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和热心指导,现做一小结如下:
越婢法:
方是有相对固定的组成,有比较明确的适应证,也就是所谓的方证相应,有一方对应一证的特点;而法是对方剂所针对病机的一种总结概括,之后在此基础上,按具体病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对方进行重新的组合、变化,这种变化虽不脱离原方组方的宗旨和法度,但其用药、组方比例却因为适应疾病的变化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有一法变化多方的特色。
法源于汤
越婢汤出自《金匮》: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此方的关键见证为:水气病,郁闭在表,内有气分郁热。
叶氏把此方的主治‘一身悉肿’,或在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的启发下。将其扩展为治疗饮邪闭阻于肺的证侯:冬温咳嗽,忽值爆冷,外寒内热,引动宿痰伏饮,夜卧气冲欲坐,喉咽气息有声。宜暖护安居,从痰饮门越婢法。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叶天士医案存真.卷一》。此案的关键点:痰饮、郁闭在肺、内有气分郁热。水、饮、痰皆为阴邪,属于一类;表为人身之阳,肺为身内阳脏。正如高师言:皆阳位之阴实证;气分郁热同。症虽变,机理不变,理同,故治同。所谓治同,也是言其大概,据具体病例不同,用药、药量、用法等还当微调应证为佳。
《伤寒论》中越婢汤的变化:恶风者加附子;更加白术治疗‘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去生姜、大枣,加杏仁成麻杏甘石汤治水、饮不显著,郁热在肺较重的‘汗出而喘’之证;还有类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有相类似病机,因具体见证变化而方药亦变。
从现有叶氏言越婢法的医案来看,水化为饮为痰的时候加茯苓、薏米、半夏等;汗大泄用桂枝易麻黄;湿浊盛有时去甘草;饮因寒凝合小青龙法用干姜、五味;肺气郁闭仿麻杏石甘汤法加杏仁等等变化。唯一不变者,正如文子同道也提到的:越婢法中唯一不可替代的就是石膏一味。
综上所述,于水、饮郁闭在阳位(或在表,或在肺)并出现气分化热证侯的时候,叶氏每加石膏清透,并被称为越婢法。即便在虚证中见水、饮郁闭阳位,气分成热的实证时也权宜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