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经意存疑

自由天空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2/26
帖子
789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年龄
54
六节脏象论言,肺者,气之本,魂之处。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而九针十二原则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以此两者所言之不同,肺应当是太阴脏还是少阴脏呢?
按夫子的言论,肺应当为少阴脏;五脏为阴,六气为阳;五行循夫妻之道而治。五脏之气,受气于其所生者,传于其所胜,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肺受气于肾,为心气之所传。其气为少阴,故肺当受少阴之气。气之所统,少阴火制肺金,行夫妻之道,妻者成礼而以夫为名,故肺当为少阴脏。
依夫子的道理,虽同于本输;然以肺为五脏之至高,升极则降,为太阴之气轩习而成,让人觉得也有道理,按六节脏象论的推理,五脏形成而守极,为变化也,心主生,肺主气,肾主封藏,肝主罢极。合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脾居中,后天之本,故而别于四极,所以,心为太阳,肝为少阳,木出于地下,火极于天,故而心为太阳,肝为少阳也。肺肾者,肺高而肾下,故肺受太阴,肾受少阴。这样讲也有道理。然而夫子的物异论却这样讲,人之本初同于物,于兽而同类,故庄子有人源于马之说。而人为兽时则五脏已生,五行已定;以兽之四足,背高而首低,故肾高而肺低。故肾受太阴之气,而肺受少阴之气。而这前后两种说法都有其说,实际肺应为太阴,还是肾应为太阴;这两种说法那个正确呢?这也关系到肺与肾阴阳的辩证。所以把这个疑点发到网上,和大家共同探讨。
 
俺没太看明白楼主的意思, 这个有点转。
不过俺觉得这两种说法各有所指,本身说的就不是一回事。

另外所谓的太阴少阴,我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出处。 本人古人不好,但是我相信,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具体出处、意义解释明白的人也不会多。

好像记得有一本书里说太是初的意思。

象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能明白肺将肝升就可以了。 其他我不想琢磨,中医有些东西琢磨起来太累。不如看看小姑娘。
 
1 经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2 注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注云:“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

王冰次注云:“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太阴不收] 《内经》太少阴阳配四藏,见于《素问》的,有《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见于《灵枢》的,有《九针十二原》、《阴阳系日月》等篇。《素问》都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灵枢》则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

考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

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

四时阴阳分太少,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阴阳,后者以藏府分阴阳。《素问》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显然是抄录者概念不清,因而以误传误之故。《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是对《内经》太少阴阳的最好说明。”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太阴不收、少阴不藏] 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系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晚清医家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颐按:此节太阴与少阴互讹。盖以一年之四时分配阴阳太少,即《易学》之两仪生四象。

春令由阴而出于阳,阳气未盛,故曰少阳,亦曰阴中之少阳;至夏而阳气大盛,则曰太阳,亦曰阳中之太阳;秋令则由阳而入于阴,阴气未盛,故曰少阴,亦曰阳中之少阴;至冬而阴气大盛,则曰太阴,亦曰阴中之太阴。此与十二经络之阴阳太少,各自一义,两不相蒙者。乃浅者读之,只知肺旺于秋,肾旺于冬,遂谓肺是太阴,肾是少阴,而妄改之。其亦知上文春之何以为少阳,夏之何以为太阳乎?合四时而统观之,则妄人篡改之迹,亦已显而可据。
《六节藏象论》篇:‘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太、少二字亦互讹,亦是浅人妄改。宋《校正》据《甲乙经》、《太素》及全元起本已明辨之。而于此《四气调神》篇则无校语,未免疏漏。
又《六节藏象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宋《校正》亦据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谓当作‘阴中之少阳’。而王启玄注,与此数节,无一不随文敷衍,陋矣!(《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等四句不误,可证。)”
 
但目前亦有未同上说者,如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古人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四季阴阳消长随时令而变异,并用少阳代表春令的阳气,太阳代表夏令的阳气,太阴代表秋令的阴气,少阴代表冬令的阴气,用以说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也有人把四时阴阳,分别同脏腑经络对应地联系起来,将少阳、太阳、太阴、少阴,直接解释为相应的经络脏腑,如《太素》卷二顺养注:‘少阳,足少阳胆府脉……。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显然有误,并举杨上善《太素》来说明,非是。
 
书不校勘,莫若不读。对于经文中“太阴、少阴”之互误,《素问补识》分析讲解透彻,非常到位;张山雷云“即《易学》之两仪生四象”。
 
书不校勘,莫若不读。对于经文中“太阴、少阴”之互误,《素问补识》分析讲解透彻,非常到位;张山雷云“即

多谢指点,受益匪浅。太少应气,肺肾应形,高下而相招,收藏而机化,高师指点,不解而解。
 
《四气调神大论》“太阴、少阴”互误

1 经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注云:“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
王冰次注云:“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

历代注家对经文中“太阴、少阴”的解释,多尊杨、王之注而释,认为“太阴指肺(经)、少阴指肾(经)”,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2 汇释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逆此秋气,则肺属手太阴经者也,太阴不能收,而肺气枯焦胀满……逆此冬气,则肾属足少阴经者也,少阴不能藏,而肾气已独沉。”
吴昆《素问吴注》云:“太阴失其养收之令,则肺气不清而病焦满,肺胀是也……少阴失其养藏之令,则肾气独沉,令人膝胻重是也。”
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六》注云:“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之。’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之。’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则肺热叶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太阴主秋收之气,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则肺气焦满。少阴主冬藏之气,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

以上注家主要是随文释义,并未发现有任何问题。发现这二句话有问题的如日本•丹波元简先生及清代以后等注家。

如丹波元简《素问识》明确指出:“[太阴不收、少阴不藏] 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系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晚清医家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颐按:此节太阴与少阴互讹。盖以一年之四时分配阴阳太少,即《易学》之两仪生四象。春令由阴而出于阳,阳气未盛,故曰少阳,亦曰阴中之少阳;至夏而阳气大盛,则曰太阳,亦曰阳中之太阳;秋令则由阳而入于阴,阴气未盛,故曰少阴,亦曰阳中之少阴;至冬而阴气大盛,则曰太阴,亦曰阴中之太阴。此与十二经络之阴阳太少,各自一义,两不相蒙者。乃浅者读之,只知肺旺于秋,肾旺于冬,遂谓肺是太阴,肾是少阴,而妄改之。其亦知上文春之何以为少阳,夏之何以为太阳乎?合四时而统观之,则妄人篡改之迹,亦已显而可据。《六节藏象论》篇:‘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太、少二字亦互讹,亦是浅人妄改。宋《校正》据《甲乙经》、《太素》及全元起本已明辨之。而于此《四气调神》篇则无校语,未免疏漏。又《六节藏象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宋《校正》亦据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谓当作‘阴中之少阳’。而王启玄注,与此数节,无一不随文敷衍,陋矣!(《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等四句不误,可证。)”

《素问补识》云:“[太阴不收] 《内经》太少阴阳配四藏,见于《素问》的,有《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见于《灵枢》的,有《九针十二原》、《阴阳系日月》等篇。《素问》都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灵枢》则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考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四时阴阳分太少,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阴阳,后者以藏府分阴阳。《素问》以肺为太阴,肾为少阴,显然是抄录者概念不清,因而以误传误之故。《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是对《内经》太少阴阳的最好说明。”

但目前亦有未同上说者,如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古人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四季阴阳消长随时令而变异,并用少阳代表春令的阳气,太阳代表夏令的阳气,太阴代表秋令的阴气,少阴代表冬令的阴气,用以说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也有人把四时阴阳,分别同脏腑经络对应地联系起来,将少阳、太阳、太阴、少阴,直接解释为相应的经络脏腑,如《太素》卷二顺养注:‘少阳,足少阳胆府脉……。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显然有误,并举杨上善《太素》来说明,非是。

3小识

书不校勘,莫若不读。对于经文中“太阴、少阴”之互误,《素问补识》分析讲解透彻,非常到位;张山雷云“即《易学》之两仪生四象”。

今从《易》之太极、四象来阐释“太阳、少阴、少阳、太阴”的演变规律。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气,是生阴(--阴爻)阳(—阳爻)为两仪,在阴阳卦爻之上各自加上一阴一阳,就成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就形成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太阳又称老阳(正阳),太阴又称老阴(正阴)。为什么阳有老、少之分,阴亦有老、少之分呢?这是因为《周易》筮法以四营象四时。

七、八在四营中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宜变之爻。七与八两个数字不变的七为奇数,以象春天的阳气逐渐壮大,为阳数;八为偶数,象秋天的阴气逐渐壮大,为阴数。这种壮大的情况有点象现代哲学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七为少阳,表示春天虽然阳气逐日增长,但未达到引起质变的界限;换言之,季节虽然已由春趋夏,离开变秋还有一段距离,故名少阳。少者,继续在阳气的范围内可以增长之意,阴阳之质不变,少阴的八也是如此。八为阴气增之象,季节由秋趣冬,但离开变春还有一段距离,故称少阴。
九与六,代表夏与冬。九为夏,根据“夏至一阴生”的规律,阳气到夏至而极,夏接变为秋,则阳变为阴;同样理由,六为冬,根据“冬至一阳生”的规律,阴气到冬至而极,冬接变为春。故九、六为老阳、老阴。老者,气至极而变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二气互变,达到了质变的界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取喻,阴阳互变与质量之变,也有它们之间不尽相同之处。例如季节的变换为循环性的,而量质之变,则为变而创新,产生新的事物与变化。四象变化虽然也有这个含义,但不及唯物论辩证法揭露得深刻。

从上述可知,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故四季气候变化表现在植物的变化中,则长、壮、衰、变的循环次序也完全相同,所以四象之数虽七、八、九、六,但它并非凭空而生,自由它客观世界的依据。(郭杨《易经求正解》)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者等,与“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是一致的。
 
太陰、少陰,在《素問》中有兩個概念:
其一:六經中的所指。即太陰經、少陰經。
其二:四象中的所指。即太陰(亦作“老陰”)、少陰;太陽(亦作“老陽”)、少陽。這種四象在醫學中出現的不多,在道家丹道修行典籍中比比皆是。
 
太陰、少陰,在《素問》中有兩個概念:
其一:六經中的所指。即太陰經、少陰經。
其二:四象中的所指。即

看点,四象为形,六经为气。
 
这里的阴阳是指时令而言的,也就是以时令中阴的量而定,所以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所以后世医家多认为原文有错简,应该是肺为少阴,肾为太阴。
 
试分析:
六节脏象论言,肺者,气之本,魂之处。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此处是指六经。
而九针十二原则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此处是指太少。太、少言多少,两仪者,阴阳;四象者,再次,即阴中分太、少;阳中分太、少。阳中之少阴,五脏之中,肺本属阳脏,然而却是由阳转阴的关键,对应下文阴中之少阳,肝也。肝是由阴入阳。肺是由阳入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