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阳病之我见

平凡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8
帖子
442
获得点赞
152
声望
43
年龄
55
少阳病之我见
之所以论述少阳病,是因为临床当中少阳病最多,占比例最大,故而才有如此想法。古来对于《伤寒论》一书的阐述,多运用脏腑经络理论,即使是中医泰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也在自己的《伤寒论》讲稿中明确阐明:《伤寒论》没有了脏腑经络理论就失去了依据和实质,就没有办法可讲。足见运用脏腑经络理论阐释《伤寒论》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冯世纶教授方证对应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其导师胡希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起来。而胡氏的以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理论来阐释《伤寒论》的学说,却像一枚原子弹在中医界里爆炸了,虽然并没有影响到多数人,但,相信不久的一天,人们就会发现其巨大的能量的潜在的实力。当然,这样说,并非否定脏腑经络学说,其也是中医世界里的一个瑰宝圆。二者如能都能够娴熟运用,必为不可多得之大医。这里论述的只是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见解,希望能对中医同人有所启迪和帮助。
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少阳病总述》的帖子,是从少阳为枢的角度来理解少阳的,但,也把少阳病的治疗范围给予了扩大。此处不做论述,这里讨论的是用脏腑经络理论阐释少阳病与用半表半里的病位理论阐释少阳病的比较。
用脏腑经络理论来阐释少阳病,少阳指的是胆和三焦。因为《伤寒论》原书中论述的许多症状却并不局限于此,于是,医家们就又用肝胆相表里,胆病必及于肝来解释,所以就有了少阳病也涉及于肝之说。又用了五行学说木克土,来说明胆病及胃。另外,少阳病还涉及到许多部位,如:肺、心、脾等等。虽然医家们用了种种理论,把这些问题也都从理论上说了过去,但,临床应用起来,却心无定见,致使少阳一病蒙冤多多,滥治误治,久而不愈。出现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人们在意识里已经让胆和三焦替代了少阳,而无论经典还是教科书当中,都对胆和三焦的辩证又不甚明确,故而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只能茫然失措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脏腑经络理论在阐释少阳病上的缺陷和局限了。
例如:胃脘痛一病,若胃脘痛,脉弦者,若用脏腑经络理论辨证论治,一般多属于肝胃不和,而治以疏肝和胃之剂。然临床如此治疗者,有效有不效,并不太理想。我写了一篇关于胃脘痛的中医治疗的帖子,可以参看。又如:哮喘一病,脉弦滑有力者,若用脏腑经络辨证,则很难说出其为何种证型,即便用尽治疗哮喘的方子,也必不见效。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在例举。当然,这只是脏腑经络辨证不完善的一些地方,也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地方改进了,我们的治病水平必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用半表半里的病位学说来解释少阳病,就显得要灵活多了。那就是,不论什么病,什么部位的病,什么脏腑经络的病,只要符合少阳病的,就一律按少阳病论治,哪怕病人患的是一个表证。我写了一篇《从少阳治疗颈椎病》的帖子,就是论述表证从少阳论治的例子,可参看。这样说,也许显得太过笼统,太过模糊,那么,诊断少阳病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伤寒论》中的那句话: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这句话就是诊断为少阳病的灵魂。我的临床经验是:一症加脉弦。比如:咽干,脉弦,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主之。这是我多年临床验证了的东西,决不是信口雌黄。这样解释少阳病虽不与具体脏腑经络相结合,但,却包括了所有的脏腑经络,大大扩展了少阳病的治疗范围。胡希恕在诊断少阳病时,用了排除法,即阳证之中,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剩下的就全都是半表半里证。我不同意此种辩证方法,因为临床之中确也有阳证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还不是半表半里证的,所以,我采取了有少阳见症的,才可确诊为少阳病这一方法。
例如:上例之胃脘痛,脉弦,即可确诊为少阳病而用柴胡汤加减治疗,确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而哮喘之脉弦滑有力着,辩证为少阳病之大柴胡汤证加减,也确可收确切之疗效。由此二例也可看出半表半里病位辩证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少阳病如此,太阳病阳明病亦是如此,同理可解。
以上是我的一点儿体会,当然,这些体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胡希恕胡老的学术之上的,虽也稍有些微的不同之处。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希望各位多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2011年1月25日平凡中医写于安平
 
执简驭繁、四两拨千斤。
 
如此看来,师传以三阳病独取少阳,三阴病独取厥阴之见解和实践是对的。
 
少阳症状好掌握,就是脉弦太模糊了,脉象太难把握了,至今也没用入门。汗……
 
如此看来,师传以三阳病独取少阳,三阴病独取厥阴之见解和实践是对的。

并非我三阳证独取少阳,实在是少阳证最多。太阳病、阳明病虽有而不多见也。当然,我说的是单纯的太阳、阳明病。实际上,少阳太阳、少阳阳明同病者最多。三阴病少见,我几乎很少遇到。
 
少阳症状好掌握,就是脉弦太模糊了,脉象太难把握了,至今也没用入门。汗……

紧言其力弦言像,弦脉迢迢端直长。仔细体会这两句话,就可以掌握弦脉的要领。
 
呵呵。这个我也还在实践!

外感不说,杂病中少阳、厥阴之证实多,说白了就是手足少阳、厥阴之证多也。
 
很好的心得体会,谢谢分享!
 
多谢啦,学习了,祝老师元宵节快乐
 
我觉得太阴、厥阴病比较多。另外,这个还要看五运六气是什么经络司天、和在泉,才能确定那一年什么病多。
 
我觉得太阴、厥阴病比较多。另外,这个还要看五运六气是什么经络司天、和在泉,才能确定那一年什么病多。

太阴为里证中之寒证,厥阴为半表半里证中之寒症。也许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吧,——但是否地域不同疾病的种类就一定有异,我也没有实践,所以也不太清楚。你临床多太阴、厥阴证。至于《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主气客气,标本主气等我自己认为不要把它们看得玄之又玄,作为医门的指导,在实际临床中,这些似乎并不起什么主要作用。气化一说,原为古人解释自然大气变化的一种学说。六气变化,的确是有,但是否就按古人所排列的那样有条不紊,不一定。古人云:大匠示人以矩,不示人以巧。原因是规矩是可以知道的,可以告诉任何人,实际情况却要自己去体会摸索和掌握,实际情况是永远变化的,一旦说出来,就成了僵死的教条,所以不能当成规矩去教给别人。运气学说也是一样,变化是规矩,实际情况是巧。古人把这些经验流传下来,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而后灵活运用,不是让人们作为僵死教条的。什么东西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中医也一样,学死了,就会犯教条主义。孔子云:随心所欲不逾矩。啰啰嗦嗦说了半天,无非是为了交流,不知你如何看待这些话?
 
我觉得太阴、厥阴病比较多。另外,这个还要看五运六气是什么经络司天、和在泉,才能确定那一年什么病多。

我很少和别人讨论运气学说,我怕把中医搞得神秘和深不可测,这也是我为什么取平凡中医这个名字。古人的东西也未必就全对,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面接受。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那一套在算命预测中多数还是不准的,有时也准,为什么?就是那种变化规律是有的,但,实际情况是不一定按时间的顺序来运行的。对了也是碰对了,不对,是太机械太教条了。高手是灵活的,绝不会按正常套路出牌,平常人是学不来的。当然,该按正常套路也还是会按正常套路的。中医的五运六气也是一样,掌握了其规律,灵活运用,才可以,切莫搞一刀切。这样说不知你能不能接受,有不同意见多多交流。“活学活用”是真言,是要诀,赠于你以共勉。
 
又学到了.谢谢
 
虽然是外行,但老师写出的东西是想学习的人想知道的,一点一点学吧,希望老师继续拿病例告诉大家理论,用理论去提高临床效果
 
非常感谢,受教了。
 
用脏腑经络理论来阐释少阳病,少阳指的是胆和三焦。因为《伤寒论》原书中论述的许多症状却并不局限于此,于是,医家们就又用肝胆相表里,胆病必及于肝来解释,所以就有了少阳病也涉及于肝之说。又用了五行学说木克土,来说明胆病及胃。另外,少阳病还涉及到许多部位,如:肺、心、脾等等。虽然医家们用了种种理论,把这些问题也都从理论上说了过去,但,临床应用起来,却心无定见,致使少阳一病蒙冤多多,滥治误治,久而不愈。出现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人们在意识里已经让胆和三焦替代了少阳,而无论经典还是教科书当中,都对胆和三焦的辩证又不甚明确,故而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只能茫然失措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脏腑经络理论在阐释少阳病上的缺陷和局限了。

质疑点:谈及少阳,直接到了厥阴,这样混乱了理论体系,可能楼主在实践中把非伤寒病用伤寒理论理解了。
纯属自己私人观点,不对之处请谅解
 
学习掌握胡希恕分析方法,迄今为止最正确的方法。
 
学经方,要把握它的真髓。经方药简效宏,疗效卓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