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中医不是科学范围中的某一科
中医不是分科的学问,而是许多科的综合。试看中医的眼界是何等的宽阔:天文、地理、人事、古今,皆包括其中。
楼宇烈先生说:“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
由于中医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等,没有停留在所谓“具”(即“生生之具”或物质)的层面,而是已上升到“道”的层面,因此它是以道统艺的。医中含道,道在医中。故道不灭,医亦不灭。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这就是医,这就是易。
楼宇烈先生还提出,中医就是“生生之学”,它最能体现《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内涵,又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代表。它不仅是专门治病的文化,而是整体的文化。中医就是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符合宇宙即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二者是相通的。所以,楼先生在为《中医药文化》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的题词是:“师天地 心广大,顺自然 致中和”。这算是点明了中医的核心和本质,是画龙点睛之笔。他对中医的这个认识应在我们许多中医人士之上。
总之,中医是形而上者的道。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物质(或所谓“器”)或主要不是物质,而是关系、模型、精神世界,以及玄学等等,它已超出了科学的眼界。科学如果分科太细,则眼界就越窄。“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的人。” 西医在这方面恰恰是重视前者(物质)而忽视了后者(精神)。它只重视看得见的“形”(物质),哪怕是小到分子、细胞,这就使它的认识受到相当大的界限。
刘长林先生说:“不能认为唯物论是绝对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坚持这个,那中医学就难于生存,就非走样不可。”
中医不是分科的学问,而是许多科的综合。试看中医的眼界是何等的宽阔:天文、地理、人事、古今,皆包括其中。
楼宇烈先生说:“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
由于中医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等,没有停留在所谓“具”(即“生生之具”或物质)的层面,而是已上升到“道”的层面,因此它是以道统艺的。医中含道,道在医中。故道不灭,医亦不灭。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这就是医,这就是易。
楼宇烈先生还提出,中医就是“生生之学”,它最能体现《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内涵,又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代表。它不仅是专门治病的文化,而是整体的文化。中医就是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符合宇宙即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二者是相通的。所以,楼先生在为《中医药文化》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的题词是:“师天地 心广大,顺自然 致中和”。这算是点明了中医的核心和本质,是画龙点睛之笔。他对中医的这个认识应在我们许多中医人士之上。
总之,中医是形而上者的道。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物质(或所谓“器”)或主要不是物质,而是关系、模型、精神世界,以及玄学等等,它已超出了科学的眼界。科学如果分科太细,则眼界就越窄。“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的人。” 西医在这方面恰恰是重视前者(物质)而忽视了后者(精神)。它只重视看得见的“形”(物质),哪怕是小到分子、细胞,这就使它的认识受到相当大的界限。
刘长林先生说:“不能认为唯物论是绝对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坚持这个,那中医学就难于生存,就非走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