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著名的中医爱好者



那我就大言不惭的说两句。
首先总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阴阳五行,为什么说中医是哲学医学,就是因为中医是建立在
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中医学的关键就在于谁对阴阳五行理解更透彻,谁通了就是高手。

这个规律无有定论,这个也确实是现状,历代名家各述其说,没有统一的说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各家之说好比是切出去的蛋糕,合到一起,便是一个总枢要。

例如郑钦安,以阴阳为总纲,把握根本,不被假证所迷。然其弊在于对五行运用的阐述不深。
而黄元御呢,一气循环,深得五行要义,却对阴阳不甚了了。
如果把两人的理论合在一起就比较完美了。

其他的 有注重升阳的火神派,有注重降敛的温热派,有注重脾胃中枢的补中派。
能说这些理论不对吗?毕竟当时救活了很多人,有人说那是各救时弊,皆有偏颇太过之处,放在当今就未必可以。
其实这么想也不错。但不是根本原因。
关键在于,人之根本,其实就是五脏六腑连接经络的一个循环升降的运动体,郁则有病,动则无病。
肾水升膀胱水降,此水之循环升降成也。肝木升,胆木降,木之循环升降成也,其他以此类推皆循环升降之理。脾胃居中,脾升,胃降,为五脏六腑循环动力所在。如经方多加炙甘草,非为调节各药,实是直补动力,促进循环也。

知道这个道理,各家学说就能捏到一块了,无非是偏重于循环体系中那个地方的升降动力而已。
 


如果就说黄帝认为气是啥,那得放到当时的环境和认知背景中去~~
东拉西扯不能失掉作者原意~~更主要的是便于后人的理解
我也扯一个
以小见大,同理以大见小,原理相通;人体内的气看似不可见,但他确实是个实实在在存在的,我想到了地球中的大气、气象变化,与人体内的“气”的道理是否有相通?如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都是有其生成的条件,条件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产生气象效应。这些“气”对地球又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气”地球可能是个干枯的、燃烧的、汪洋的、气化的~~
对人来说是不是应该同理?先人或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就是从阴阳和五行等起,对人体也界定了这些,而对人体内器官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可见的东西把他定性为“气”~~
 
回复 125# 季瞻


自有道理,却不敢苟同

阴阳五行之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思辨工具,兴于两汉
《内经》、《伤寒》都成书那个时候,自然难免受其影响,并且也确实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仔细的看一看就知道,《内经》、《伤寒》并不以这个做主线
过度的提升阴阳、五行的地位,很容易把中医引向玄虚,而与实际隔离..
个人浅见,中医中最重要的有两个规律一定要搞透:
一是 气一元论
二是 恒动观
 
回复 126# tiansuoff777



取类比象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法
我当地原有个很有名气的老中医的口头禅就是:好马比君子
 
回复 125# 季瞻


前一段时间也看了些黄元御的书,确实不错,对阴阳、五行的论述严谨、清晰

但也有刻板、牵强的嫌疑

没看过黄元御的医案(谁有,是否可以共享下呢?),,,,,但他的方子能历久弥新,应用不衰的好像不多,可见理论与实践好像还是隔着些东西
 
对黄元卿的学术评价,在清民医书《医学答问》中有所评述,是比较中肯的。
 


我是门外汉,就是咧咧, 不象老牙做学问一样那么钻,佩服呀~~
 


阴阳五行是不是玄虚,还有待科学认定。

内经与阴阳五行,谁前谁后,这个问题很重要,
 


黄元御这个人自视甚高,不爱给别人看病,他的问题确实是理论与实践有些脱离,搞错了一些东西,
例如虚劳,老黄认为无水虚之候,其实内伤虚劳很多是由损伤津液引起的,呵呵。
还有我前面说过他对阴阳不太了解。例如他说纯阳是仙,纯阴是鬼,要扶阳气,抑制阴气,这样说的有点太过,阴阳平和才能六气循环,偏于一气,这个链条就容易断。
其他错的东西还有,不必理会就是了。
话说回来,他的五行循坏的理论,至少已经上道,可以把切出去的蛋糕合上了,只是没能进一步阐发,例如六气循环,节气循环,营卫循环,十二经络循环。
但学人学东西,要懂得运用和联系,既然五行能循环,把这个道理放到其他方面试试,没准就通了。

还有像其他的半块蛋糕,升阳也好,滋阴也好,皆去其偏,合为一块通吃,
 


对了 其实你说的两个规律和阴阳五行一点都不矛盾,一生二 ,二生三,到头来还是一,就是这个事
 
回复 131# tiansuoff777


门外的常常说出门里人也没悟到的理
真的让门内的人们郁闷,那里出错了呢
 
回复 133# 季瞻


黄元御确实是位很有个性的医学大家,‘四圣’而外诸医皆不入其眼目
 


人生百岁期,南北随炎凉。
君看田野间,父老多康强。
茅檐弄儿孙,春陇驱牛羊。
何曾识丹剂,但喜秫黍香。
伊芳十年谪,日闻贵人亡。
金丹不离口,女妙常在傍。
真元日渗漏,滓秽留空肠。
四大忽分离,一物不得将。
歌喉变哀音,舞衣换丧裳。
炉残箭镞砂,箧余鹿角霜。
拙哉此愚夫,取药殊未央。
我有出世法,亦如不死方。
御寒须布帛,欲饱资稻粱。
床头酒一壶,膝上琴一张。
兴来或挥手,客至亦举觞。
涤砚临清池,抄书傍明窗。
日用但如斯,便觉日月长。
参苓性和平,扶衰固难忘。
恃药恣声色,如人蓄豺狼。
此理甚明白,吾言岂荒唐。
书为座右铭,聊以砭世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