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思考

英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8/11
帖子
20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我们都知道中医和西医治病救人,都有各自的难处。
西医之难处在于辨病。一旦明确辨病(当然各种癌症和艾滋病等除外,所以,如不能辨病,则西医就无能为力了),则会有一套完整的后续治疗方案。至于对治疗方案的使用就是刚走出校门的实习医生和专家医师没有根本的区别。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只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的病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明确治疗方案。而实习医生或一般的医生,是对一般的医疗方案的把握,按程序治疗某种病。所以就有了对医疗事故的明确认定,可以加入保险体系等。
中医之难处在于辨证。按照《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一旦明确辨证,则就会有明确的方药。即前辈提出的“有是证即用是药”。至于对方药的煎剂使用,则各个中医师基本没有根本的区别。区别则在于对病证的把握上。对同样一个病人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各个医家则本着自家的辨证体系,或从脏腑论或从六经论或从三焦论或从气血论等,真是百家齐放、真假难辨,不能形成统一。即使同一种辨证方法,也有不同看法。这就让人有抓不住重点的感觉。所以,也就有了西医的批评。
然而,如果按照“有是证即用是方药”的方针或原则,这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所要做的就各种病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确定其对应的方药。所以,也就为中医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医数字化,我的设想是:根据“有是证即用是方药”的原则,设计一套方证相应的软件(可以首先依据《伤寒论》的方证进行初步制作,但也要发展完善,可从古代确定的医案或全国的名家医疗中进行统计提纯-这也是后面所提的中医研究人员的工作)。医生临病时,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已经制作好的“观证"统计表(如现在的考试各种填卡)对其病人所表现的证,严格按照程序,填涂“观证”统计表。再填涂好之后,输入或扫描进电脑(如果脉象、舌象等就如上面的四诊仪器,可直接由电脑采集,如采集脑电图等一样),由电脑自然生产所用方药。--(当然这个过程越精细越好,甚至可以要比现在西医所使用的各种仪器更精密--这就要我们的科学家门共同一起努力的。)从而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
上述的如果完成,则有几大好处:一、可以分离中医医生和中医科研人员的职责。中医医师,如西医一样,通过几年的学习走出学校大门,就可以按照明确医疗程序治病救人。而一部分则进入科研队伍,进行中医证方向应的研究,以及现在还没有出现的病证的研究等(当然对这一群人要求就要高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要学习和研究)为未来产生的病证做准备。而一般的医生,就是具备基本中医知识,严格按照程序治病的执行人员--如西医一样。二、可以为中医确定医疗事故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进行医疗保险的衍生问题的解决。三、可以达到中医与时俱进的风貌,从而具有时代特征,即中医的电脑数字化。

上面所说的,皆我个人的胡思乱想。现在发出,博君一笑。

二0一四年二月写于胶之少海
二0一四年八月改于莒之沭东
 
呵呵!是如此!可以相互借鉴!
 
先生思路可以借鉴,相信未来几年,中医应有向先生所言之走向。
 
真如先生所说的现代化,则人人皆中医也

很难

特别是疑难杂症
 
人的智力不一样,文化素养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那么对中医的理解肯定不一样,千差万别的理解,接近真相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名医少而庸医那么多了。
 
真如先生所说的现代化,则人人皆中医也

很难

疑难杂症可如上文所说,应是中医研究员的分内之事。这就可以形成如战斗机的高低搭配。而一般中医医生的医疗方案应当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规范、有效、可验证的方案。同时其治疗方案也是为中医研究员提供研究素材的来源和统计。至于中医研究员的研究就可以允许出现错误、反复,因其还在研究阶段。
 
人的智力不一样,文化素养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那么对中医的理解肯定不一样,千差

是的所以就有各个名家不能做到正真融合、不能积跬步而远行
 
神贴 。李可大师。中医辨证+中医辨病+加西医辨病
 
老师说的很好,中医的趋势发展就要靠前辈和我们这些晚辈的努力了
 
日本汉方医学已经做了这个事情了,而且效果不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