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8
- 帖子
- 20890
- 获得点赞
- 202
- 声望
- 68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如何去烟海中识别精华,个人以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践!古人能告诉我们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体会,而我们要消化吸收古人的体会,就只有实践,单凭理论研究、大脑思考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脉象越深,越能体会古人用比喻形容脉象特点的超群智慧!!
今天说的这个涩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们看看《脉经》对涩脉的描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看完这个描述,我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说实话,刚开始研究涩脉,看到这段话,我头都大啦,一直看不明白,直到现在,我对这段话也是存疑,我个人认为,《脉经》对涩脉的理解描述存在偏差!!我们再看看《诊家正眼》对涩脉的描述:“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诊家正眼》的描述,看似简单,其实是很经验的描述,除开作者和真正接触过涩脉的人,外人看到这段话,一定很迷糊,不流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还是不明白!!!我们接下来看看古人对涩脉最高明的描述,这段描述来自《脉诀》,《脉诀》指出“涩脉如轻刀刮竹”,对于涩脉的形象比喻,古人还有“如病蚕食叶”“如雨沾沙土”的比喻,但是不管‘如病蚕食叶’还是‘如雨沾沙’,都是我们用眼睛去看,对于指下感觉的描述,却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毫无疑问,这两种比喻也仅仅是纯经验之谈,外人很难明白!!只有‘如轻刀刮竹’,高明至极!!!高明在何处?首先你得自己去用刀刮吧,刮的是什么?刮的是竹子,不是树枝!!通过大家自己动手体会,就会有一个很形象的认识!!前不久,为区别刮竹子与刮树枝的区别,我带着我新买的削铅笔的小刀,找啦几个社区,终于发现一片小竹林,于是就在那里开始体会,将小刀轻轻的压在竹竿上,用大拇指推着刀背慢慢向下削,那种涩涩的感觉通过手指传到大脑,真的是妙不可言!!树枝与竹子区别在哪?树枝是有皮的,皮上面一般都不光滑,且刀一下去,就切到皮里,再向下刮就是削树皮啦,一点涩涩的感觉都没有!!!竹子表面光滑,又没有皮,一削就是削竹子,那种感觉大家自己去体会吧,我说的再好也是白搭!!真佩服《脉诀》的作者崔嘉彦,他确实对中医脉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涩脉指下明了,应用于临床还得掌握涩脉主病特点,不少古书对涩脉的描述都停留在血虚或血瘀的层面,并进一步以涩脉的有力与无力来区分虚实情况,从我目前的临床体会来看,涩脉不仅仅停留在血的层面,前不久,一个宫颈炎并带下异常的患者来就诊,一摸脉,右尺下明显的涩脉,后来用完带汤治疗,7剂后复查,再摸脉,涩脉消失!!可见涩脉与湿邪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时间重温《伤寒论》,发现对涩脉的描述也很多,除‘发汗畅不畅看脉涩不涩’外,风湿中表的桂枝附子汤证也提及涩脉,可见外邪作用于机体,也会导致脉涩!!!因而,个人认为,涩脉反应的是整个机体的血津液分泌物等条畅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目前的观察与体会,希望有更多的中医同道一起来研究探讨!!
前不久与岳凤先前辈一起聊天,听老前辈谈及目前中医工作者缺乏科学研究意识,性情浮躁,不能一门心思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内扎扎实实的开展深入研究的问题,深有感悟,老前辈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先驱,一辈子围绕中药研究默默耕耘五十余年,至今仍在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研究,这种执着的精神,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态度,能不让我们感动吗?
今天说的这个涩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们看看《脉经》对涩脉的描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看完这个描述,我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说实话,刚开始研究涩脉,看到这段话,我头都大啦,一直看不明白,直到现在,我对这段话也是存疑,我个人认为,《脉经》对涩脉的理解描述存在偏差!!我们再看看《诊家正眼》对涩脉的描述:“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诊家正眼》的描述,看似简单,其实是很经验的描述,除开作者和真正接触过涩脉的人,外人看到这段话,一定很迷糊,不流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还是不明白!!!我们接下来看看古人对涩脉最高明的描述,这段描述来自《脉诀》,《脉诀》指出“涩脉如轻刀刮竹”,对于涩脉的形象比喻,古人还有“如病蚕食叶”“如雨沾沙土”的比喻,但是不管‘如病蚕食叶’还是‘如雨沾沙’,都是我们用眼睛去看,对于指下感觉的描述,却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毫无疑问,这两种比喻也仅仅是纯经验之谈,外人很难明白!!只有‘如轻刀刮竹’,高明至极!!!高明在何处?首先你得自己去用刀刮吧,刮的是什么?刮的是竹子,不是树枝!!通过大家自己动手体会,就会有一个很形象的认识!!前不久,为区别刮竹子与刮树枝的区别,我带着我新买的削铅笔的小刀,找啦几个社区,终于发现一片小竹林,于是就在那里开始体会,将小刀轻轻的压在竹竿上,用大拇指推着刀背慢慢向下削,那种涩涩的感觉通过手指传到大脑,真的是妙不可言!!树枝与竹子区别在哪?树枝是有皮的,皮上面一般都不光滑,且刀一下去,就切到皮里,再向下刮就是削树皮啦,一点涩涩的感觉都没有!!!竹子表面光滑,又没有皮,一削就是削竹子,那种感觉大家自己去体会吧,我说的再好也是白搭!!真佩服《脉诀》的作者崔嘉彦,他确实对中医脉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涩脉指下明了,应用于临床还得掌握涩脉主病特点,不少古书对涩脉的描述都停留在血虚或血瘀的层面,并进一步以涩脉的有力与无力来区分虚实情况,从我目前的临床体会来看,涩脉不仅仅停留在血的层面,前不久,一个宫颈炎并带下异常的患者来就诊,一摸脉,右尺下明显的涩脉,后来用完带汤治疗,7剂后复查,再摸脉,涩脉消失!!可见涩脉与湿邪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时间重温《伤寒论》,发现对涩脉的描述也很多,除‘发汗畅不畅看脉涩不涩’外,风湿中表的桂枝附子汤证也提及涩脉,可见外邪作用于机体,也会导致脉涩!!!因而,个人认为,涩脉反应的是整个机体的血津液分泌物等条畅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目前的观察与体会,希望有更多的中医同道一起来研究探讨!!
前不久与岳凤先前辈一起聊天,听老前辈谈及目前中医工作者缺乏科学研究意识,性情浮躁,不能一门心思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内扎扎实实的开展深入研究的问题,深有感悟,老前辈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先驱,一辈子围绕中药研究默默耕耘五十余年,至今仍在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研究,这种执着的精神,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态度,能不让我们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