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历代注家们

近现代也不少啊!
 
内经历代注家们:丹波元简(日)
《素问识》医经著作。8卷。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昆、张介宾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繁,识见允正,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现有日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日文久三年(1863年)排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作者多纪(丹波、刘)元简(桂山、栎窗)江户幕府医官1755--1810

此条文献转载日本文献

[日本]丹波元简(1755—1810),字廉夫,通称安长,号桂山、栎窗,出身于世医之家。宽政十一年承父业宰医学馆,并为侍医。于日本汉医界创立了考证派。著述甚富,有《灵枢识》、《伤寒论辑义》等。

序跋序

丹溪朱氏云。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信哉言也。余蚤承箕裘之业。奉先考蓝溪公之庭训。而治斯经。颛主王太仆次注。 枕。十余年矣。然间有于经旨未惬当者。又有厝而不及注释者。虽经嘉 阁臣之校补。犹未能精备焉。于是采择马莳吴昆张介宾等诸家之说。更根据朱氏之言。参之于经传百氏之书。以补其遗漏。正其纰缪。至文本同异。释言训义。凡可以阐发经旨者。简端行侧。细字标识。久之至侧理殆无余地矣。迨庚戌冬。擢于侍医。公私鞅掌。呼吸不遑。遂投之橱中。不复为意。辛酉秋。以忤旨被黜。而就外班。遽为闲散。是以再取而翻之。欲有所改补。奈何年逾半百。双眸昏涩。不能作蚕头书。因窃不量荒陋。别为缮录。 厘成八卷。名曰素问识。如其疑义。则举众说。不敢决择是非。诸家注解。与王旧说。虽异其旨。亦可以备一解者。并采而载之。虽未能掸斯道之至赜。钩经文之深义。然视之明清诸注。句外添意。凿空臆测。以为得岐黄未显之微言者。其于讲肄之际。或有资于稽考欤。呜呼。先考逝矣。而六年于今。其将质谁。 初完。不禁废卷而三叹也。

文化三年丙寅岁。秋九月十有一日。书于柳原新筑。丹波元简廉夫。
 
内经历代注家们:吴考槃
吴考盘

吴考盘(1903-1993),江苏海门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代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家。

1924年,任上海浦东中国医药专门学校主讲教师。

1933年,创办海门保神医学校,亲任校长兼教员。

1956年,受江苏省卫生厅特邀来到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为该院(校)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了金匮教研室顾问,医经教研组组长。

1979年,担任《金匮要略》、《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海门县政协委员,历任南京市三、四、五、六、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中医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南京中医学院教授,第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并兼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多次被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

吴考盘一生博学群书,精攻典籍,他铭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之训,治学严谨,笃实精深,毕生精勤不倦、孜孜以求,熟谙经典,通晓各家注疏,尤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通过大量论著,阐发真知灼见,为倡扬中医学术真谛,竭尽赤诚。

早在1924年,吴考盘年仅21岁即以深厚的功底撰著了《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嗣后,又相继出版了《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本经集义》、《难经集义》、《素灵辑粹》、《黄帝素问集成》等多部著作。这些宏篇巨论,钟鼎长垂,深受国内外中医学家的重视,成为当时研究古医籍的重要参考书籍。吴考盘被公认为著名的经典医著的注释家。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序中赞曰:“曲者癖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之歧说而归于一”。

20世纪五十年代,吴考盘在教学工作之余,又相继完成了《伤寒论百家注》和《金匮要略百家注》。1961年出版了《麻黄汤六十五方释义》。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之风一度低落,吴考盘仍一腔热忱,竭力探求中医学术真谛。至 “文革”以后,先后参加了《诸病源候论校注》、《难经校释》等审修工作,并相继审阅了《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甲乙经校释》、《脉经校释》和《中药大辞典》等多部著作。在工作之余,吴考盘还夜以继日地进行了《黄帝素灵校勘》、《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神农本草经选解》、《难经正义》、《脉学释义》、《医学随录》、《医学求真》、《江苏医著》等书籍的补充修订与撰写并均公开出版。吴考盘编撰的一行行书目,映显着吴考盘知识的博大渊深,流溢着吴考盘的心血和汗水,焕发着吴考盘的良知和智慧,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成就熔铸在一起,闪耀杏林。

由于吴考盘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造诣精深,声名颇著,受到卫生部的重视,1978年应邀参加了《中医大辞典》的审稿工作;1981、1982年又先后参加了卫生部医政司《汉英法德日阿医学词汇》的编审工作;并被卫生部聘为1~4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多次参加高等中医院校多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大半个世纪以来,吴考盘沉浸于歧黄之术的不懈追求之中,先后还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每篇都力求有所创新,示人以启迪。如《(素问)衍文》、《(素问)错简》、《(伤寒论)辨证简析》、《(金匮要略)的探讨》、《营卫探讨》、《五行与医学》、《方药探讨》、《运气择言》、《汉唐以前医学成就简介》、《医理衡正评议》等论文,澄清了中医学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均有很高学术价值。
 
内经历代注家们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内容提要


《内经》十讲,是根据任应秋1976年为某《内经》研习班所作的讲座手稿整理而成,此稿的内容并不在讲解《内经》原文的具体内容,而是提出学习和研究《内经》首先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具有拓导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内经》的文献渊源、《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内经》的校勘、《内经》的注疏、《内经》的分类、《内经》的专题发挥、《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的理论体系,以及怎样学习《内经》等。这些内容不仅反应了任应秋毕生研习《内经》的心得,而且是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内经》学术的梳理和历史研习《内经》文献的总结,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目录

一、《黄帝内经》名释
二、《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
(一)《素问》的成书年代
(二)《灵枢》的成书年代
(三)《素问》遗篇的年代
三、《黄帝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
(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二)《九针》
(三)《针经》
(四)《热论》
(五)《上经》、《下经》、《阴阳》、《从容》
(六)《脉经》、《脉法》、《脉要》
(七)《形法》
(八)《本病》
(九)《阴阳十二官相使》
(十)《金匮》
(十一)《太始天元册文》
(十二)《大要》
(十三)《刺法》
四、《素问》、《灵枢》的书名和卷篇
(一)《素问》、《灵枢》的书名
(二)《素问》、《灵枢》卷篇的演变
五、校勘《黄帝内经》诸家
(一)校勘对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的意义
(二)林亿等的《新校正》
(三)胡澍的《素问校义》
(四)俞樾的《读书余录》
(五)孙诒让的《札迻》
(六)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
(七)沈祖緜的《读素问臆断》、《读灵枢臆断》
(八)冯承熙的《校余偶识》
(九)江有诰的《先秦韵读》
(十)于鬯的《香草续校书》
(十一)日本校勘诸家
六、注解《黄帝内经》诸家
(一)单注《素问》诸家
(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
七、分类研究《黄帝内经》诸家
(一)兼收并蓄分类法
(二)选择性的分类法
(三)调整篇次分类法
八、专题发挥《黄帝内经》诸家
(一)秦越人与《难经》
(二)张仲景与《伤寒论》
(三)华佗与《中藏经》
(四)王叔和与《脉经》
(五)皇甫谧与《甲乙经》
(六)刘完素与《宣明论方》
(七)骆龙吉与《内经拾遗方论》
(八)刘浴德、朱练与《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九)陈无咎与《明教方》
九、《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整体观
(四)恒动观
十、《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十一、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作者介绍

任应秋(1914—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对中医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他对《内经》学术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经》理论体系的疏理与挖据;二是对《内经》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任应秋将一生收藏的4000多种中医书籍全部赠送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他为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在行业人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丰碑。
 
内经历代注家们:郭霭春
郭霭春
郭霭春,教授。天津人。1933年毕业于天津市崇化学会历史专修科。曾任天津市私立崇化中学校长。建国后,历任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医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教学、医史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编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中国医史年表》、《难经集解》、《补周书艺文志》等。



躬耕不辍 死而后已 ——缅怀著名中医文献专家郭霭春教授2009-06-30 17:43
年逾古稀的郭霭春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文献专家,在经、史、诗文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郭老几十年来献身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文献整理工作,直到临去世之前,还在笔耕不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生前,郭老除了曾担任天津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的领导工作外,还担任了中国医药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的委员、全国中医文献整理委员会的常委和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并兼任光明函授中医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

郭霭春教授自幼勤奋好学,早年曾就读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严范孙老先生创办的天津崇化学会,直接授业之师是近代朴学大师章式之先生,学习目录、校勘之学,又从近代史学大师卢慎之先生学习经史,以后又拜名医赵熔轩先生为师,学习中医。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了奋发向上的性格,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孜孜不倦地攻读,起鸡鸣,睡半夜,忘却寒与暑,系统地学习了经学、史学和古典医著。他从20岁起便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续资治通鉴目录》、《补北周书艺文志》、《颜习斋家谱》等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并出版,还存有《两汉经学史》、《汉书艺文志讲疏》等书稿。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由经史、目录之学,转入医学史的研究和医学文献整理工作。

郭老热爱中医事业,认为欲振兴中医,就要最大限度地继承、发扬中医药,因此就不要忽视对中医文献的研究。于是尽瘁精力,致力于文献整理工作。l963年,他接受了卫生部的科研任务,重点对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研究,于是郭老用了近20年时间,经过“十年动乱”的种种磨难,终于著成《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并出版,被卫生部作为文献整理的范本在全国发行。《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经问世,便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许多单位将其作为《素问》学习的教材,成为研究《素问》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并引起日本、美国等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书是我国目前整理研究《素问》成就很大,学术水平很高的一本著作。

在1957年,郭老看到我国历代医籍浩如烟海,但尚无一部较为完善的中医书目,而国外人士反致力于此,他深以为耻。于是决心编纂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学术价值的中医专题目录著作。他独辟蹊径,注意到充分利用地方志这一尚未被人们开发的资料宝库,1958年始,正式组织进行编写工作,先后跑遍了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共查阅了约4000种地方志,历尽艰辛困苦,至1984年编成《中国分省医籍考》。

《中国分省医籍考》分上下两册,约200余万字。全书共著录医籍8000余种,附录者小传4000余篇,是我国目前著录医籍最多的一部传录体医学目录专著。该书所著录资料,绝大部分在历代史志、公私书目及其他著作中未曾刊露过,也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因此它可以为研究我国医史文献提供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第一手素材。通过分省著录,不但为地方医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还能突出地反映出各省医学的特点,尤其可以看出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如河北金元医学对“金元四大家”崛起的影响,山东“齐鲁文化”对医学教育的推动,江西“考亭之学”对医学发展的促进等,这些都能为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是以往所未见的。采用传录体编写,补充了医史上缺佚的名医传记,发扬了民间医家的医术、医方及其医德修养,指出了名医成功之路,能给人以启迪。总之,该书不但在著录的条目上超出以往同类书目的数倍,并独具特色。l985年出版后,亦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许多报刊都给予了报道。同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此书被列为重点书目参加了香港国际书展。

郭老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应该说还有中医药。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有的却让外国人写出来,这对于我们不是一种遗憾吗?”他的身边总是摆放着周恩来总理的名言摘录。他说:“周总理早就说过,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进步和革新。”他还说:“周恩来少年时代有一句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写书的动机也是想为中国人争口气,为中医药崛起而著书立说!”

郭老治学严谨,著述宏富。除上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和《中国分省医籍考》以外,还著有《灵枢经校释》、《中国医史年表》、《八十一难经集解》、《现存针灸医籍》等书。他生前不顾病躯,又完成并出版了《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补上了1800余条已佚亡的著作目录,为研究清代学术史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暇,郭老从不忽视临床医学的研究,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临诊认真不苟。每逢诊病,必瞑思苦想,处方遣药,几经斟酌,诊后回家,反复思索,查阅名家医案,以待复诊时处方增改,从不师心自用,总以选方用药,恰中病机为务,以期尽到治病救人之责。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内经》的研究,但他并不囿于经典,亦不流于世俗,而能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着自己独到见地。

郭老还喜奖掖后学,他不顾八旬高龄,除担负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外,还定期为中、青年教师讲课,以提高师资素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笔者与郭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相识,20多年来,我们经常去郭老面前请教,受益匪浅。郭老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始终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著文缅怀郭老,实在是冀盼后人们都能以郭老为榜样,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内经历代注家们:龙伯坚


龙伯坚父子半个世纪心血《黄帝内经集解》正式出版



刘笑春


人们期盼已久的宏篇巨著《黄帝内经集解》已于今年1月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昌已故湘雅医学院三班毕业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一级研究员龙伯坚教和他的儿子、湘雅医学院第28届毕业校友龙式昭医师。
《黄帝内经集解》(分素问分册和灵枢分册)是对2000多年前古代《黄帝内经》(实际上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的解读。〈黄帝内经〉勘你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传世2000多年来,有无数人为它作了注解与说明文字,却没有人将这2000多年恶报众多注解与说明集合起来作过“集解”。龙伯坚校友是第一个为《黄帝内经》作集解的人。龙伯坚1956年开始花费了40多心血收集整理、标点解读,进行《黄帝内经集解》的编纂(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从事艰苦的写作工作。然而,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心理和工作均受到了一定打击;1962年发生了轻度中风,时年63岁。为防止再度中风或患其他心血管病,遂将他尚未完成的《黄帝内经集解》草稿全部寄给了在本校湘雅二医院工作的儿子龙式昭医师。当时,龙伯坚并没有向儿子详细介绍这部书稿的基本情况。幸好“文化革命”中总算逃过了抄没的厄运。1978年,龙伯坚先生的冤案得以平反后,《黄帝内经集解》书记稿又被送还到北京龙老住所。这时,伯坚老人已是79岁的老人了,且因视网膜脱离而双目失明,已不能继续完成书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随即将其在长沙工作的儿子但出版的经济困难凸现出来了,得益于天津科技出版社的赏识、帮助及其良苦用心,得到了国家的部分资助、天津科技出版社筹措了部分费用外,编著者不仅没有得稿酬,龙式昭先生还自费交了3万元,才算得以出版发行。
这可是湘雅医学院两代老校友龙伯坚父子花费半个世纪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为人类奉献的一项伟大文明成果,可喜可贺。2004年5月,龙式昭校友已将《黄帝内经集解》一册作为向母校90华诞的献礼,捐赠给了校史展览馆。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英国的一位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如果他还健在的话,甚至会比我们更高兴看到《黄帝内经集解》的出版了。在这里我想将23年前李约瑟博士写组龙伯坚的信奉献给读者,从这封信中,你可领会到这位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是如何看待龙伯坚先生的工作的。
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给龙伯坚的信
亲爱的龙伯坚博士:
你可以确信,我们对你不是完全不了解,因为我们已采用你的现存成药自然历史的书《现存本草书录》多年了,并得到很大益处。我们也采用了你的很多论文。现在我们非常感谢你送给我们一部《黄帝内经概论》,它对我们图书馆的书架将是有价值的补充。
当然,我们完全同意西方把重点放在《希波克拉底全集》的重要性上,把它作为整个欧洲医学的基础,但在我们的书和论文不,把《黄帝内经》与《希氏全集》进行比较,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称《黄帝内经》为“中国的希氏全集”。我们把《素问》作为公元前二世纪的著作,把《灵枢》作为公元前一世纪的著作,那么希腊的《希氏全集》就会比它们早一到两世纪。当然,《内经》总结了积累约五百年的临床经验。总而言之,我们相信这样的比较是正确的。
真巧,你也了解安纽斯福斯。他好像是第一个用药典 字作书名的人,但他的真正重要贡献是产生了一部希氏全集的词汇索引——即一部词句和术语的词典。这部他称为Occnomia Hippocratis 的书在1588年出版。我不太清楚对《黄帝内经》是否已有人作了同类的工作,如果做了,它将是极有用的,我们非常希望了解它。
如果你有机会来我们国家,我们希望你一定来参观我们这个图书馆。那时我们将“铺红地毯”欢迎您!同样,我希望我们将在今年或明年再来中国,届时我们一定来向您表示我们的敬意。。
热情地问候您,并感谢您的来信。

李约瑟
1981年3月17日
 
内经历代注家们:凌耀星


凌耀星内经讲稿

丛书名:
ISBN:978-7-117-09456-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作 者:凌耀星
译 者:
版 次:1
印 次:1
页 数:234
语种:
纸 张:
包 装:1
开 本:03
读者对象:
定价(元):¥28.00

-----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凌耀星教授,1919年生,主籍浙江湖州,古称归安,“归安凌氏”乃名闻遐
迩的中医世家,这一家族数百年来名医辈出,第一代名医为明代御医凌云,与
李时珍同载于《明史》。后人世传祖业,尤以针灸负盛名。《明史》中赞誉:“海
内称针法者,归安凌氏。”凌教授之父凌禹声,字铿冰,为凌云十五世嫡传,青浦
名医,前清廪贡生,学识渊博,凌耀星乃十六代传人,且为第一个女医家。
凌耀星教授秉性颖悟,好学敏求,早年高中毕业于著名的江苏省松江女
中,为该校高材生之一,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她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
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凌耀星教授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为中医家族传承,
舍弃大学深造机会,18岁即随父侍诊,达八年有余,既精心研习《黄帝内经》为
主的经典理论著作,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1946年,南京考试院举行全
国国医资格鉴定考试,当时包括台湾省在内,共设13个考场,考生达3000余
之多,合格者仅362人,而凌耀星教授却名列第2l位,为女中魁首,取得中医
师资格,开业行医。
1956年,从上海中医学院创建伊始,凌耀星教授就从事《黄帝内经》教学
和研究,历任内经教研组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兼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
专业试用教材编审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
审。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岳阳医院特
邀专家;上海市非典型肺炎治疗中医专家指导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
基础分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顾问。第七、
八届徐汇区人民代表。
凌耀星教授对《黄帝八十一难经》的校注整理,六年磨一剑,成《难经校
注》、《难经语译》二书。由于研究成果卓著,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
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务院津贴。凌耀星教授50年来先后主编《难经校
注》、《难经语译》、《实用内经词语辞典》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其主要学术贡献是:创建了三焦两个系统学说;总结出《黄帝内经》脏腑辨证
补泻规律;十二经脉病候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善于剖析阴阳五行理论中的唯物
论观点,等等。她在校注《难经》的同时,总结出《难经》的“以肾(命门)一元
气一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独取寸口,脉证相参的整体辨证观”、“以五
行生克规律为指导的整体生命观”等一系列学术观点。
凌耀星教授注重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为《黄帝内经》课程建设倾注了毕生
的精力,担任历版全国统编教材主编、副主编、编委、主审。她的讲课常能理论
联系实际,剖析精微,阐发新意,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效果全国闻名,并有相关
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和上海市卫生局表彰其30年来
为我国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杰出贡献。她被列入上海市高级专家名录;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特邀先后赴日本、美国、香港讲学,被聘为
日本内经医学会、脉学会、古典针灸研究会顾问;并获得美国洛杉矾市荣誉市
民称号。
凌耀星教授在长期从事《黄帝内经》教学的同时,从未脱离临床研究,她
善于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并总结临床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进
而充实教学内容。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其在理论修养、医疗水平、教学效果等
方面均有所提高。在临床上她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治疗癌症及疑难病,
颇有特色。先后出版了《中医治癌秘诀》、《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中
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等临床研究学术专著3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
医院为继承其临床经验,2005年建立了“凌耀星名医工作室”。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9月08日 01:23am 时添加 -=-=-=-=-
一星如月倚壶天——记名师传承工程导师凌耀星教授

发布时间: 2005-10-31 访问次数:




每当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中医学院读书的同学们谈起当年为他们上课的老师时,总会听到一位耳熟的名字,说她的《内经》课上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饶有兴味乃至出神入化。她是凌耀星教授,今年已是86岁高龄,仍然身体健朗、思维敏捷、鹤发童颜。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名中医、名教授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临床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决定建立“名师传承研究工程”,全校系统首批遴选出16名导师,选择一批副高职称以上、有一定学术积累的“学生”跟师学习,企望经过几轮的学习提高,使新一代的名医、名师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凌教授是首批入选的导师。知道这个消息后她非常高兴,与学生一起制订传承计划,精心做起了各方面的准备。

凌耀星出身于中医世家、家学源远,远祖凌云是明代前期的名医,晚年被弘治皇帝召入宫廷为御医,与李时珍等少数几位医家同列于《明史》。其后人继承祖业、尤以针灸远负盛名。凌教授的父亲凌禹声是青浦名医、学识渊博。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凌耀星于1936年高中毕业后即随父学医,边读书边临诊达8年之久,其间精研了以《黄帝内经》为主的中医理论,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1944年举行全国性中医考核,3000余名中医师应试,及格者362名,凌耀星列21名。其后她独立开业,专长内科、擅治肝硬化、癌症等疑难杂症。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始创,她首批进校执教内经课程,历任内经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1984年起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组长。凌教授钻研《内经》、《难经》50余年,造诣颇深、心悟丰硕,成为全国著名的《内经》学专家。

凌教授的家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的一座旧式公寓里,对面不远就是鲁迅故居。走进深巷、小院、客堂,一股中医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临窗的写字台上,是厚厚的医书、医案,一个脉枕,一排笔架,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还有她外甥女的毛笔字、水彩画。她说由于“文革”的变故,子女中没有人继承她的事业,这十分可惜,现在盼望更年轻的一代能学习中医成为传人。她欣喜地告诉我们,她的读中学的外甥女在她的熏陶下对学习中医非常有兴趣,准备报考上海中医药大学,继承家业、发扬中医。

她说学校组织名师传承工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继承和学习后一定会有优秀的新一代名师、名医涌现出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定会的。她表示要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师生共同努力做好这件事情。

凌教授谈起当年学习和教学的情景,心情激动、神采飞扬。1956年上海举办第一届中医进修班,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白天从事繁忙诊务,晚上化两个小时来回乘车,坚持上学听课,整整一年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没教材,她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尽力记下来,整理油印后发给全班同学,300多名学员中她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这段当学生的经历为她以后当好老师打下了基础。她知道讲什么样的课、怎样讲课学生最容易理解;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最希望掌握和了解。当她走上讲台向学生讲第一堂课“阴阳”时,就想到如何把玄奥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他搜罗了许多生动事例来说明阴阳是“万物之纲纪”的道理,用钟摆、天平、跷跷板、秤锤秤杆等例证来解释阴阳的动态平衡——权衡。这种把内经讲活的场面,40多年后的一些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津津乐道。在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凌教授积极投身于内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她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写了10余个章节,做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继承创新相结合,其中《虚劳》一篇评论肺气虚、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脾阳虚、肾阳虚、肺阴虚、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以及五脏气血阴阳相关的辨证论治,这些内容涉及内经病机篇与内科虚劳篇的文章被选载在《中医杂志》上,为以后中医基础学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凌教授编写的《内经讲义》先后出了五个版本,《难经校注》、《难经语译》是两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

凌教授对中医学的精髓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她对西学中班的学员们说,要学好中医就需暂时放下西医的一套体系和观点,要在中医的整体观、能动观、权衡观、邪正观等思想方法和体系上下功夫研究,她提出“五不”的观点教育学生,即对中医“不轻易否定、不随便划等号、不对号入座、不以现在的水平要求古人、不以今人的理解强加于古人。”

凌耀星教授在临床上是一位著名的专家,她一生精勤不倦、博极医源。他常说“医术高无顶、深无底,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一切为病人着想。”凌教授在临床上治顽症、起沉疴的案例不胜枚举,她的高尚医德更是众口一词、有口皆碑。正如病人赠给她的条幅所赞扬的:“一星如月倚壶天”。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9月08日 01:26am 时添加 -=-=-=-=-
专业擅长:明代御医凌云十六世嫡传,近五十年来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及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肿瘤的治疗及肿瘤术后的康复与调理。

主要业绩:原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

-----

http://www.oldkids.com.cn/site/xyzh/100/73.htm

上海中医大学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凌耀星。

凌教授祖籍为浙江湖州,湖州古称归安,"归安凌氏"乃是名闻遐迩的中医

世家,到凌教授已是十六代。

明代前期的凌云是凌氏第一代名医,晚年曾被弘治皇帝召入宫廷任御医,

与李时珍并列于《明史》,凌云的后人世传祖业,尤以针灸负有盛名。这一家

族数百年来名医辈出,而第一个女医家就是凌耀星。

凌耀星18岁随父侍诊,达八年有余,既精心研飞了以《黄帝内经》为主的

中医理论,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诊疗经验。1946年,南京考试学院举行全国中

医师鉴别考试,包括台湾省在内共设13个考场,考生达3000余人,合格者仅

362人,蚨耀星名列第21位,并荣登女子榜首。此后,凌耀星悬壶沪上,对医

术精益求精。

光阴荏苒。如今,凌教授已有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除了擅治妇科病、冠

心病、糖尿病、老年病、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压病外,凌教授尤擅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对于世人闻之色变的癌症,凌教授先后收治过数百例病人,她以无可置

疑的事实告诉世人:从中医"扶正抗邪"原则出发治疗癌症所产生的效果,有时

为西医所不能及。

有位姓李的病人患腭粘膜表皮癌,先后手术五次,两肺转移,局部复发,

不能再行手术,经凌教授用中药精心调理,使其告别死神,病人恢复很快,至

今还尚健在。

另有位姓罗的退休女工患脑垂体肿瘤,西医建议手术切除,极度恐惧的罗

女士无论如何也不肯冒此风险。"反正死期临近,何必白吃一刀之苦,倒不如

看看中医,死马当作活马医!"抱着这样的心理,罗女士走进了凌教授的家。

经凌教授用中药调理一年后,先是罗女士的视野缺损消失,而后,原在太阳穴

处掣痛如刺、皮肤发麻及早搏等症状也荡然无存。连续服中药四年后,经CT检

查,发现罗女士的脑垂体肿瘤已奇迹般地萎缩消失。

香港有位腰缠万贯的黄老板,确诊为肝硬化后期,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家

属也着手料理其后事,经凌教授诊治,黄老板服中药一月后即见起色,三个月

后能下床走动,生活自理,半年后坐飞机返回香港继续干事业。这位本来要和

死神打照面的老板,如今每年都专程从香港赶到上海虹口区山阴路看望凌教授

,以表感激这位"当代华佗"的救命之恩。

在凌教授的数千病人中,有不少早期癌症患者被治愈,还有相当部分中晚

期癌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了寿命。"要在

有生之年不遗余力地攻克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拯救千百个癌病患者发挥自

己的余热!"凌教授对笔者说。为了挽救更多的癌症病人,凌教授花费了大量

心血,编著了《中医治癌秘诀》和《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先后再版五次

,三次再版,发行数高达三万余册。

"莫道榆晚,彩霞尚满天"。凌教授退休后从未停止服务于社会,近十几年

来,除在方浜中路59号(近十六铺)名医坐堂看门诊迄今已积累5000余病例资

料,国内外求医者慕名纷至沓来,致使凌教授的书房兼医斋常常是济济一堂。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5/13/97/48/01.htm
 
内经历代注家们:

程士德程士德教授(1919—)
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专家。中医基础
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师带徒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医学
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经》“时脏
阴阳”理论。主持与指导的科研项目曾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出版专著、教材
1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作者】程士德
【丛书名】 素问注释汇粹
【形态项】 712(上册);564(下册)
【读秀号】000004035783
【出版项】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清晰度]一般
[完整性]缺封面与版权页
[大小]14.9M(上册);11.4M(下册)
【参考文献格式】程士德. 素问注释汇粹.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其它]MCAFEE查无毒
 
后面的好多还没看到过, 看来有时间还要看了。
 
内经历代注家们:


王洪图王洪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中医药继承工作中的指导老师。曾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科研各层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围绕“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进行,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国家、部级等奖项。倡导“内经学”并得到学术界认同,使《内经》研究与教学发展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提出“脾胃转输是五脏藏神关键”学术观点,并在多层次进行了探讨与证实。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与临床实践,《内经学》出版并被教育部列为本硕连读七年制教材;在对“脾胃转输”进行理论与临床研究基础上,筛选出治疗癫痫、失眠、抑郁等疾病的有效方药――利脑明颗粒,应用于临床。重视科学普及,写有科普著作,并曾为某医学杂志的“读者信箱”栏撰稿。
主要著作:黄帝内经--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课程
“万年青”工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系列项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课程!
中医药基础课程示范教学项目!
从这里--走进中医之门,走上执业之刚,走向名医之路!
我国著名的内经研究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洪图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6日0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王洪图教授1937年4月23日生,汉族,天津蓟县人,195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196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历任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医基础分会主席。并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1年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内经历代注家们:

陈无咎

www.yiwu.gov.cn2007年06月01日 来源:





陈无咎

陈仲芳 陈红盛

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又名淳白、易简,字茂弘,号无垢居士。辛亥革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风雏。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治哲学,更专力研医,医名甚著。由于无咎世居义乌黄山,村旁有黄山溪踪综流过,故又号“黄溪”。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虞天民)同称为“义乌三溪”。

陈无咎自小禀性聪明,好静勤学。他3岁能识字读句,7岁即受教于私塾,习诸子百家。其祖父大章,是县学的学生,注重医学,通歧黄之术。当时义乌人口众多,疾病滋生,故希望后裔能习医以拯救痛苦。无咎之父陈汝森,是秀才,有志于功名。无咎自幼即失去父亲,且自身多病,所以他尊从母亲的意思继承祖业,研习医学。

宣统元年(1909),陈无咎以浙江省试一等第四名的优良成绩,进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课余钻研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诸学科。

陈无咎高师毕业后获师范科贡生,部选巡检升用教谕。后师从东阳周庠、永嘉徐定超习医,并运用生理解剖诸原理,解释《内经》、《难经》、《金医》等典籍。陈无咎熟读古典医籍,每读必领悟古人之本意与精华所在,反对“墨守古方,强符今病”。他临床坚持“按脉探理,因时辨方”,一切从患者及病因的实际出发,所以他为人诊病,往往能应手奏功,药到病除。

陈无咎其学本宗乃朱丹溪滋阴学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拘泥于此而能有所发展,可谓渊博弘深,酌古通今,别成机杼。他重实学而不驾虚名,对医学有深湛的造诣。义乌历史上有两大医家,即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花溪虞天民。到了清末民初,陈无咎继丹溪、虞天民之后,把义乌中医推上了又一高峰。

青年时期,忧国忧民的陈元咎醉心于民主共和,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无咎隐居上海。当时,他在义乌老家的次子光炬患前蛾疹,因医治不及时而天折。他抱着丧子之痛,乃以其所学医术复出为人诊病,并决心传“二溪”之学以弘济世人。1915年,他到杭州为人治病。这年冬天,应友人邀聘到上海行医。由于他治病有应手奏功、妙手回春之效,医名渐噪东南,并更名为白,字元咎。

1916年,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野心毕露,欲称王称帝,中华民国处于摇摇欲坠的危境之中,陈无咎毅然弃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之中。1919年,陈无咎奉中山先生之召入广东,先后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咨询顾问、护法浙江军总司令行营机要秘书、鄂东靖国军参赞军务兼秘书长、驻粤代表。在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亲自委任他为浙江招抚使,命其在浙江招兵讨伐直系军阀孙传芳。

驻粤期间,陈无咎常出入总统府,为孙中山先生号脉诊病,深得中山先生器重。据陈无咎所著的《黄溪医垒》丛书之一的《医轨》所述,当年孙中山先生患胃蠕症,日本医生高野大吉教以食水果及生硬食物,遂愈。高野乃自称其治法为抵抗疗病之元祖。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孙文学说》中也有引述而称扬之。而陈无咎引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予以说明,认为抵抗疗法乃中国医学五味相胜之原理,非高野所首创。孙中山先生大为赞赏,并于1919年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赠之。

陈无咎淡泊名利,他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恶痛疾。不久,即毅然辞官,于1921年到上海一边行医,一边埋头书斋,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往来于沪杭之间为人诊病。由于陈无咎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医名大噪,倾倒东南名土。与其交往的多是爱国名流或有道大儒,如沈钧儒、邵力子、于右任、胡汉民、田桐、经亨颐、张宗样等。在此期间,这些知名人士纷纷为陈无咎题辞予以赞扬,如于右任为陈元咎的著作题辞为“丹溪正传”,田桐赞他“学贯中西”,沈钧儒题赠“尽见五藏”,经亨颐题为“苏沈风流”。深谙医道的张宗样细读陈的著作后,认为这是“寿世之言”,予以高度评价。

1925年,陈无咎拒绝军阀的邀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努力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不久,学院被迫停办。为维护中医事业的发展,陈无咎四出奔走,大声疾呼,并联名上书,阐明捍卫祖国医学之主张,要求为中医正名。此举得到了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声援,使政府当局有所收敛。对政府当局处置中医一事,陈无咎当时曾愤然撰文曰:“我以为,中华民国各种学校,重要莫过于中医,中医学术之湛深,有特殊之途径,足以代表中华民国一切文化。”其慷慨陈辞,真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1938年,陈无咎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接受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国民政府特授七级嘉禾勋章,奖给“保卫桑梓”匠额。他先后担任了《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华博医学会编审主裁、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并主持中医学的名词统一整理工作。这一时期,是陈无咎潜心医学研究、著作频频问世的鼎盛时期。他将其一生医学钻研心得及其治病实验、教育经验写成百余万言的《黄溪医垒》丛书5辑,为中华医学事业作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黄溪医垒》丛书第一辑为《医量》、《医学通论》;第二辑为《医轨》、《藏腑通诠》、《妇科难题》;第三辑为《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抢室答间》;第四辑为《黄溪友议》、《刚底灵素》、《医壑》等;第五辑为《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黄元白(原国民政府众议员)在为陈无咎作小传中写道:“溯泗医著以来,几未有无咎之博者。中医读之,弥见奋兴,喜得导师宗匠;西医得之,深自悚蝗,不敢轻相国士。古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今无咎洞一术而三名俱立,此孟轲所由悬择术也……”。许世英(曾任国民政府安徽省省长、驻日大使)在该丛书著文对陈无咎推祟备至,他说:“无咎教授空邃于医学,近著《医轨》一书,凡人质之强弱,生理之本原,病症之虚实,药刘之取舍,融会中西,阐明义蕴,变古而不失其精,通今而不失其量,上追灵素,横贯四家,今日东方医学之正轨矣!业是术者苟能循是轨,而善师教授之意,以推得古人之意,神明而变化之,庶得其道矣。”除《黄溪医垒》丛书之外,陈无咎还著有《黄溪大案》、《内经辨惑提纲》、《中华内科学讲义》、《金匮参衡》等专著。

难能可贵的是,陈元咎工诗词,擅书法,还写过有关辛亥革命文章和英烈传略,如《震悔堂文存》、《倚剑楼诗集》、《善补过斋笔记》、《清史论衡》、《无闾子》、《周易简解》等书籍,都自成一家之言,可谓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同辈学者由衷地赞叹:“他人有止境,而黄溪无止境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陈无咎出任国民政府简任参议、监察院设计委员、国史馆简任百席纂修、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委员。这期间,国内战火又起,陈无咎在一首七言诗中愤斥杜鲁门、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当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特务暗杀时,他义愤填赝,怒斥蒋介石为“流氓”。1946年夏,吴晗到大同大学发表进步演说,被特务包围,后在进步学生护送下送至陈无咎家中,陈加以保护,使吴幸免于难。

1947年,陈无咎仍在上海行医鬻书为生。同年春夏期间,曾回义乌黄山故里暂住。期间,常为家乡父老问诊治病,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深得家乡人的尊敬。如黄山附近村庄有一个13岁的女孩已瘫痪六载,四处求医问药均毫无见效,后经陈元咎精心诊治,妙手回春,使之康复如初。病人家属倾其所有来感恩谢谢德,陈无咎则不收分文。另有一病人王某,两目红赤,头昏视物不清,诸医均嘱进清凉之剂,然延久不愈。陈无咎以大热之清花桂一味,为引火归原之计,果数剂而愈。除无咎其医学医术之精湛与辨证用药之准确,可见一斑。

1948年,陈无咎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

1992年,以民间集资的形式,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了一座占地百亩的“朱丹溪陵园”。在陵园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增辟了丹溪学派传人虞天民和陈无咎的“纪念堂”。

陈无咎的传略己载人《中医名人大辞典》、《中医名人词典》、《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诸书中。其英名将与世长存。

主要参考资料:

《黄溪医垒》丛书,陈无咎著

《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暴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文史资料》第8辑,;义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12月
 
1992年,以民间集资的形式,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了一座占地百亩的“朱丹溪陵园”。在陵园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增辟了丹溪学派传人虞天民和陈无咎的“纪念堂”。

---陵园与纪念堂最好能摆上个出售著作的书店(摊)
 
说到《太素》必须说一下王洪图教授,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太素》是又经过王教授他们重新补充修订过的,是根据日本友人所赠给王教授的《仁和寺本》从新修订的。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简介
篠(音xiao笑)原孝市

四、结构与内容

注文结构,首列校勘内容。其次注释经文,其方法以引用本邦及中国历代注家注解为主,其不足之处,以“淳按”表述著者自身见解。校勘与训释之间用○符号加以区别。训释内容所引诸家,多与多纪氏(注:丹波氏)的《素问》研究所引相关,详见后述。

校勘方法以对校、他校为主,所参考资料极其丰富,仅就这一点,即可确认本书在考证性的文献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对校资料来看,采用了当时我国所存最古的刊本元本(元椠本)、熊宗立本、赵府居敬堂本、周曰本等明代诸刊本,滑本(滑寿《素问抄》)、马本(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吴本(吴昆《吴注素问》)、张本(张介宾《类经》)、九达本(王九达《内经合类》)、志本(张志聪《素问集注》)、高本(高世栻《素问直解》)等明清注家的版本。此外,还参照本邦刊行的坊刻本、活字刊本。对校资料中,可见唯一写本,即古抄本。此抄本《经籍访古志》(1885年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此本有皇国古时博士家朱点,检其纸质字样当是四五百年外物,经注文字见有异同,往往与元椠合,要虽不及宋本之善,然亦卓有可以订诸本之谬者。”

他校资料以《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为主,广泛参稽《脉经》、《金匮玉函经》等古医书,《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隋唐医书。本邦的《医心方》、《遐年要抄》也被频繁引用。虽然是他校资料,也不拘泥于一种版本,尽收不同版本比照字句异同,这是值得重视之特点。例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所收《甲乙经》为通行本。裳轩在《素问释义》中除参考此本外,还引用正统本(即“正统刊本”),如卷第十一第七页第二二行、卷第十五第二一页里第四行、同第三页表第五行。使用资料种目之多,对不同版本的细致比照,证明了作者严谨的校勘态度。

本书所引中国历代《素问》训释达十五家。其中首引王冰及《新校正》,并且大量引用杨上善注,大概是1820年代《黄帝内经太素》被发现后,引起了对杨上善注重视的缘故。还多处引用了马莳(生殁年不详)、张介宾(1563-1640)、张志聪(1610-1674?)等明清学者的注释。此后,还原引吴昆(1551-1620?)、高世栻(生殁年不详)、张琦(殁年不详)、楼英(1320-1389)、滑寿(生殁年不详)、汪机(1463-1539)、李中梓(1588-1655)、汪昂(1615-?)、尤怡(?-1749)等明清医家著述。

本书具有广征博引日中两国历代注家成果的特点,是窥知考据学派《内经》研究全貌的不可多得之作,其中保存了不少现已失传的考证医家的见解。在论述这一点前必须指出,本书的校勘和训释部分,与多纪元简(1755-1810)《素问识》(1837年刊)及其子多纪元坚(1796-1857)《素问绍识》(1846年自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素问识》以缜密的考据方法见长,被誉为《内经》研究书中之白眉,给予后世《内经》研究以极大影响。《素问识》成书后,又相继发现了新资料,为了弥补《素问识》的不足,加入知见新资料,《素问绍识》随之问世。这两本书成为考证派后学研究《素问》之必备,并有选择性的摄取,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发展。《素问释义》亦不例外,如第一卷前二十五行注释,百分之九十引自《素问识》“素问题解”内容。本书中散见的“桂山先生曰”,多半来自《素问识》注解中“简按”部分,与元简自身按语一致。有些部分即便不标“简按”,内容也是引自《素问识》。也有不标任何符号,而直解引用《素问识》注文的现象。如卷第一卷“昔在”除添补“经文”二字外,注文九十字全引自《素问识》。

在引用《素问绍识》时,也有类似情况。本书中“茝庭先生曰”引自《素问绍识》中元坚自身按语部分(“坚按”)的内容。同样,“柳片先生曰”与《素问绍识》中所引元胤(1789-1827)按语(“先兄曰”)内容一致。还有,如书中所引张琦注,亦有多处转引自《素问绍识》。

然而,这种收录前人见解和校语的作法,并不意味着无识别地、机械地转引,而是在引用诸家注释时,首先参照前人曾引用的部分,再酌量增减。此类例之甚多。但诸家注释中首例王冰注,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
著者裳轩的按语,略为“淳按”,或“信淳按”,书中总共出现186回。特别集中在卷第一、二,计有53回。卷第九-十中略多见,计33回。按语的一半是与校勘相关的内容。训释的部分,多引用《素问》、《灵枢》诸篇的类似原文及关连内容,以为考证。援引字书和经传注疏的例,基本未见。

《素问释义》正是在日本传统医学被认为其内在价值与实际毫无关系、行将废止的时代面世的,本书是对传统医学第一部原典的总括研究,其中保存了大量本邦有关《素问》研究的资料,使前辈宝贵研究成果免于流失。此书堪称具有时代性的《素问》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亦将称为今后研究《素问》的坚实基础。
(郭秀梅 译)
 
回复 36# 河间金栋

《素问释义•引言》
“……。
清代中国学者张琦,曾著《素问释义》,现有道光间刻本传世。伊泽氏著作中曾引用张琦之作,可见他知道张氏及其著作名。既然如此,为何仍将自己的著作题写同样的书名?我们整理前人遗作,无权更改书名,只能寄望于读者,不要将伊泽氏的《素问释义》,与张氏《素问释义》相混淆。犹望不久以后,伊泽裳轩的《素问释义》将为更多中国学者所熟悉。
(郭秀梅 于玉川学园 2004年9月20日)
 
《素问补识·内容提要》

胡天雄著 胡静娟协助整理

本书是继日本汉医多纪元简父子《素问识》和《素问绍识》之后的又一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的笔记型著作。

本书阐发《内经》精气学说,纠正误文错简,选择《素问》中的疑点难点,多方考证,加以诠释。凡历来注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本书则据本经而参之它经,证以成训,以定其是非;凡辞义坚深不易理解的问题,本书则深入浅出,详加剖析,务求通其辞义;凡多纪二《识》中的一些识有未及、见或不周的问题,本书亦一一为之补正;因其年代久远,文残简脱,理不可通者,则阙疑存待,不作强解。凡所难辨,言必有据,独立思考,不泥旧说,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洵为学习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者及有志深造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和《内经》爱好者的必读之书,也是高等中医院校师生研读《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年6月第1版。
 
回复 38# 河间金栋

金栋先生对《内经》研究颇深啊
 
《素问补识·自序》

《素问》称载道之书,为医书之祖,古代名医之学,多由是而出。西汉淳于意以诊法名标史传,皇甫谧称“其学皆出于《素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垂万世辨证论治典范,自称“撰用《素问》”。而后自晋唐以迄宋元明清诸家,无不以尝其一脔,即以医鸣,史册具在,历历可稽也。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

《素问》精气学说,其源盖出于道家,常与形体为对待。精气为阳,形体为阴,凿凿可据也,注家则谓“以形精言,则形为阳而精为阴”;天真一词,亦道家语,《庄子》“真者,所受于天”,即其例证,注家则谓“天真者,天一始生之真元也”。凡此皆所谓臆度以为解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非胃为脾行津液,此常识也。“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此错简也,注家则谓“为之,为脾也,运太阴之气入诸阳也”。关阖枢三者,言阴阳之门各有三部;关为门闩,阖为门扉,枢为门轴。离之则三阴三阳,合之则一阴一阳,故谓之阴阳离合也。自关误为开,注家则谓“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凡此者皆所谓委曲使之通也。

盖臆度为解者,解其局部必难解其整体,故持“形为阳,精为阴”之说者,至“天有精,地有形”则其说穷;委屈使通者,通于此处必难通于彼处,故持“开阖枢”之说者,至“折关败枢,开阖而走”则其说穷。是诚解其所解,非吾之所谓解;通其所通,非吾之所谓通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