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8
- 帖子
- 281
- 获得点赞
- 17
- 声望
- 16
民间经方名家验案二:经方加味治疗小儿风温案
刘某某,男,2011年1月生。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家长代诉:上周六开始外感,发烧咳嗽,鼻塞流鼻水,输液两天体温未减,昨晚高烧近40度,之后服用美林,发汗后烧退,大便三天未解,胃纳差。现整个咽喉红肿,咳声略重浊,舌质略淡,苔白腻湿滑。指纹色淡红略青,脉浮弦滑,一息5-6至。
麻黄6g 北杏仁(打)4g 石膏(先煎)50g 甘草3g 牛蒡子6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射干6g 重楼5g 四剂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家长代诉:前药后烧退。现咳嗽频,开塞露后大便,前硬后烂。胃纳差,舌质略淡,苔薄白腻湿滑。指纹色红,脉浮弦滑大,一息6-7至。
射干6g 麻黄6g 桂枝5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大枣4枚 生姜5g 四剂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家长代诉:前药后咳嗽减,目前是偶尔还有咳,二便正常,胃口正常,睡眠一般。舌色正常,苔薄白。指纹色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
射干6g 麻黄6g 桂枝5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大枣4枚 生姜5g 四剂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家长代诉:夜间还是有咳,胃口正常,二便正常,大便偏软。舌色正常,苔白腻。指纹色青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
桂枝5g 茯苓6g 白术5g 炙甘草3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六剂
注:药后痊愈。
黎崇裕按:小儿风温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本案乃因邪热壅肺夹饮所致,故而首诊以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紫菀重楼射干以清热利咽,因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其治疗宗《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款冬花广陈皮以温肺化饮。首诊获效邪热解而白腻湿滑稍薄,水饮之邪顽固不化,改弦易张主治水饮,用射干麻黄汤宣肺祛饮,下气止咳。终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以温中祛饮。用药先寒后温,乃病情所需,临床法度不可固执一法一途,需灵活运用。
刘某某,男,2011年1月生。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家长代诉:上周六开始外感,发烧咳嗽,鼻塞流鼻水,输液两天体温未减,昨晚高烧近40度,之后服用美林,发汗后烧退,大便三天未解,胃纳差。现整个咽喉红肿,咳声略重浊,舌质略淡,苔白腻湿滑。指纹色淡红略青,脉浮弦滑,一息5-6至。
麻黄6g 北杏仁(打)4g 石膏(先煎)50g 甘草3g 牛蒡子6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射干6g 重楼5g 四剂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家长代诉:前药后烧退。现咳嗽频,开塞露后大便,前硬后烂。胃纳差,舌质略淡,苔薄白腻湿滑。指纹色红,脉浮弦滑大,一息6-7至。
射干6g 麻黄6g 桂枝5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大枣4枚 生姜5g 四剂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家长代诉:前药后咳嗽减,目前是偶尔还有咳,二便正常,胃口正常,睡眠一般。舌色正常,苔薄白。指纹色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
射干6g 麻黄6g 桂枝5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 大枣4枚 生姜5g 四剂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家长代诉:夜间还是有咳,胃口正常,二便正常,大便偏软。舌色正常,苔白腻。指纹色青红,脉浮弦滑,一息6至。
桂枝5g 茯苓6g 白术5g 炙甘草3g 姜半夏5g 细辛1.5g 五味子3g 紫菀12g 款冬花6g 广陈皮3g六剂
注:药后痊愈。
黎崇裕按:小儿风温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本案乃因邪热壅肺夹饮所致,故而首诊以麻杏石甘汤加牛蒡子紫菀重楼射干以清热利咽,因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其治疗宗《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款冬花广陈皮以温肺化饮。首诊获效邪热解而白腻湿滑稍薄,水饮之邪顽固不化,改弦易张主治水饮,用射干麻黄汤宣肺祛饮,下气止咳。终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以温中祛饮。用药先寒后温,乃病情所需,临床法度不可固执一法一途,需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