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艾叶不是万能药,使用须谨慎

吃饱了睡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5/03
帖子
1212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经常收到一些咨询有关艾叶功效和使用问题的信息,虽然以前有写过一篇《艾叶小议》短文,但似乎不能答复网友提的一些跟艾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问题。故再次整理艾叶功效的一篇短文,对艾叶的功效和使用谈点个人看法。

一、艾叶是什么?
艾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艾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生长路边、草地、荒野等,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艾叶在《诗经》中称为艾,《尔稚》名冰台,《别录》称医草,《埤雅》名灸草,《蕲艾传》为蕲艾,《补缺肘后方》为白艾,《医林纂要》称家艾,《本草求原》称甜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在147页对艾叶的描述为:“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产于我国中部各省。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者阴干,生用或炒炭用。若连枝割下,晒干捣绒,名艾绒,供作艾条。”
《本草图经》云:“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五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陈久方可用。”

二、艾叶的功效:
从南北朝以后,历代对艾叶的药用记载也越来越详细。陶弘景认为:“艾叶捣以灸百病(请注意使用方法,非内服,乃灸也。——司马咏春注),亦可止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谓:“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苦酒(苦酒,今之陈醋也。——司马咏春注)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名医别录》谓:“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也是灸以治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朱震亨云:“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云:“艾叶,温中、逐冷、除湿。”且“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
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把艾叶归属于止血类中药,认为艾叶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出血之症(如妇女崩漏下血,衄血,咯血等);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带下病等;本品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将艾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的作用。常用量3~10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叶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一些医家对艾叶的药性认为“生寒熟热”,如《名医别录》载:“艾,生寒熟热”。《唐本草》亦续其说。也有不少医家就此提出了质疑,如《本草纲目》李时珍以多年用艾经验纠正了此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杂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灸……”至于艾叶是否有毒,也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些资料认为无毒,如《名医别录》,也有认为有毒的,如《本草图经》认为: “近世亦有单服艾叶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的记载,很明确提出了艾叶有毒的说法。《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也认为艾叶“有小毒”。有关艾叶有毒性的记载,也见于其他资料。
现代研究认为:艾叶含有挥发油成分:2-甲基丁醇、顺3-乙烯醛、1-辛烯-3-醇、4-松油烯醇、桃金娘醇、紫苏醇、樟脑、龙脑、甲基丁香油酚、橄榄烯等等,除了挥发油,艾叶还含有黄酮类、萜类、桉叶烷类以及豆甾醇、油酸乙酯、苯亚甲基丁二酸等等成分。

三、艾叶的临床运用:
1、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以及暴泻久痢,可单味煎服,或与温中健脾之干姜、党参、白术等药同用。《卫生易简方》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2、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少腹冷痛及宫寒不孕,与香附、肉桂、当归等配伍。
3、冲任虚寒之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下血,与阿胶、炮姜等同用。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者,可与当归、续断、白术、桑寄生等药补肾温经,止血安胎。
4、中焦虚寒之吐血,配伍炮姜、侧柏叶。如果与凉血止血之鲜生地、鲜侧柏叶,可用于血热吐血及衄血。炒炭研末外掺,可治外伤出血。
5、临产寒甚,胎衣不下,或者老人脐腹冷痛,亦可炒热外熨。
6、艾叶制成艾条等,体表穴位烧灸,可治寒性痛证。常灸足三里,可以提高免疫力。
7、阴疽疮疡,湿疹癣癞。煎汤熏洗。
8、艾叶同苍术研粉制成盘香点燃,做空气消毒用,可预防感冒。
9、治疗神经性皮炎:艾绒捏成火柴头大小若干粒,皮损局部涂以大蒜汁,置艾柱于其上,每柱间距1.5cm,点燃让其烧尽,扫去艾灰,覆盖消毒敷料即可。每10d一次,至皮损正常后停止,一般灸1~3次即收到明显效果。收治120例,近期痊愈率达89%。
10、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艾叶90克,雄黄、花椒各6克,防风30克,加水2000ml,煮沸15分钟,乘热熏洗,每天一剂,治疗老年性瘙痒50例,35例痊愈(瘙痒消失,一年内未复发),显效8例,进步4例,无效3例(六剂无效)。
11、治疗新生儿痱子、脓疱疮:艾叶加水1000ml。煮沸10分钟,水温适宜清洗皮肤,每天一剂,用于患有痱子的新生儿76例,脓疱疮21例,结果全部治愈,一般用药3天后临床症状消失。
12、寒湿腿疼:艾叶4两,川椒一钱(3.125克),透骨草1两,煎汤熏洗。《疡医大全》。
13、治疗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2两,醋一升,沙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次。《御药院方》。
14、治绣球风(阴囊湿疹-司马咏春注):艾叶、吴茱萸、蛇床子各一两,煎水,入芒硝5钱,先熏后洗。《疡医大全》。
15、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16、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次。《单方验方新医疗选编》
17、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18、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19、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20、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21、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22、治妇人崩中,连日不上:熟艾和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23、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4、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朮、苍朮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25、治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三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26、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匀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27、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28、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四、艾叶的使用禁忌:
1、本草纲目:“……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即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
2、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3、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本经逢原》
4、近世亦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本草图经》
5、“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开以疏经络之壅,然温升之性,必与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叶、荷叶、生地之清肃下降者为主,而以佐以艾叶之辛温,欲其同气相求,易于桴应,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则以里寒泄泻而言,辛温升举,固其所宜。下部疮,则湿热生虫之恙,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是其专职。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貌岸然,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虚赢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亦有溃疡气血两虚,阳和不运,则新肌不长,艾能温煦以和脉络,而肌肉易长,若热多烁液者,非其治也。” 《本草正义》
6、服用艾叶煮的水剂500毫升左右中毒致死。《中华内科杂志》艾中毒,王炳森,1955。
7、艾叶中的挥发油,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热潮红,口服对胃肠可产生刺激性,吸收后经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代谢谢障碍,发生中毒性黄疸型肝炎。对中枢神经系统最显著的作用,是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惊厥。由于神经反射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使子宫充血、出血等。一般在一次服用艾叶20~30克,即可引起中毒。《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丁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94
8、阴虚血热慎用。内服过多可产生咽喉干燥,恶心呕吐,并头疼耳鸣,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孕妇服用不当,可导致子宫出血及流产。《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宋立人 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艾叶522页。
 
五、相关问题的个人看法:

1、艾叶可以泡脚吗?
艾叶是否可以泡脚,回答是肯定可以的!但有前提因素,就是什么原因适合泡脚,什么不原因不适合泡脚。个人观点认为:⑴在艾叶的功效作用和临床使用经验中,有谈到艾叶可以治疗“湿疹癣癞”。足部有湿疹、足癣的话,是可以煎汤熏洗的,一般以复方效果更佳,如加入黄柏、苦参、白藓皮等等。使用期间最长一周,艾叶每次用量不超过10克。⑵不适合使用艾叶泡脚:如果脚部没有湿疹,也没有脚癣,却使用艾叶泡脚,就得先明白自己使用艾叶泡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艾叶毕竟是药物,阴虚阳亢、实热等体质肯定不能用艾叶泡脚。

2、艾叶泡脚可以祛虚火吗?
有网友说,某资料说艾叶泡脚,能祛虚火引起的牙龈炎、牙周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个人观点:虚火,是相对实火(热)而言的一个中医临床术语,实热(火)是阳有余,虚火(热)是阴不足,这是阴阳辩证的一个纲领。虚火有哪些症状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3—1997第5.3.2虚火条目的解释是:阴液亏虚,虚火亢旺,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者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选用与温热(阳)相对的具有寒凉(阴)功效的养阴滋阴药为主。对于一些虚火上炎之证候,也会在滋阴为前提的情况下,略加少许的温热佐助药以引火归元,如肉桂、吴茱萸等。
艾叶的药性是温热的(生温熟热),虚火已经是阴不足,再加上艾叶的温热之性,这不火上浇油吗?哪能祛虚火?如果有滋阴药物配伍为前提的情况下,略加少许艾叶,则可以考虑。
前面说的是假设身体有虚火,有滋阴药物配伍的情况下,可以略佐助少许艾叶,也不是单独可以使用艾叶泡脚。但是,在临床上,牙龈炎、牙周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并不是虚火所致,更多的是胃热炽盛、肝胆湿热、风热感冒、风热犯肺等不是虚证而是实证时,使用艾叶则可能有助纣为虐的后果。中医师可以根据四诊鉴别出是虚热(火)或者是实火(热)所导致的,但非中医专业者要鉴别,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所以,使用艾叶来治疗所谓的“虚火”,有点走钢丝的味道。至于一些资料说“……你等什么时候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了就继续……如果又上火了,仍然用艾叶水泡脚……” 则是把艾叶当成寒凉滋阴功能的消防员了,艾叶有温热的药性,能祛寒,倒是真话。艾叶能滋阴祛虚火,估计是春晚小品看多了,尽忽悠来的。

3、妇科出血用艾叶:
一些朋友问:阴道出血淋漓不净,艾叶有止血的作用,为什么吃了没有效果?
个人观点:非月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淋漓不净者,中医属于“崩漏”范畴。确实有使用艾叶配伍的胶艾汤进行治疗,须注意的是胶艾汤不是仅仅艾叶一种中药,而是由具有养血和血功效的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上养阴止血的阿胶,以及调和诸药的甘草配合而成。胶艾汤配伍有二个特点,一是标本兼顾,以“养”为“塞”,用阿胶、艾叶止血以治标,四物汤调肝养血以治本,全方以养血固冲为主要手段,而达到的目的;二是补中寓温,寓活于养,于养血止血之中配性温暖宫的艾叶,使补中寓温,当归、川芎行血活血,寓活于养。
但崩漏一证,岂止是一个“养血固冲”就能达到“止血固崩”的目的,须知崩漏病因可因热、因瘀、因虚。如《素问》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则说明崩缘于阴虚血热;《金匮要略》云:“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说明虚寒可引起崩漏;《丹溪心法》说:“妇人崩中,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说明脏腑虚弱、冲任受损可以导致崩漏;《景岳全书.妇人规》则认为:“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情志因素可以导致崩漏;而《妇科玉尺》更直接地说:“或瘀积久而血崩”。可见崩漏一证不但在出血的病因病机上复杂,在治疗上也根据出血的情况采用塞流、澄源、复旧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治疗。
综上所述,凡是有非月经期而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最佳时机。盲目使用艾叶不是明智之举。

4、艾叶祛湿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一切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如空气流动则为风,气温下降则为寒,气温升高则为暑(热),湿度增加则为湿,湿度低于正常值则为燥。人类活在自然界中,对各种气候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六气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在气候剧烈变化反常时,或者人体的抵抗力不足以适应自然变化时,六气就会侵犯人体而发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成了致病因素的“六淫”邪气。
成为六淫邪气之一的湿,有哪些特点呢?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趋下,重,有沉重的意思,所以湿致病,可以导致清阳不升而出现头重如裹,肢体沉重。浊,秽浊的意思,指湿容易出现各种秽浊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如大肠湿热、皮肤湿疹、小便浑浊、妇女白带等等;3、湿性粘滞,所以缠绵难愈,如风湿、湿疹、湿温。
如果确定为风湿,可用艾叶加苍术、防风等内服或者泡脚;如果是寒湿,可加桂枝;如果是湿疹,则加黄柏、苦参等局部熏洗,不适合内服;如果是湿热,则外用和内服都不适合;如果是湿温,则绝对禁止使用。
另外,中医是动态观察疾病,根据疾病的转变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当情况出现转变时,是否适合使用艾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此处的“毒”不是狭义毒药的毒,而是指其有偏性。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因此,在未确定身体的寒热虚实体质和疾病的属性时,还是不要人云亦云,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贸然使用艾叶为好。
 
每种食物都不是万能滴~~~~
 
五、相关问题的个人看法:

1、艾叶可以泡脚吗?
艾叶是否可以泡脚,回答是肯定可以的!但有前提因素,就是什么原因适合泡脚,什么不原因不适合泡脚。个人观点认为:⑴在艾叶的功效作用和临床使用经验中,有谈到艾叶可以治疗“湿疹癣癞”。足部有湿疹、足癣的话,是可以煎汤熏洗的,一般以复方效果更佳,如加入黄柏、苦参、白藓皮等等。使用期间最长一周,艾叶每次用量不超过10克。⑵不适合使用艾叶泡脚:如果脚部没有湿疹,也没有脚癣,却使用艾叶泡脚,就得先明白自己使用艾叶泡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艾叶毕竟是药物,阴虚阳亢、实热等体质肯定不能用艾叶泡脚。

2、艾叶泡脚可以祛虚火吗?
有网友说,某资料说艾叶泡脚,能祛虚火引起的牙龈炎、牙周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个人观点:虚火,是相对实火(热)而言的一个中医临床术语,实热(火)是阳有余,虚火(热)是阴不足,这是阴阳辩证的一个纲领。虚火有哪些症状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3—1997第5.3.2虚火条目的解释是:阴液亏虚,虚火亢旺,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者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选用与温热(阳)相对的具有寒凉(阴)功效的养阴滋阴药为主。对于一些虚火上炎之证候,也会在滋阴为前提的情况下,略加少许的温热佐助药以引火归元,如肉桂、吴茱萸等。
艾叶的药性是温热的(生温熟热),虚火已经是阴不足,再加上艾叶的温热之性,这不火上浇油吗?哪能祛虚火?如果有滋阴药物配伍为前提的情况下,略加少许艾叶,则可以考虑。
前面说的是假设身体有虚火,有滋阴药物配伍的情况下,可以略佐助少许艾叶,也不是单独可以使用艾叶泡脚。但是,在临床上,牙龈炎、牙周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并不是虚火所致,更多的是胃热炽盛、肝胆湿热、风热感冒、风热犯肺等不是虚证而是实证时,使用艾叶则可能有助纣为虐的后果。中医师可以根据四诊鉴别出是虚热(火)或者是实火(热)所导致的,但非中医专业者要鉴别,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所以,使用艾叶来治疗所谓的“虚火”,有点走钢丝的味道。至于一些资料说“……你等什么时候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了就继续……如果又上火了,仍然用艾叶水泡脚……” 则是把艾叶当成寒凉滋阴功能的消防员了,艾叶有温热的药性,能祛寒,倒是真话。艾叶能滋阴祛虚火,估计是春晚小品看多了,尽忽悠来的。

3、妇科出血用艾叶:
一些朋友问:阴道出血淋漓不净,艾叶有止血的作用,为什么吃了没有效果?
个人观点:非月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淋漓不净者,中医属于“崩漏”范畴。确实有使用艾叶配伍的胶艾汤进行治疗,须注意的是胶艾汤不是仅仅艾叶一种中药,而是由具有养血和血功效的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上养阴止血的阿胶,以及调和诸药的甘草配合而成。胶艾汤配伍有二个特点,一是标本兼顾,以“养”为“塞”,用阿胶、艾叶止血以治标,四物汤调肝养血以治本,全方以养血固冲为主要手段,而达到的目的;二是补中寓温,寓活于养,于养血止血之中配性温暖宫的艾叶,使补中寓温,当归、川芎行血活血,寓活于养。
但崩漏一证,岂止是一个“养血固冲”就能达到“止血固崩”的目的,须知崩漏病因可因热、因瘀、因虚。如《素问》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则说明崩缘于阴虚血热;《金匮要略》云:“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说明虚寒可引起崩漏;《丹溪心法》说:“妇人崩中,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说明脏腑虚弱、冲任受损可以导致崩漏;《景岳全书.妇人规》则认为:“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情志因素可以导致崩漏;而《妇科玉尺》更直接地说:“或瘀积久而血崩”。可见崩漏一证不但在出血的病因病机上复杂,在治疗上也根据出血的情况采用塞流、澄源、复旧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治疗。
综上所述,凡是有非月经期而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最佳时机。盲目使用艾叶不是明智之举。

4、艾叶祛湿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一切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如空气流动则为风,气温下降则为寒,气温升高则为暑(热),湿度增加则为湿,湿度低于正常值则为燥。人类活在自然界中,对各种气候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六气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在气候剧烈变化反常时,或者人体的抵抗力不足以适应自然变化时,六气就会侵犯人体而发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成了致病因素的“六淫”邪气。
成为六淫邪气之一的湿,有哪些特点呢?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趋下,重,有沉重的意思,所以湿致病,可以导致清阳不升而出现头重如裹,肢体沉重。浊,秽浊的意思,指湿容易出现各种秽浊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如大肠湿热、皮肤湿疹、小便浑浊、妇女白带等等;3、湿性粘滞,所以缠绵难愈,如风湿、湿疹、湿温。
如果确定为风湿,可用艾叶加苍术、防风等内服或者泡脚;如果是寒湿,可加桂枝;如果是湿疹,则加黄柏、苦参等局部熏洗,不适合内服;如果是湿热,则外用和内服都不适合;如果是湿温,则绝对禁止使用。
另外,中医是动态观察疾病,根据疾病的转变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当情况出现转变时,是否适合使用艾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此处的“毒”不是狭义毒药的毒,而是指其有偏性。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因此,在未确定身体的寒热虚实体质和疾病的属性时,还是不要人云亦云,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贸然使用艾叶为好。
总结的到位。值得仔细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