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为什么能传呈到今天.

19# 许家栋
首先声明,我并不坚持原序一定是真的,但是恕我直言:许兄转引之文,虽有闪光处,更多的是无知和牵强。

略论如下:
1.东汉已有造纸法,且简帛亦不废,固然战火频仍,但近人近著不难传承。若硬指《伤寒论》断简残篇,当是指全文皆由仲景自作,否则依据何在?可是我们现在几乎都同意《伤寒论》中文字并非全是仲景自作,从语句修辞比较序言和内文,本就不当一致。
2.文中举西晋陆机、三国诸葛、东晋王羲之之文为例,言其句式语气与《伤寒论》原序相似,却忘了张仲景何时之人,可发一笑。偏偏我们又都承认今本《伤寒论》乃晋代王叔和编纂,何不索性将序言作伪一说栽在他头上更好?
3.《千金方》一书,我未细读,连粗读都谈不上,但我怀疑引文作者是否真的读过此书——莫非看看孙思邈的医学论文就算是细读过《千金方》全书了?明明今本《伤寒论》中文字《千金要方》中也有不少。再说了:叶梦得算是哪一路医家?虞天民那句话能作为医学退步的论据?
4.“笔者苦思数年,反复验证,觉得这种可能性特别大:就是思邈所见之仲景书,非今本《伤寒》中之文字,反倒是今本《伤寒论》之言,很大部分是从《千金》方翼诸书中,移花接木而来”——此言悖谬殊甚。若果真如此,我倒是还要鼓掌欢呼,因为这么干的人水平实在太高了,比孙思邈强的太多,这恰恰证明医学一直在进步。
个人以为:序言跟本论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这毋庸讳言,只是该如何解释,在没有更多、更古的材料前,妄下结论是不严肃的。想否序言的,就说本论出于仲景而序言作于晋唐宋;想说本论为古经秘传的,就说序言出于仲景而本论属于神农或伊尹者流。五四以来疑古情绪占主流,前一种势力大;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世俗之人又开始“尊古而贱今”,所以后一种论调明显抬头。我水平有限,看不出是非,只能冷眼旁观。

肆言纵论,若有得罪诸方圣贤之处,还望多多原谅
请许先生再指教。
 
1.东汉蔡伦造的纸并不是用来书写的,汉代还是用竹简,所以又有“汉简”之称。
以下来自书摘:
蔡伦造的麻纸还不具备承受书写的功用,在麻布上写字,墨水会在布面上洇开造成字迹模糊,甚至洇得不成字形,尽管麻布远比缣帛价廉易得。直到后世克服了麻纸洇墨的致命弱点,纸才成为中国文字记录的主力材料。

所以,西汉早期造纸的经济可行性,必须来自纸张在书写之外的其它社会用途,来自于用纸的大量社会需求。

那么,西汉最初出现的纸究竟有哪些用途,才使得社会对于纸有了明确的(不是可有可无的)需求,使麻絮生产者能改为生产纸张,并保持“确实的经济效益”?

首先,作为包装材料是早期纸的一个重要用途。

林川先生在论文里写道,《汉书》的《越皇后传》中所提及的“裹药二枚赫蹄”,就是研读造纸史的人都知道的一个例子。他说,在纸质包装材料之前,用皮块、布块,用植物的叶子(如桐叶、荷叶、芭蕉叶等)一类具一定面积和一定柔韧度的包装材料来包零散东西,显然没有后来的纸方便。纸出现后在包装方面的用途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方便,导致了社会对于纸的需求。霸桥纸出土的状态,就是作为铜镜的包裹。

早期纸张的引火作用

林川说,引火是早期纸张的另一个用途。

“我们的祖先曾采用过钻木取火、火镰击石发火、阳燧(一种铜质凹面镜,可以使太阳光聚焦而集热)点火等不同的取火手段,这些取火的方式都需要引火材料。”

显然,作为引火的材料必须是易得而且易燃的。干燥蓬松的植物纤维丝团,也就是著或絮,自然是很好的引火物。当无定形的著或絮变成最初的原始纸时,用纸引火的尝试会很自然地实践。

取火、引火点燃、传火燃旺,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操作,纸的引火作用给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至今,在山区农村还能见到用火镰击石引燃棉花来吸烟,或用草纸点燃吸烟的情景。

纸张的卫生用途

在汉代,纸的卫生作用和社会需求怎么样?卫生作用一类事情显然“登不得大雅之堂”而不会记录于史籍资料,在出土的文物里也不会找到。但是,基于人的生理,排便以后的除秽自洁、妇女的月经卫生和产期卫生,都非得需要某种方式和使用某种材料不可。

林川先生说,纸在卫生材料方面的作用,由于缺乏史料,同时也不易找到完整遗存至今的考古证据,他在论文中只能采用推论的方式来讨论这一问题。

很显然,一旦发现了早期纸具有卫生功用,起码在社会上层阶级对纸的消费会有大量需求,甚至纸会成为上层社会家庭里的生活必须品。在面对纸文化研究,对比使用纸和未曾使用纸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所表现的差别,可以推测纸的影响所在。

“有了这些大量的持续不断的消耗性消费,社会对早期的纸就有明确的需求,从而使蔡伦之前的纸生产已经能够获得经济收益,促使造纸术从孕育它的麻纺织纤维处理技术里独立出来,促使造纸成为一个新的行业。”

2.请注意骈体文的出现时间。骈体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3.千金方是个唐前的医学仓库,主要作用是收录医学古籍,按照门类编纂。以叙为主,以作为辅。

4.晋皇甫谧是相去仲景最近的医家,对仲景学术的溯源应该最有发言权,他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药王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校注说明:
一、版本
1,底本:日本江户医学影宋本。该本为宋林亿等校正,由日本江刻医学馆影摹刊行,其中卷四及部分缺页系据元本刻补足。
2,校本:
(1)日本松本幸彦氏影摹《真本千金要方》,间称“影摹真本”,该书根据唐、宋间写本的重抄本影摹刊行,仅存孙思邈序及卷一。
(2)宋《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简称“宋新雕本”。该书未经宋臣校改,现存20卷,即卷1-5,卷11-15,卷21-30。
(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简称“四库本”。
(4)日。后藤敏氏重刊本,简称“后藤敏本”。
(5)他校诸书采用通行本,不一一列出。
二、校本与注释
1、凡底本不误而校本误者,不出校记。
2、凡底本有误而误校本改正者,均出校记。
3、凡底本与校本是非难定者,则出校记两存之。
4、繁体字、异体字、俗字及明显误字原则上均改为规范简化字,不出校记。
5、对生僻字词、通假字、避讳字等酌情加注。
6、中医专业术语一般按现行通行写法律齐,并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7。按横排习惯,方位词“左”、“右”分改“下”“上”。
8。江户医学馆影摹时所作“考异”,原总为一篇,附于书末,今将其具体内容分别移于相应字词之下,并以“[考异]”示之,说明性文字及后序提于正文之前。

以上引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想而知,中医经典之原文非皇家政界而不可得全,若有罕见珍品者,多为外传(回流)或通本手抄或家传不扬。
如此前提,又如各位前辈所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合我们临床运用探讨方可使理论有所升华、传承。
 
23# 许家栋

再复许家栋先生:
许兄想是没有看明我第1条的实际意思,不过许兄转引新文倒是开我眼界。不过要说明的是,一来纸被发明后用于书写肯定是渐进过程(考古文物中最早发现的西汉灞桥纸跟后汉的蔡伦纸不是一码事),说张仲景著作有纸版固然无据,说绝对不可能也非科学态度;二来东汉马王堆文物重要医籍乃是帛书,仲景生当汉末,若果真身处上流社会,用帛书记述本人心血乃是正理,当无“断简”可能,至少硬指仲景著作经历战乱必为“断简残篇”也是想当然耳(顺便说一句,用纸引火一说绝不可信,毕竟早期造纸成本摆在那儿,技术也还来不及推广,写文章的专家莫非一时猪油蒙了心 )。
关于文体的问题,我非专家不好多说,但是前人考证颇多,确实意见分歧,但没有达到据此全盘否定仲景原作的程度,多是认为有掺杂之处。譬如依据《康平本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二十三个字,以及“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一大段,可能都非仲景原文。但是其它内容,基本是受到肯定的。再有仲景与诸葛同时,陆机略晚于仲景,他们三人文字若有相似处何足为奇?
《千金方》是医学仓库不差,我没有否定或者排斥的意思,我在上面是想说明那篇文章作者其实没有认真读过此书,只凭片段文字遽下惊人之语,学术态度很不严肃,几步可取。
皇甫谧的问题最复杂。首先这位先生是个文人,并非医家;再者他所说的目前看属于“孤证”,而考据之学强调孤证不立。因此,张仲景学术到底是个什么来源还是未知——实质上只有信不信的问题,没有对不对的问题。要是把他的话抬那么高,我还说皇甫谧只说“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何尝有断简残篇之说,凭什么现在大家认为王叔和整理过的《伤寒论》就一定是残本?依据何在呢?
综合来讲,我其实之前想表达的就是两点:一、《伤寒论》原序是否作伪不可轻率定论;二、许兄引用来论证序言为伪作的那篇文章作者治学很不严谨,充满臆测混沌之辞,极不可取。其它的话题都是带出来的,再争下去我们就越扯越远啦
 
许老大对《伤寒论》那是情由独衷哦!呵呵……
欣赏
 
各位。我弱弱的问一句,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讨论吗?作医生是干吗吃的?什么才是医生的职责?
他能流传至今的问题,就像为什么现在人和祖先为什么都要吃饭一样?!
 
先生刚来,有所不知,抬杠可以图心口之快.呵呵.
 
人类学会了用火,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发明了蒸汽机,工业有了质的飞跃;牛顿让苹果砸了一下,变成了让人尊敬的科学家;中医到现在反而越来越没落,令人深思!!!
 
我告诉你为什么吧。

问:人和祖先为什么都要吃饭?
答:为了活着。
问:人和祖先为什么要活着?
答:为了讨论问题。
问:人和祖先为什么要讨论问题?
答:为了保证人不同于畜生。
 
请允许我也弱弱的问几句:1.什么叫做抬杠?2.如何区别抬杠和交流讨论?
谢谢
 
27# 静悟

同志行文简单,意思明了。
但你的话语确实文不对题!最起码,你没看一楼最后的“讨论目的”。
 
30# 神医喜来乐

好一个“轮回”!! 谁人尝试过??
 

这个说法似乎也不妥,按成书顺序来说是先有千金翼,后有的秘要,如果孙刻意隐瞒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再出千金翼了,而且千金要方里孙也明确说了“江南诸师秘仲景书而不传”
 
我读伤寒不多,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自叙云: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由此可见,一种流行病不可能流行十年.伤寒不是流行病,但伤寒肯定是当年常见病.同理我也不认为,伤寒就是治疗杂病的,否则,<金匮要略>就是多此一举.不当之处,还望指教.请不要问我<伤寒论原序>一文的真伪,否则讨论下去,各执一辞,便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你对境界的见解怎会如此透彻?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几乎所有的古今中医大夫都信奉的。之所以现在出现各种讨论,无非是它现在真正应用在临床的多少!现在有几个人是因为伤风感冒会得威胁到生命呢?现在的疾病和现在相关,古代的书籍我感觉是在给我们学习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如果把《伤寒论》里的方药硬搬到临床上,也不见得多有效果吧。liu版的话不敢苟同,人都是有惰性吧嘛,没有这部伤寒,肯定还会有别的书出现。不过还是坚信中医,坚信经典。那都是古人的心血凝炼而成的。
 

“古代的书籍我感觉是在给我们学习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先生高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