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持续咳嗽发热鼻塞 求各位先生诊断

用了石膏又用姜,正是干姜石膏汤,上清肺热下温脾,温中清外恰适宜
 
石膏是个好东西,芒硝也是上品药,用不用在于病,看病应无尘在胸,宣散收涩法自如
 
哎!始恶寒!!!后发热!!伤于寒为病热!!试问世上真伤寒有几?
 
小青龙加石膏!是指外寒未解!而里热已深才用的!!!
 
温邪在气氛则有恶寒!!入营分,血分后怎样?有点中医知识的人都晓得!!!网上有些人,天天讲伤寒,试问千古以来真伤寒有几??我们不能有偏见的学习!!有是证永是法!!!
 
回复 1# zrhff


防风通圣丸+感而康 就是了!供参考!
 
楼主这时候如果没有杂投诸药,估计也好差不多了吧。
你们吵得太凶了,吓得楼主都不敢发言了

我看用小青龙加石膏还是可以试试的,如果麻桂姜辛夏味这么多温热性质的药不敌少许石膏之寒,那未免太可笑了。所以问题在于石膏用量在实际开方中的比例该是多大,而不在于可不可用。这个病人从舌象看体质偏于气虚有湿,初起似是受寒,但几日后症状似乎已经出现热像,寒热并用无可厚非。
 
真伤寒者多又多,就在眼前君不识,麻桂一上病就解,若热再加一石膏,世上有病千千万,十有八九始风寒,邪入人体始气化,寒化热化须分辩。温病一病就发热,若不发热多是寒。若入气分病已重,若是营血再救难,疯僧行医已多年,未见血分热发斑。
 
敢问何为伤寒?何为冒?何为温病?何为时邪?何为瘟?何为疫?何为冬温?何为春温?
何为风温?何为热病?何为温毒?何为暑?何为湿温?何为秋邪?天之六气化为何邪?六气之外可有它邪?
 
读书读来全知道,一到临床摸头脑。
 
嘿嘿!我临床是少!!而且只会纸上谈兵!!小时后只是经常看大祖公给乡亲们看病而已!!
 

你若知晓,何妨谈谈!
譬如你判定病属“春温”,理由何在?
 
回复 52# gqdxk


就春温,就是春时的温热病。有新感和伏邪之分!冬不藏精之人,冬时辛苦劳碌之人,气阴虚者,这三种人最易得此病!,和小伤寒不同!有时两者容易混淆!!若当小伤寒治则会变成风温!风温是在小温病得基础上用辛热药!风温再用辛热药就会发为温毒!不可救也!!伤寒论说一促尚可期,再促促命期,是耶!!
 
回复 52# gqdxk


该患者刚开始,温邪上受!传肺故有呼吸系统之症状!后入阳明有目痛头痛之症状!从上焦到中焦,从卫到气,虽有恶寒!!但不可误认有寒!岂不闻背恶寒有白虎之服!!患者是春温中的新感,初时在卫分上焦!药不得法,外散温燥之品伤气又伤阴,卫因之更虚,变为卫弱之风温!!又正值少阴,少阳,主客之时令!!此病当迁延不愈!!
 
回复 53# 岐黄后学


我对温病缺乏研究,但有一个疑问:
按吴鞠通说法,《温病条辨》是为羽翼伤寒而作。然其书中所列诸多条目,一年四季均已占满——风温、春温、伤暑、伏暑、秋燥、冬温、时邪云云——不知置伤寒于何处呢?莫非除少阴直中外便无伤寒了么?
 


吴鞠通庸医一个,观其医案可知。至于此温彼温,想象而已。
 
回复 54# 岐黄后学

呵呵
今年这样的患者多多
如果考虑到少阴,少阳主客的因素,好病就快些。
迁延月余者多多
 
我认为四诊证状不全,各位就争论是浪费了各位时间。直到痰黄稠才明朗了一些,可初步断为 麻杏古甘汤。至于小青龙的运用指标: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里说得很清楚全面,各位可去看一下。用各半汤那里力小不济也,更别说未对证了: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和用发小汗。此为发汗扶正之法也,力小。
 
回复 55# gqdxk


非也!鞠通之书错误甚多!岂不问难经曰: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温病,热病,湿温。伤寒一书是总论外感而言,间及杂病!只有正伤寒才可用仲景成法!鞠通吧叶氏香岩的学说剽窃一二就想妄立温病一说而与仲圣分庭!真是遗笑千古!条变开头就说桂枝汤可治温病初感,且把瘟混入温中!!新感与伏邪不分清!
 
回复 55# gqdxk


故人沈君辛甫,端恪公曾孙也。尝病吴鞠通混疫于温,余谓不但此也。其条辨首列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
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凡九项,似无遗义,而不自知其题旨未清也。夫冬
伤于寒至春而发者,曰温病;夏至后发者,曰热病;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风温;其病于冬者,亦曰
冬温;病于春者,亦曰春温。即叶氏所论者是也。夏至后所发之热病,在《内经》亦曰暑,以其发于暑令也。故仲景以
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 。盖暑、 者,皆热之谓也。今杜撰暑温名目,最属不通,至于疫证,更不可与温热同治,当
从吴又可、余师愚两家为正鹄。而温之为毒为疟,乃温之节目矣。概而论之,宜乎愈辨愈不清矣。
(二)其次条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嘻!岂其未读《内经》耶!伏气为病,自内而发,惟冬春风温、
夏、秋燥,皆始于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强欲划界以限病,未免动手即错矣。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在上焦
始,而渐及于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乃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
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三)第四条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夫鞠通既宗叶氏,当详考叶氏论案
以立言。如《指南·温热门》第三案云∶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
必从热化。《风温门》第五案云∶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乃 郁之象,用药皆是辛凉轻剂。至《幼科要略》,
论三时伏气外感,尤为详备。于春温证,因外邪引动伏热者,必先辛凉以解新邪,自注用葱豉汤。垂训昭然,何甘违悖,
意欲绍述仲圣乎?则祖上之门楣,不可夸为自己之阀阅也。在泾先生云∶温病伏寒变热,少阴之精已被劫夺,虽有新旧
合邪,不得更用桂枝汤助热,而绝其本也,岂吴氏皆未之闻乎?
(四)《中焦篇》第一条自注云∶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失治,则传中焦,始上焦,终下焦。噫!是鞠通排定
路径,必欲温热病遵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传于胃为顺,故往往上焦未罢及中焦,惟
其不能下行为顺,是以内陷膻中为逆传。章虚谷,亦昧此义,乃云∶火来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包络,故曰逆。夫从所胜
来者为微邪,胡可反以为逆,岂二公皆未读《难经》耶!其不始于上焦者,更无论矣。
(五)书名《温病条辨》,而所列霍乱,皆是寒证。故余年少时,辄不自揣,而有《霍乱论》之作也。沈辛老云∶
鞠通书兰本叶氏,有前人未见及而补之者,如秋燥增入正化痉螈别为两条,谈理抑何精细;有前人已见及而忘之者,如
霍乱证自具《暑湿门》,岫云未经摘出,而伊芳遂不知有热。疝气条,当分暴久治,香岩先生业已道明,而伊芳又惟知有寒。
盖心思之用,固各有至不至,虽两间亦缺陷世界,而况人乎。又曰∶鞠通所云之疝,多系暴证,而久者又系宿瘕病,故
可一以温下取下。若疝虽有历久不痊,然聚则有形,散即无形,初非真有物焉,如瘀积腹中也。又云干霍乱,以生芋杵
汁下咽即生,远胜盐汤探吐也。暑疡初起,用丝瓜杵汁涂之,或荷花瓣贴之皆妙,不必水仙根也。
(六)《中焦》八十四条云∶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与温热何与,而乃滥入乎!辛老云∶叶氏知暑
湿时疟,与风寒正疟迥别,融会圣言,惟从清解,所见甚超。而洄溪反以不用柴胡,屡肆诋訾,食古不化。徐公且然,
况其下乎。噫!辛老长余九岁,与余交最深,品学兼优,真古君子也。尝为余校《温热经纬》,而家贫无子,今墓草宿
矣。遗稿未梓,偶于拙草中检得数条,附录于此,亦可以见其读书具眼,立言忠浓也。
(七)《下焦篇》之定风珠,一派腥浊浓腻,无病患胃弱者亦难下咽,如果厥哕欲脱而进此药,是速其危矣。
(八)二十四至二十六条,皆冬寒内伏,春温初发之治,乃妄谓温热温疫,自上中传下之治,岂非梦呓。
(九)四十二条自注∶谓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一书,专为伤寒而设,吴氏直未读《伤寒论》也。注伤寒者,无虑数
十家,皆以为专论伤寒之书,故恒觉支离附会。考论中风、寒、温、 、湿五气为病,古人皆曰伤寒,故《难经》云∶
伤寒有五,而仲圣以伤寒名其书也。此等大纲不清,岂可率尔着书。
(十)五十一条,痰湿阻气之阴吹证,实前人所未道及。
(十一)五十五条,发明蚕砂功用,何其精切,故余治霍乱以为主药也。
(十二)吴氏此书,不过将《指南》温热暑湿条案,穿插而成,惜未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书,溯本穷
源,即叶氏《温热论》、《幼科要略》,亦不汇参,故虽曰发明叶氏,而实未得其精奥也。至采附各方,不但剪裁未善,
去取亦有未当,此余不得已,而有《温热经纬》之纂也。
(十三)后三卷,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篇,皆可传之作,远胜三焦条辨多矣。杂说中,惟霍乱不得吐泻,治以
苦辛芳热一语,为可议。条辨中可议处,甚多。姑举大略如上,庶读者,勿随波而逐流也。
唉!梦英之评甚合我心!有志于温病之学者可不知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