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刘渡舟老师谓:“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明确指出了《伤寒论》的理论属神农、经方体系,惜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人至今尚不明确《伤寒论》的理论,认识《伤寒论》,先要正本清源和正确读原文。
正本:《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
古今对《伤寒论》认识分歧、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不能正本清源,如对《伤寒论》六经的看法有四十多个观点,其原因很多,但其共同点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由《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用脏腑经络牵强附会,当然不能明了六经实质。其中,《伤寒论》原序起了重大误导作用,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句,误导“《伤寒论》的主要理论来自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这样曲解《伤寒论》,当然读不懂《伤寒论》,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述:“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20世纪30年代杨绍伊的考证资料及近年来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的考证资料已有力说明,《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这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伤寒论》的理论渊源。同时一些翔实的史料亦启示我们,《伤寒论》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生于张仲景同期的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告诉了我们《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伤寒论》不是根据《内经》撰写而成。
清源:张仲景所撰之书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汤液经》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谓“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书的写作方法是“论广”,对此杨绍伊有精辟说明:“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伊尹)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著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即是说张仲景所撰之书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汤液经》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二是《汤液经》、《神农本草经》是古代方证的集成,是集治疗急性病、传染病、慢性病、常见病的总结,并不是以专治所谓传染病、热性病的“伤寒”起家,更不是因张仲景遇东汉传染病流行、家族多死于“伤寒”才奋而学医、著而成书,可见张仲景在世时不会将其著作称为《伤寒论》或《伤寒杂病论》,把仲景书称《伤寒论》亦起了误导作用。
又杨绍伊从文字学考证:《伤寒论》是张仲景由论广《汤液经》而成,并认为《汤液经》一字无遗地保留在《伤寒论》中,还证实了经方传承的重大特点,即“《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岐黄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黄老二派。岐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之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说明了其传承特点和学术理论特点,更说明经方为世人所知者少,同时更说明其学术、理论受其他学说干扰少,从而保持了其学术理论特点。皇甫谧《甲乙经序》谓:“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说明《汤液经》、《伤寒论》的方证,不论是单方方证还是复方方证,都与《神农本草经》有关系。即说明《伤寒论》的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其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其理论属经方体系。
正确读原文:《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
如果能正确读《伤寒论》原文,多能读懂仲景书,虽未辨“撰用《素问》”之伪,却明确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主要功夫用在攻读《伤寒论》原文、分析全书内容而得出:“因仲景并无是言”。
但《伤寒论》原文较为难读,不少人去求助于后世注解,本视为捷径,不料却被引入歧途,如一看到太阳病,便认做是太阳经病;一看到少阴病,则认为是心病或肾病……从而认识不到《伤寒论》的理论。胡希恕先生不无感慨地指出:“仲景书古文古奥,本来难读,向来读者又惑于叔和的伪序,大都戴上了《内经》的带色眼镜,因而不可能更客观地看待仲景书”,并指出:要读懂原文,首先系统分析读全书,“始终理会”读原文,即前后对照、联系读原文,并联系临床读原文,绝不孤立读一条原文,如对《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本条,不但看少阴病提纲,即是表阴证,同时看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即为里阳明实证,并联系临床读原文,因解读本条谓:“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已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从而阐明本条原为少阴病,因正虚邪盛传变急速为阳明里实热的大承气汤方证。
要认识《伤寒论》理论,必先认识症状反应
经方的主要特点,是根据人体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来认识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总结治疗方法,进而总结出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因此,认识其理论也必根据症状反应。但是,后世注家却以病因、经络、脏腑等理论解读原文,更有甚者,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中风是伤于风”、“温病是伤于热”……这些注解远离了经方理论体系,越读赿糊涂。胡希恕先生通过一生研究《伤寒论》,对比了《内经》理论特点,同时又受巴甫洛夫学说影响,明确指出,经方认识疾病不是究其病因,而主要是依据症状反应,中医辨证主要是依据症状反应:“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古代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只能根据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并精辟地概括经方的辨证论治实质:“在患病机体一般地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这里告诉我们,读《伤寒论》时,不能用“伤于寒”、“伤于风”、“伤于热”,更不能用经络脏腑理论来理解每条条文、每个方证以及六经概念,而必以症状反应去理解。这里要注意的是,症状反应所用理论是八纲。
要认识《伤寒论》理论,必先认识方证
从经方发展史可知,经方最早起源于神农时代的方证。对比《伤寒论》的单方方证,和《神农本草经》的药物记载,可知一脉相承,如:“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金疮肿,解毒。”《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又如:“瓜蒂:味苦,寒。主治大水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金匮要略·痉湿暍》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又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可见《神农本草经》的药物记载实质是单方方证。《汤液经法》和《伤寒论》则发展为单方证和复方方证,更发展了六经辨证理论。因此,问道《伤寒论》者,无不重视方证研究,胡希恕先生更是如此,他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方证,不论是单方和复方方证其理论是八纲。《伤寒论》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对,方证对应。日本学者吉益东洞在《方极》自序中云:“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这里说明了方证即涵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对之理,这即是八纲的理论。可知,经方的起源是八纲,发展至《伤寒论》基础理论是八纲,故解读《伤寒论》必用八纲。
 
怎么说都好。
不看广告看疗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