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说说‘越婢法’



脉沉,喘咳浮肿,鼻窍黑,唇舌赤,渴饮则胀急,大便解而不爽。此秋风燥化,上伤肺气,气壅不降。水

是不是这个越婢法的意思的关键就是石膏?虽然石膏是寒性的,但是还有辛散之功,全方一片解表利水中(阳)加一味阴中之阳药石膏,犹如吸水出表的时候扔进一个铁管入极深之处,方能全把邪水尽吸。这和小青龙汤的石膏不同,小青龙汤还有五味子收涩敛阴,细辛入少阴。不是单单一味石膏入阴的。
 
汪 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仲景越婢法。(肝升

因为两足冷,阴中有阴盛的情况,所以要加石膏发阴中之水。
 
丁(五十一岁) 面色亮,脉弦,此属痰饮。饮伏下焦肾络,中年冷暖不和,烦劳伤气,着枕必气逆,饮泛喘促,脘

因为虚水采用麻黄石膏。石膏重沉入阴,极寒至底,又有辛散之能。
 
是不是这个越婢法的意思的关键就是石膏?虽然石膏是寒性的,但是还有辛散之功,全方一片解表利水中(阳)
文子的洞察力非常强

我也发现,在现有的几个叶氏提到越婢法的医案中,我们说到的三个主药(麻黄、甘草、石膏)中唯一不可替代的就是石膏

这样我们就可以相对明确的来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石膏,叶氏称之为越婢法了
 
由版主最后编辑:
因为两足冷,阴中有阴盛的情况,所以要加石膏发阴中之水。

说实话

这个医案 我没看懂他为何要用 越婢法

从复诊的情况(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看,貌似前面的用药也存在一些问题
 
还是你比较钻研。刚开始我看这个汤想得很简单,但是你不断引用医案,我也晕了,只好使劲想为什么了。
 
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和热心指导,现做一小结如下:

越婢法:

方是有相对固定的组成,有比较明确的适应证,也就是所谓的方证相应,有一方对应一证的特点;而法是对方剂所针对病机的一种总结概括,之后在此基础上,按具体病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对方进行重新的组合、变化,这种变化虽不脱离原方组方的宗旨和法度,但其用药、组方比例却因为适应疾病的变化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有一法变化多方的特色。

法源于汤

越婢汤出自《金匮》: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此方的关键见证为:水气病,郁闭在表,内有气分郁热。

叶氏把此方的主治‘一身悉肿’,或在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的启发下。将其扩展为治疗饮邪闭阻于肺的证侯:冬温咳嗽,忽值爆冷,外寒内热,引动宿痰伏饮,夜卧气冲欲坐,喉咽气息有声。宜暖护安居,从痰饮门越婢法。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叶天士医案存真.卷一》。此案的关键点:痰饮、郁闭在肺、内有气分郁热。水、饮、痰皆为阴邪,属于一类;表为人身之阳,肺为身内阳脏。正如高师言:皆阳位之阴实证;气分郁热同。症虽变,机理不变,理同,故治同。所谓治同,也是言其大概,据具体病例不同,用药、药量、用法等还当微调应证为佳。

《伤寒论》中越婢汤的变化:恶风者加附子;更加白术治疗‘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去生姜、大枣,加杏仁成麻杏甘石汤治水、饮不显著,郁热在肺较重的‘汗出而喘’之证;还有类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有相类似病机,因具体见证变化而方药亦变。

从现有叶氏言越婢法的医案来看,水化为饮为痰的时候加茯苓、薏米、半夏等;汗大泄用桂枝易麻黄;湿浊盛有时去甘草;饮因寒凝合小青龙法用干姜、五味;肺气郁闭仿麻杏石甘汤法加杏仁等等变化。唯一不变者,正如文子同道也提到的:越婢法中唯一不可替代的就是石膏一味。

综上所述,于水、饮郁闭在阳位(或在表,或在肺)并出现气分化热证侯的时候,叶氏每加石膏清透,并被称为越婢法。即便在虚证中见水、饮郁闭阳位,气分成热的实证时也权宜取用。
 
白术; 说:
白术 发表于 2015-3-6 11:47
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和热心指导,现做一小结如下:

越婢法:

总结很精确,到位!
 
越婢法,不是重石膏,而是刚药柔用或柔制。这是我的看法。比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是内外具用刚柔并济之法。为何肿有从水从火的分别呢?仲景开了好头(金匮不一定是仲景的,姑且这么认为)。方证和药证是死路,我是这么认为的。还是要吃透生理病理和疾病本质的关系。
 
医家治病,精微在识证准确,辨方明晰,用药精准,效随手应。
非徒凭空论理,不踏实地。
慎防踏虚蹈空式地走向理论的空泛归纳。
说理无不妥,细处不落实,临床没把握,那就离临床的效果远了。
 
越婢法,不是重石膏,而是刚药柔用或柔制。这是我的看法。比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也是内外具用刚柔并济之法。为

水、饮之邪属阴,得温则化,遇寒则凝

仲圣示以大法:当以温药和之

然,积阴亦有热化,用热与证相左,用寒恐其凝聚

唯石膏辛、寒发散可用

仲圣立法于先,叶氏发挥于后,所谓越婢法也。

前贤虽不能授人以巧,后人却可得其规矩

此贴意义仅限于此,望诸高明指教
 
本经知母有除肌体浮肿之文,其意为火郁而气化不行。见外证而治外证,乃尚不纯熟。见外证而知非全身肿之寒饮,仅脚肿如脱之火郁,才算知大略。
越婢之条文渴(原有不渴)后加一续字,可见喝了水就汗出,机理如何,不言自明,和寒饮如何?
 
六两麻黄,足以散之。石膏果能发散乎?
阳明白虎大汗出,用石膏一斤。
发汗后,仍有汗出而喘的,用麻杏甘石,膏用半斤。
石膏,《本经》下品:味辛微寒。
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六两麻黄,足以散之。石膏果能发散乎?
阳明白虎大汗出,用石膏一斤。
发汗后,仍有汗出而喘的,用麻杏甘

张锡纯说:石膏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外感实热用之,直胜金丹。
 
本经知母有除肌体浮肿之文,其意为火郁而气化不行。见外证而治外证,乃尚不纯熟。见外证而知非全身肿之寒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越婢加术附汤确实可以对比学习下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医家治病,精微在识证准确,辨方明晰,用药精准,效随手应。
非徒凭空论理,不踏实地。
慎防踏虚蹈空式地

先生所言极是,一切离不开治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