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认为乃四诊之末。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历代医家观点不一,或夸大其词,过分强调脉诊的临床价值。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对脉诊断病的名词意义,亦不统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载:“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难经•第六十一难》载:“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也。”实际上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技巧而已。因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故历代明智之医家对诊脉断病有非常客观的论述。兹略例如下以说明之。
1 《内经》的客观论述:
⑴《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疾病有新旧之分、原始与今时之别,善诊者,必先问之,方可切脉。
按:本篇所讨论的是诊脉的问题,不仅论述了三部九候诊脉的方法和具体内容,而且也强调四诊合参。可谓尊经据典,问诊在切诊之先。
⑵《素问•征四失论篇》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对于这句经旨,后世《内经》注家及脉学名家予以了明确客观注释。如
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注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熟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第四失之重点,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彻底地暴露出来。”胡氏的客观解释,所言极是,临床确实如此。
而明•李中梓之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云:“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按:经旨已明确指出,诊病必先问诊,然后再切脉,乃诊病之次序也,如此方为明智之大医;否则仓促诊脉,或单凭脉诊,贻误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