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6
- 帖子
- 792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16
无疾:
刚读到一篇贴,《我在学中医,学的快哭了》
其中的一句话很让人触动,“现在的教学体制也好,
考试体制也好,总是在不断的扼杀对中医的兴趣。”
教育扼杀兴趣,教育者该作何解释呢?
无疾自己也从大学时代走过,所庆幸的,大概就是当时有几位好老师,让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全然荒废。
帮助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教方剂的许老师,这是一个真正领自己走进中医大门的老师;
另一位是带针灸临床的董老师,让自己对针灸的未来充满希望。此外,教伤寒的郝老师、教中药的高老师、
教刺法的田老师等等,还有一位教革命史的郝老师,都是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种深远绝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恒久有效,而是对思路的拓展,
对方法的身教,对医德的熏陶,乃至对人生的影响。犹记许老师当年诊治一位河南乙肝患者的情形,
患者家道贫困,许老师以邮件往来为其处方,持续了数年,无任何名利因素的掺杂,
只是基于一个医生的道德,和一个人的良知。
讲这些,其实是想说明一件事:大学的生活,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并非当时某一门课的成绩,
甚至这些课程的内容,而是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经历。知识固然重要,但一旦有一天,当你真正的面对工作,
面对生活,你或许就会发现,所学非所需,所需根尚浅,继而开始探索一条自主学习的路。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
对任何人来说,人生都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规划未来。也就是说,世界上真正能为你负责的人,
只有你自己。如果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我想此刻会认真的问一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永远不会拥有绝对的自由,同样也不会得到绝对的不自由。那么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一个广阔的空间,就是你可以任意驰骋的疆域了。对一个学生来说,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就是不自由的部分。
触犯了这些,你的生存会出现危机。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其实这个不自由,只不过是要考试通过而已;
至于要考高分,拿奖学金,是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部分,而非体制所要求的。扪心自问,这些不自由,
真的是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吗?如果没有高分,你认为问题会是什么?那个问题是不是你最担心的呢?
破除虚妄是发现真知的第一步。逐渐扫清眼前的障碍,上面的问题又会跳出来: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一份小康的生活,我想中医完全可以带给你,不只是中医,今天大部分的职业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我想也没有超过中医的能力范围。如果是希望有机会“为人民服务”
(太老土了,实在不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标准。可是静下来想一想,
如果我们可以真的为那些被痛苦纠缠的同伴带来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那么恭喜你,因为中医恰好是为此而生的职业。到此还没有结束。
韩剧《医道》里有一件事对无疾的触动很深:许俊的师傅一次质问许,
你以为真的是你在拯救病患吗?错了,其实是病患在拯救你!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不妨留下来慢慢体验。
无须介意圈外人对自己处境的不理解,爱好者与职业者之间永远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
在外人看来,学中医或许是世上最幸福的职业(实际上无疾自己也这么认为呵呵),
但每次美好的愿望触及不自由的壁垒,擦破的伤口只有自己最清楚,有多痛。
同样也无须介意太多圈内过来人的提醒与解劝,一说起来便是中医的前途是怎样的一片渺茫。
记着,世界上曾经拥有梦想的人很多,但坚持下来的永远不是多数。
生活就像小马过河,水深水浅,要自己说了才算。
罗里啰嗦半天,难怪我的学生会喊我唐僧,自己都觉得说话太磨叽了。不过还是有一句叮咛,
一定不需要觉得患者都只会认“老中医”,实际上年纪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
患者随时能感到,你在用心帮助他。
(此文出处:转载于无疾的文章)
刚读到一篇贴,《我在学中医,学的快哭了》
其中的一句话很让人触动,“现在的教学体制也好,
考试体制也好,总是在不断的扼杀对中医的兴趣。”
教育扼杀兴趣,教育者该作何解释呢?
无疾自己也从大学时代走过,所庆幸的,大概就是当时有几位好老师,让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全然荒废。
帮助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教方剂的许老师,这是一个真正领自己走进中医大门的老师;
另一位是带针灸临床的董老师,让自己对针灸的未来充满希望。此外,教伤寒的郝老师、教中药的高老师、
教刺法的田老师等等,还有一位教革命史的郝老师,都是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种深远绝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恒久有效,而是对思路的拓展,
对方法的身教,对医德的熏陶,乃至对人生的影响。犹记许老师当年诊治一位河南乙肝患者的情形,
患者家道贫困,许老师以邮件往来为其处方,持续了数年,无任何名利因素的掺杂,
只是基于一个医生的道德,和一个人的良知。
讲这些,其实是想说明一件事:大学的生活,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并非当时某一门课的成绩,
甚至这些课程的内容,而是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经历。知识固然重要,但一旦有一天,当你真正的面对工作,
面对生活,你或许就会发现,所学非所需,所需根尚浅,继而开始探索一条自主学习的路。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
对任何人来说,人生都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规划未来。也就是说,世界上真正能为你负责的人,
只有你自己。如果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我想此刻会认真的问一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永远不会拥有绝对的自由,同样也不会得到绝对的不自由。那么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一个广阔的空间,就是你可以任意驰骋的疆域了。对一个学生来说,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就是不自由的部分。
触犯了这些,你的生存会出现危机。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其实这个不自由,只不过是要考试通过而已;
至于要考高分,拿奖学金,是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部分,而非体制所要求的。扪心自问,这些不自由,
真的是造成困境的根本原因吗?如果没有高分,你认为问题会是什么?那个问题是不是你最担心的呢?
破除虚妄是发现真知的第一步。逐渐扫清眼前的障碍,上面的问题又会跳出来: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一份小康的生活,我想中医完全可以带给你,不只是中医,今天大部分的职业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我想也没有超过中医的能力范围。如果是希望有机会“为人民服务”
(太老土了,实在不符合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标准。可是静下来想一想,
如果我们可以真的为那些被痛苦纠缠的同伴带来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那么恭喜你,因为中医恰好是为此而生的职业。到此还没有结束。
韩剧《医道》里有一件事对无疾的触动很深:许俊的师傅一次质问许,
你以为真的是你在拯救病患吗?错了,其实是病患在拯救你!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不妨留下来慢慢体验。
无须介意圈外人对自己处境的不理解,爱好者与职业者之间永远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
在外人看来,学中医或许是世上最幸福的职业(实际上无疾自己也这么认为呵呵),
但每次美好的愿望触及不自由的壁垒,擦破的伤口只有自己最清楚,有多痛。
同样也无须介意太多圈内过来人的提醒与解劝,一说起来便是中医的前途是怎样的一片渺茫。
记着,世界上曾经拥有梦想的人很多,但坚持下来的永远不是多数。
生活就像小马过河,水深水浅,要自己说了才算。
罗里啰嗦半天,难怪我的学生会喊我唐僧,自己都觉得说话太磨叽了。不过还是有一句叮咛,
一定不需要觉得患者都只会认“老中医”,实际上年纪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
患者随时能感到,你在用心帮助他。
(此文出处:转载于无疾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