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2/27
- 帖子
- 726
- 获得点赞
- 11
- 声望
- 18
- 年龄
- 63
近来,笔者初步学习了许跃远先生的“微观脉诊”,同时参阅了王光宇先生的“精准脉诊”、金伟先生的“金氏脉学”,还有我老同学齐向华先生的“系统辨证脉学”,在临床上略有体会,尤其是在诊治癌症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兹结合癌症病例介绍如下:
结肠癌:
房某、男、57岁、住临沂市兰山路羲之故居东临。因腹疼腹胀两月余而到某肿瘤医院就诊,初以肠梗阻治疗,经灌肛等涨疼不减,后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结肠肿瘤梗阻(脾曲),病灶局部已经极度扩张,遂手术。因局部肠管扩张过甚,且有部分坏死,第一期手术只能改道(造瘘),待三个月后再行肠吻合术。第一次术后来求中医治疗以期控制复发及转移。
患者素体壮盛,对病情之严重颇有不服之意。纳差、面色黄而暗,不欲活动,常欲卧。
双手脉弦滑,左关脉有一较大的“脉晕”,滑盛有力,移指脉气不消,指下“脉晕”约有7*11mm大小。右手关脉“脉晕”较小、脉力明显弱于左关。舌质暗红、苔厚而少津。
处方:拙拟“涣膈饮”和刘绍武李先生之“调肠汤”。
拙拟“涣膈饮”以培补元气、化瘀去浊为主,刘老“调肠汤”则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患者服药十日,脉象弦滑略有缓解,关部脉晕变化不大,而面色、体力及进食都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前方继服十日。
三诊,左关脉晕有所减小、脉力稍减,体质继续改善,仍以上方继服十日。
以初诊方案为主,间或稍作调整,服药两月,脉象弦滑缓解,较为和缓,其性格也较前好转,不再急躁易怒。左关脉晕仍较为明显,但脉力较前减轻。
按照原方案回肿瘤医院行肠吻合术后7天,继续服中药,左关脉晕陆续减小,且脉力也逐步减小。原来的左关脉晕呈团状,现在的脉晕则呈椭圆形,并逐步向条形过度。
初步体会:
患者第一次手术后,虽然肿瘤已经切除,但其局部炎性反应及异常组织的反应仍然存在,而且其组织脏器功能不正常,故而脉象反应也就不正常,尤其是脉晕的表现较明显。经过中药治疗,脉象有所好转,但由于处于肠改道状态,所以脉晕一直得不到彻底的改变,直到肠吻合之后,团装左关脉晕才真正开始改变。
现在,患者的体质基本恢复了,为长久计,仍在服中药,预计三个月之后停药。
由此体会到,许跃远先生的微观脉诊颇有临床价值。尤其是脉晕的提出,对发展中医脉诊、直接指导临床贡献极大。
谢谢许跃远先生!
结肠癌:
房某、男、57岁、住临沂市兰山路羲之故居东临。因腹疼腹胀两月余而到某肿瘤医院就诊,初以肠梗阻治疗,经灌肛等涨疼不减,后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结肠肿瘤梗阻(脾曲),病灶局部已经极度扩张,遂手术。因局部肠管扩张过甚,且有部分坏死,第一期手术只能改道(造瘘),待三个月后再行肠吻合术。第一次术后来求中医治疗以期控制复发及转移。
患者素体壮盛,对病情之严重颇有不服之意。纳差、面色黄而暗,不欲活动,常欲卧。
双手脉弦滑,左关脉有一较大的“脉晕”,滑盛有力,移指脉气不消,指下“脉晕”约有7*11mm大小。右手关脉“脉晕”较小、脉力明显弱于左关。舌质暗红、苔厚而少津。
处方:拙拟“涣膈饮”和刘绍武李先生之“调肠汤”。
拙拟“涣膈饮”以培补元气、化瘀去浊为主,刘老“调肠汤”则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患者服药十日,脉象弦滑略有缓解,关部脉晕变化不大,而面色、体力及进食都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前方继服十日。
三诊,左关脉晕有所减小、脉力稍减,体质继续改善,仍以上方继服十日。
以初诊方案为主,间或稍作调整,服药两月,脉象弦滑缓解,较为和缓,其性格也较前好转,不再急躁易怒。左关脉晕仍较为明显,但脉力较前减轻。
按照原方案回肿瘤医院行肠吻合术后7天,继续服中药,左关脉晕陆续减小,且脉力也逐步减小。原来的左关脉晕呈团状,现在的脉晕则呈椭圆形,并逐步向条形过度。
初步体会:
患者第一次手术后,虽然肿瘤已经切除,但其局部炎性反应及异常组织的反应仍然存在,而且其组织脏器功能不正常,故而脉象反应也就不正常,尤其是脉晕的表现较明显。经过中药治疗,脉象有所好转,但由于处于肠改道状态,所以脉晕一直得不到彻底的改变,直到肠吻合之后,团装左关脉晕才真正开始改变。
现在,患者的体质基本恢复了,为长久计,仍在服中药,预计三个月之后停药。
由此体会到,许跃远先生的微观脉诊颇有临床价值。尤其是脉晕的提出,对发展中医脉诊、直接指导临床贡献极大。
谢谢许跃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