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5)

温阳通络治中风疼痛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6)

说说脑瘤的治疗

在《内经》和其后历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瘤这一名词,脑瘤是西医所谓,但《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指的是肿瘤,张仲景在《伤寒论》描述过“头痛,呕吐者,吴茱萸汤主之”类似脑瘤的症状,为什么张仲景提出温阳降逆的方法呢?我认为,脑瘤是由血瘀、水瘀、积块阻滞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阴阳不调而出现的头痛、呕吐等症状。

我们观察到,脉络瘀阻,络破血瘀,宿昔成积,或血瘀后,血瘀不行则为水,俗称水瘀,郁阻于脑部,就成脑梗塞、脑水肿、脑出血、脑瘤,都会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半身不遂、失明等一系的症后群。

脑瘤不同于脑中风,而是慢慢的进展和推移,是逐渐发生发展的,为什么会引起呕吐呢?因为阳虚阴积,血瘀阻络,水瘀积脑,血瘀成积,血犯于上,颅脑积浊,胃寒犯肝,肝胃不和,而发生的呕吐。根据多年经验,我摸索出治疗脑瘤头痛的方子消积止痛散。

《素问•举痛论》曰:“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这就要问,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为什么抵不住寒呢?这要从脑瘤的产生谈起,寒是脑瘤产生的主要原因,寒也是疼痛产生的原因,所以说,脉络不通,而引起血脉不通,谁主血脉呢?是心,痛与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心为阳中之阳,如果阴盛阳衰,阳气不足,血水内结,血与寒而成积,则积血而不行,不通则痛,痛的原因找到了,归根结底在于是寒,那么就是阳气不足,所以治痛应以破阴回阳而治之。

头痛是脑瘤的一大症状,能否缓解头痛,是取得病人的第一信任、能否使病人继续治疗的关键。若辨证用药失误,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就会放弃治疗。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因而发掘、探讨、研究一个有效的方剂,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曾苦觅古方,寻求妙方仙丹,后在临床中发现,流传于民间的“追风散”是治疗脑瘤的有效方剂,此方在宋代《和剂局方》有原始的处方,在《局方祛风》也载入该方,并详细讲到该方有祛痼疾、除陈疴、祛风化积等效果。到了明朝,龚廷贤所编着的《寿世保元》也记录该方在本书的“头风门项”,都是原药味,原剂量,皆成治头痛为奇方。

我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此方的药味上加了麻黄、白芷等药后疗效更佳。该方起名为“消积止痛散”:川乌、草乌、石膏、川芎、白芷、人参、甘草,天麻、附子、明雄黄(研末入药)、乳香、没药、辛夷、细辛、芥穗、防风、麻黄、羌活、全蝎、僵蚕、地龙。此散剂的制法过程从略,共二十二味药。

川乌、草乌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络表里、内外,破沉寒,除痼疾,驱伏邪,透表里,芎、芷、防、芥、羌、辛夷芳香透窍,直入脑海,行上开窍,疏风化湿,天麻、南星、附子化积定风,石膏甘寒清热,防辛热燥烈之过,雄黄解毒消瘀,乳香、没药化瘀定痛,诸虫深入血分,搜剔伏邪。白芷一味,称植物麝香,芳香直通七窍,与川芎相配,专治头痛。麻黄微辛,破阴回阳,其尚能发掘下焦之阳,达皮毛之窍,凡空隙之处皆可锐而入之。故麻黄有破冰解瘀之功效,配诸药,对寒积交结,湿浊血瘀,深伏不出,引起的头痛,祛邪外出,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引伏邪外透。
“消积止痛散”引药直入脑窍,破其积滞,通十二经络表里内外,通经活络,对脑窍暴性头痛,服之可效,并可使积聚缩小。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6)

说说脑瘤的治疗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7)

扶阳——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原则

我们反复说过,脑瘤的形成与阳气虚弱有很大的关系。阳虚不化气,阳气不能散寒,阴寒得于凝聚,长期则寒血凝结,瘀血内结。所以“积无热不散,瘤无热不解”是治疗脑瘤的重要思路,使用温热扶阳疗法,其方药有:真武汤、麻黄附子辛汤、吴茱萸汤、心脑复苏汤、消积止痛散、化瘤丸、脑瘤丸。

阳气的重要性在《内经》中多次提及,《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强调要保全真阳之气,并强调了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相当广泛和重要。心无阳则血不能运,脾无阳则水谷不能化,肝无阳则疏泄不行,肺无阳则宣降失司,肾无阳则浊阴凝闭,脑无阳则积阻升降。因而温通阳气是治疗脑瘤的一大法则。

笔者依此法多年总结了经验方脑瘤丸,先介绍如下:

脑瘤丸方药组成辛夷、麻黄、附子、细辛、山萸肉、人参、甘草、山慈菇、蚤休。

功能温热扶阳,消坚化瘀,通利九窍,消散肿块。

主治脑瘤,脑膜瘤,脑脊髓肿瘤,脑瘤术后复发,不适宜手术治疗的脑瘤,如脑干肿瘤。

方解:辛夷治脑瘤,摘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指出,辛夷之味辛走散,祛邪,而取其地质轻浮,能温中助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达脑。因中州清阳下陷,元神失其调节内脏官窍的机能,揭示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乃脑瘤治疗之一法,能够加强扶阳固本、活血化瘀的作用。

麻黄为开利肺气、通调水通之要药,调其癓瘕积聚,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消坚化瘀,我多年临床,发现麻黄有五通作用,即通血、通窍、通汗、通便、通尿。

附子为纯阳之品,有雷霆万钧之力,破阴回阳,挽垂绝之生命

附子、辛夷、麻黄相伍为用,对脑瘤可发挥攻坚消瘀、扶阳化阴、宣通开窍、温通血脉、消散肿块、破阴回阳、辟秽开络的作用。

山萸肉一味较党参、白术、黄芪更胜,能收敛阳气,固涩滑脱,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山慈菇、蚤休为治肿瘤之要药,消肿散结抗瘤。

诸药合用,具有散开皮腠、通调水道、通利九窍、破冰回阳、活血化瘀作用,血得热化,气血得利,经络为畅,脑瘤顽疾自可削减。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7)

扶阳——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原则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8)

辛散通便治脑瘤

辛散通便是治疗脑瘤的着力点,这是我多年的体会。很多人治疗肿瘤着眼于攻毒化瘤、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但往往忽略辛散开窍和通便的治法。
事实上,扶阳同时配合辛散开窍、通便之法治疗脑瘤,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佳效。

辛散是指发汗,《伤寒论》中的麻黄桂枝汤,用辛散发汗法,因为肺主皮毛,朝百脉,有宣升和肃降的功能,下输膀胱,通条水道,通脑开窍,而麻黄恰恰有这方面的功能,所以麻黄在治疗脑病尤其是要宣肺开窍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孙思邈首创大小续命汤,用以抢救脑昏迷,临床行之有效,这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脑出血、脑瘤,用麻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麻黄可起到五通作用,即通脉、通尿、通窍、通汗、通便,尿量增加,颅压下降,瘀血得化,热能化冰,破阴回阳,辟秽开络,化瘤为血,引水下行,气血得利,经络通畅,脑窍诸症自然缩减。即使是肿瘤还在,处于“人瘤同在”的状态,也会缓解症状,减少痛苦。

关于通便,目的在于使邪有出路,使之顺利排除,辛散之麻黄可使尿量增加,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麻黄通过宣肺可助大肠的排便功能。

总之,用大黄麻黄附子相伍具有破冰解凝的作用,辛夷配麻黄有通窍达脑、祛积化瘤的作用。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8)

辛散通便治脑瘤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9)

扶阳消阴火治偏瘫足心热案

李荣,女,46岁,山西省尧都区土门村人,2011年7月10日来诊。

右侧上下肢体偏瘫一年余,双足心热两年多,右侧上肢不能举,右侧下肢行动跌跛。不仅如此,更痛苦的是因为双足心烧热如冒火,日夜发烧,而在晚上烧热难忍,要拿凉水毛巾包住双足才稍安。即便是冬天也要把双足放在被子外边,平日经常喜欢双足放在铁板上凉一凉。患者自述口干纳呆少食,喜凉怕热,喜食凉物,腹胀吐酸,求医甚多,多数医者以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以阴虚骨蒸劳热治之。以六味地黄丸为多,药多施大熟地、生地、菟丝子等。但均罔效,甚至有些药服后更为加重。

此病案,属于偏瘫足心热顽疾,中风因寒而患,而病人以足热而突出表现,用滋阴清热方法偏瘫越治效果越差,可见药不对证。足心热口干,小便多,纳食差,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为。命门之火为生命之根,由命门为一身之真火,阳化气之源,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水谷不化而纳呆,人之津液全凭命门之真火温煦,化气蒸腾于上,一旦化气缺少,就出现口干,下焦火衰,不能摄统肾阴,引发阴火沸腾。足心热虽为火焚,但并非实火,乃污浊之火,为阴火,一旦遇到阳火即灭。其治法,宜温热扶阳,扶其真火,阴火自然消除。滋阴活血只能使病情越重。
处方:附子30克,干姜15克,细辛1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一日一剂,连用七日。

患者服后自感足心热减,右侧下肢有热感,有力,而后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补阳还五汤十五剂后,足心热消,偏瘫状况也大为改观。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19)

扶阳消阴火治偏瘫足心热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0)

扶阳法治运动神经元病案

李国英,女,53岁,山西省洪洞赵城西关人,于2011年3月进行性失语,伸舌困难,自感舌头缩短,舌伸曲无力,语言渐渐发音困难,在北京天坛医院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多以肌萎缩为主要症状,经多方治疗花费30多万,症状仍在进行性进展,因激素冲击治疗副作用太大,不敢再继续使用。

运动神经元病是目前较为难治的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神经营养因子的方法,效果也不肯定,很多患者都希望寄托于中医中药治疗。

此患者口干,唇焦,苔黑,舌体如正常的二分之一大小,伸舌困难,左右不能摆动,纳少,尿少,语言吐字不清,脉细沉。我查阅她在北京、太原、临汾求医处方的复印件,绝大数医者都采用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之法,有一处方中用大熟地达到300克,反而音失、苔焦黑更加严重。

思考病案,舌头缩小,语言无声,纳善少食,失眠,唇焦舌苔黑,属疑难怪病,辗转多家医院,以效差而休治。服滋阴之众剂为什么无效呢?治病必求于本,此恐怕为真阳衰竭,不能蒸熏,津液不能上承,则阳缩一份,肌肉缩一份。若能回阳救逆,阳气化津,蒸腾之水液敷布全身,则枯焦可润,唇润、黑舌苔即除,肌肉恢复运动功能。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寿而不彰,下焦命门之火一点燃,真火一发功,十二经脉运行畅通,五脏六腑的气化运行周行,生命的根启动。后天脾胃气化蒸腾,湿润之气供于舌,黑舌苔自然消除。舌的营养充足,舌体自然增大。火旺土旺,火能生土,脾主肌肉,舌得其养则舌体自然增大,伸屈自如,语言正常。

施方:附子30克,麻黄15克,细辛6克,白术60克,人参30克,山萸肉30克,红花15克,巴戟天20克,炒枣仁30克,鹿茸2克(冲服)。

服十剂后,唇焦好转,《伤寒类方汇》谓附子味辛大热,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随着病情变化,后用心脑复苏汤,加荆芥后说话有声,但仍不清楚。

后在此基础上加增液汤,并配加荆芥15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山萸肉30克,进退30余剂。后考虑舌与五脏经络有关,改为五味汤,以促进经气化水通经活络,经过三个月的服药、足针、灌注等综合方法治疗后,舌动自如,声音清爽。
 
扶阳之法在治病中也有很有效的。好医案可供大家学习,好见解可供大家参详。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0)

扶阳法治运动神经元病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1)

温通法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属脑中风的急危重症之一,以剧烈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特别强调镇肝熄风、化痰降逆,应当说是有其内在的道理的。然而,笔者认为,对本病的治疗,仍应注意温热类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温通作用而达到应有的治疗目的,不可畏于“出血”而不敢用热性药物,以防“因噎废食”。下面介绍一病案。

李某,女,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贾得村人,2005年8月12日因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在乡医院急用甘露醇脱水治疗,但因患者对甘露醇过敏而出现皮肤出血点,并很快出现口眼歪斜,周身发痒,头疼,呕吐,并进行性加重,急来我院治疗,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入院后患者头痛如裂,频繁呕吐,气促咳痰,精神恍惚,视物不清,六脉弦滑,辨为肝胃不和,肺失肃降,气血逆乱,上蒙神明,治宜镇肝熄风,调理脾胃,降逆醒神。方用铁落、龙骨、牡蛎、半夏、柴胡、当归、代赭石、防风等药,服3剂后皮疹消失,神志稍清,但呕吐、头痛不见好转,此时采用仲景吴茱萸汤配合治疗,头疼、呕吐稍有缓解,但又出现下肢浮肿,夜眠不安,左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脉沉涩。

改用补阳还五汤合吴茱萸汤:吴茱萸、干姜、铁落、龙骨、牡蛎、牛膝、代赭石、半夏、赤芍、红花、桃仁、丹参、地龙、地榆、生地、珍珠母,连服10剂后主症明显缓解,在服药期间曾配用安宫牛黄丸等药,并输入速尿、地塞米松,以及β-七叶皂苷钠,均未出现毒副反应。后病情一直向好。

按本案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开始采用甘露醇降低颅压,但因药物反应而停用,颅压再次升高,头痛加重,病人垂危之际,按照止血、降颅压、利水、抗过敏的原则符合西医理论,但因过敏而使病情加重。在这紧急关头,笔者脑海里浮现出医圣张仲景的一句话——“干呕吐涎沫,头痛着吴茱萸汤主之”,领悟到此与蛛网膜下腔的主症头痛、呕吐相似。证属胃寒反肝、肝胃不和、痰饮上冲,血苑于上,以方证分析,采用吴茱萸汤,治疗后主症减轻。通过这一案例,认识到经典是更高层次的中医基础,无论何证都离不开辨证治疗,中医治疗疑难大症,渗透着经典的思维和方药。立法遵循内难,辨证效法仲景,才能解决不少世界医学难题。笔者自己先学西医,后又经过长时间的中医实践,深深体会到西医绝对不能替代中医,也绝对不能把中医和西医硬套在一起,中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但前提是辨证准确,尤其是脑病,要根据症状果敢辨证和用药,不要因为是脑病出血就畏温热法,弃之不用。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1)

温通法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2)

温热法治颤抖

因脑血栓引起肢体偏瘫的患者,有时会出现手足及头部不自主颤抖的情况。一般医者均采用镇肝息风法治疗,效果常常并不显著。我在临证之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采用肉桂、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治之,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细细体味,颇有其内在道理。

李某,男,49岁,1996年3月专程前来求医。因脑梗死左侧肢体瘫痪,活动不灵,上肢肌力Ⅲ级,下肢肌力Ⅱ级,有时头左右摇摆不定,说话时上下牙齿空击有声,偏瘫侧站立时,震抖不稳,手抓东西时震动欲坠。曾经中西药治疗一年余,不见好转,专门来我处治疗。

患者精神欠佳,面色无华,手足震颤,强力控制亦不能停止,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时更为严重,手足并抖,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根据经验,应予以温经通络,滋补气血,方药组成为:制附子15克,干姜12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开水煎服。

连服6剂后,再次来诊:头摇、手足发抖明显减轻,继服上方化裁10剂,来诊时左侧偏瘫的肢体活动有所好转,令其站立行走时,足能着地而不发抖,手抓实物亦不颤抖。

分析:脑出血及脑梗死形成患者偏瘫后,会有部分患者出现手足颤抖这种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久治难愈,故为临床疑难病症之一。

笔者所拟方药首先从颤抖的病机说起。一般而言,抖动属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温养所致。阳气虚弱则使手、足、头抖动不止。为什么偏瘫之后抖动症难以治愈呢?笔者以为,偏瘫的原因一般是由高血压引起,而大多数医家不敢用阳热之品,怕引起血压再次升高。附子乃大温大热之药,究竟能不能用,理应遵循“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的原则,只要有此证便可用此药,这就必须打破传统常规。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指出的:“身颤动,振振欲辟地,真武汤主之”,自然也应属于此类情况,并不忌用温热之品。本例脑梗死偏瘫抖动患者,证属阳气不足,筋脉失温,采取温补阳气以养筋脉,使阳气振,使精血补,故有效而彰。

对于脑出血、脑血栓及脑梗死等中风病,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固守常法虽然有相应的治疗功效,但对于部分顽固性患者,我认为也应该挣脱传统思维的约束,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大胆遣用温热之品进行治疗,不可因“出血”而畏用辛热之剂,使疗效难以彰显。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2)

温热法治颤抖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3)

温热法治脑萎缩

脑萎缩近年来发病较多,这一病症是德国医生阿伦斯发现的。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5%的人患此病,在中医属于脑病的一种。中医治疗以益气补髓、活血化瘀为大法,在实践中以贯通脑海和血海为主,调理心、肝、脾、肺、肾和调控阴阳为原则,可使脑萎缩发生的症状迎刃而解。

李某,男,62岁,2002年8月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定向障碍来我院求诊,患者曾于1998年表现有健忘,有时买报纸忘给人付钱,进而发展到定向力越来越差,在山西省临汾市医院做头颅CT显示脑梗死,近半年来头晕目眩。脑鸣健忘、性格烦躁、沉默寡言、精神萎靡、腰膝酸软、不爱活动、二便失禁,曾服用西药,效果不显。来我院复查头颅CT显示陈旧性脑梗死、脑萎缩。

观其患者形体消瘦,形寒肢冷,牙摇发脱,目无光彩,轻度失写、失读,两下肢行走沉重,舌淡红苔白而燥,脉沉细无力,中西辨证属肾虚亏损,血海不足,脑髓不充,阴阳失调,五行相生相克失职,治法以温肾养精,交通两海。方用“真武汤”和“阳和汤”。

处方:附子50克,干姜10克,人参15克,熟地20克,肉苁蓉15克,肉桂15克,茯苓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大枣3枚,薄荷10克,白芥子15克,鹿茸1克(冲服)。每日1剂,连用30剂,日渐好转。

脑萎缩病位在脑,虚实夹杂,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疾病,由于年高、七情内伤导致肾精亏虚,五脏功能失常。《内经》曾讲“年过五十,阴气自半”,脑萎缩多发生在五十岁以上。脑为髓海,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下为血海、肾水不足,上为精血亏损,神明失聪。此病案以填精补髓、补精养脑、开窍安神、温通血脉,以恢复大脑经络功能。

真武汤和阳和汤合用,滋肾阴温肾阳,填精益髓,切中病机,水气升,精气充,自然萎缩重鼓,故日渐好转。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3)

温热法治脑萎缩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5)

脑中风并偏头痛医案

弓某,女,46岁,2008年5月10日,因冒雨回家后半夜发热,畏寒头痛,右下肢无力,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经用解表发汗、泻火、服中药后,热退食增,但右下肢无力,两眉棱骨疼痛不可缓解,昼重夜轻。又作副鼻窦CT,诊断为额窦炎,血管神经性头痛。观其患者心烦意乱、隐屈不得言,食指、中指按压两眉中心疼痛可减。口干、腹胀、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此属余热未清,肝阳上扰,热阳相持,扰乱上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投柳枝散。

组成:柳枝40克,薄荷12克,白芷6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苦参10克。

制法:上药晒干,研细过箩装胶囊,每粒0.3克, 200粒为1剂。

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疼痛加重可改为每次4粒,每日4次。

服上药数剂后痛减,下肢走路有力。

按:柳枝散针对胃阳风热型头痛而设,其有虚实之别,虚者见之即发,实者眼睁不开,昼重夜轻。《素问•生气通天篇》说:“阳气者……日中阳气降,日西而阳气虚”,病人感受风热,风邪与阳邪,两邪相持,故头痛始于日出,剧于日中,失于日落,这是情绪激发和阳气相持的天人相应所致。眉棱骨在高与巅之上,遇邪而发。方中的柳枝,《本草纲目》记载用其煎服可清黄疸、白浊,酒煮可祛风、止痛、清肺。柳枝配羌活、防风擅长祛风止痛,白芷善治头面诸痛,诸药相配无禁忌,无偏性,治痛卓效。因着雨而受凉,右肢体瘫痪,因阳热相袭,扰乱上气,脑髓不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肢体失动。服柳枝汤使上下之气相交,阴平阳秘,头痛减而肢体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5)

脑中风并偏头痛医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6)

脑中风并痰喘案

咳、痰、喘、炎四大症,经常出现在急慢性老年性气管炎和肺气肿,脑中风偏瘫前后往往合并咳喘,因缺氧也加重了中风的发生,给治疗带来困难。为了促进中风的早日康复,对兼有的咳、痰、喘、炎的治疗也应十分重视。治疗的关键,一是减少痰的产生,二是加强痰液的排出,三是清除咳、痰、喘、炎四大症的反复出现。

脑中风并咳痰喘

方某,男,58岁,2007年12月5日,患者于两月前突然中风不语,右上肢瘫痪。经治疗语言流利,唯右下肢活动受限,平素患有慢性咳喘症已六年。今年冬天感冒即出现发热重而恶寒,咳喘加剧,吐黄色黏痰,偶尔痰中带血丝。此次来诊,因上述症状加重,症见呼吸急促,唇紫发绀,舌红,苔黄,脉细滑,两肺下叶有中小水泡音。胸部拍片,两肺下叶纹理增重。诊断为支气管感染、肺气肿、脑梗死。

辨证为风热袭表,痰热阻滞。治用解毒散风,清热化痰,养阴润燥。处以麻杏石甘汤,加天竺黄10克,瓜蒌20克,川贝20克,白茅根15克,海浮石10克,连服12剂,诸症痊愈,继用笔者经验方瘫痪康复丹治疗下肢瘫痪,半年后肢体恢复。

按:治疗咳、喘、痰、炎时,治咳嗽不离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治痰治脾,化痰理气。支气管炎虽然有炎症,然咳久必有痰,咳久可致喘,喘可由咳、痰引起,所以咳、痰、喘难以截然分开,应以兼顾治疗为原则。

脑中风并夜间咳喘

孙某,男,63岁,2006年2月15日,于2005年11月患脑梗死左侧肢体瘫痪,经服瘫痪康复丹逐渐好转,但他咳嗽气喘已三年,近半年以昼轻夜重为明显的咳喘,反复性发作,经常感冒,每次有咳嗽、发热、轻度气喘,而后气喘渐渐加重,不感冒也气喘,以昼轻夜重发作,睡眠很差,虽然经中医、西医结合治疗,也未控制其发作。症见面色白光白,体质虚胖,呼吸急促,舌质胖,苔黄白,脉沉迟,两肺干鸣,中小水泡音。

急用喘速康汤,每日一剂,连用15天,夜间咳喘减轻。又服十余剂,哮喘已基本控制,中风偏瘫继用瘫痪康复丹,半年后患肢活动自如。

喘速康汤组成:炙僵蚕30克,附子20克,地龙20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蚤休10克,甘草6克。上药煎服,每日一剂。

按:支气管哮喘病人常昼轻夜重,此多为机体阴盛阳虚,加之日久哮喘,肢瘫阳弱,阳虚者较多在夜间,人体气衰邪盛,故引起哮喘发作。

喘速康由僵蚕、麻黄、细辛、附子、七叶—枝花等药组成,僵蚕止痉平喘,抗过敏,附子温肾补阳,麻黄宣肺解痉,止咳迅速,地龙平喘,扩张支气管,细辛温肺化痰。全方治喘也治瘫。

通过上述病例分析,夜喘乃阳虚所致,采用温热之法,治疗效果较好。联想到脑梗死中风偏瘫患者往往晨起发生,也多属阳虚而发,是否可用温热之剂预防中风呢,可以进一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发现,在治疗喘症的同时,中风偏瘫也就有效,而且同样都是采用温热的治法。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6)

脑中风并痰喘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7)

脑中风并腹泻案

陈某,男,48岁,2008年10月9日上午来诊,患者因脑梗死出现右半身不遂已一年多,现有所好转,但右手仍欠灵活,感觉迟钝,伸舌斜,近日腹泻,一日四五次,身倦疲乏。在某医院求诊曾服西药,经治10余天,仍一日三次水样便,口干,右侧肢体软弱无力,困倦想睡,脉弦沉细,苔薄白,给予补脾益肠汤不见好转,后用车前子粉,每次5克加红糖适量温水服下,每日3次,5天后泻止便干,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病侧肢体稍有力。

组成:车前子200克。

制法:将车前子研细,过细罗收粉为药。

用法:每次5克,加红糖适量温水服下,每日3次或2次,儿童减半,每日1次,每次1克。

按 车前子粉制作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止泻有特效。有些事物往往如同历史上千古之谜一样,在人们未破解之前,感到非常神秘,一旦揭开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又觉得很简单。

1965年,我们在河津下乡搞“四清”运动,一进村因水土不服,有的工作人员腹痛、腹泻,一日行十余次。听说本村贺医生有治腹泻的绝招,是他爷爷传下来的。他配制的药,一吃就好,邻近的几个县,方圆几十里老百姓久痢久泻几年,治不了的肠炎,花上一两元钱就好。我们买了几包,的确很灵,两天后大便就完全正常。我亲自找到他,问起他的药,他总是拐弯抹角不肯告诉我。秘方是不能告诉别人的,他要凭这一方一药维持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听老乡们说,你这一辈子也知道不了。那一年破四旧,把他斗来斗去,他都没有说出来是什么药,难道你能问出来?

有一天我到贺家吃派饭,在炕上盘腿而坐,和他聊天,贺氏懂医学,我送给他一个有效方子,让他给老百姓去治病,闲谈中我突然发现他的炕席沿有黑色颗粒,很像中药车前子,我马上想到,贺医生的止泻药会不会是车前子?回到办公室后反复琢磨,一味车前子有那么大的效果吗?我将车前子研细过罗成粉,其颜色和味道与贺医生给的药面一模一样。为了试验效果,我服用了8片果导造成腹泻,每日大便5~6次,第二天立即服了车前子粉5克,果然一次即愈。

在我行医的50年里,凡遇慢性结肠炎,急性腹泻,或久泻不止,或中风偏瘫泄泻不止,或非特异性过敏性结肠炎,使用此方治疗,多有效验。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7)

脑中风并腹泻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8)

脑中风并眩晕案

左某,男,58岁,2008年3月20日初诊,因中风右侧肢体瘫痪已半年。患者体胖痰盛,眩晕已有3年,每于清明节前后发作,发病时如倒立在车上,天旋地转,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有时昏厥,每到秋冬季节好转。平素血压偏高(140/90mmHg),脉弦涩、舌红、苔薄黄。连投中药15剂,眩晕好转。

此属患者痰液内盛,痰浊随肝气上聚清窍,当滋补肝肾,制约肝阳上亢。

组成:胆星4.5g,陈皮3g,半夏6g,茯苓9g,远志3g,菊花10g,龙齿6g,铁落15g,龙骨12g,牡蛎12g,磁石9g,菖蒲4.5g,紫石英9g,甘草10g。上药煎服,每日一剂。

按: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影响较为明显,自然万物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长变化过程;人也不例外,对正常的气候变化,在生理上可产生相应的反应。且肝属木,与春天之气相应,春季万物生长,肝气顺应自然界之气,易于生发条达。患者体胖丰满,痰液内盛,清明时节木气升腾,痰浊随肝气上聚清窍,故眩晕在清明加重;秋冬之节,秋收冬藏,眩晕因而缓解。治当滋补肝肾,以制约肝阳上亢。方中胆星、陈皮、半夏、茯苓、菖蒲燥湿化痰,行气开郁;铁落、龙骨、牡蛎、龙齿、磁石、紫石英重振潜阳;菊花清肝明目、疏散肝风;远志宁心安神。服后诸症可消失。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8)

脑中风并眩晕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9)

脑中风合并结石病案

张某,男,41岁,个体户,2007年5月来诊。患者体胖(108公斤),走路气喘,高血压、高血脂、蛋白尿已半年。曾于同年3月下肢瘫痪,经治好转。前几天突然腰痛难忍,尿血,昨晚阵发性下腹绞痛,急诊来院。经CT检查确诊为左肾结石,伴见肾盂积水;CT扫描:左肾有6X5mm的结石,输尿管结石,收入外科病房欲行手术治疗,但病人及家属拒绝手术。

后转出中药治疗,投以排石汤:金钱草21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决明石12g,甘草3g,川牛膝10g,石韦30g,车前子12g,云苓50g,牛膝12g,每日一剂,连服20剂后,绞痛、腰背痛缓解。2007年6月5日,排尿疼痛,尿线时有暂停,阵发性疼痛,尿频、尿浊,一次排尿时有石头落地声,取出洗净,大小约为11×8mm,示于医护人员面前,均惊喜于色,以后相继排出大小不等的3块结石而愈,下肢瘫痪仍在继续治疗中。

组成:金钱草120~30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决明石12g,甘草3g,川牛膝10g,石韦60g,车前子12g,茯苓20g,泽泻12g。

用法:上药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半小时,每次煎取400ml。药汤分早晚2次饭后服,服后活动半小时。

按 此方经临床验证20余年,疗效确切,重复性强,具有清热、利湿、促进排石的功能。方中鸡内金、金钱草有化石、溶石作用,车前子、滑石清热利尿,茯苓、泽泻渗湿利尿。诸药合用可迅速加大尿量,川牛膝引导结石下行,石韦扩张输尿管和尿道,利于结石在自然狭窄处通过排出,此方用于临床,排石率在70%以上。

排石汤系业师岳美中教授所传。笔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深造期间,随岳美中教授查房、看病、抄方,受益匪浅。他常讲读书要通,通是精的基础,百通为了一精,精才能解决疑难大病。

当时,冀东彭村有位名医,对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有诀窍。他亲自找到这位名医,亲眼看到服药后排出的大小不等的结石。为了得到排石方,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把病人买到的排石方一味一味地挑选出来,发现该方由十几味药组成;把整个方药煎成汤剂,又把排出的结石放人煎剂,发现金钱草、石韦、鸡内金和海金沙煎液有溶石作用;但溶石不等于排石,体外能溶石,不等于在体内有同样作用。

况且中药反应机制,不是机械的而是整体的,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对泌尿系结石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岳美中指出,结石由肾而生,由肾到肾盂、肾小盏,又排到肾小管,再进入膀胱,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这条排尿的道路曲折、狭窄,结石的排出需要几个回合,可以归纳为“化”、“移”、“冲”、“排”四个步骤。

“化”就是使结石的棱角化圆,由锐化钝,由大化小;“移”就是诱导结石由静变动,左右摇摆,从上移下;“冲”就是增加冲击的动力,产生“急流”或“漩涡”,使结石摔打摇摆,这一冲击的力量在一瞬间可以增加尿量、解决输尿管的狭窄和痉挛问题,达到通利的效果;“排”是在“化”、“移”、“冲”的条件下,把结石排出体外。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29)

脑中风合并结石病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0)

脑中风并胃气痛医案

雷某,女,49岁。市电业局工人,半年来因工作劳累,睡眠欠佳,先觉头晕乏力,渐而肢体麻木,而后于清晨起床时感到肢体僵硬不遂。某医院CT扫描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刻诊,夜不能寐,每遇忧愁恼怒,心情不舒则活动不遂,胃痛腹胀,纳呆少食,喜温怕凉,反复发作,体质消瘦。近年来胃痛加重,曾用理中丸、香砂养胃丸、桂附理中丸、黄芪建中汤,时好时重,胃镜查,浅表性胃炎。最近胃痛加重,自感有一股气上冲至咽喉。我处以百合汤治疗,患者见处方只有两味药,怀疑治不好她的病。后来知是名医陈修园给皇帝治病的处方,遂一下买了十余剂,经服七天后,胃痛减轻,气上冲咽消失。又继服十余剂,精神好转,右侧僵硬不遂的肢体恢复有力,食欲、睡眠好转。

按 百合汤载于陈修园《时方妙用》、《时方怡》两本书。陈修园是清朝一代名医,是为皇帝治病的御医。他在《时方妙用》中写到此方,余从海外得来,可见皇宫的医生也能赴民间博采众方,寻求古训,集众人之经验,著书于《时方妙用》,曾述到专治心口痛。服诸热药无效时亦属所痛,七情之气郁滞而痛,宜用百合汤有奇效之功,因为热得清,气得行,则痛可止。

《神农百草经》中载百合味平甘,主治五邪气腹心痛,百合汤土金之气,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微寒,解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陈修园亦强调,“百事合成瓣成,有百合一宗之象,其色白如肺,肺主气主降,气降则诸气俱调”。百合治心腹痛之功,关键在于百合人手太阴肺经,能降肺气,肺为诸气之总司,肺气得降,诸气皆调,且百合微寒,能清热,乌药辛温之性,能疏胸腹邪道之气,一切痛之属气者皆能治,两药相配,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对胃气痛、热痛均适宜。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0)

脑中风并胃气痛医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1)

脑中风并大汗案

廖某,男,58岁,干部,2006年9月2日患者因脑出血而住院,左侧肢体瘫痪3个月,经住院治疗一个月好转后回家休养,在此期间,瘫痪肢体拘急,难以屈伸,酸胀感明显,近月来因感冒小便困难,汗出不止,经多方求医,服中药月余,更是大汗不止,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来我处治疗,脉浮虚。

给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附子15克,地骨皮15克,地肤子15克,太子参5克,党参15克,服药第二天见效,患侧肢体发软,第四天大汗停止,患侧可伸直。

按 此例患者中风后又患感冒,服药后大汗淋漓不止,服止汗药取效甚微,《伤寒论》云:“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后汗止,瘫痪的肢体可屈能伸。本案对我们有个启示,就是只有学好《伤寒论》,才能用好《伤寒论》。用中医的思维和经典方药起沉病、去痼疾,可救治急难危症。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1)

脑中风并大汗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2)

脑中风并黄疸案

王某,男,56岁,某地区金属回收公司干部。患者于2007年11月3日因脑中风出现左半身不遂,在某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治月余,左侧肢体仍活动受限,经服经验方瘫痪康复丹3个月,下肢可独立行走,上肢肌力Ⅱ级,仍在治疗中,复因患乙肝8年,因肚腹胀大,脘腹挛急,纳食量少,下肢浮肿,食后腹胀,小便短少,胁肋疼痛曾住院,经中西医治疗后,诸症缓解。最近其腹大如鼓,下肢浮肿,面目发黄,全身黄染,右肋下痛,肋下肿块大而坚实,胸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在肋下1.5厘米,脾大6厘米,质地较硬。造影为食道静脉曲张。B超、肝扫描均提示: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征阳性。黄疸160单位,谷丙转氨酶84单位,谷草转氨酶184单位,血清蛋白总量41g/L,白蛋白21g/L,球蛋白28克/L,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腹水。

中医辨证为肝脾血瘀、瘀毒黄疸、水湿内停。用化瘀退黄汤治疗。

处方:人参12克,赤芍120克,木香20克,砂仁15克,黄芪30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山慈菇20克,丹参20克,龙葵20克。
连服7剂,小便量增加,腹水减少,又服10剂。黄疸指数90单位,上方加五味子及葛根各30克,山楂30克,继服10剂,精神好转,腹胀消失,饮食增加,面黄有泽,肝脏缩小。继以赤芍大剂量的活血退黄汤加减服用,经3个月的治疗,诸症基本好转。
活血退黄汤组成:赤芍80~120克,木香15克,砂仁15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茯苓30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鳖甲30克。

按:在《伤寒论》“瘀血发黄”、“瘀热发黄”理论指导下,以赤芍为主,自拟活血退黄汤来治疗肝硬化出现黄疸为主症的病症。黄疸的出现是因肝细胞坏死和不能代谢谢胆红素所致,因此它的出现,可以提示肝细胞衰竭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表明肝硬化预后不良,而活血退黄汤以赤芍凉血活血为主,并以恢复肝功能的中药改善肝细胞的功能,使肝细胞再生,促进黄疸消退,进一步恢复肝功能,可见黄疸的消退是肝硬化见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肝硬化病人中,观察到黄疸并非是湿热或寒热发黄,也不属火盛,而是瘀热交结发黄。正如李梃所述:“伤寒发黄虽然不一,皆内热而湿或失汗或下渗,以致阴阳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皮肤,谓之瘀热发黄。”陆渊雷曾讲:“黄疸因病原体感染,瘀象又暗,含邪湍之义,胆汁郁滞,人于血循环以后发生黄疸之瘀。”以上论述瘀热和血热为重要原因,因而活血凉血是其治黄疸的大法之一。

《读书随笔》也提出用化瘀退黄的观点。关于赤芍退黄,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药品化瘀论》论述“赤芍味苦能除滞,酸入肝,专治肝火,益肝造血,清热凉血”的理论,而在医籍中,采用赤芍退黄汤,未见记载。特别用于治疗肝硬化黄疸,前人更未提出,也没有用于临床。笔者在一个偏方中发现赤芍有退黄疸的作用,于是在处方的配制上、药物的剂量上,曾经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并经过大量实践,发现大剂量的赤芍确有良好的退黄效果,故在治疗肝硬化黄疸中,用赤芍和不用赤芍,效果大不一样。方中以大剂量赤芍活血、凉血、化瘀、退黄;辅以当归、牛膝、云茯苓活血利水、通利小便,使胆汁从小便而出;木香、砂仁、丹参理气活血;党参、黄芪、鳖甲益气散结、健脾扶正,均可促进赤芍的退黄作用。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2)

脑中风并黄疸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3)

脑中风并乳腺病验案

乳腺病包括两种,一是乳腺增生,二是乳腺癌,均为妇女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乳腺增生,是乳腺异常增殖的一种良性肿瘤,属于中医的“乳中结核”,这种增生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有一部分可转化成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癌症之一,多发生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特别容易发生在未婚或未育或丧偶者之中,年龄以40~60岁妇女居多。乳腺癌中医称为“乳岩”,朱丹溪曾指出:“妇人若不结于夫,不亲于友,忧怒郁闷,年久累积,脾气阻滞,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大为棋子,不痛不痒,方为痞陷,名为‘乳岩’”。

脑中风并乳腺增生案

卢某,女,43岁,某市机械厂工人,两年前因离异生气,郁闷忧愁,头晕,头痛,两胁胀痛,整夜不寐,因病情加重,遇前夫争吵后,次日早晨发现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下肢行走困难。CT扫描诊断为脑梗死,经治疗较前好转。最近两个月来,发现右乳头经常溢出红色黏液性分泌物,右侧乳腺左上方有1.5厘米×1厘米大小的肿块,医生怀疑患了乳腺癌,在省城某医院作病检否定乳腺癌,确诊为乳腺增生。服用了66剂中药,肿块不见缩小,乳头溢出的分泌物没有停止,思想包袱很大,总认为自己得了癌症,饮食较差,夜寐不安,遇气则怒,时常发脾气。后来经人介绍来我处求治,给予乳痹消汤10剂,在月经前5天开始服药,连服5剂,来月经时肿块不再疼痛,发现肿块缩小,质软。在第二次月经前再服5天,过了几天乳头再未溢出分泌物。第三次月经前又服5天,经调三个月经周期共服15剂乳痹消汤药后,乳腺肿块完全消失。在调经的同时兼顾治疗中风偏瘫,服用瘫痪康复丹,肢体活动也康复如常。

乳痹消汤组成 急性子50克,夏枯草12克,连翘 20克,柴胡6克,枳实12克,白芍20克,青皮10克,瓜蒌 30克,当归10克。

制法 上药凉水浸泡半小时,文火缓煎半小时,剂量为400毫升左右,早晚分服。

用法 月经前5天服药,连续服5剂,月经期不服药,等下次月经前5天再服5剂药,有的月经不正常时,只要有结节痛胀或比平时肿大时就开始服5剂药,一般多有良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3)

脑中风并乳腺病验案

高允旺扶阳法治脑病经验(34)

脑中风后遗并关节痛案

褚某,男,53岁,因脑出血右侧瘫痪,肢体疼痛就诊。2007年12月8日突然昏迷,右侧肢体瘫痪,在某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脑出血70毫升,经外科引流术后神清,右上下肢瘫痪仍无好转,经内科治疗后出院。最近右侧肢体疼痛,触之痛剧,尤其足、肘、腕、膝关节红肿热痛,经服用布洛芬、强的松可缓解症状。近日髋关节、膝关节痛剧,屈伸困难,肩关节酸困,动之痛甚,来我处专求中医治疗。

诊见右侧肢体肌力Ⅱ级,触之发凉,屈伸疼痛,关节不肿,脉沉紧,苔白薄,中医诊断“痹症”。

处方:炙马钱子0.3克,络石藤30克,忍冬藤30克,石膏30克,牛膝30克,细辛3克,徐长卿30克,继用20剂疼痛减轻。加服瘫痪康复丹一次5粒,一日3次,继用中药巩固,三个月后关节疼痛消失,瘫痪的下肢已能行走。

按:马钱子是我用治关节痛的常用药物。我的经验方痛痹散胶囊就是由制马钱子10克,麻黄20克组成的,具体制法是将麻黄和制马钱子放入500毫升冷水中,浸泡一个小时,把麻黄取出不用,而取马钱子制作粉剂,马钱子的制作方法是取沙子置于锅内,先把沙子炒热,放入马钱子,炒至深黄色并鼓起,取出马钱子,刮去毛,研末制成粉剂。

马钱子另一种制法,先用麻黄煮过的马钱子刮去皮毛,微晾,切成薄片,取麻油少许,置锅内烧热加马钱子后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制成细末。将马钱子粉装入胶囊,1个胶囊装0.3克粉剂。

第1、2、3天,每日服2粒,用白酒或白开水送下,第四天改为每日3粒,每日1次,第5、6天每日4粒,1日1次,晚上服。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别对剧烈性疼痛性关节炎有独特的疗效,痛痹散胶囊可在短期内减轻症状,疗效可靠。

此外,我常将马钱子和络石藤作为治疗治关节的基本方。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可随症加减,肘关节痛用桑枝100克,桂枝30克,羌活30克,马钱子粉0.3克,络石藤30克;膝关节痛用络石藤30克,牛膝30克,防己15克,独活15克,马钱子0.3克(冲服) ;髋关节疼痛用络石藤30克,女贞子 30克,炙马钱子0.3克(冲服) ;麻木性关节疼痛用络石藤 30克,五加皮20克,益母草30克;关节性剧烈痛用络石藤 30克,威灵仙20克,徐长卿30克,白毛藤20克,马钱子0.3克(冲服);冷痛者加附子30克,肉桂15克,忍冬藤3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红花10克,炙马钱子0.3克(冲服)。将马钱子0.3克装入胶囊,可减轻胃肠道反应,又可加强止关节痛的作用。

中风偏瘫合并关节疼痛是常见的症状,瘫痪影响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更影响瘫痪的恢复,因而先治关节疼痛,中风偏瘫随之而解,用温热疗法更为有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