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将从根本上改变“病无所医”局面
新医改方案指出:在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视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比重过高,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因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主任蔡江南教授认为,新医改方案提出的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将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病无所医”的局面,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看病贵”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认为,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制度的底线,是新医改的重大突破。现阶段,我国正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将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重要目标
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进教授认为,所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居住地、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国家确定若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或低收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来实现。
根据新方案,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中国人民大学王虎峰教授认为,公共卫生是一种公共产品,没有办法完全靠市场机制来获得,这就要求政府提供支持。当然,有一部分可以由政府机构来提供,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实现。无论何种方式,均应由政府来埋单。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国家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早期控制和治疗,这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公共卫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