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李茂春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7 帖子 3526 获得点赞 11 声望 0 2012/02/03 #21 易经,河图洛书,五运六气等数术大师们上来吧,会了中医大师,现在再会会易经大师,看来赶大集赶不完了。会完易经大师散集!!!1
七色冷香 大成中医王开俊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2 帖子 439 获得点赞 17 声望 0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省合肥市 2012/02/04 #22 李茂春 说: 易经,河图洛书,五运六气等数术大师们上来吧,会了中医大师,现在再会会易经大师,看来赶大集赶不完了。会 点击展开... 哈哈,先生斗志不减啊
邬 邬宏嘉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9 帖子 393 获得点赞 15 声望 16 年龄 45 2012/02/16 #23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本段所论并非伏气,实乃外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前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先把此句理解了再说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本段所论并非伏气,实乃外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前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先把此句理解了再说吧!
星 星河大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23 帖子 731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2012/02/16 #24 ======== 神农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本段所论并非伏气,实乃外感。 ========= 正因为“外感”,而不即时发作,待机而动,所以名曰“伏气”也。 另外,经云“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句,更是别有奥义。我看古今鲜有人识。
======== 神农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本段所论并非伏气,实乃外感。 ========= 正因为“外感”,而不即时发作,待机而动,所以名曰“伏气”也。 另外,经云“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句,更是别有奥义。我看古今鲜有人识。
邬 邬宏嘉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9 帖子 393 获得点赞 15 声望 16 年龄 45 2012/02/16 #25 经云“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句,下可引申出夏必病暑,秋必病疟,冬必病寒等句,至于具体的文献和理论依据这里就不多说了,以后将有专文论述。
邬 邬宏嘉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19 帖子 393 获得点赞 15 声望 16 年龄 45 2012/02/16 #26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样断句意义就不一样了!
七色冷香 大成中医王开俊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2 帖子 439 获得点赞 17 声望 0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省合肥市 2012/02/18 #27 神农 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样断句意义就 点击展开... 君善于思考!确实,断句变化了,意义就大变了。期待君有新作阐述。
七色冷香 大成中医王开俊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2 帖子 439 获得点赞 17 声望 0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省合肥市 2012/02/18 #28 星河大医 说: ======== 神农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点击展开... 由外感而内伤。五脏通四时五行六气,这是“脏气法时论”的内涵。
杏林道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7/18 帖子 56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年龄 31 2015/07/27 #29 楼主是明白人,原谅我的挖坟,下面有人说楼主不懂伏气学说,其实不是不懂,是伏气学说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
杏林道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7/18 帖子 56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年龄 31 2015/07/27 #30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后世说的伏气、伏邪学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再看,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很显然,这里的寒根本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外感六淫的寒邪,至于王叔和说的什么寒毒藏于肌肤,后世医家起而和之,简直是可笑。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后世说的伏气、伏邪学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再看,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很显然,这里的寒根本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外感六淫的寒邪,至于王叔和说的什么寒毒藏于肌肤,后世医家起而和之,简直是可笑。
杏林道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7/18 帖子 56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年龄 31 2015/07/27 #31 黄元御那个年代估计还见不到后来现世的几个古本伤寒论,但他凭一个残本能摸索出一些规律真的相当厉害,比如关于温病的认识,关于冬伤于寒的认识,在桂本里面有明确的条文能跟黄元御说的合上。
huilanwutai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09 帖子 680 获得点赞 196 声望 43 2015/07/31 #32 杏林道 说: 楼主是明白人,原谅我的挖坟,下面有人说楼主不懂伏气学说,其实不是不懂,是伏气学说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 点击展开...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杏林道 说: 楼主是明白人,原谅我的挖坟,下面有人说楼主不懂伏气学说,其实不是不懂,是伏气学说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 点击展开...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杏林道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7/18 帖子 56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年龄 31 2015/08/01 #33 huilanwutai; 说: huilanwutai 发表于 2015-7-31 09:24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 点击展开... 只看到字面意思,后人越解越偏。
huilanwutai; 说: huilanwutai 发表于 2015-7-31 09:24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 点击展开... 只看到字面意思,后人越解越偏。
第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324 获得点赞 584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2015/08/01 #34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人伤于寒则病热.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样的病因.区别在于四时之气的影响.冬时气走内.寒虽伤于外.并不影响气之运行.就如天晴的时候没雨伞并不碍事但下雨了没伞就会被淋湿.春时气走外.但外已被冬寒伤不通.就病发.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人伤于寒则病热.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样的病因.区别在于四时之气的影响.冬时气走内.寒虽伤于外.并不影响气之运行.就如天晴的时候没雨伞并不碍事但下雨了没伞就会被淋湿.春时气走外.但外已被冬寒伤不通.就病发.
第 第十三刀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04 帖子 3324 获得点赞 584 声望 113 所在地 绍兴 2015/08/01 #35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为截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要理解这四句话.不仅要了解五邪之所生.更要明白四季阴阳之气的变化.如秋之伤湿.中湿者伤肾也.而冬季最寒之时气在肾.肾伤则气上逆而咳.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为截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要理解这四句话.不仅要了解五邪之所生.更要明白四季阴阳之气的变化.如秋之伤湿.中湿者伤肾也.而冬季最寒之时气在肾.肾伤则气上逆而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