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不会把脉能看病吗?

8 近代名医杨则民《潜厂医话》对脉学的客观评说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此李时珍之说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此张景岳之说也。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记•篇鹊传》曰:‘视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但以脉为名耳。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后人乎。”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脉诊之真诠。”

“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尤荒谬者,且凭脉以断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贵贫贱,几皆以三指决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无赦者。”

“总之,诊断疾病应以各项见证参以切脉而断之,不能仅凭三指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前人固明示吾辈以正法矣。”

“专主寸口脉诊法者,始于扁鹊之《难经》。《内经》则全身诊断法也。《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因扁鹊也。’尤为明证。然扁鹊虽创明寸口脉诊病之法,实不纯信三指者,《史记》称:‘视见垣一方人,以此(指脉)视病,尽见脏腑症结,特以脉为名耳。’扁鹊尚然,况后人乎。张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而徐灵胎之论尤为明确:‘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后人昧于此义,死信某脉主某病之说,不知《伤寒》《金匮》为我国医学之宗,其论病论治之际,无不以脉为辨证之参考(《伤寒论•平脉篇》为王叔和附加,后世删之是矣),曷尝以脉主病乎!荒诞之士,于多言偶中之机而凿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脉主病之妄而后可以诠真。”

按:在四诊中,问诊是必须的,而且其诊断价值最大。因为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经典早有明示,已如前述。而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十问篇》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赵晴初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另外目前病历的书写,无论中医病历、还是西医病历,门诊病历、还是住院病历,或电子病历,如果不问诊是无法写出来的。
 
9. 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对脉学的客观认识:

恽铁樵(1878-1935)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名树钰、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恽铁樵业医之际,中西医学之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中西医学的论争当中,恽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5年,恽铁樵与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等在上海创办“鉄樵中医函授学校”,并自编教材以振兴中医。铁樵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尤以《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伤寒论研究》、《(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为代表。这些著作不盲目泥古,不偏爱一派,旁证西法而折中于治验,值得反复学习和研读,对于学习中医典籍,熟谙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下面是恽铁樵先生在《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脉学发微》卷一中“毅然编辑脉学的缘起”时,“先要讲脉外极显明的事情”中说道:“脉是看不见的,凭着三个手指头去摸,你摸着的心里以为这是弦脉,换一个人去摸,他心里以为这是滑脉,归根大家‘以意会之’。究竟是弦是滑,却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以意会之’的不是了。今世找不出公冶长,这是非恐不容易判断啦。脉学等于如此的模糊影响,却要以性命相托,这是中医受现实非难第一个要解答的问题。……莫说脉学是说不清楚,画不出来,古书所说,不能懂得,而且有‘无止境’的奥秘;就算种种困难都能减少,就算做讲义的人有生花妙笔,说的活现,就算读讲义的人聪明万分,十分了解,毕竟是空空洞洞,无形无质,无臭无声。”

恽先生认为“一个人除掉犯法自尽,以及偶遇不测之外,总是病死的”,所以“简单的说,就是先要知何者是死,然后能知何者是生”。有人说“脉象可以判断生死”,而恽先生认为“要将这空空洞洞的东西去辨死活,譬如诊了脉说是活的,偏偏死了,那还了的!或是诊了脉说是死的,偏偏不死,也是不妥当。若是说两句骑墙话,了了门面,一层,人家未必要请你这桂花医生;二层,那又何必要学医,何必要读书;三层,我们目的在利人利己。假如学会了并不在乎挂牌行医,那么,对自己家人说骑墙话么,没的叫人笑掉下颏罢。所以鄙人想了一个方法,先从有凭有据的地方认定死活,然后逐层推敲,自然有路可走。”

但是“有凭有据,可以判别死活,而又不是脉象,到底是什么东西?答道:是病形。怎样的病形可以辨别死活?答道:有四大纲。脉居其一,除去脉象,尚有三纲,每纲分目共数十事,数十样是必死的,数十样是危险的,一望可知,了然明白。那四纲是色泽、呼吸、脉搏、规矩权衡。”

由此可见,单纯凭脉象是不能判断死活的,应强调是四纲合参,与西医四大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似曾相吻,不谋而合,值得钦佩与敬仰。而患病以后,则更不能单凭脉象去诊断疾病、救治病人了,在《脉学发微•卷二•脉之概论》中说道:“以所研求而知之脉象,合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缓急浅深,弗误认脉学为推测疾病唯一之工具。……所谓就研求所得之脉象,合之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吉凶深浅,此实《内经》之法。”则强调“参互错综”,即如目前之“四诊合参”而已,英明之举,并认为这是《内经》中的诊病之方法。伟哉!夫子!
 
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而辨证则是中医学之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脉最准确、最神秘,诊断价值最大;而有些医者因不会辩证则舍去辩证而盲从辨病。通过多年的临床体会发现,若单凭脉诊,则贻误大焉!而只辨病不辩证,则疗效堪忧!从目前中医之临床脉诊及辩证又是怎样的呢?不诊脉及辩证有时亦可使用中药,网上不是有帖子说“中医硕士生不会摸脉”吗!这并不稀奇。为什么?

因为脉诊的诊断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漠,或被边缘化了;而那些过分夸大脉诊的诊断价值,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有些疾病基本不用诊脉,历代方书便是例证,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和剂局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等等。因不会辩证只能盲从辨病而疗效堪忧矣!不管承认与否,这就是事实。

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精髓和价值,特别是内、妇科疾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者。若辩证精当,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其中脉诊的诊断价值不能低估和忽视。所以若使用中药汤剂,必须诊脉及辩证。但是如果不用汤剂,而用中成药或中药针剂,脉诊及辩证的价值很难充分体现,有时或可忽略。何也?临床使然,西医使然。

新型中成药的问世和中药针剂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医脉诊的诊断价值逐渐被淡漠、或被边缘化了,并使得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受到严重挑战。为什么?因为目前中成药、非处方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的使用,并非皆是中医大夫,许多是西医大夫或患者本人自行使用。西医大夫或者患者本人使用,基本上是按病选用,或按媒体广告选用,即辨病施治。这当中又有多少去诊脉及辩证乎?!对于此,脉诊及辩证则形同虚设而无任何价值。如治感冒、咳嗽、发热、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病的中成药、非处方药中的中成药以及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活血药、补气活血药、补气升阳药、行气活血药和消炎的清热解毒药等等,住院后西医大夫用得最多。又有谁去诊脉及辩证乎?!又有谁会诊脉及辩证?

如果是中医大夫使用,有时要四诊合参而辨证施治。四诊合参当然有脉诊了,但是使用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是很难体现出脉诊及辩证的价值了。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和价值,是因为能灵活变通,辩证选药,加减化裁,脉诊价值最大。而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是固定处方,很难灵活加减化裁,有其局限性,脉诊及辩证则受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正因为如此,有时脉诊及辩证只是一种虚设,对于许多疾病有时并无实际的临床意义,故而有“不诊脉辩证亦可用中药乎?!”之现实与疑惑及感叹!
 
我最想知道的是“脉诊”是否真有效?是否是忽悠人的?
 
能看,通过外证,但是无脉像,容易误诊
 
回复 46# 黄精


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先生说道:“中医摸脉能不能诊病?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以脉测证’的方法可能不准确。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单纯分析由一种手段获得的信息,肯定不如对多种手段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得可靠。”(《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10日)
 

脉诊是看家本事,中医独有,不会的话,老百姓都不认你!妙,妙,妙。
 
有些人不懂,偏要装懂,世界本没有鬼神,有些人偏要把自己打扮成鬼神的样子。
 
回复 9# 孙洪彪


我前两天去市里边的中医院看我的脚(跖疣,正在烦恼中,真是没有办法治它了),那医生没有把脉看舌头,只看了我的脚,难道说,这种皮肤上的病只用看?把脉把不出问题来?
 
望、闻、问、切,切诊包括触诊和脉诊,脉诊包括寸口和趺阳、人迎,寸口脉分正脉和反关脉。
 
回复 52# bbkl


不是所有皮肤病都不把脉,也不是所有病都把脉

跖疣就是不用把脉的一种吧
 
中医四诊之中,脉最重要、最实在,脉不熟只能说可以看病,但并不能看明白病,这只是蒙事,看一辈子只是一只瞎猫,而且只是有死耗子碰。
 
回复 54# 孙洪彪


但是据说这跖疣也分两种啊……吧内的都是分两种情况介绍方子诶……

哎,我也不懂……
 
不把脉,其他三诊很厉害的话也可以治很多病。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病或是病机很复杂的病,不把脉还是不行的。扁鹊望整已经如此厉害了,但是还是把切诊放四诊之一,可见切诊总是有其必要性的。
 
回复 5# 孙洪彪

四诊就是扁鹊发明的,其中就有切诊。
 
手下在摸脉,心中在盘算。
很明白的病,何须指下求。
只怕不言语,定要举按寻。
九部找差异,必是有奸情。
为难医者人,那就害自己。
察言观行色,心中已了矣。
要出何法方,参脉避禁忌。
 
回复 8# 孙洪彪

5_127:}
 
不会把脉还叫中医吗

望、闻、问、切四诊中切脉放在最后,你想想看,不会把脉能否是个好中医。
 
望、闻、问、切四诊中切脉放在最后,你想想看,不会把脉能否是个好中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