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为什么能传呈到今天.

李建初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19
帖子
1407
获得点赞
144
声望
63
年龄
49
经方热潮由来已经很久,<伤寒论>是现代中医几乎无法避免的一个课题.好象并没人真正讨论过何以传呈至今的问题.
讨论内容:<伤寒论>
讨论方式:各书己见.
讨论目的:提升中医理法方药临床的运用.
 
我的直言,伤寒越传承,中医越暮落。
 
不敢苟同, 刘版一棒子打死一片,似乎有点不可取.
个人认为伤寒最好的是有时间约束,现在的中医有几个可以做到这点呢.
传方于人经验之谈,非理法方药具全,故非师承不可.
而伤寒则毫无保留,此是我中医讨论及发展之借鉴.
 
liu版这个话,好像有必要阐述一下吧,不然无法理解。
 
应该是临床疗效使得伤寒传到如今。伤寒论在唐朝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孙思邈书中曾说,江南诸师密而不传。说明在唐时,伤寒已经得到了较广的传播
 
我知道,我这话一出,必然立刻就有人表示反对,连我自己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说时,就有人反对过了。
关于《伤寒论》这部书好不好的问题,我要是再啰嗦,那就太婆婆妈妈了。
首先,《伤寒论》是怎么来的?自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由此可知,一部《伤寒论》就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集,张仲景治疗最多的恐怕就是感冒《伤寒》了。
在没有现代医学前,感冒《伤寒》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古代的每位大夫恐怕都必须每天面对。见到这么好一部治疗感冒的书当然视为“家珍”,这也是“江南诸师密而不传的原因”。
《伤寒论》的妙处在于可以按图索骥,只要能对上症便可取效,这便于培养“傻瓜形”人才。
现代人热衷于“发挥”,以便按图索骥去治疗内科或者其他科的疾病,这个原本没有错,但,无论你如何发挥,它就那么103方,如何去应付现在数不清的疾病呢?从这个角度讲,一部《伤寒论》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资源。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假如没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历史上照样会有更多的〈伤寒论〉出现,因为感冒的问题必须解决。
一部〈伤寒论〉培养了中国大夫的惰性。
我们常常听说,某某是“伤寒”专家,而某某又是某某的门徒,这个问题无非是为了一个“门户”,以便“出师有名”。打破门户之争就是打破“保守”,中医的发展才有活力。
还有一个问题,〈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我们现在怎么能熟视无睹而厚此薄彼呢?
中医几千年来的理论临床太丰富了,有无限的东西去要挖掘,一部〈伤寒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资源,也给人们的思维戴上了“枷锁”。
 
6# liujianli0371
liu版此论言之亦成理。
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我是理解的。
 
RENZHEJIANRENZHIZHEJIANZHI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 liujianli0371

学术话题,多做讨论,严肃对待
 
《伤寒论》不是单纯治感冒之书,
《请注意《伤寒论》全称是《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中医的万世经典,其实就是因为开创了“病脉证并治”这个六经辨治体系,使得中医从《五十二病方》的“按病处方”的时代,上升到“病脉证并治”“辨证施方”的《伤寒杂病论》时代,从此中医成为了理法方药俱备,体系框架完整的完美医学体系。
伤寒论首从表证开论,是经方派之法度,是量疾病之浅深的辨证思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误治,别看经方的量那么大,但是病人服用后一个首先的感觉是服用后舒服,这正是方证相应的一种应有现象。

关于伤寒论六经是钦百病的例证,全书不胜枚举,顺手拈取几条: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其门。
————这是精神神经系统疾患;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这是黄疸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极可能是n性头痛或者颈椎病;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类似胸膜炎之类的疾患;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应该是消化系统疾病。

如此例证,真的是不胜枚举。
但是其实不应该用中医的病症去对应西医的病名的,
在此话题下这样对应,不过是示意之法而已。
 
其实liu版的话,意在言外。
 
由此可知,一部《伤寒论》就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集,张仲景治疗最多的恐怕就是感冒《伤寒》了。
在没有现代医学前,感冒《伤寒》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古代的每位大夫恐怕都必须每天面对。见到这么好一部治疗感冒的书当然视为“家珍”,这也是“江南诸师密而不传的原因”。


——这些不是liu版的原话?
 
我没认真看这一段——我觉得不是重点,O(∩_∩)O~
这里要注意别被liu版忽悠了——此处之“感冒”是动词性质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感冒(这个是名词性质);此处之《伤寒》使用标点符号有误,应该是“伤寒”才对,指当时那些流行的感染性疾病而言。

请许兄再指教。
 
伤寒论不是治流行病的书,而是借表里之称谓而已,
个人体会,伤寒论更是治杂病的好书
 
只要承认原序是真的,就不应反驳《伤寒论》本为流行病而作。至于其他问题,可以另行讨论。
 
【转帖】读《伤寒论•序》质疑
熊建强 于 光
《伤寒论 -序》(以下简称《序》)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按通行的说法是汉代张仲景所作 ,亦有不少人认为是后人伪托.笔者在研读中,也发现有较大的疑问.今略述如下:
一、 《序 》是一篇写得报好的文章 ,说理精辟、言辞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单从语文角度上讲,也算文中上品.但把《序》和《伤寒论》全书的六经各论的主要内容相比较 .语句和写作风格就大相径庭。辞句古朴.言简意骇的的不必说了,生硬坚涩者有之,方言俚语 者有之,不知所云者亦有之 。特别是三阴篇中残篇断简特别严重。为此,历代学者相互指责,归咎于注家的纂异和脱简.从来不曾把矛头直指《伤寒论》本身。其实大家细读全书 、将《序》与正文前后对照,就很容易感觉到此书不是一人手笔 ;再则,我们有这样的常识.一本书的残缺,以头尾最易失散或是从中漏掉章节。而《伤寒论》全书诸多残缺,凡经历代名医整理犹叹缺如,而《序》唯独保存得这般完好不得不令人喜而惊怪之。
二、再细读《序》文字句:“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概然叹其才秀也”。这种“每览…… (未尝不) ……(也)的句法,就笔者资料范围所及,计有三处:①晋代陆机《文赋》开头“余每观材士之作、窃有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中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旬“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序》文 如果真是张仲景手笔,仲景之书“魏汉讫今,家肆户习”。那么忡景将不特以医名,将也跻身文学之林。与王羲之等人不分伯仲,就不致于有“中医亚圣而范蔚宗后汉书不为仲景立传,君子有遗憾焉”的遗憾。若说是王氏诸子仿习仲景句读.恐怕文史界人士不相容吧?
三、按现行成书年代排列次序,仲景文章理应在唐孙思邈《千金》之前,思邈道之于仲景当有传承关系的。但笔者发觉的不解之处更多:
孙氏在《论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太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 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 张苗、靳那等诸部经方”。可见孙氏是读过包括仲景在内之“诸部经方的。然而,历代医家却这般解释道:宋代叶梦得说:“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固已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明代虞搏说:“思邈以绝人之识、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翼及粗工害人之祸,至为愤切,后人稍闯其藩垣、亦足以术鸣,但不制伤寒之书,或不能无憾也”。若按叶虞二子所言 ,医学发展从汉到唐,从仲景到思邈。非但没发展,反而中断和倒返了。 岂非础咄怪事?
细读《千金》自有明确的答案
孙氏在《论治病略例》中说:“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经络腑艙,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在“易曰”之前这段文字,与《序》文几乎一字不差。而后面引用《易》经而标“易曰”而前文引用仲景不 加“仲景曰”呢?紧接着是“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亦整段与《序》文重复,仍未见“仲景曰” 字样。再下来才有“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五孔穴,荣卫气行……”还有一段是“仲景曰:凡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腑,开通请脉……”。除了仅有一处之外(注:孙氏《千金要方•序》中“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此之谓也 ” )所有引用张仲景伤寒原文都未标明是仲景说的,而现行之伤寒论》及 《序》中无有者,却别出新裁地标出“仲景曰”云云。笔者苦思数年,反复验证,觉得这种可能性特别大:就是思邈所见之仲景书,非今本《伤寒》中之文字,反倒是今本《伤寒论》之言,很大部分是从《千金》方翼诸书中,移花接木而来。篇幅所限.不冉举更多的考证,诸君若不信.请再去读《千金》翼方与《序》及《伤寒论》对照不难得出相同的推断。
如果按《千金翼方》述伤寒过半而王焘《外台秘要》述之详尽的线索,和宋代林亿等校时所言,《伤寒》蓝本系开宝年间度使高继冲进献。 (当时宋太祖下诏以优厚的尝赐征募民间遗书抄藏书府)则可推断《伤寒论•序》的成书年代应在唐、宋之间,不知哪位善心的好事者所为,而绝非汉代张仲景手笔。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5650
 
好像本论坛有一个专门论述“原序”的帖子,我刚进论坛时还看过,现在没有找到。
 
其实孙思邈有一个对大的缺点是引用了别人的知识不写上引自何处,导致对原序的错误认识,孙思邈不如《外台秘要》的王焘,王焘把引用于何书都注明了,这是一大贡献。其实孙思邈把原序给改写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他在《千金要方》书中引用的关于张仲景的条文都没有写出自何书,如果张仲景的伤寒论没有系统的整理,那么,这些资料可能被后人认为是孙思邈的了。因为在唐朝以前的书很少有流传本,这不能不怀疑孙思邈的用心,幸亏《外台秘要》的出现,把是从何书中引用的给表明出来,不然,张仲景的原序就成为孙思邈的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