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1/12
- 帖子
- 1357
- 获得点赞
- 7
- 声望
- 38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理论水平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笔者随师多年,捡点滴奉献于读者。
1 聚沫则为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指出了疼痛的另—个重要机理。《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又曰:“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可见,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使气血不能周流而引起的一种游走性疼痛疾患。其疼痛的机理正是由于风寒湿邪气害于血脉肌表,渐入分肉间,阻碍津液气血的流行,使津液聚为痰沫,痰沫聚集排挤分肉而成。
1.1 病案
赵某,女,52岁,河北人。2003年10月13日诊。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 制香附10g,炒栀子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1.2 按语
周痹病机 《灵枢·周痹》谓:“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神归之”谓气血归于痛处。“他痹发”言他处作痛。
邪气使津液不布而裂分肉,得到阳气的温煦而痛有所缓解,但邪气又会向其他部位发展,故移走疼痛。《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寒邪致痛的机理,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气入客,使气血凝涩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而在《灵枢·周痹》中我们又看到了周痹引起的疼痛的关键在于“迫切而为沫”,这里的“沫”,张志聪认为“沫者,风湿相搏,迫切而为涎沫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寒邪作用于分肉,使津液凝聚而成的稀痰粘液,痰沫再压迫排挤分肉而引起疼痛。可以说,这又是寒邪致痛的又一大病机。因此,治疗痹痛不仅要从气血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化痰利湿。本例病人的表现与《内经》记载相同,且有入里化热之象,故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香附理气消痰,栀子清热除烦利湿。证药一致而获满意疗效。
2 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王冰注曰:“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张介宾注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
李某,女,31岁,北京人。2004年8月8日诊。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询其病史,谓曰: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调。 )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处方: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1 聚沫则为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指出了疼痛的另—个重要机理。《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又曰:“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可见,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使气血不能周流而引起的一种游走性疼痛疾患。其疼痛的机理正是由于风寒湿邪气害于血脉肌表,渐入分肉间,阻碍津液气血的流行,使津液聚为痰沫,痰沫聚集排挤分肉而成。
1.1 病案
赵某,女,52岁,河北人。2003年10月13日诊。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 制香附10g,炒栀子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1.2 按语
周痹病机 《灵枢·周痹》谓:“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神归之”谓气血归于痛处。“他痹发”言他处作痛。
邪气使津液不布而裂分肉,得到阳气的温煦而痛有所缓解,但邪气又会向其他部位发展,故移走疼痛。《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寒邪致痛的机理,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气入客,使气血凝涩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而在《灵枢·周痹》中我们又看到了周痹引起的疼痛的关键在于“迫切而为沫”,这里的“沫”,张志聪认为“沫者,风湿相搏,迫切而为涎沫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寒邪作用于分肉,使津液凝聚而成的稀痰粘液,痰沫再压迫排挤分肉而引起疼痛。可以说,这又是寒邪致痛的又一大病机。因此,治疗痹痛不仅要从气血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化痰利湿。本例病人的表现与《内经》记载相同,且有入里化热之象,故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香附理气消痰,栀子清热除烦利湿。证药一致而获满意疗效。
2 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王冰注曰:“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张介宾注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
李某,女,31岁,北京人。2004年8月8日诊。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询其病史,谓曰: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大便调。 )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处方: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