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2
- 帖子
- 391
- 获得点赞
- 19
- 声望
- 0
- 年龄
- 62
脏腑证治
一,心,小肠
(一) 心脏证候与治疗
1、[心气虚]
主证:心悸,气短,胸部满闷,自汗,面色晄白,舌质胖嫩,脉象细弱,或大而无力,或出现结代脉。症状不一定全有,但必有如下症状:气短,胸部,胀闷,自汗,心悸。
治疗;心气虚用补法,补心气。
方剂;保元汤,或四君子汤加味
① 元汤
组成:人参9g 黄芪12g 甘草6g(人参:一般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甘草:一般用炙甘草。此为东垣黄芪汤,保元汤再加肉桂与生姜)。
②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2g 茯苓9g 白术10g 甘草6g
四君子汤加味:可加远志12g 枣仁20g 五味子8g 柏子仁10g、桂枝5g
如出现结,代脉时可用炙甘草汤。
③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5g 阿胶,胡麻仁各8g 人参8g(党参20g) 生地20g 麦冬20g 桂枝6g 生姜8g 大枣3枚 白酒
有心动过缓(一息3~4次)时可以加附子5g
2•[心阳虚]又名心阳虚衰,心阳衰竭。较心气虚重。
症状:即心气虚的症状加重了,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大汗出,同时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或灰暗、青紫。甚至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神志昏迷,脉可能出现脉微欲绝,或出现数疾,散乱(快而不规)
治疗:急救回阳(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加味
组成,附子4g~15g 干姜4g~10g 炙甘草9g 加:人参12g,再加煅龙牡各15g~30g。本症病情危急时应配用灸法。穴位,百会、三里。灸到厥回脉复、汗止为度,必要时应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3.[心血虚]
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面色晄白、舌偏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补血安神
方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加味
①当归补血汤
组成:当归10g 黄芪30g
②四物汤加味;
组成:当归15g 川芎6g 白芍10g 生地20g。以上二方可加阿胶8g 紫河车10g 生龙牡各30g 柏子仁12g 杏仁12g
4.[心阴虚]
症状;同心血虚兼有低热,颧红,口干,盗汗、舌光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阴虚相对阳盛)滋阴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
组成:枣仁15g 柏子仁9g 远志9g 人参8g 茯苓10g 二冬各10g 生地12g 玄参12g 丹参10g 当归10g五味子5g 桔梗6g 朱砂2g(分二次冲服)
5.[心火亢盛](心阳偏亢、心火上炎)
主症:心悸,舌体肿胀或有溃疡,心烦脉数有力,可以兼见心移热于小肠
症状;小便短赤,尿道刺痛或血尿。
抬法:热者寒治,予与清热泻火。
方药,导赤散
组成:生地20g 木通10g 竹叶6g 甘草8g 可加黄连6g。
较重者用三黄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
严重者用栀子金花汤:三黄泻心汤加味。
加黄柏9g 山栀子10g,也可加金银花、花粉、知母各10g
6.[心阳不振,心血淤阻](金匮:胸痹)
胸痹的典型症状是:喘、咳,唾、短气、心痛彻背(心绞痛,心肌梗塞与本病类似。)
主症:心悸,阵发性胸痛(心前区胸骨后)短气或面色青紫,舌暗红或有青紫斑点(淤血轻者不一定有青紫,但见到青紫肯定有淤血),脉迟涩。
治法:通阳化淤法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组成:瓜蒌25g 薤白12g 白酒(黄酒)加桃仁9g 红花9g 桂枝8g 丹参20g,如痛甚可再加元胡9g 郁金9g
瓜娄薤白白酒汤加味,加失笑散(蒲黄9g 五灵10g)
如果淤血严重(面青舌有紫斑),瓜娄薤白白酒汤加血府逐淤汤。
血府逐淤汤: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6g 生地10g 枳壳9g 桔梗6g 北柴胡6g 牛膝8g 甘草5g 桃仁9g 红花8g
稍感气短胸痛(轻)
茯苓杏仁甘草汤(从肺治)
橘枳生姜汤(从胃治)
7、[伏阻心阳](水气凌心)
主症:心悸、胸脘满闷、短气、眩晕,恶心或呕吐,舌质偏淡苔白腻,脉弦。
治法;温化痰饮
① 苓分量桂术甘汤;茯苓12g 桂枝8g 白术9g 甘草5g。
如下肢浮神明显者加党参30g,附子5g。喘者加杏仁兼恶心、呕吐加小半夏汤(生姜、半夏各10g)。
②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桂枝5g 竹茹12g。
耳原性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再加泽泻10g,白菊花10g 生龙牡各15g。
8.[痰火扰心](实热症)
主症:心悸,喜笑无常,语不论次;甚至狂燥妄动等神志失常,舌红苫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疗,清火化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磁朱丸;白金丸(单用或合用)
组成:礞石滚痰丸:礞石30g 黄芩12g 大黄5g 沉香4g。
磁朱丸:磁石30g 朱砂2g。丸药的制法:压药为末用神曲打糊作丸。
白金丸 白矾2g 郁金10g,有时配甘麦大枣汤。此方是金匮方,原方适应症“妇人胀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方有缓急的作用。
(西医参断: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者。)
甘草大枣汤:甘草10g 浮小麦45g 大枣十枚以上
9.[痰闭心窍](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中医为中风。有昏迷的为中脏腑,没有昏迷的为中经络。)
中脏腑者又分闭证,脱证。
闭证(实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两手紧握,二便阻隔。预后好,醒后多有后遗症。
脱证:(虚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撒,开口,眼合,鼻声如鼾,二便失禁,汗出如油,此症状是真气外脱,予后不良。
这里所说的痰闭心窍是指中风闭证的急救,至于后遗症按内科中风治疗。
主证:突然晕倒,意识模糊,甚至不省人事,口禁,手握,喉有痰声(以上是阳闭、阴闭的共同症状)。
阳闭;除以上证状外还有面赤,气粗,脉弦滑数,舌苔黄腻。
阴闭:面白,唇青,四肢欠温,脉沉滑,苔白滑腻。
治法:豁痰开窍,开牙关用乌梅擦牙。
针刺:人中,承浆、颊车、合谷。
阳闭: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辛凉开窍,清醒后用温胆汤加味。
阴闭:用辛温开窍药:苏合香丸,醒后用导痰汤加味。
如果是脱症禁用安宫牛黄丸(促进死亡),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枳实10g 竹茹10g 名温胆汤。加味加菖蒲8g 郁金8g
导痰汤:是温胆汤去竹茹加南星。太热时加栀子。
(二)小肠证候与治疗(腑)
小肠与心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经脉互相联属。心的经脉走里属阴,小肠经脉走外属阳。
小肠实热,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小便赤涩或血尿,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同心火亢盛,用导赤散或三黄泻心汤。
小肠虚寒,证治同“脾阳虚”。
小肠气痛,证治同“寒滞肝脉”。
一,心,小肠
(一) 心脏证候与治疗
1、[心气虚]
主证:心悸,气短,胸部满闷,自汗,面色晄白,舌质胖嫩,脉象细弱,或大而无力,或出现结代脉。症状不一定全有,但必有如下症状:气短,胸部,胀闷,自汗,心悸。
治疗;心气虚用补法,补心气。
方剂;保元汤,或四君子汤加味
① 元汤
组成:人参9g 黄芪12g 甘草6g(人参:一般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甘草:一般用炙甘草。此为东垣黄芪汤,保元汤再加肉桂与生姜)。
②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2g 茯苓9g 白术10g 甘草6g
四君子汤加味:可加远志12g 枣仁20g 五味子8g 柏子仁10g、桂枝5g
如出现结,代脉时可用炙甘草汤。
③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5g 阿胶,胡麻仁各8g 人参8g(党参20g) 生地20g 麦冬20g 桂枝6g 生姜8g 大枣3枚 白酒
有心动过缓(一息3~4次)时可以加附子5g
2•[心阳虚]又名心阳虚衰,心阳衰竭。较心气虚重。
症状:即心气虚的症状加重了,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大汗出,同时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或灰暗、青紫。甚至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神志昏迷,脉可能出现脉微欲绝,或出现数疾,散乱(快而不规)
治疗:急救回阳(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加味
组成,附子4g~15g 干姜4g~10g 炙甘草9g 加:人参12g,再加煅龙牡各15g~30g。本症病情危急时应配用灸法。穴位,百会、三里。灸到厥回脉复、汗止为度,必要时应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3.[心血虚]
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健忘,面色晄白、舌偏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补血安神
方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加味
①当归补血汤
组成:当归10g 黄芪30g
②四物汤加味;
组成:当归15g 川芎6g 白芍10g 生地20g。以上二方可加阿胶8g 紫河车10g 生龙牡各30g 柏子仁12g 杏仁12g
4.[心阴虚]
症状;同心血虚兼有低热,颧红,口干,盗汗、舌光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阴虚相对阳盛)滋阴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
组成:枣仁15g 柏子仁9g 远志9g 人参8g 茯苓10g 二冬各10g 生地12g 玄参12g 丹参10g 当归10g五味子5g 桔梗6g 朱砂2g(分二次冲服)
5.[心火亢盛](心阳偏亢、心火上炎)
主症:心悸,舌体肿胀或有溃疡,心烦脉数有力,可以兼见心移热于小肠
症状;小便短赤,尿道刺痛或血尿。
抬法:热者寒治,予与清热泻火。
方药,导赤散
组成:生地20g 木通10g 竹叶6g 甘草8g 可加黄连6g。
较重者用三黄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
严重者用栀子金花汤:三黄泻心汤加味。
加黄柏9g 山栀子10g,也可加金银花、花粉、知母各10g
6.[心阳不振,心血淤阻](金匮:胸痹)
胸痹的典型症状是:喘、咳,唾、短气、心痛彻背(心绞痛,心肌梗塞与本病类似。)
主症:心悸,阵发性胸痛(心前区胸骨后)短气或面色青紫,舌暗红或有青紫斑点(淤血轻者不一定有青紫,但见到青紫肯定有淤血),脉迟涩。
治法:通阳化淤法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组成:瓜蒌25g 薤白12g 白酒(黄酒)加桃仁9g 红花9g 桂枝8g 丹参20g,如痛甚可再加元胡9g 郁金9g
瓜娄薤白白酒汤加味,加失笑散(蒲黄9g 五灵10g)
如果淤血严重(面青舌有紫斑),瓜娄薤白白酒汤加血府逐淤汤。
血府逐淤汤: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6g 生地10g 枳壳9g 桔梗6g 北柴胡6g 牛膝8g 甘草5g 桃仁9g 红花8g
稍感气短胸痛(轻)
茯苓杏仁甘草汤(从肺治)
橘枳生姜汤(从胃治)
7、[伏阻心阳](水气凌心)
主症:心悸、胸脘满闷、短气、眩晕,恶心或呕吐,舌质偏淡苔白腻,脉弦。
治法;温化痰饮
① 苓分量桂术甘汤;茯苓12g 桂枝8g 白术9g 甘草5g。
如下肢浮神明显者加党参30g,附子5g。喘者加杏仁兼恶心、呕吐加小半夏汤(生姜、半夏各10g)。
②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桂枝5g 竹茹12g。
耳原性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再加泽泻10g,白菊花10g 生龙牡各15g。
8.[痰火扰心](实热症)
主症:心悸,喜笑无常,语不论次;甚至狂燥妄动等神志失常,舌红苫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疗,清火化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磁朱丸;白金丸(单用或合用)
组成:礞石滚痰丸:礞石30g 黄芩12g 大黄5g 沉香4g。
磁朱丸:磁石30g 朱砂2g。丸药的制法:压药为末用神曲打糊作丸。
白金丸 白矾2g 郁金10g,有时配甘麦大枣汤。此方是金匮方,原方适应症“妇人胀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方有缓急的作用。
(西医参断: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者。)
甘草大枣汤:甘草10g 浮小麦45g 大枣十枚以上
9.[痰闭心窍](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中医为中风。有昏迷的为中脏腑,没有昏迷的为中经络。)
中脏腑者又分闭证,脱证。
闭证(实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两手紧握,二便阻隔。预后好,醒后多有后遗症。
脱证:(虚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撒,开口,眼合,鼻声如鼾,二便失禁,汗出如油,此症状是真气外脱,予后不良。
这里所说的痰闭心窍是指中风闭证的急救,至于后遗症按内科中风治疗。
主证:突然晕倒,意识模糊,甚至不省人事,口禁,手握,喉有痰声(以上是阳闭、阴闭的共同症状)。
阳闭;除以上证状外还有面赤,气粗,脉弦滑数,舌苔黄腻。
阴闭:面白,唇青,四肢欠温,脉沉滑,苔白滑腻。
治法:豁痰开窍,开牙关用乌梅擦牙。
针刺:人中,承浆、颊车、合谷。
阳闭: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辛凉开窍,清醒后用温胆汤加味。
阴闭:用辛温开窍药:苏合香丸,醒后用导痰汤加味。
如果是脱症禁用安宫牛黄丸(促进死亡),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味: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甘草5g 加枳实10g 竹茹10g 名温胆汤。加味加菖蒲8g 郁金8g
导痰汤:是温胆汤去竹茹加南星。太热时加栀子。
(二)小肠证候与治疗(腑)
小肠与心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经脉互相联属。心的经脉走里属阴,小肠经脉走外属阳。
小肠实热,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小便赤涩或血尿,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同心火亢盛,用导赤散或三黄泻心汤。
小肠虚寒,证治同“脾阳虚”。
小肠气痛,证治同“寒滞肝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