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大言不惭的说两句。
首先总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阴阳五行,为什么说中医是哲学医学,就是因为中医是建立在
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中医学的关键就在于谁对阴阳五行理解更透彻,谁通了就是高手。
这个规律无有定论,这个也确实是现状,历代名家各述其说,没有统一的说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各家之说好比是切出去的蛋糕,合到一起,便是一个总枢要。
例如郑钦安,以阴阳为总纲,把握根本,不被假证所迷。然其弊在于对五行运用的阐述不深。
而黄元御呢,一气循环,深得五行要义,却对阴阳不甚了了。
如果把两人的理论合在一起就比较完美了。
其他的 有注重升阳的火神派,有注重降敛的温热派,有注重脾胃中枢的补中派。
能说这些理论不对吗?毕竟当时救活了很多人,有人说那是各救时弊,皆有偏颇太过之处,放在当今就未必可以。
其实这么想也不错。但不是根本原因。
关键在于,人之根本,其实就是五脏六腑连接经络的一个循环升降的运动体,郁则有病,动则无病。
肾水升膀胱水降,此水之循环升降成也。肝木升,胆木降,木之循环升降成也,其他以此类推皆循环升降之理。脾胃居中,脾升,胃降,为五脏六腑循环动力所在。如经方多加炙甘草,非为调节各药,实是直补动力,促进循环也。
知道这个道理,各家学说就能捏到一块了,无非是偏重于循环体系中那个地方的升降动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