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王洪图教授《内经》临床运用

张少雷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1/12
帖子
1357
获得点赞
7
声望
38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理论水平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笔者随师多年,捡点滴奉献于读者。


1 聚沫则为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指出了疼痛的另—个重要机理。《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又曰:“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可见,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使气血不能周流而引起的一种游走性疼痛疾患。其疼痛的机理正是由于风寒湿邪气害于血脉肌表,渐入分肉间,阻碍津液气血的流行,使津液聚为痰沫,痰沫聚集排挤分肉而成。

1.1 病案
赵某,女,52岁,河北人。2003年10月13日诊。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 制香附10g,炒栀子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1.2 按语

周痹病机 《灵枢·周痹》谓:“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神归之”谓气血归于痛处。“他痹发”言他处作痛。

邪气使津液不布而裂分肉,得到阳气的温煦而痛有所缓解,但邪气又会向其他部位发展,故移走疼痛。《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寒邪致痛的机理,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气入客,使气血凝涩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而在《灵枢·周痹》中我们又看到了周痹引起的疼痛的关键在于“迫切而为沫”,这里的“沫”,张志聪认为“沫者,风湿相搏,迫切而为涎沫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寒邪作用于分肉,使津液凝聚而成的稀痰粘液,痰沫再压迫排挤分肉而引起疼痛。可以说,这又是寒邪致痛的又一大病机。因此,治疗痹痛不仅要从气血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化痰利湿。本例病人的表现与《内经》记载相同,且有入里化热之象,故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香附理气消痰,栀子清热除烦利湿。证药一致而获满意疗效。

2 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王冰注曰:“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张介宾注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

李某,女,31岁,北京人。2004年8月8日诊。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询其病史,谓曰: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调。 )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处方: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回复 1# 张少雷


“聚沫则为痛”、“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

[注释] 沫,即痰、痰涎,指清稀淡白的痰液或水泡、汁沫。
 
关注一下
 
好贴!值得分享,值得学习!
 
==============================
1.1 病案
赵某,女,52岁,河北人。2003年10月13日诊。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 制香附10g,炒栀子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

“明显减轻”的潜台词就是没有痊愈。

这个病人本不是什么“周痹”,而且妇女得这种病症的比较多,按妇科用药几天即可痊愈。

原先知道王洪图教授的中医理论差劲,现在看来治疗技术也差劲。
 
[quote“明显减轻”的潜台词就是没有痊愈。

这个病人本不是什么“周痹”,而且妇女得这种病症的比较多,按妇科用药几天即可痊愈。

原先知道王洪图教授的中医理论差劲,现在看来治疗技术也差劲。

星河大医 发表于 2011-1-27 10:44 [/quote]


先生可有高论,期待
 
==============================
孙洪彪
先生可有高论,期待
==============================

“周身疼痛”症状,恰恰不是“周痹”。

连这么低级的错误都犯,就不怕中医们笑话吗。

况且,他的方子于“痹”的病机没有丝毫关系,这个水平的教授其弟子的中医知识可想而知。
 
==============================
孙洪彪
先生可有高论,期待
==============================

我在铁杆中医论坛的“论研习内经要有老老实实的心态”帖子里,指出过王洪图的其他错误。
 


请教先生改如何诊断?

《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
经文当如何理解?
虞抟也错了?
 
回复 11# 星河大医


拜读高论了,应者寥寥,难明所以
 
铁杆里的帖子摘录如下

论研习《内经》需要老老实实的心态


近来有许多人热衷于从“内经”里面的文字“挑错”,不仅在本论坛有这个‘刘凤飞’的《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在别的论坛还有个什么‘河间金栋’的《灵枢·五十营 经文错误》。

我认为这些“挑错”者的学术水平姑且不表,也不评论他们究竟吃了几碗干饭的问题,单就这种飞扬浮躁哗众取宠的投机心态说一句。

《内经》的文字属于经文,学中医的不可不心领意会,但领会理解的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精神在学习中得到升华之后才成果的。因而我告戒想成中医正果的人们,学习《内经》需要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小聪明式的“挑错”,误人误己,贻笑大方。终不得入医门之庭径。







我曾经说“刘凤飞”没有认字的能力,刘凤飞、河间金栋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不知道如何学读内经。

在他们所依据的句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王洪图的【白话解】
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
----

里面这么明显的文字差别,“日行二十五分”,“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他们居然看不见。盲人摸象似的“挑错”,这不是开玩笑么?

如果老老实实的学习的话,不会不知道文字方面有错讹;如果老老实实的研究的话,就应该知道问题在哪儿。

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看正规的版本,不晓得在什么地摊上找来的“经文”,把经念歪了。






学习、研究《内经》,必须具有老老实实的心态。

而且注释、诠释《内经》,更需要老老实实的学风和专业底蕴。当我看到“王洪图”的【白话解】
时,不禁对其中医水平感到喷饭。

可以说,他也不知道《内经》在说什么就闭目乱侃,说明了他的中医知识纯系咬文嚼字、纸上谈兵,毫无参考价值。

他诠释的“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句,与《内经》的“气行交通于中”句。意境相差十万八千里,简直让人不知所云!






王洪图的【白话解】,我过去没看过,这次仅看了他们引用的只言片语,就看到了王洪图的中医功底竟如此差劲,可想而知他教导出来的门生是什么档次了。

这种水平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中医教育已经衰败不堪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挑错”者们的眼里,还有一个依据:
-----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王洪图的【白话解】
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
-----

在这里,经文没有差错,而王洪图的诠释是大错特错的,他不知道内经在述说什么事情。

无独有偶,张介宾也错了,他也没看懂经文: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云:“凡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其日行之数,当以每日千八分之数为实,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除之,则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此云日行二分者,传久之误也。下放(仿)此。”

他们究竟错在什么地方,日后再说,供大家玩味思考吧。
 
===========================
请教先生改如何诊断?


《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

经文当如何理解?
虞抟也错了?
===================================

“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这几个字费解么?

内经的话语,是省略语。省略了医者的泛知常识。

为什么“不能左右”?只能“随脉以上,随脉以下”?这就是懂不懂医理的问题喽。

不懂医理者诠释经文,指鹿为马。糊涂者效仿诵咏之,终不成器。
 
先生说
“周身疼痛”症状,恰恰不是“周痹”。

可是在《周痹》里黄帝、岐伯也都提到痛呀
黄帝问曰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留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
.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


再请教先生,这里的痛有什么不同吗?
 
还好《周痹》篇不是很长,我复制过来供各位探讨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回复 15# 星河大医


“ 不能左右”只能“随脉以上,随脉以下”是因为‘真气不能周’

不知先生然否?
 
回复 3# 河间金栋


不知金老师如何认识?
 
================================
可是在《周痹》里黄帝、岐伯也都提到痛呀
黄帝问曰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留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
.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

再请教先生,这里的痛有什么不同吗?
========================================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
回复 15# 星河大医
“ 不能左右”只能“随脉以上,随脉以下”是因为‘真气不能周’
不知先生然否?
======================================

问题的关键,就是“真气不能周”。

半身不遂的病机,也是“真气不能周”。

当然,如果不熟悉二十八脉的流转路径,对此是不容易理解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