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4、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反胃案
陶某,女,48岁,2011年3月26日诊。
诉1年来消化不好,胃胀反胃,纳少,有时打嗝,口干不欲饮,饮水后胃胀,时口苦或甜,腰凉,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右胁硬满,有痔疮,小便少,起夜2—3次,大便2—3日1次,时稀时干,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8,茯苓12,泽泻18,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完7剂胃胀减,纳增,打嗝少,口甜已,脖子活动不利减轻。
按:本方证为太阴里虚寒证兼胃有停痰宿水,饮停不化,郁久化热、气逆不降。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为兼太阳表虚证;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为外寒内饮的五苓散证。故用茯苓饮加半夏合五苓散以温胃化饮、消除胀满、解表利水。
读后感悟:主证是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因有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脖子活动不利,后背针扎感等太阳表虚兼膀胱蓄水证,故合五苓散。
发热、腹胀案
吴某,女,45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一年前作腰椎微创术后发热至今,体温37.1—37.5度,胃有烧灼感,一到下午2—4点体温就高,早晚体温正常,下肢凉,体温高时心率快,腰痛、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眠差,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日2次,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0,茯苓12,泽泻6,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后体温降至36.9度,胃胀减,胃热已,打嗝已,纳增,小便还有点热,大便灼热已。
按:本案证为胃虚有停饮,故用茯苓饮加半夏温胃化饮,降逆消胀;时发热、心率快、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为外邪里饮证,宜五苓散解外利水,导热外出。两方相合则饮除热去胀消,诸症可安。
读后感悟:本案有两点需要说明:
1、关于外邪内饮发热:《伤寒论》74条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本条所说的“有表里证” 是指外有发热的表证,内有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停饮蓄水。对于外邪内饮证,胡希恕反复强调“一个感冒要是有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的,若要小便不利,表是绝对不会解的。在用解表药时非加利尿药治小便不利不可,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本案发热长达一年,并兼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此发热显然属外邪内饮。按胡老经验,不用利水药而只治外邪,发热是不会退的,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加利水药,才能达到表解水去热散之效果。五苓散既能解表,又能化饮利水,治疗此类发热乃不二之选。
2、关于复合病机的证治:本案含两组症状:①胃有烧灼感,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是胃虚饮停的茯苓饮加半夏证;②发热,下肢凉,心率快,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是外邪内饮的五苓散证。一病含二组证侯,二个病机,故二方合用。体现了经方应用的大原则。
反胃案
陶某,女,48岁,2011年3月26日诊。
诉1年来消化不好,胃胀反胃,纳少,有时打嗝,口干不欲饮,饮水后胃胀,时口苦或甜,腰凉,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右胁硬满,有痔疮,小便少,起夜2—3次,大便2—3日1次,时稀时干,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8,茯苓12,泽泻18,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完7剂胃胀减,纳增,打嗝少,口甜已,脖子活动不利减轻。
按:本方证为太阴里虚寒证兼胃有停痰宿水,饮停不化,郁久化热、气逆不降。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为兼太阳表虚证;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为外寒内饮的五苓散证。故用茯苓饮加半夏合五苓散以温胃化饮、消除胀满、解表利水。
读后感悟:主证是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因有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脖子活动不利,后背针扎感等太阳表虚兼膀胱蓄水证,故合五苓散。
发热、腹胀案
吴某,女,45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一年前作腰椎微创术后发热至今,体温37.1—37.5度,胃有烧灼感,一到下午2—4点体温就高,早晚体温正常,下肢凉,体温高时心率快,腰痛、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眠差,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日2次,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0,茯苓12,泽泻6,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后体温降至36.9度,胃胀减,胃热已,打嗝已,纳增,小便还有点热,大便灼热已。
按:本案证为胃虚有停饮,故用茯苓饮加半夏温胃化饮,降逆消胀;时发热、心率快、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为外邪里饮证,宜五苓散解外利水,导热外出。两方相合则饮除热去胀消,诸症可安。
读后感悟:本案有两点需要说明:
1、关于外邪内饮发热:《伤寒论》74条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本条所说的“有表里证” 是指外有发热的表证,内有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停饮蓄水。对于外邪内饮证,胡希恕反复强调“一个感冒要是有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的,若要小便不利,表是绝对不会解的。在用解表药时非加利尿药治小便不利不可,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本案发热长达一年,并兼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此发热显然属外邪内饮。按胡老经验,不用利水药而只治外邪,发热是不会退的,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加利水药,才能达到表解水去热散之效果。五苓散既能解表,又能化饮利水,治疗此类发热乃不二之选。
2、关于复合病机的证治:本案含两组症状:①胃有烧灼感,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是胃虚饮停的茯苓饮加半夏证;②发热,下肢凉,心率快,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是外邪内饮的五苓散证。一病含二组证侯,二个病机,故二方合用。体现了经方应用的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