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君子中医
王昆文
余秋雨先生把中医提高到君子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很有见识的。他说:“君子大爱的人格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历史上有好多的名医,其实就是最好的君子,救人危难,日夜不停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一个最高的君子”。他认为,“君子之道,第一是大善,第二是不比,第三是中庸,第四是知耻。”
下面,我就他的这个说法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首先,余秋雨先生所谓的君子形象,实际上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的《大医精诚》一篇文字中已经作了清楚而生动的描述,即“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这就是所谓大善和大爱。
如清代医家王孟英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彭兰媛在为《归砚录》所撰序言中就说:“王公孟英,博雅君子也。”他不仅“遇频危之证,人望而却走者,必竭思以拯之∠∠∠∠凡人有所求,力能者必应之”,而且“视病不受贫者之酬”,“肠热胆坚,极堪依赖”。尤为可贵的是,一些疑难杂症,诸治不应,而被王孟英治愈后,他并不自夸自擂,而是谦逊地说:“余侥幸成功,实深惭恧(nv)”,或云“余却愧抄来墨卷也”。虽然其妙术仁声,播于遐迩,而尤“清夜扪心,惭无实学,而虚名幸获,隐匿殊多”。这就是“不比”和“知耻”。正如孙思邈所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匠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自矜己德。”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即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拉帮结派,不排斥和贬低其他医生,不嫉妒他人。所以历史上各位中医师之间,中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一般都能保持和谐与友好的关系,根本未出现过什么医疗纠纷。
又如清代医家邹润安也是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先生“以积学敦庸行,为世通儒”,品德高尚,著作等身。他曾多次拒绝乡人的推荐,不愿步入仕途为官,而甘隐于医,甘愿过清贫的日子。汤用中在《本经序疏要》跋中说他“为人治病,必先单家而后巨室,非盛寒暑,未尝乘舆”。
还有近代江浙名医金子久先生,他虽享年仅五十一岁,但其医德与医术均享盛名。尝谓其门弟子曰:“医者之对于病家,天职所在,无可或亏。不拘于地,不限于时,有招必往,有法必施”,“虽风雨深夜不能阻”。对寡妇孤儿,免收诊金,且资助药费。故慕名而负笈从学者,先后达一百五十余人。他还说:“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学力心机,相资并用,庶多一经验,而后少一谬误。”
楼宇烈教授为《中医药文化》创刊三十周年所题写的贺词云:“师天地心广大,顺自然致中和。”这算是讲到了中医的核心、内涵与实质。
中医,中医,就是以“中”为“医”。“中”是主位、君位、准绳、圭皋和核心;“医”为次位、臣位。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就是说,紧紧地把握住“中”,在这个问题上来不得权变,犹如抓住唯一。这个“一”是什么?就是“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就是“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道。这个“和”,就是中庸,就是调和。中药的组合配方,就是要达到一个“和”的效果,使气血和,寒热和,表里内外和,阴阳和。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是至德。中医就是讲中庸的,就是把中庸之道当成自己的最高哲学或治病的最高原则。所以中医就是中和之医,就是要“致中和”。而“致中和”就是从效法自然得来的。《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反之,如果不是“致中和”,则天地都不能各安其位,万物也不能生长发育,也就没有了生命,还谈什么医学?
由此看来,每一个中医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者说要求达到君子的标准,这样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
当我们面对“乃敢奋编摩之志,撍纂述之权,岁历三十捻,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修而成煌煌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当我们得知龚庭贤“竭生平卒父业,著成此书(《万病回春》),盖愚者一得,医人本分事耳”的自白;当我们见到雷丰在《时病论》的自序中写道“成书数卷,聊以课徒,若云问世,则吾岂敢”;当我们读到张锡纯在其照片上自题的“独有拳拳消未尽,同胞疴痒系私衷”的诗句;当我们了解王孟英以一代赫赫名医的身份,竟然“贫无椎地,赁屋而居”,虽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仍痴心于医学事业与追求,时时不忘患者的献身精神∠∠∠∠∠,敬爱的读者,您是否会对这些名医,这些君子,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历代的许多名医,他们都是有着高尚人格的人,尽管他们没有什么文凭或职称,但他们都说得上有文化,他们有令人尊敬的、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君子之道的话,要么是德,要么是善,或者孔子讲的仁。”德、善、仁,其于中医,何其近也!故称中医为君子是很恰当的。在中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君子中医或中医君子,可谓多矣!但愿现时代的每一个中医都成为令人尊敬的谦谦君子。
2015、9、30
王昆文
余秋雨先生把中医提高到君子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很有见识的。他说:“君子大爱的人格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历史上有好多的名医,其实就是最好的君子,救人危难,日夜不停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一个最高的君子”。他认为,“君子之道,第一是大善,第二是不比,第三是中庸,第四是知耻。”
下面,我就他的这个说法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首先,余秋雨先生所谓的君子形象,实际上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的《大医精诚》一篇文字中已经作了清楚而生动的描述,即“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这就是所谓大善和大爱。
如清代医家王孟英就是这样的一位君子。彭兰媛在为《归砚录》所撰序言中就说:“王公孟英,博雅君子也。”他不仅“遇频危之证,人望而却走者,必竭思以拯之∠∠∠∠凡人有所求,力能者必应之”,而且“视病不受贫者之酬”,“肠热胆坚,极堪依赖”。尤为可贵的是,一些疑难杂症,诸治不应,而被王孟英治愈后,他并不自夸自擂,而是谦逊地说:“余侥幸成功,实深惭恧(nv)”,或云“余却愧抄来墨卷也”。虽然其妙术仁声,播于遐迩,而尤“清夜扪心,惭无实学,而虚名幸获,隐匿殊多”。这就是“不比”和“知耻”。正如孙思邈所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匠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自矜己德。”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即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拉帮结派,不排斥和贬低其他医生,不嫉妒他人。所以历史上各位中医师之间,中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一般都能保持和谐与友好的关系,根本未出现过什么医疗纠纷。
又如清代医家邹润安也是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先生“以积学敦庸行,为世通儒”,品德高尚,著作等身。他曾多次拒绝乡人的推荐,不愿步入仕途为官,而甘隐于医,甘愿过清贫的日子。汤用中在《本经序疏要》跋中说他“为人治病,必先单家而后巨室,非盛寒暑,未尝乘舆”。
还有近代江浙名医金子久先生,他虽享年仅五十一岁,但其医德与医术均享盛名。尝谓其门弟子曰:“医者之对于病家,天职所在,无可或亏。不拘于地,不限于时,有招必往,有法必施”,“虽风雨深夜不能阻”。对寡妇孤儿,免收诊金,且资助药费。故慕名而负笈从学者,先后达一百五十余人。他还说:“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学力心机,相资并用,庶多一经验,而后少一谬误。”
楼宇烈教授为《中医药文化》创刊三十周年所题写的贺词云:“师天地心广大,顺自然致中和。”这算是讲到了中医的核心、内涵与实质。
中医,中医,就是以“中”为“医”。“中”是主位、君位、准绳、圭皋和核心;“医”为次位、臣位。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就是说,紧紧地把握住“中”,在这个问题上来不得权变,犹如抓住唯一。这个“一”是什么?就是“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就是“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道。这个“和”,就是中庸,就是调和。中药的组合配方,就是要达到一个“和”的效果,使气血和,寒热和,表里内外和,阴阳和。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是至德。中医就是讲中庸的,就是把中庸之道当成自己的最高哲学或治病的最高原则。所以中医就是中和之医,就是要“致中和”。而“致中和”就是从效法自然得来的。《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反之,如果不是“致中和”,则天地都不能各安其位,万物也不能生长发育,也就没有了生命,还谈什么医学?
由此看来,每一个中医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者说要求达到君子的标准,这样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
当我们面对“乃敢奋编摩之志,撍纂述之权,岁历三十捻,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修而成煌煌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当我们得知龚庭贤“竭生平卒父业,著成此书(《万病回春》),盖愚者一得,医人本分事耳”的自白;当我们见到雷丰在《时病论》的自序中写道“成书数卷,聊以课徒,若云问世,则吾岂敢”;当我们读到张锡纯在其照片上自题的“独有拳拳消未尽,同胞疴痒系私衷”的诗句;当我们了解王孟英以一代赫赫名医的身份,竟然“贫无椎地,赁屋而居”,虽苟全性命于乱世,而仍痴心于医学事业与追求,时时不忘患者的献身精神∠∠∠∠∠,敬爱的读者,您是否会对这些名医,这些君子,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历代的许多名医,他们都是有着高尚人格的人,尽管他们没有什么文凭或职称,但他们都说得上有文化,他们有令人尊敬的、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君子之道的话,要么是德,要么是善,或者孔子讲的仁。”德、善、仁,其于中医,何其近也!故称中医为君子是很恰当的。在中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君子中医或中医君子,可谓多矣!但愿现时代的每一个中医都成为令人尊敬的谦谦君子。
20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