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网问---1;为什么伤寒论很少提及五脏名词?

道学术药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3/19
帖子
8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70
全书,提及脏腑经络名词的条文:
1,提及最多的是
胃和、胃不和;胃气、胃气和、胃气不和;胃中冷、胃中寒冷;胃气生热、大热入胃;胃气弱、胃中虚、胃中空虚;胃中干、胃中燥、胃中干燥、胃中水竭;胃中有邪气、胃中有燥屎、水渍入胃;胃中燥烦实;属胃也;
2,三焦:多处提及,仅次于胃。
3,3:脾家实;肝乘脾。脾约属病名,也算吧。
4,2:肝乘脾,名曰纵。在一个方剂的后面注有:并泻肝法。
5,1:肝乘肺,名曰横。
6,膀胱2:热在膀胱、冷结在膀胱关元。
7,1:邪结在肠中。
膈,胸多见,不能算脏腑,只是部位。
并且上面所列,有的是否出于仲景尚有争议。
经络提及:针足阳明;灸厥阴
穴位:风池、风府、期门、大椎、肺俞、肝俞、关元;
荣卫、津液、血室。

比较而言,则金匮开篇即五脏生理病理就都提到了。
这是不是就是大家说的伤寒以六经辩证为主,杂病以脏腑经络辩证为主的区别?
虽说仲景时代不得不省文,也不至于惜墨如此呀?
我们今天常常使用五脏术语解释六经辨证,但是六经辨证很少提及脏腑经络名词的现象,毕竟是心有疑惑?我这个统计提示了什么?

张隐庵:按灵素中,凡论五脏,必兼言胃,---而本论亦然。** 本论指伤寒论。
 
人各有偏,临床各有侧重,每位医者临床接触的病症病种也会有相对的偏薄,医圣也不例外。视觉有限,我想应该是这样吧?
 
提到的 胃 其概念也不局限在具体的胃腑
 
你这个统计没有意义。脏腑概念落在实际问题上,就变成了具体组织部位归经的问题,伤寒只提部位和症状,归经问题需要读者脑补。如果不知道该部位对应的归经,应该放下伤寒,好好读一下内经。
 
流于文字了。这个需要时间去认知的,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然后就自然明白了。读书,不必强解。就读吧,读到一定程度,就自明了。还有不明白处,就读经吧。读到明白为止。强解,只是自己逗自己玩儿罢了。除了可以浪费时间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4,肝2:肝乘脾,名曰纵。在一个方剂的后面注有:并泻肝法。
5,肺1:肝乘肺,名曰横。

这个部分,你可以结合五行关系,来理解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5-4-11 14:37 编辑

这个统计很有意思。刘渡舟从脏腑经络,有人从经络地界,有人五运六气都有不通的地方。仲景到底怎么治病的涅?只有问他自己。也许他就为了治伤寒,就一个六经辨治伤寒。后人用于其他,是想多了。后世的方并不比伤寒差,也是效如浮鼓,但是由于创方者学识,表述能力,不够真诚等原因,使得后世的方不如伤寒方那么好掌握和运用,所以懒人都学仲景去了。
 
这个统计很有意思。刘渡舟从脏腑经络,有人从经络地界,有人五运六气都有不通的地方。仲景到底

因为除了胃以外很少提及五脏名词,我猜测会不会仲景就是以六经为河,胃为海的模型结构,来辩治伤寒的。也怀疑六经系统或者别有传承,并不是与内经一致的另一系统?
 
应该思考,多问为什么有好处。。
 
因为除了胃以外很少提及五脏名词,我猜测会不会仲景就是以六经为河,胃为海的模型结构,来辩治伤寒的。也

后世的方不如伤寒方那么好掌握和运用,所以懒人都学仲景去了。

可否详细一点儿介绍一下这一观点,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对此很感兴趣。如何评价仲景方和后世方在现阶段的临床价值问题?因为对于经典方剂掌握不好,尽管日常临床不多使用中药,还是后世方用的多些。比如说,岳美中老先生在介绍他本人的学医经历时,提出学经方要入细,时方要务实。不入细则容易愤事,不务实易流于清淡。个人的问题是后世方介绍比较详细,不像经方那样述证简略,难以掌握?
 
病若入五脏半生半生也,仲景也不是神仙。毒药攻中也未能全也.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5-4-12 18:39 编辑

绍一下这一观点,没有

我认为:仲景用语精当,睿智而真诚,不懂的就说难治,没把握的也不出方。所以学习经方首先按他所给出的关键证就可出方,当然还是要考虑下病机,因为一个证或一组证,其实可以提示很多病机的,并不是唯一的,很多病机伤寒并没有提出来的,还是用伤寒方的话,就不行或者有害了。而后世,包括千金方,方后罗列的证大多不是关键的,唯一的,带特征性的,这和作者的学识,表达能力有关,他没法象仲景一样提出或者他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但难以用精当的语言表达出这个指标性的证,所以掌握和运用起来就很是困难,这就是我觉得后世方不好掌握的原因,后世方需要更多的自己的摸索和总结,最后有个自己的运用指征。论坛以前有个王幸福老师对后世的很多名家的方掌握很好,运用得也很好,是我学习的傍样,等我把伤寒方学个大概,我也要象他一样继续用学伤寒方的方法去研究各家经验,因为这些都是伤寒以后的必要补充,同伤寒一样很有价值,可以开扩治病的方法和思路。医生只患方法少。
 
我认为:仲景用语精当,睿智而真诚,不懂的就说难治,没把握的也不出方。所以学习经方首先按他所给出的

这和我的理解恰恰相反。我一直以为,是仲景述证简略,后世方述证详细,所以相对说后世方比较容易掌握。可能我说的后世方,是指从现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看到的比较详细的解释。
看了你的观点,觉得很有道理,是从自己独立理解的角度说的。谢谢!
 
我想可能限于当吋的文化影响,当吋不太重视脏腑,而以经络运气学说为最高境界。只能猜想,但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
 
本来六经就不应该说脏腑的。

很多人压根不能从这跳出来,所以伤寒论老是搞不明,方不会用。
 
本来六经就不应该说脏腑的。

很多人压根不能从这跳出来,所以伤寒论老是搞不明,方不会用。

可否稍微介绍一下。例如现在使用脏腑辨证的术语来解释病机、方证,是否可行?谢谢!
 
可否稍微介绍一下。例如现在使用脏腑辨证的术语来解释病机、方证,是否可行?谢谢!

举个例子象厥阴病当归四逆汤那样,脉沉细或细而欲绝。这明显是全身血管收缩的一个病。所以不能按照脏腑的思维来。

其实很多人思维就是出不来。给五行脏腑定死了。六能五一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