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黄元御思想,老麻的解读!(转载)

魏庆春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06
帖子
792
获得点赞
5
声望
16
一、阴阳五行

天地未分,一气混茫。气分清浊,清气浮升而亲上,是

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

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

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

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枢轴旋

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

于上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

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则为水,水性蛰藏,故

其气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

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

明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

之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

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

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

水。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

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曰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

湿。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有制化。相生之义,为滋生,

相克之义,是制其太过,制化是生克之间,相互协调,以维

持前进中之平衡。其生克制化,皆以气而不以质,成质则不

能生克制化矣。

阴阳五行,相辅相成,合而主宰宇宙间万物之生长、变

化、消亡。

二、天人相参

天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为阳;地有五

行,木、火、土、金、水,为阴。天之六气化地之五行,地

之五行生天之六气。人与天地相应,两精相搏,合而成形,

成形之前,先有祖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上秉天气而生

六腑,下秉地气而生五脏。脏腑既生则神化,生阳气以卫

外,产阴精以内守,开五官为门户,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

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日

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是为人。故《灵

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

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

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即中土,位居中央,处阴

阳之交,清浊之间,为气机升降之枢轴。土分戊己,中气左

旋,则为己土,在脏为脾;中气右旋,则为戊土,在腑为

胃。脾属足太阴而主升清阳,胃属足阳明而主降浊阴。脾土

左旋,则阴升而化清阳,清阳升于左,则为肝与胆,肝属足

厥阴乙木,胆属足少阳甲木;清阳升于上,则为心与小肠,心属手少阴丁火,小肠属手太阳丙火。胃土右转,则阳降

而化浊阴,浊阴降于右,则为肺与大肠,肺属手太阴辛金,

大肠属手阳明庚金,浊阴降于下,则为肾与膀胱,肾属足少

阴癸水,膀胱属足太阳壬水;是为人身之五行。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五行各

一,而火分君相,相火在脏为手厥阴心包,在腑为手少阳三

焦。所以,中气实为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是化生

五脏六腑之源。故清•黄元御曰:“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

肇基,爰有祖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

中气,中气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已土,中

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

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

阳降而化浊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

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

三、脏与腑

脾与胃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互为表里,官拜“仓廪”,为人

身气机升降之枢轴。土分戊己,脾为己土,属足太阴,为生血之本,其性喜燥而恶湿,胃为戊土,属足阳明,为化气之源,其性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脾升,则肝肾随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滞。火降以温癸水则下温,水升以济心火则上清,上清下温,是为平人。胃主受盛,脾主消磨。脾以湿土主令,故其性湿;胃从燥金化气,故其性燥。平人燥湿不偏,相互既济,所以中气健旺,胃气顺降则善纳,脾气升运则善磨,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养五脏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体健强,病无由生。

内外感伤,多致燥湿偏胜,偏胜则不能互济,致使中气

衰而升降失司。脾之清阳不升,则运化迟滞,而病食纳不

消,脘肤胀满;脾之清阳下陷,则脾家虚寒,而病脐腹隐痛,

下利不收。脾土不升,则肝肾也郁。肝木左郁,则失其疏泄

之常而血病,症见脘腹痛坠,月事不调;肾水下润则下寒,

下寒则肾失统摄之权而精病,症见遗精宫寒,腰膝冷痛。胃

之浊阴不降,则气滞胸脘,而病厌食纳差,胸脘胀闷;胃之

浊阴上逆,则其气上冲,而病恶心呕吐,噫气呃逆。胃土不

降,则心肺也滞。肺金右滞,则失其清肃之常而气病,症见咳逆痰喘,痞塞不通;心火上炎则上热,上热则宗气不固而神病,症见心悸心烦,多梦失眠。所以心肺肝肾之病,多因脾胃燥湿之偏胜,气机升降之逆乱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既生,多赖后天,根本既病,焉能不旁及四维?!犹如树

之根干既瘁,未有枝叶之不摇者也。

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化气谓之从令。从令不

敌主令之强,因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所以人之湿气恒

长而燥气恒消。湿气旺,因而病于脾阴旺而胃阳衰,症见纳

差运迟,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虚烦懒言者,比

比皆是,而病于胃阳胜脾阴虚者,除伤寒阴阳承气证外鲜见

之。至于温热、疫疠诸疾,邪异而途殊,阳气恒长而阴气恒

消是其常,自当另作别论。

肝与胆 心包与三焦

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清阳半升于左,则为肝与胆。

肝胆属木,互为表里。木分甲乙,肝为乙木,属足厥阴,胆为甲木,属足少阳。木之气温而主升发,所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将军之官”而主营血。

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若水土温暖,则肝气左升而

木荣,生发之令畅,木静而风恬。而人之生气不旺者,十之

八九,皆因水寒土湿,不能生长肝木,木陷水中,生意幽沦

所致。所以然者,五行之理,土生于火,而火被水克,水能

灭火而火不能灭水,因而水常旺而火常衰。火衰则不能生土以镇水,因而水泛土湿,木气郁陷,生气不旺。天人一也,人身亦然,故人之生气常不旺。

肝主生,其气为风,生气不旺,一旦外为六淫所感,或

内为七情所伤,势必郁怒而克伐脾土,风动而行其疏泄,因

而协肋脘腹作痛,下利、亡血、失精渚症作。风者,善行而

数变,及其变化乘除,千变不穷,则诸症丛生。所以百病之

起,十之八九因为生气不旺,肝气之郁。故前人谓:风为百

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

心包为相火,属手厥阴。肝木不郁,则心包从令而化

风,木静而风恬则不病。手厥阴为病,必因肝木抑郁,心包

不从风化,而自现其相火之本气所致。肝木郁而克土,则中

焦壅塞,阻遏水火交济之路;心包相火上炎,则弥漫于上,

而散在于外。水不能上承以济火,故手厥阴病在上、在外,

症见风热兼作;火不能下潜以温水,故手厥阴病在下在内,

症见寒湿俱盛。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胆以足少阳甲木而化气于相

火。平人相火蛰藏,以温癸水,水得此火温暖,所以内温而

外清。内温则肾脏温暖,肾温则藏,因而滑遗不作,外清则

胱膀清凉,行其藏令,因而闭癃不生。内温外清,所以水道

通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

道出焉”即是此意。

手之阳清而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三焦为

病,因其不升,相火泄露,陷于膀胱,实则膀胱热涩而闭癃,

虚则肾脏虚寒而遗溺。所以《灵枢•本输篇》云:“三焦者

……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足少阳胆

为病,因其不降,相火逆升,弥漫于上,而作胸胁胀闷疼

痛,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诸证。三焦相火之泄露,多因脾湿肝木郁陷,风动行其疏泄,冲动相火,因而相火不

秘,陷泄于膀胱;胆火之逆升,缘于肺胃不能降敛,胃土不

降,碍胆之降路,肺金不敛,收令不行,因而相火不能下潜

而上炎。

胆虽从相火化气,而本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甲木

横冲,则贼戊土;相火逆升,则刑肺金。手足阳明,其气本

燥,木火双刑,故见肺胃燥热诸证。但少阳之气,阳方长而

阴方消,其火虽旺而也易衰,所以病于相火之衰者,也非鲜

见。内伤惊悸之证,即因相火之衰所致。

心与小肠

脾土左旋,清阳全升于上,则为心与小肠。心小肠属

火,互为表里。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阳,小肠为丙

火,属手太阳。火之气热,共性亲上为阳;阳气清虚之极,

则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统领十二脏腑。

平人君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

肾水上承,以济君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上清下

温,阴平阳秘,神旺而精盈,所以健康无病。

心者,君主之官,不受邪侵,病则心包代其受邪。心包

为相火、因内外感伤而病上热者,多因相火升炎,燔灼宫

城,心液消亡所致,实非心君之病。心君为病,多因横暴之

疾,或病至危笃而累及心神所致。病机多属阳气虚败,下不

根水,上浮外越,宗气不固;或因阳虚不能行血,而致阴血

凝瘀不通,濒于阴阳离决。阳气虚败,则症见心悸不能自

持,油汗如珠,面色晄白,口鼻气冷,危笃欲脱。血瘀不

通,则真心作痛,痛剧欲死,唇青舌紫,真脏脉现,甚则死

于反掌之间。

前人谓: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心君为病,既因阳气虚败所致,所以预后不良,死者多而生者少。所以然者,火虚不能生土以镇水,因而水湿泛滥而灭火,火灭灰冷,生气全

无,焉能不死?!

心君为病,阳气欲绝,自身难顾,无力施恩于它脏,所

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

二官危。”

小肠以丙火而化气于寒水膀胱,为“受盛之官”,功能

“化物”,泌别清浊。平人小肠从寒水化气、所以内温而外

清。内温则肾阳充旺,气化蒸腾,因而小肠功能“化物”,

泌别清浊;外清则水腑清利,水道通调。小肠为病,则不从

寒水化气而现其本气。病于小肠丙火旺者,则热陷膀胱,致

使水腑郁热不清,而病溺下赤涩;病于小肠丙火虚者,则肾寒不能气化蒸腾,因而小肠受盛无权,清浊不分,同趋大肠,

而病泄泻。

肺与大肠

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浊阴半降于右,则为肺与大

肠。肺大肠属金,互为表里。金分庚辛,肺为辛金,属手太

阴,大肠为庚金,属手阳明。金之气凉而主收敛,所以肺金

清肃而恶燥热,为“相傅之官”而司卫气。

平人胃气顺降,相火蛰藏,肺气右降而金肃,收敛之政

行,所以不病。内外感伤,多致脾家湿旺而肝气郁滞。脾湿肝郁,则胆胃必逆。胆以甲木化气于相火,上逆则刑肺金。肺为华盖,其脏娇嫩,一被火刑,则失其清肃降敛之常,其气逆升,而病肺热。症见咳嗽上气,喘促痰鸣,黄稠难出,口燥咽干,重则热伤肺络而鼻衄,是为热痰。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令化气于湿土。若脾湿素盛,则肺家从令而化湿,脾湿胃逆,肺无降路,势必上逆而病肺寒。症见咳痰清稀,气短虚烦,咳逆倚息不得卧,是为寒饮。

脾为主令,肺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肺家为

病,多从湿化,因而病寒饮者多,面病热痰者少,内伤咳

嗽,多系寒饮为患。

大肠属手阳明,以燥金主令,故其气燥。因而大肠为

病,燥伤津液,不能濡润,症见便坚而尿利,甚则痞满燥实

俱见,承气证悉俱者有之。然人之阴气易长而阳气易消,故

病于大肠湿寒者亦属多见。证见大便溏薄,少腹冷痛,迂寒

则痛泄愈加。即使大便初干后溏,或老年性便秘,也系脾湿肝

郁,疏泄不利所致,非因大肠燥热所为。

肾与膀胱

胃土右转,浊阴全降于下,则为肾与膀胱。肾膀胱属

水,互为表里。水分壬癸,肾为癸水,属足少阴,膀胱为壬

水,属足太阳。水之气寒,其性闭藏而为阴,所以肾主藏

精,为“作强之官”,主水而生髓。平人水敛于外,火秘于

内,所以内温而外清。内温则精血温暖而秘藏,力能“作

强”而出技巧,滑遗不生,外清则膀胱清利,水道通调,癃

闭不作。

然肾之温,实赖君相二火下潜于肾以温暖方温。心肾同

属少阴,心为君火而肾为癸水。少阴君火虽为主令,但水能

灭火而火不能灭水,所以君火多虚而癸水多寒,肾寒者居多。

一旦内外感伤而病作,多系阳虚不能蛰藏,浮越于上,症见

心悸虚烦,健忘失眠,头目晕眩。或是夜热毛蒸。虚阳不蛰

而致肾寒,则症见腰膝冷痛,痠软无力,滑精遗溺,阳事不

用,神疲畏寒,少腹冷痛。

相火亢旺而致水亏,症见肾阴虚者也有之,但较之阳虚

肾寒者比较,则为少数。

膀胱属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所以其性喜凉而恶热。其

气清凉,则水腑清利。而水腑之清利,全赖君相二火秘藏于

肾脏。一旦因内外感伤而致相火相火泄露,陷于膀胱,实则

水腑热涩而闭癃,虚则水脏虚寒而遗溺。

相火泄露,必致肾寒,无论属实属虚,其本均属虚。水

腑闭癃,故当清利,但须适可而止,以免因过用寒凉,虚其

虚而重伤肾阳。

人之阳气,只宜内藏,不宜外泄。藏则内温而外清,泄

则外热而内寒。外热则溲尿不通,内寒则滑遗兼作。癸水温

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所以肾家为病多寒而

膀胱为病多热。
 
中医爱好者可以打印下来,
慢慢的理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