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经方是如何辩证论治的?

liujianli037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9/23
帖子
2445
获得点赞
16
声望
38
如题,感兴趣的请发言.不抬杠,不折腾,言论自由.
 
仲景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xxxx,xxxx.以法治之。
 
2楼3楼是水帖。
我对经方研究有限,不好说自己有什么见解,但是从历代医家的论述看,显然非只一途。
 
仲景在论文结束时言道,,万病一源,寒热虚实,子当辨记,勿谓不然.从此言引发大家讨论.
 
练就法眼
直指人心

经方确实有效如桴鼓的神奇,只是诸家解注,难所是从,更有似是而非者乱人耳目。
记得以前治疗过一例出血热的患者,医院西医治疗四天花销近万,体温居高不下,尿见蛋白,,求诊时愚亦全无把握,对书套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一剂热退,数剂调理而愈
可惜悟性愚钝,还在练的层次,楼主的问题,只能跟这个水帖,不能深入了。
 

夹山寺高人何指?
期待
 
老先生指的是在《好东西,分享》一帖回帖的那一位,注册名:夹山寺。
 
此人中之杰也,大医无方证,疱丁无全牛,谁能语此。有此人在,中医必兴。此医中之诸葛,刘伯温也。
 
13# 金老中医

夹山寺亦在湖南境内
与金老先生并不远喔。
 
【原创】还原仲圣手段
——经方辨证论治浅谈作者:许家栋

一、经方的辨证法则就是仲景开创的六经辨证法则:
仲圣留下的《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中医的万世经典,其实就是因为开创了“病脉证并治”这个六经辨治体系,使得中医从《五十二病方》的“按病处方”的时代,上升到“病脉证并治”“辨证施方”的《伤寒杂病论》时代,从此中医成为了理法方药俱备,体系框架完整的完美医学体系。

二、六经体现出的是中国固有的阴阳观,六经辨证就是三阴三阳辨证:
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诸篇开首倡言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些内容,也就是“三阴三阳”辨证观。
中医,究竟到根源上就是阴阳而已,这个是万举万当,毋庸置疑的。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升华提出了阴阳观,这个阴阳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的应用,这其中也自然而然的包括了医学。
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少阳最早是用于天文中区分时相的,一天中观察阴阳盛衰转化的时相模型,仲圣创造性的运用到疾病的分型上,历史证明,这个创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六经辨证的实质: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实质就是把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分为六大总纲,即六大症候群,每一经(纲)都有其特定的病位、病性和病态,这种辨证方法,有利于医者在各种复杂的症状中精确而迅速地抓住疾病的实质;是一个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疾病共同症候规律的法则,便于展开论治,由博返约,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思想——辨证论治(也可叫辨证施治)的精神。
六经的实质就是
病位——表里
病性——寒热
病态——虚实

太阳病——表实热
阳明病——里实热
少阳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阳者
少阴病——表虚寒
太阴病——里虚寒
厥阴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阴者

四、经方六经辨证的步骤:
经方的辨证论治是分以下几个步骤的:
1.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次辨药症
<1>辨六经:
辨六经的方法是把症候群用六经的实质+提纲症来对应分析属于哪一经或者哪几经以及其中的证型,
比如
太阳病(六经)中风证(证型)=太阳提纲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汗出恶风脉缓;
太 阳病(六经)伤寒证(证型)=太阳提纲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恶寒,脉阴阳俱紧。
这里中风和伤寒其实就包涵了一部分经方的病因病机:
风行开泄涣散,腠理开则汗出,津液受损外泄,表现在脉上就会和缓涣散一些;
寒性收引凝滞,卫气津液被束缚在体表而聚集,就会汗不得出,表现在脉上就会紧张亢进一些;


<2>辨方证:因为六经和证型确立后,还需要再精确,太阳中风类证有很多方子,太阳伤寒类证也有很多方子,其它的阳明,少阳也是如此,最后确定用哪一首或者那几首方子就需要辨方证了。
比如:喘而汗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大热烦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


<.3>辨药症:包括对某类病或某类症状确有特效的药症及其加减法则。
如半夏止呕,茵陈退黄,乌头蠲痹;
又如逆气重加桂(桂枝加桂汤),里虚则去芍或减量(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等。

综上所述,经过辨六经,辨方证,辨药症这三个步骤,接下来只需“处以汤药”而已,这就是经方的辨证施治过程,并不神秘,经过这一过程的历练,就能最大限度的抓住疾病的本质,最低限度的避免辨证失误和方证的失治,所以大部分娴熟的经方临床家就能达到“一剂知,两剂已”的境界。
前人有言:“学时方是先易后难,学经方是先难后易”,确为至理名言。


个人浅见,请大家不吝指正!
 
初生牛犊无所畏,贸然班门弄板斧,贻笑大方多海涵,聆听教诲缄我口煎药刚归始见此贴。勿怪。
 
看来楼上有些慷慨, 请继续发言,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
 
扯淡,伤寒论那么伟大,金匮要略就那么渺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