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328
- 获得点赞
- 3
- 声望
- 18
第五节:『中医象数4、5、6、8辨证模型现代解释』之二
古代自然科学衰亡与中医顽强生存缘由
一、‘阴阳多少划分’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㈠高唱赞歌之余,不得不引起反思的大问题
就是这种跨学科性质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千百年来,使易经和易学文化成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使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直至十六世纪中叶以前,曾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上千年。
当今哲学界有人认为:“十六世纪以前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有以道、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一级概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体之于身而知‘道’’,系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使中国文化和科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十六世纪以后此类概念和方法逐渐被实用主义的技术发展所替代,致使中国文化和科学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此一观点,也许从跨学科科学角度理解确有几分道理,但是面对的现状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自然科学,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今天几乎全军覆没,唯一仅剩的中医学乃处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一大批“有识之士”,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乃至当今否定中医的何祚庥、张功耀等都曾经或仍在对以‘易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发展道路提出质疑和非难。对此,就连当今卫生部部长陈竺(一个支持中医的科学家)也只能无奈感叹:“我非常支持中医。我实在搞不明白有些大牌科学家为什么不理解中医。”可见其压力之大。很显然这个曾经引领古人走在世界前列、国人引以骄傲的传统发展之路,不说已经过时,至少在今天吾辈手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何以如此?为何这个‘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到了今天吾辈手中常常反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累赘和包袱,这是一个当今高唱赞歌之余,放在我们面前,不得不引起反思的大问题。不搞清这个大问题,任何有关‘易学是否科学?’‘中医是否科学?’… 的争论和漫骂,似乎都犹如儿戏,显得有些小家子气,谈何‘抢救中医’‘抢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㈡科学二维度与古代‘阴阳多少划分’象数理论
⑴现代科学认识的科学二维度:
闵家胤在研究系统科学时,对以往的学科和现代的一般方法论学科作了分类比较。它认为,古典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是科学的第一维度,它们都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实体;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这是科学的第二维度,它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实体,而是具有某种属性关系的抽象模型。其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标示出这两个维度的科学,见下图。[img=553,290]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img]
高德认为,古典科学大都是物质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物质或某种实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系统科学大都是秩序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秩序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见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⑵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
而上述有论,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包括《周易》理论和中医理论,本质上都是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构建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都是一种描述事物过程周期秩序变化的抽象模型,实践证明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无疑应该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系统科学维度。
⑶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
然而,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古典科学维度),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类似于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之基础,只是其更多的偏重于‘形而上’从思维范畴解放生产力。同所有基础自然科学一样,要创造真正实际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就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性质。
古代《医门棒喝》论医本于易说:“夫易者交易、变易、不易之义也,交易变易以表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之中,自有不易之理存焉。……然师于易者,各有所宗,儒者宗理,医者宗气,术者宗数,同本一体,而用各异,故立言垂法,迥然不同。必知其用之异,方明其体之同,明体方能达用,不明乎体而谈道,失之远矣。”(《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而规律不变(第二科学维度道理)。学习易者,用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方法迥异。必须通过与具体学科和实践方法相结合了解异,方能明白此同(第二科学维度道理)而致用,不明白此道理而谈道,离开易之本意远矣。)
反之倘若离开了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相结合,那么哲学成了宗教,象数学成了算命理论,就连系统论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教条!
㈢科学学科三个层面与中医理论三级概念范畴
⑴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
何以如此,原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学科(古典科学维度)都可以大致分为【理】【法】【技】三个层面,【理】是道理、原理、规律、乃至定律、公式等,包括对其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哲学、人文、社会和跨学科科学内容。【法】是方法、方式,运用理和技(术)构成进入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控制模型。【技】又称为‘术’,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构建系统控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常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是标志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跨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论科学),真正开始发挥解放生产力之科学性质。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比方,从二进制到现代电子、声、光、信息技术乃至编写系统软件之工具,属‘理’;系统操作软件(微软winduos和其它工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界面)属‘法’;具体操作技巧、各种修理技术属‘术’。稍能了解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都明白,计算机技术真正开始创造巨大社会效应是系统操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平台界面(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时代到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法’都是‘理’和‘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缺乏‘术’的铺垫‘理’空无一用(中医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没有‘理’的指导而求‘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有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发展(“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
⑵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两者不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应于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列表说明):
[td=1,1,113]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td=1,1,137]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td=1,1,99]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td=1,1,103]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td=1,1,113]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td=1,1,137]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td=1,1,99]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td=1,1,103]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td=1,1,113]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td=1,1,137]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td=1,1,99]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td=1,1,103]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由此可知,中医理论应该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
⑶辨证施治方法是理和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整体系统’是灵魂,‘辨证施治’方法才是核心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⑷中医成才之路就是明理求术构建自己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同理,今天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这个历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同样在提示和要求后学中医之辈: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通过发皇古义(学‘理’明理),博采众方(与大量医‘术’相结合),融会新知(与时俱进、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独特的系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方法),而发展中医。因为只有新的系统控制模型、新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建立,中医核心构建(法)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医理论(理)和中医实践(术)相结合,真正展开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控制方法)翅膀,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社会效应时代到来的标志。
㈣科学解放生产力三个条件与古代自然科学衰亡
⑴科学解放生产力的三个条件
记得有个大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之所以能解放生产力成就其科学之伟大,就其原因而言,一是将经验同试验相结合(理和术相结合),二是需要细心地分析和演绎推理(建立结构或系统控制模型),三是必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与时俱进)。”
⑵封建统治的社会需求让‘气理’之道偏离了自然科学范畴
虽然,蕴含着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本就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赖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行为准则、安身立命之本(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同古代世界各国的伟人一样,由于第二科学维度的渗透,科学事业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与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紧密相关,常常一个伟人集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诸多殊荣于一身(古人早已认识将跨学科理论落实于各个具体自然科学、生产实践之中)。但是,正如老子《道德经》所预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正沿着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信治、愚(智)治七大阶段一步步下滑,(市场经济更多趋于利治)。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需求,客观上让几乎所有的‘理’必须服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唯一重中之重-为解释皇权服务,使具有第二科学维度跨学科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沦落为实际意义上的皇权御用工具。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唐宋佛、道、儒理学之争,道家黄老的‘恬淡虚无、顺势而为’、老子的‘民得民母、道德精神’变成了道教“一元化三清和元始天尊”的神灵系统(治国理论);外来佛教用“有助王化”站稳了脚跟;儒学(儒教)吸纳了道家的元气理论、释家的因果报应,形成了解释皇帝贵为‘天子’的‘气理’学说,更是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统治之利器(见李申《儒学与儒教》)。‘百业皆卑微,唯有读书高’让中国知识分子的‘理’(具有第二科学维度的跨学科系统思想),唯一只有一条出路‘卖于帝皇家’当官治理百姓(偏重于社会学和人文学),退而求其次‘不做良相,宁做良医’(中医学是唯一没有衰败的自然科学);或者干脆蜕变为文人雅士之嗜好、附庸风雅之娱乐;复杂的气理之学,因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辛苦研究一生,倘若不能做官,为了谋生,最佳途径大概也只有违背“知易者不占”之古训,把阴阳划分的气理度势(分析预测),变成算命赚钱之学;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相去甚远!
⑶走样的气理学说常常走向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反面
因为实用主义的需要,常常还会把古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行为准则蜕变为迎合科举考试的‘学’和‘术’,此举不仅让此‘学’和‘术’因为不明古人‘理’之内涵,过分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细节近似(八股),盲目循古复古而泥古,以至出现了大量类似‘杨贵妃是否处女’‘大观园马桶放在何方’‘张仲景是否真的当过太守’……古代学术‘豆腐渣工程’,还会把大量真正‘理’和‘术’相结合的产物和技术(偏于自然科学范畴内容),被排挤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分子以外,因身份卑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能进入主流体系而不能上升为理论或被‘理’所接纳,慢慢失传而消亡是其必然。发展到一定阶段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此类为了维护皇权而走样的气理学说,常常还会被保守派拿来用作反对要求变法改革、与时俱进的武器。如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是被保守派将自然灾害解释成上苍(天)之震怒惩罚而遭夭折。
⑷缺乏‘理’概括整理的自然科学难成气候(系统)
古代先哲们迫于当时科学水平,创造性抽象的、带有思辨主义猜想的阴阳多少划分-哲学构想系统,虽然在封建制度早期(上升时期)也曾经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一度领先于世界前列,但由于过于注重维护皇权而走样的思辨主义‘理’不能与生产实践‘术’相结合,不能产生系统或结构控制模型‘法’,于是大多只能偏于实用性的记载。如农学著作不可谓不多,但大体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几乎未曾作出过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天文学基本上是为制定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察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理论性探讨,也从未认真研究过宇宙结构模型。古代数学虽然成就甚大,刘徽也作过一些理论性的探索,但这样的工作在皇权高于一切体系中,不可能得以继续和展开。外来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即使传入,亦常常难以立足。如三角学早已介绍进来,《几乎原本》早已译成汉文,托勒密的宇宙体系也早已传入,但均未见反响。总之一些具体技术也许可被接受,但作为一种思想或体系就很难被接纳了。此实在是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被封建制度僵化,不能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思与时俱进,更无从建立新的系统控制模型带来新的生产力,衰亡是其必然!
⑸不能解放生产力的“西学中源说”空无一用
发展是硬道理,不思与时俱进必然落后。直至明代中期仍然领先的我国古代科技,不仅很快被资本主义的欧洲所超过,而且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虽然当年(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传统经学对西学东渐的消极反应)曾经一度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国人之士气,即1895年严复作《救亡决论》中批评的:学者们为了扬己抑人,于是夸张博雅,将物理学、化学、电学等等,全都被说成是源于中国,中国古已有之。“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羌无新奇。如星气始于臾区,勾股始于隶首……机器创于班墨……气学出于亢仓……电学源于关尹……。”但是不能解放生产力之空谈何济?落后必然挨打!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和皮鞭解决了俄罗斯的野蛮与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用舰船利炮敲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大门,两次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狂妄自大的美梦,被迫进行洋务改革,庚子之变又让慈禧太后和袁世凯(1906年)不得不忍痛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没有成功的内容),切断了孔家店的龙脉,使一直维系着中国封建统治的儒家政教合一制度,真正意义上名存实亡,迅速土崩瓦解。
㈤历史地、宽泛地、为了后来研究中医发展史
⑴历史地、宽泛地看待前辈行为,有利于正确理解‘气理’之道
“不能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思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终于在年轻但强有力的敌手面前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为了生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抛弃传统,向敌人学习,到敌人统治的地区去寻找更先进的文化(至少能够求得生存的文化)。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当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运动中有了一定的成效,中华民族已经度过了那频临灭亡的历史时期之后,再来反思我们的过去,油然而生的民族情节会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感到痛惜,毕竟列祖列宗的遗产还有着大量的好东西,有的甚至正是我们对手的梦寐以求。这种非常可贵的感情甚至可能使我们指责上一代:为什么要抛弃列祖列宗的遗产?然而,倘若那些被后辈指责的前辈们地下有灵,在饱听了后辈的谴责之后,只消一句话,就可以让那些谴责变得浅薄和无聊:孩子,没法活啊!一个家庭在危急之机,也不惜变卖祖宗的遗产,一个民族难道能够抱着祖宗的遗产灭亡吗?难道这样就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吗?”(见李申《儒学与儒教》)。同理,看一看今天有多少著名老中医每每遇到急病,先找西医为上,不也就清楚明白了吗?因为与传统中医相比,现代西医毕竟在急救、外伤、防疫、手术等许多方面胜出中医多多,即使中医有所擅胜,还得得到时代和环境的认可方能得以立足,要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好东西,谋求与时俱进、解放生产力才是根本出路!
⑵历史地、连续地、为了后来发展而研究中医史
美国著名教授林德伯格论《西方科学的起源》一书中,主张“我们需要的科学概念应该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但毕竟还是要“对科学的技艺和理论方面加以区分”,有一个“历史性、连续性问题”,而不是宽泛得无边无际,例如,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简单的“实事求是”,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样的“科学精神”肯定早在世界各民族、各文明中存在了几千年、几万年了-甚至在大猩猩时期也已经存在,这样的“科学精神”又有多少价值呢?以此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这只能使“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出有意义的结果。“倘若我们希望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人类对科学所涉及内容的认知程度,那么历史的、连续性的研究包括早期科学在内的研究,必不可少。因为它将揭示科学思想与其它知识或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学事业是具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如果科学史家只把过去那些与现代科学相仿的实践活动和信念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结果将是对历史的歪曲。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抵抗诱惑,不在历史上为现代科学搜寻榜样或先兆。”
同理,中医研究、中医发展史研究,倘若不能宽泛的、历史的、连续性的、为了后来发展而研究,任何诸如:‘开塞露’是张仲景首先发明、中医认识心血循环要早于哈维几千年等“伟大考古新发现”又何济于事?遗憾的是,当今面上为术、为史研究中医和中医发展盛行,林德伯格为科学研究敲响的警钟,中医界甚少有人听到;热衷于指责先人的不是或陶醉于搜寻先人的‘榜样和先兆’者甚众。
⑶以历史目光追溯昔贤环境与动机,有利于继承和发扬
祝味菊《伤寒质疑》言:“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可胶柱鼓瑟也。昔者诸圣贤述医论,或为发扬心得,或为叙述经验,或为启迪后学,或为矫正时弊,其立说必有真义所在。其真义之精神。未可言宣词达者,则有术语为之逻辑。逻辑者,罗织也,学说上之组织法也。读古书而不知揣摩其精神,而徒拘执其术语,是乃食古不化也。……医之用药,所以救弊补偏也。历来方术理论都是时代之产物。今之以为非者,当其时以为真理也;今之以为不适用者,当其时固应手而效也。吾人研究医学当以历史目光,追溯昔贤之环境与其著书立说之动机,忽拘泥于其所用之术语,惟惟求其真义之所在,则前人之经验皆我入青囊中物也。”
⑷沉睡得太久,今天我们有责任唤醒它!
《一般系统论》指出:“物理学体系没有什么唯一性或特别神圣的地方。在我们自己的科学中,其它的符号系统如分类学、遗传学、或艺术史等的符号,虽然精确度差得很远,但也都同样合法。而且在人类的其它文化中,在非人类的智力中,根本不同的‘科学’是可能的,它能够代表现实的其它方面,甚至还优于我们思维的科学的世界图像。”(科学的多元性)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脚步,已经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就是这种与现代人们所熟悉的科学表达符号根本不同的科学体系之一。它是由另一种符号系统模型描述表达的科学形式,是结合古人对于宇宙、时空、万物的认知世界观、模糊数学模型、古代汉语语法习惯而写成的科学研究记录。它与现代科学系统一样,都是对实际系统进行符号、模型表达和描述的自然产物。只可惜,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造成了今天人们对于它的偏见,让它已经沉睡得太久了,今天我们有责任唤醒它!(见兰州梁福
成《中医基础模型说》)
未完
古代自然科学衰亡与中医顽强生存缘由
一、‘阴阳多少划分’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㈠高唱赞歌之余,不得不引起反思的大问题
就是这种跨学科性质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千百年来,使易经和易学文化成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使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直至十六世纪中叶以前,曾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上千年。
当今哲学界有人认为:“十六世纪以前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有以道、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一级概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体之于身而知‘道’’,系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使中国文化和科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十六世纪以后此类概念和方法逐渐被实用主义的技术发展所替代,致使中国文化和科学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此一观点,也许从跨学科科学角度理解确有几分道理,但是面对的现状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自然科学,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今天几乎全军覆没,唯一仅剩的中医学乃处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一大批“有识之士”,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乃至当今否定中医的何祚庥、张功耀等都曾经或仍在对以‘易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发展道路提出质疑和非难。对此,就连当今卫生部部长陈竺(一个支持中医的科学家)也只能无奈感叹:“我非常支持中医。我实在搞不明白有些大牌科学家为什么不理解中医。”可见其压力之大。很显然这个曾经引领古人走在世界前列、国人引以骄傲的传统发展之路,不说已经过时,至少在今天吾辈手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何以如此?为何这个‘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到了今天吾辈手中常常反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累赘和包袱,这是一个当今高唱赞歌之余,放在我们面前,不得不引起反思的大问题。不搞清这个大问题,任何有关‘易学是否科学?’‘中医是否科学?’… 的争论和漫骂,似乎都犹如儿戏,显得有些小家子气,谈何‘抢救中医’‘抢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㈡科学二维度与古代‘阴阳多少划分’象数理论
⑴现代科学认识的科学二维度:
闵家胤在研究系统科学时,对以往的学科和现代的一般方法论学科作了分类比较。它认为,古典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是科学的第一维度,它们都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实体;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这是科学的第二维度,它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实体,而是具有某种属性关系的抽象模型。其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标示出这两个维度的科学,见下图。[img=553,290]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img]
高德认为,古典科学大都是物质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物质或某种实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系统科学大都是秩序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秩序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见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⑵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
而上述有论,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包括《周易》理论和中医理论,本质上都是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构建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都是一种描述事物过程周期秩序变化的抽象模型,实践证明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无疑应该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系统科学维度。
⑶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
然而,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古典科学维度),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类似于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之基础,只是其更多的偏重于‘形而上’从思维范畴解放生产力。同所有基础自然科学一样,要创造真正实际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就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性质。
古代《医门棒喝》论医本于易说:“夫易者交易、变易、不易之义也,交易变易以表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之中,自有不易之理存焉。……然师于易者,各有所宗,儒者宗理,医者宗气,术者宗数,同本一体,而用各异,故立言垂法,迥然不同。必知其用之异,方明其体之同,明体方能达用,不明乎体而谈道,失之远矣。”(《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而规律不变(第二科学维度道理)。学习易者,用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方法迥异。必须通过与具体学科和实践方法相结合了解异,方能明白此同(第二科学维度道理)而致用,不明白此道理而谈道,离开易之本意远矣。)
反之倘若离开了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相结合,那么哲学成了宗教,象数学成了算命理论,就连系统论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教条!
㈢科学学科三个层面与中医理论三级概念范畴
⑴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
何以如此,原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学科(古典科学维度)都可以大致分为【理】【法】【技】三个层面,【理】是道理、原理、规律、乃至定律、公式等,包括对其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哲学、人文、社会和跨学科科学内容。【法】是方法、方式,运用理和技(术)构成进入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控制模型。【技】又称为‘术’,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构建系统控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常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是标志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跨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论科学),真正开始发挥解放生产力之科学性质。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比方,从二进制到现代电子、声、光、信息技术乃至编写系统软件之工具,属‘理’;系统操作软件(微软winduos和其它工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界面)属‘法’;具体操作技巧、各种修理技术属‘术’。稍能了解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都明白,计算机技术真正开始创造巨大社会效应是系统操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平台界面(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时代到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法’都是‘理’和‘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缺乏‘术’的铺垫‘理’空无一用(中医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没有‘理’的指导而求‘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有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发展(“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
⑵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两者不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应于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列表说明):
[td=1,1,113]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td=1,1,137]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td=1,1,99]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td=1,1,103]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td=1,1,113]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td=1,1,137]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td=1,1,99]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td=1,1,103]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td=1,1,113]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td=1,1,137]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td=1,1,99]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td=1,1,103]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由此可知,中医理论应该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
⑶辨证施治方法是理和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整体系统’是灵魂,‘辨证施治’方法才是核心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⑷中医成才之路就是明理求术构建自己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同理,今天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这个历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同样在提示和要求后学中医之辈: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通过发皇古义(学‘理’明理),博采众方(与大量医‘术’相结合),融会新知(与时俱进、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独特的系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方法),而发展中医。因为只有新的系统控制模型、新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建立,中医核心构建(法)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医理论(理)和中医实践(术)相结合,真正展开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控制方法)翅膀,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社会效应时代到来的标志。
㈣科学解放生产力三个条件与古代自然科学衰亡
⑴科学解放生产力的三个条件
记得有个大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之所以能解放生产力成就其科学之伟大,就其原因而言,一是将经验同试验相结合(理和术相结合),二是需要细心地分析和演绎推理(建立结构或系统控制模型),三是必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与时俱进)。”
⑵封建统治的社会需求让‘气理’之道偏离了自然科学范畴
虽然,蕴含着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本就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赖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行为准则、安身立命之本(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同古代世界各国的伟人一样,由于第二科学维度的渗透,科学事业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与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紧密相关,常常一个伟人集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诸多殊荣于一身(古人早已认识将跨学科理论落实于各个具体自然科学、生产实践之中)。但是,正如老子《道德经》所预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正沿着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信治、愚(智)治七大阶段一步步下滑,(市场经济更多趋于利治)。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需求,客观上让几乎所有的‘理’必须服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唯一重中之重-为解释皇权服务,使具有第二科学维度跨学科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沦落为实际意义上的皇权御用工具。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唐宋佛、道、儒理学之争,道家黄老的‘恬淡虚无、顺势而为’、老子的‘民得民母、道德精神’变成了道教“一元化三清和元始天尊”的神灵系统(治国理论);外来佛教用“有助王化”站稳了脚跟;儒学(儒教)吸纳了道家的元气理论、释家的因果报应,形成了解释皇帝贵为‘天子’的‘气理’学说,更是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统治之利器(见李申《儒学与儒教》)。‘百业皆卑微,唯有读书高’让中国知识分子的‘理’(具有第二科学维度的跨学科系统思想),唯一只有一条出路‘卖于帝皇家’当官治理百姓(偏重于社会学和人文学),退而求其次‘不做良相,宁做良医’(中医学是唯一没有衰败的自然科学);或者干脆蜕变为文人雅士之嗜好、附庸风雅之娱乐;复杂的气理之学,因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辛苦研究一生,倘若不能做官,为了谋生,最佳途径大概也只有违背“知易者不占”之古训,把阴阳划分的气理度势(分析预测),变成算命赚钱之学;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相去甚远!
⑶走样的气理学说常常走向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反面
因为实用主义的需要,常常还会把古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行为准则蜕变为迎合科举考试的‘学’和‘术’,此举不仅让此‘学’和‘术’因为不明古人‘理’之内涵,过分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细节近似(八股),盲目循古复古而泥古,以至出现了大量类似‘杨贵妃是否处女’‘大观园马桶放在何方’‘张仲景是否真的当过太守’……古代学术‘豆腐渣工程’,还会把大量真正‘理’和‘术’相结合的产物和技术(偏于自然科学范畴内容),被排挤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分子以外,因身份卑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能进入主流体系而不能上升为理论或被‘理’所接纳,慢慢失传而消亡是其必然。发展到一定阶段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此类为了维护皇权而走样的气理学说,常常还会被保守派拿来用作反对要求变法改革、与时俱进的武器。如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就是被保守派将自然灾害解释成上苍(天)之震怒惩罚而遭夭折。
⑷缺乏‘理’概括整理的自然科学难成气候(系统)
古代先哲们迫于当时科学水平,创造性抽象的、带有思辨主义猜想的阴阳多少划分-哲学构想系统,虽然在封建制度早期(上升时期)也曾经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一度领先于世界前列,但由于过于注重维护皇权而走样的思辨主义‘理’不能与生产实践‘术’相结合,不能产生系统或结构控制模型‘法’,于是大多只能偏于实用性的记载。如农学著作不可谓不多,但大体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几乎未曾作出过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天文学基本上是为制定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察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理论性探讨,也从未认真研究过宇宙结构模型。古代数学虽然成就甚大,刘徽也作过一些理论性的探索,但这样的工作在皇权高于一切体系中,不可能得以继续和展开。外来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即使传入,亦常常难以立足。如三角学早已介绍进来,《几乎原本》早已译成汉文,托勒密的宇宙体系也早已传入,但均未见反响。总之一些具体技术也许可被接受,但作为一种思想或体系就很难被接纳了。此实在是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思想的‘气理’之道,被封建制度僵化,不能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思与时俱进,更无从建立新的系统控制模型带来新的生产力,衰亡是其必然!
⑸不能解放生产力的“西学中源说”空无一用
发展是硬道理,不思与时俱进必然落后。直至明代中期仍然领先的我国古代科技,不仅很快被资本主义的欧洲所超过,而且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虽然当年(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传统经学对西学东渐的消极反应)曾经一度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国人之士气,即1895年严复作《救亡决论》中批评的:学者们为了扬己抑人,于是夸张博雅,将物理学、化学、电学等等,全都被说成是源于中国,中国古已有之。“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羌无新奇。如星气始于臾区,勾股始于隶首……机器创于班墨……气学出于亢仓……电学源于关尹……。”但是不能解放生产力之空谈何济?落后必然挨打!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和皮鞭解决了俄罗斯的野蛮与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用舰船利炮敲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大门,两次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狂妄自大的美梦,被迫进行洋务改革,庚子之变又让慈禧太后和袁世凯(1906年)不得不忍痛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没有成功的内容),切断了孔家店的龙脉,使一直维系着中国封建统治的儒家政教合一制度,真正意义上名存实亡,迅速土崩瓦解。
㈤历史地、宽泛地、为了后来研究中医发展史
⑴历史地、宽泛地看待前辈行为,有利于正确理解‘气理’之道
“不能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思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终于在年轻但强有力的敌手面前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为了生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抛弃传统,向敌人学习,到敌人统治的地区去寻找更先进的文化(至少能够求得生存的文化)。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当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运动中有了一定的成效,中华民族已经度过了那频临灭亡的历史时期之后,再来反思我们的过去,油然而生的民族情节会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感到痛惜,毕竟列祖列宗的遗产还有着大量的好东西,有的甚至正是我们对手的梦寐以求。这种非常可贵的感情甚至可能使我们指责上一代:为什么要抛弃列祖列宗的遗产?然而,倘若那些被后辈指责的前辈们地下有灵,在饱听了后辈的谴责之后,只消一句话,就可以让那些谴责变得浅薄和无聊:孩子,没法活啊!一个家庭在危急之机,也不惜变卖祖宗的遗产,一个民族难道能够抱着祖宗的遗产灭亡吗?难道这样就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吗?”(见李申《儒学与儒教》)。同理,看一看今天有多少著名老中医每每遇到急病,先找西医为上,不也就清楚明白了吗?因为与传统中医相比,现代西医毕竟在急救、外伤、防疫、手术等许多方面胜出中医多多,即使中医有所擅胜,还得得到时代和环境的认可方能得以立足,要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好东西,谋求与时俱进、解放生产力才是根本出路!
⑵历史地、连续地、为了后来发展而研究中医史
美国著名教授林德伯格论《西方科学的起源》一书中,主张“我们需要的科学概念应该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但毕竟还是要“对科学的技艺和理论方面加以区分”,有一个“历史性、连续性问题”,而不是宽泛得无边无际,例如,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简单的“实事求是”,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样的“科学精神”肯定早在世界各民族、各文明中存在了几千年、几万年了-甚至在大猩猩时期也已经存在,这样的“科学精神”又有多少价值呢?以此论证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这样“科学精神”,又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荣光呢?这只能使“科学”概念庸俗化,却很难引出有意义的结果。“倘若我们希望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人类对科学所涉及内容的认知程度,那么历史的、连续性的研究包括早期科学在内的研究,必不可少。因为它将揭示科学思想与其它知识或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学事业是具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如果科学史家只把过去那些与现代科学相仿的实践活动和信念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结果将是对历史的歪曲。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抵抗诱惑,不在历史上为现代科学搜寻榜样或先兆。”
同理,中医研究、中医发展史研究,倘若不能宽泛的、历史的、连续性的、为了后来发展而研究,任何诸如:‘开塞露’是张仲景首先发明、中医认识心血循环要早于哈维几千年等“伟大考古新发现”又何济于事?遗憾的是,当今面上为术、为史研究中医和中医发展盛行,林德伯格为科学研究敲响的警钟,中医界甚少有人听到;热衷于指责先人的不是或陶醉于搜寻先人的‘榜样和先兆’者甚众。
⑶以历史目光追溯昔贤环境与动机,有利于继承和发扬
祝味菊《伤寒质疑》言:“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可胶柱鼓瑟也。昔者诸圣贤述医论,或为发扬心得,或为叙述经验,或为启迪后学,或为矫正时弊,其立说必有真义所在。其真义之精神。未可言宣词达者,则有术语为之逻辑。逻辑者,罗织也,学说上之组织法也。读古书而不知揣摩其精神,而徒拘执其术语,是乃食古不化也。……医之用药,所以救弊补偏也。历来方术理论都是时代之产物。今之以为非者,当其时以为真理也;今之以为不适用者,当其时固应手而效也。吾人研究医学当以历史目光,追溯昔贤之环境与其著书立说之动机,忽拘泥于其所用之术语,惟惟求其真义之所在,则前人之经验皆我入青囊中物也。”
⑷沉睡得太久,今天我们有责任唤醒它!
《一般系统论》指出:“物理学体系没有什么唯一性或特别神圣的地方。在我们自己的科学中,其它的符号系统如分类学、遗传学、或艺术史等的符号,虽然精确度差得很远,但也都同样合法。而且在人类的其它文化中,在非人类的智力中,根本不同的‘科学’是可能的,它能够代表现实的其它方面,甚至还优于我们思维的科学的世界图像。”(科学的多元性)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脚步,已经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就是这种与现代人们所熟悉的科学表达符号根本不同的科学体系之一。它是由另一种符号系统模型描述表达的科学形式,是结合古人对于宇宙、时空、万物的认知世界观、模糊数学模型、古代汉语语法习惯而写成的科学研究记录。它与现代科学系统一样,都是对实际系统进行符号、模型表达和描述的自然产物。只可惜,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造成了今天人们对于它的偏见,让它已经沉睡得太久了,今天我们有责任唤醒它!(见兰州梁福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