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杂病验案三则
我院名老中医单兆伟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辨证精详。专长中医内科,擅治脾胃疾患。处方用药,既有吴派医家之轻灵,又不乏经方大家之专宏。师古而不泥,知常而达变,屡起痼疾沉疴。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得益菲浅。兹举数例,以飨同道。
一、益气养阴愈吐酸
梅×,女,54岁,干部。1996年6月17日初诊。泛吐酸水年余,自服法莫替丁、得乐冲剂等鲜效。今年三月以来,吐酸加重,呕吐粘液及胃内容物,嗳气腹胀。曾在山东某地服用疏肝理气和胃之剂,泛酸先缓后益重,口干而渴,纳谷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钡餐提示:食道下段炎,贲门痉挛。证属气阴两虚,胃气上逆,治宜补气养阴,和胃通降,方选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1)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5g,半夏6g,石斛15g,玉竹15g,生地12g,黄芩10g,仙鹤草15g,炒谷麦芽各12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炒白芍20g,甘草3g,姜竹茹5g。五剂。
(2)西洋参2g,泡茶,每日一剂。
二诊(6月23日):药后泛酸不明显,口干亦有改善,治宗原方出入。上方去竹茹、玉竹,加百合20g,炒白术20g。十四剂。
四诊(7月11日):泛酸不显,纳谷亦香,仍感口干舌燥,疲倦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细。阴液渐复,胃气仍虚。治拟补益脾胃之气为主,取“益气亦可养阴”之意。
(1)太子参12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法半夏10g,陈皮6g,黄芩10g,仙鹤草15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炙黄芪10g,百合20g,甘草5g,麦冬10g,石斛10g。七剂。
(2)西洋参胶囊,2粒,每日2次。
五诊(7月20日):口干口苦好转,饮水不多,纳谷可,泛酸未作,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脾胃气虚之象渐显,治从补益脾胃,益气养阴,从本缓图。嘱调情志,慎饮食。
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当归10g,枸杞子10g,麦冬15g,仙鹤草15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炙甘草5g,百合20g。十四剂。
按:单纯吐酸一证,临床并不复杂。《内经》主热,东垣主寒。热者苦辛通降,泄肝和胃,左金丸加味;寒者温中散寒,和胃降气,香砂六君、理中汤之类。然该病首起症状并未见肝胃郁热或脾胃虚寒之象,而以气阴两虚,特别是胃阴不足之象为著:舌光红有裂纹,口干而渴。详问病史,方知此乃药源性阴虚。前医迭进疏肝理气重剂,其中砂仁2g,檀香10g,厚朴15g,连服18剂。辛香之品,不惟耗气,更可伤阴。长期服用,遂成上证。此当以拯救胃阴为急,兼以益气,用药忌刚宜柔,待胃阴一复,脾胃气虚之本象当显(本病舌苔的变化,正清楚地揭示了病机的转变),再从补脾益气,从本缓图。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脾胃气旺则津液充足。据此,单教授提出“益气亦可养阴”的观点,在大量补气药中少佐滋阴之品,实是其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二、标本兼顾通便秘
张×,男,82岁,干部。1996年5月28日初诊。长期患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芒硝方解,否则旬日不行。胸脘痞闷,形瘦纳减,晨起口苦,夜寐不安(50年来常服安眠药)。消化道钡透无异常发现。舌苔黄腻,脉弦有力。脾肾气虚,中焦湿热,肠腑通降失司。先予清热化湿通降为主以治其标,平胃散加减。
太子参15g,炒苍术10g,川朴10g,炒枳壳10g,黄芩10g,仙鹤草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紫菀10g,百合20g,夜交藤30g。七剂。
二诊(6月3日):药后纳谷有增,然大便仍干结难解,晨起口苦、胸闷不显,上腹稍胀,夜梦较多,黄腻苔已渐化,脉弦有力。胃肠湿热初化,通降未复,治宗原法。
太子参15g,生白术15g,升麻5g,紫菀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制军10g,百合30g,苁蓉15g,郁李仁15g,桃仁15g,杏仁10g,夜交藤30g.七剂。
三诊(6月18日):服上方后大便已通畅,日行一次。唯胃纳欠香,苔薄黄,脉小滑。湿热未尽,胃失通降。原法合消导醒胃之品继进。
太子参15g,生白术15g,炙升麻5g,杞子10g,紫菀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制军10g,法半夏10g,炙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2g。七剂。
四诊(7月2日):药后胃纳转香,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夜寐仍差,苔薄黄,脉弦缓。治从原法,兼以安神。
上方去紫菀、法夏,加百合30g、灵磁石15g(先煎)、龙齿15g(先煎)。
按:患者年事已高,且多病缠身(失眠50年,糖尿病10余年),症情较为复杂。既有胃肠湿热的标实一面,又有肾虚脾胃不足的本虚一面,但从脉症可知,患者标实为急,治当清化为主。然患者无腹痛拒按,舌无芒刺,苔虽黄而焦,故未至承气汤之急下存阴证,只宜清化通腑,兼以扶正。方中太子参、生白术健脾益气;枸杞子、肉苁蓉补肾通便以治本;黄芩、苍术、川朴、法夏清热燥湿;决明子、郁李仁、制军润肠通便;莱菔子、鸡内金消食化滞;肺与大肠相表里,配紫菀、杏仁宣肃下行,大肠复其传导;升麻升清降浊;夜交藤、百合养血安神。根据现代研究:白术、百合均有促进胃肠分泌,增强蠕动的功能;仙鹤草具有增强免疫、消炎抗肿瘤的作用,故宜于本病的治疗。高年之病,医者多喜补而忌泻。《寿世新编》云:“大率老人药饵,止用扶持。……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下之则元气脱,立致不可救。”此言其常而未知其变。单主任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实证者也不少见,关键还在于辨证,而不必泥于成见。有邪当急逐其邪,否则炉中有火,补之恐会星火燎原。
三、养阴润肺治梅核
顾×,男,58岁,干部。1996年5月8日初诊。慢性咽炎病史5年,经练气功而缓解。2月前因感冒咳嗽而诱发。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干咳咽痒。经服先锋VI、氟嗪酸等多种抗菌素无效。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肺失润养,夹有郁热。治当清养润肺,化痰利咽。百合固金汤加减。
(1)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5g,石斛15g,生地15g,玄参10g,百合20g,黄芩10g,木蝴蝶3g,冬瓜子15g,枸杞子10g,桔梗5g,甘草3g。七剂。
(2)木蝴蝶2g,枸杞子5g,胖大海3g,麦冬5g,西洋参2g。泡茶频饮,每日一剂。
二诊(5月16日):药后诸症均有好转,唯冷气等外界刺激后,仍有阵发性干咳,舌红苔少脉正。
上方去生地、玄参、冬瓜子,加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5g;泡茶方去胖大海加石斛10g。继进十四剂而愈。
按:梅核气一证,多为肝郁气滞,痰阻咽喉所致,但临床也不乏阴虚而起者。咽喉为肺之门户,喉为肾之主。《类证治裁》说:“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肺肾阴虚,咽喉失却滋养而使咽部异物感持久不消。《医学举要》云:“肺必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火过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考阴虚之由,多为热病后期,邪热灼伤,加之滥服抗菌素,或早用苦寒,失之浮散,遏伏外邪,苦寒伤阴。故当务之急,重在养润。养阴以沙参、麦冬、玄参、石斛、百合、生地、杞子;润喉则以桔梗、甘草、木蝴蝶;黄芩、冬瓜子清热化痰。泡茶频服法起局部养润之目的,其中西洋参乃为益气养阴之最佳品。对于此类病证,单教授喜用泡茶法,每获良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210029) 范小珍 王九林
我院名老中医单兆伟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辨证精详。专长中医内科,擅治脾胃疾患。处方用药,既有吴派医家之轻灵,又不乏经方大家之专宏。师古而不泥,知常而达变,屡起痼疾沉疴。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得益菲浅。兹举数例,以飨同道。
一、益气养阴愈吐酸
梅×,女,54岁,干部。1996年6月17日初诊。泛吐酸水年余,自服法莫替丁、得乐冲剂等鲜效。今年三月以来,吐酸加重,呕吐粘液及胃内容物,嗳气腹胀。曾在山东某地服用疏肝理气和胃之剂,泛酸先缓后益重,口干而渴,纳谷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钡餐提示:食道下段炎,贲门痉挛。证属气阴两虚,胃气上逆,治宜补气养阴,和胃通降,方选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1)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5g,半夏6g,石斛15g,玉竹15g,生地12g,黄芩10g,仙鹤草15g,炒谷麦芽各12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炒白芍20g,甘草3g,姜竹茹5g。五剂。
(2)西洋参2g,泡茶,每日一剂。
二诊(6月23日):药后泛酸不明显,口干亦有改善,治宗原方出入。上方去竹茹、玉竹,加百合20g,炒白术20g。十四剂。
四诊(7月11日):泛酸不显,纳谷亦香,仍感口干舌燥,疲倦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细。阴液渐复,胃气仍虚。治拟补益脾胃之气为主,取“益气亦可养阴”之意。
(1)太子参12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法半夏10g,陈皮6g,黄芩10g,仙鹤草15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炙黄芪10g,百合20g,甘草5g,麦冬10g,石斛10g。七剂。
(2)西洋参胶囊,2粒,每日2次。
五诊(7月20日):口干口苦好转,饮水不多,纳谷可,泛酸未作,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脾胃气虚之象渐显,治从补益脾胃,益气养阴,从本缓图。嘱调情志,慎饮食。
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当归10g,枸杞子10g,麦冬15g,仙鹤草15g,煅乌贼骨15g,白芨10g,炙甘草5g,百合20g。十四剂。
按:单纯吐酸一证,临床并不复杂。《内经》主热,东垣主寒。热者苦辛通降,泄肝和胃,左金丸加味;寒者温中散寒,和胃降气,香砂六君、理中汤之类。然该病首起症状并未见肝胃郁热或脾胃虚寒之象,而以气阴两虚,特别是胃阴不足之象为著:舌光红有裂纹,口干而渴。详问病史,方知此乃药源性阴虚。前医迭进疏肝理气重剂,其中砂仁2g,檀香10g,厚朴15g,连服18剂。辛香之品,不惟耗气,更可伤阴。长期服用,遂成上证。此当以拯救胃阴为急,兼以益气,用药忌刚宜柔,待胃阴一复,脾胃气虚之本象当显(本病舌苔的变化,正清楚地揭示了病机的转变),再从补脾益气,从本缓图。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脾胃气旺则津液充足。据此,单教授提出“益气亦可养阴”的观点,在大量补气药中少佐滋阴之品,实是其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二、标本兼顾通便秘
张×,男,82岁,干部。1996年5月28日初诊。长期患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芒硝方解,否则旬日不行。胸脘痞闷,形瘦纳减,晨起口苦,夜寐不安(50年来常服安眠药)。消化道钡透无异常发现。舌苔黄腻,脉弦有力。脾肾气虚,中焦湿热,肠腑通降失司。先予清热化湿通降为主以治其标,平胃散加减。
太子参15g,炒苍术10g,川朴10g,炒枳壳10g,黄芩10g,仙鹤草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紫菀10g,百合20g,夜交藤30g。七剂。
二诊(6月3日):药后纳谷有增,然大便仍干结难解,晨起口苦、胸闷不显,上腹稍胀,夜梦较多,黄腻苔已渐化,脉弦有力。胃肠湿热初化,通降未复,治宗原法。
太子参15g,生白术15g,升麻5g,紫菀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制军10g,百合30g,苁蓉15g,郁李仁15g,桃仁15g,杏仁10g,夜交藤30g.七剂。
三诊(6月18日):服上方后大便已通畅,日行一次。唯胃纳欠香,苔薄黄,脉小滑。湿热未尽,胃失通降。原法合消导醒胃之品继进。
太子参15g,生白术15g,炙升麻5g,杞子10g,紫菀15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制军10g,法半夏10g,炙内金10g,炒谷麦芽各12g。七剂。
四诊(7月2日):药后胃纳转香,大便通畅,每日一行。夜寐仍差,苔薄黄,脉弦缓。治从原法,兼以安神。
上方去紫菀、法夏,加百合30g、灵磁石15g(先煎)、龙齿15g(先煎)。
按:患者年事已高,且多病缠身(失眠50年,糖尿病10余年),症情较为复杂。既有胃肠湿热的标实一面,又有肾虚脾胃不足的本虚一面,但从脉症可知,患者标实为急,治当清化为主。然患者无腹痛拒按,舌无芒刺,苔虽黄而焦,故未至承气汤之急下存阴证,只宜清化通腑,兼以扶正。方中太子参、生白术健脾益气;枸杞子、肉苁蓉补肾通便以治本;黄芩、苍术、川朴、法夏清热燥湿;决明子、郁李仁、制军润肠通便;莱菔子、鸡内金消食化滞;肺与大肠相表里,配紫菀、杏仁宣肃下行,大肠复其传导;升麻升清降浊;夜交藤、百合养血安神。根据现代研究:白术、百合均有促进胃肠分泌,增强蠕动的功能;仙鹤草具有增强免疫、消炎抗肿瘤的作用,故宜于本病的治疗。高年之病,医者多喜补而忌泻。《寿世新编》云:“大率老人药饵,止用扶持。……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下之则元气脱,立致不可救。”此言其常而未知其变。单主任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实证者也不少见,关键还在于辨证,而不必泥于成见。有邪当急逐其邪,否则炉中有火,补之恐会星火燎原。
三、养阴润肺治梅核
顾×,男,58岁,干部。1996年5月8日初诊。慢性咽炎病史5年,经练气功而缓解。2月前因感冒咳嗽而诱发。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干咳咽痒。经服先锋VI、氟嗪酸等多种抗菌素无效。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肺失润养,夹有郁热。治当清养润肺,化痰利咽。百合固金汤加减。
(1)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5g,石斛15g,生地15g,玄参10g,百合20g,黄芩10g,木蝴蝶3g,冬瓜子15g,枸杞子10g,桔梗5g,甘草3g。七剂。
(2)木蝴蝶2g,枸杞子5g,胖大海3g,麦冬5g,西洋参2g。泡茶频饮,每日一剂。
二诊(5月16日):药后诸症均有好转,唯冷气等外界刺激后,仍有阵发性干咳,舌红苔少脉正。
上方去生地、玄参、冬瓜子,加生黄芪15g,白术10g,防风5g;泡茶方去胖大海加石斛10g。继进十四剂而愈。
按:梅核气一证,多为肝郁气滞,痰阻咽喉所致,但临床也不乏阴虚而起者。咽喉为肺之门户,喉为肾之主。《类证治裁》说:“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肺肾阴虚,咽喉失却滋养而使咽部异物感持久不消。《医学举要》云:“肺必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火过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考阴虚之由,多为热病后期,邪热灼伤,加之滥服抗菌素,或早用苦寒,失之浮散,遏伏外邪,苦寒伤阴。故当务之急,重在养润。养阴以沙参、麦冬、玄参、石斛、百合、生地、杞子;润喉则以桔梗、甘草、木蝴蝶;黄芩、冬瓜子清热化痰。泡茶频服法起局部养润之目的,其中西洋参乃为益气养阴之最佳品。对于此类病证,单教授喜用泡茶法,每获良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210029) 范小珍 王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