,你要看到后边这个寒格,这个寒下就是指寒格说的,寒格,就是寒格于中,热在上,所以他要吐,这时候你再吐,一吐这个内烦就要发生,内烦就是胃不和,本来就要吐,有寒格,你吃吐药,更要吐,所以吃了吐药之后老是要愠愠欲吐,要是下就更不行了,下使胃虚,寒更往上,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嘛,故二个方面造成食入口即吐,比开始的寒格还凶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这节他都论下利呀,但他这条未必下利,但从方剂上看呢肯定有下利,方中干姜人参是补益中气的,(31:18)(37集完)……。
 
第360条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第361条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2条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第363条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第364条
下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第365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第366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第367条
下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由于乱吃乱喝,肠胃中有热,到时候就泻利,所以泻利有时是好的一面,腐秽不去嘛,在阳明篇及少阴篇里都讲了,由于热太厉害了,拉了几天没好,就变成痢疾了,今天象这样的病很多。象这段没通过临床不好讲,只有通过临床认识,这句话很奥妙。所以有些注家瞎想,所以陈永兰说过,说仲景这本书呀,越读越有味,方剂越用越有验,真是这样,我的确有体会,此书细腻的很,但有也错,象伤寒本自寒下,恐怕有错。

第368条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这个也是虚寒下利的死证,下利后,指下利已止之后,此时胃陈衰而津液枯竭了,不但手中厥冷,说明胃气已衰,而且脉绝,表明心脏也衰了,卒时就是12个时辰即24小时,要如果在周时,脉逐渐缓,手足温,就是胃气恢复,津液自生,血液也自生,心也不衰竭了,这是准好的,所以下利止,有二种问题,一种是好现象,当时的止是下亡失津液太甚了,胃也太虚了,所以他有脉绝,手足厥冷,这种情况发生,如果胃气逐渐恢复,血液也逐渐恢复,心脏衰竭也逐渐恢复,这是好现象,这个病就要自愈,也有下利止了,无可下之下,是精气怠尽,所以下利止有二种情形。
第369条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这个是热利,伤寒发热,下利发热,而下利次数频繁,一天十几次,脉应该虚,脉不虚反实,这个实是指病实,邪气实,这个非死不可,这个指痢疾的利,不是指水泄,这个不要轻视。
 
第370条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这个汗出而厥,用四逆汤就可以了,这里用通脉四逆汤恐怕有脉微欲绝四个字,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里面是真寒,外面是无名之火,与366比较,那是下利脉沉而迟,它不是厥,四肢厥冷说明胃气虚,谷气不达于四末,这个是下利清谷,那个也是下利清谷呀,那个身有微热,不也是有外热吗,但是里寒没有这个凶,这个有胃的虚竭的这种反应,所以这个外热不是好现象,是要出汗的,这个汗是脱汗,这里没说脉微欲绝,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不会用通脉四逆汤,
这里呢,寒是真寒,热是寒之极,剩下的残阳跑到外面去了,这是最坏的现象,脉微欲绝,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此时人参也用不得,人参有微寒。

第371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通脉四逆是阴寒下利最重的,热利下重,下重是指里急后重了,这几个药相当的好,这个白头翁这个药呀,这几个药都是苦寒,都起都起收敛作用,所以用白头翁,本草上就有,既治痛又治血,所以脓血便用白头翁是相当好的,这个收敛作用,有苦寒消炎,止利止血的作用。我遇到过热利下重,只是用这四个药,白头翁汤可用,要加大黄,这个你们在临床上加没有错的,不用加太多,就搁6克(二两)就行,这里白头翁应该三两,这几个药是等分,全是三两,热利,有脉数下利,有热,或者渴而下利,脉数,都是热利,热重而且下重,这正说的是痢疾,如果有血便呢,下血,这个赤痢呀,这我遇到过,解的就是血汤子,没有粪便,这病厉害,说死就死,这个你要用白头翁加啊胶,妇人在妊娠的时候,下利凶急,白头翁加甘草啊胶汤主之。这个啊胶对这个赤痢非常好,同时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后重加大黄没问题的,没有里急后得就加甘草啊胶,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般的痢疾也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如果现柴胡证,就用大柴胡加石膏。
所张仲景的这部书呀,最后是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症,你非到这个地方不可,所以一般研究仲景的书的人,认为经方不好使,不知道哪个方子治什么病,仲景是让你辨证,他这个方子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候,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主之,你用别的方子不行,他非常严谨,他辨到最后,最尖端。咱们现在辨证,这个虚的,那个实的,到这个顶点,他不辨,他不会辨,顶点就是方证,太阳病发汗的方子有二十多个,你随便拿个方子发汗行吗?绝对不行。太阳法当发汗,怎么发,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第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是虚胀虚满,这是阴寒下利,身体疼痛,它是表证,这个痢疾,常常外边在表证,一般表证不明显,如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所限的是葛根汤证,那恶寒的很呀,脉紧无汗,头痛。这个它没有,只是身上疼的厉害,这个是阴寒下利,这个虽没说下利清谷,准是下利清谷,这时要舍表救里,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第373条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饮水呀,就是指下利而渴,这个饮水不象白虎汤那个渴,那个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没那么渴,是口干口渴,里有热,热上炎,口干,阴病都口不渴,如果下利渴欲饮,这是热的关系,用白头翁没错的,白头翁的痢疾呀,不光口渴,还有下利烧灼感,都是他的证候,用苦寒药,四味全是。如果热到里实的证候,白头汤就不行了,底下说了

第374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是谵语,胃不但有热,而且实了,大便硬了,里头有宿屎,这个用小承气汤,如果热的明显用调胃承气汤,如身上有潮热,身上蒸蒸发热,也谵语,可用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的机会很少,小承气汤呢,虽然下利,但里仍然有燥屎,你按他肚子,他拒按。有个老太太,拉痢疾,舌苔黄而干,我准备按按她肚子,从心口往下按,将按下去,老太太拿手直推,我说没关系,直接开了一付承气汤,一付就好了,虽然痢疾,但里头有燥屎下不来。所以说古人说有燥屎,一点不错的。痢疾哪来燥屎呀,它里面就是有,它上面结实,你要拿手按,拒按。所以虚实,你非要诊察清楚。这个谵语是燥屎的一很要肾的征候。谵语就是说胡话。
第375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这个下利后与上面那个下利后是一样的,下利止后,不应该烦,如果还烦,这个烦不是热,看看它虚实吧,按这个心下当胃的部位,濡软无力,那里头是无实,里头没有燥屎呀,没到胃家实的程度,所以他说是虚寒也,就可以吃栀子豉汤就行了。
到这里下利讲完了,下一次把厥阴篇讲完,再给六经作个总结。
 
第376条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第377条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其实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它是个规律,胃虚,小便……,所以胃虚的厉害时,一定要用甘草干姜汤,治遗尿,是从这里来的,苓桂术甘汤也是的,从干姜甘草变化来的,即是干姜甘草加茯苓白术,甘草干姜是理中汤的底子嘛,理中利尿,治小便不利,这里说呕而脉弱,小便不利,这节是说,呕而脉弱,都是胃虚,胃虚到了极点,不能自下,也使小便频数,先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由于里虚寒,开始就是说太阴病的表现了,那么阴寒之极,这个
虚热反倒现于外,是最坏的现象,这个后面讲到火论的时候,就是所谓无根之火。而见厥,厥就是胃气沉衰,谷气不能到四末,这个呕而脉弱,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见厥,就象不怎么的,其实这个病主要的是身上微热,这是阴寒之极的表现,余阳尽现于外,因为这个而见厥,所以这个病不好治,只有四逆汤这个法子。

第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病很多了,干呕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头痛,这个水气往上来,冲逆,口吐涎沫,是水的上冲都影响大脑,头痛头晕,这里没有头晕,我就根据这条,我常用吴茱萸汤,不一定吐涎沫,我们问病人,口水多,这也是寒饮往上的表现,或者是胃痛,胃虚停饮,这个水究竟是在胃呀,用吴茱萸汤好使,如临床上美尼尔氏综合征,只要是晕的动也不敢动,一动就要吐,那肯定是吴茱萸汤,这个方子是最常用的方子,这个吴茱萸这个药呀,它去这个水往上冲逆,是最有效不过的,这个药不管它热了些,由于祛水的药都是热药,如干姜生姜,这里有水逆,都因为胃虚,另外搁人参、大枣、生姜,吴茱萸配合生姜,生姜的量挺大,用于制呕去水,人参、大枣呢,是健胃补虚,胃要是不虚,不停水,前面甘草泻心也讲过了,心下痞硬,那个这个方子也有心下痞硬,因为他有人参嘛,人参三两,这里没写出来,因为它不是一个主要证侯,甘草泻心汤有,是因为汗下太厉害了,客气动膈,胃虚了,客气所指的多了,一方邪热的客气,一方面水往上来,这时胃的部位按着心下痞硬,痞硬不是真正胃里头有实,是指水气、热邪的心下痞硬,正是用人参的主要证候,胃虚才有的形景,阳明篇不是有这么一段,心下痞硬者不可下之,下之利不止者死,其实就是指的人参证,也是理中汤证,理中汤证就有心下痞硬,需要健胃补虚,要下,下利遂不止,人就不可救了,如果利止还可以救。所以在临床上遇到心下痞硬,心下痞硬也有实有虚,真正的用大承气汤证,他这个硬呀,拒按,注家都没这么讲,阳明篇里也是的,说承气汤证泻腑,不泻心下,是错的。
这段呢因为胃虚,他停水,去水用吴茱萸、生姜,止呕,一方面也固其根本,胃要不恢复,去水也没用。由于胃虚,水还来,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下去痰水,同时用人参大枣补益胃气,这个方子的意思是这个,这个病很常见。
第379条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在太阳篇已讲过了,所以发热呀,小柴胡汤解热相当的好,咱们讲柴胡剂时说过,说柴胡证,但见一证必是,不必悉具,心烦喜呕,这个呕是柴胡剂的一个主要证侯,这四个证侯里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个主要证侯,要是发热又是呕,肯定是少阳病,少阳病,是三阳病都有发热了,所以用小柴胡汤。也就是呕是一个证侯,根据各种不同的其它的脉证,治疗是不要样的,所以辨证也是这样的,它这里就是是,通六经辨八纲,就是分虚实寒热,最后呢还得到方症上。这四段都是论呕,前面八节论厥,以下论下利,在这是论呕,很清楚,绝不是厥阴病。

第380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太阳伤寒应该发汗,大吐大下是误治,里面又没病,故极虚,是指胃说的,复极汗出者,这个虚人,尤其三阴病,这个是指的太阴了,它不会出汗,所以复极汗出者,它都往下去了,这是因为其人外气怫郁,外气怫郁就是身有微热、颜面潮红等,这个外气怫郁不可发汗,却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为这个,其人复极汗出,汗出是因以水发汗,以水怎么发汗?如茶叶水就可以发汗,可能是喝热水温覆取汗。极虚不能发汗,可是这个是一个虚脱现象,大吐大泻之后,大吐使内烦,那么外气怫郁,即使有表证,真正到里极虚的时候,也要舍表救里。前面麻黄桂枝各半汤等表郁轻症也有怫郁情况,但那不是极虚,并且只能解之,绝不可发汗。这个复极汗出是个脱汗,而且水停于胃,从下面的寒冷就知道,极虚就是指太阴的极虚,胃
极虚,水又在里,水性寒,胃中虚冷一定要呕哕不止的,这在阳明病也讲了。
第381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就是我们说的呃逆,也就是说干呕这类的,不吐东西,光出声,这都是胃虚寒的时候多,但也有实证,最后一节就说明这个,气不得下行,往上来,所以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所以我们遇到哕逆之病呀,虚的占多,也有实证,如果大便不通而哕逆,通大便哕逆就好了,这是气不得下行,小便不利也可以致哕逆,利小便就可以好,所以任何一个证侯片面看问题是不行的。比如前面外气怫郁在表,是在表,没有极虚的证候,用小发汗法,是行的,或渴水发汗也行的,但是极虚之候,非舍表救里不可。所以在临床上片面定治疗方法,那十九是错的。得全面看,它这个书呀,无论是太阳病阳明病,都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处处得看脉证。到这里我们把三阳三阴篇讲完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