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吾师何氏妇科传人何嘉琳主任医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多年随师临证,收益匪浅,兹就其经验介绍如下。
1关于病因病机
吾师认为,本病多因人流过频或宫腔手术及妇检等医源性创伤,亦有经期、产后房事不忌及孕激素不足等原因导致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内膜层以外的部位,并在卵巢内分泌影响下,呈周期性改变,因而引起其所在部位的一系列病变。女性正常月经是肾气、天癸、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产物,是胞宫藏泄生理功能的表现。胞宫平时藏而不泄,月经期泄而不藏,将经血排出体外,则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均正常。如由于上述病因,可导致冲任损伤及胞宫的藏泄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不循常道,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排出机体而逆行,蓄积盆腔而成瘀血,血瘀日久又可成癓瘕。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癓瘕”范畴。血瘀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可导致多种临床症状的发生。因瘀血凝结下焦,肾气郁阻不畅,阳气无以温煦,以致肾气亏损。如肾亏精少,则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足,气血易停滞而瘀阻,瘀阻使血不归经,出现月经不调,瘀阻使精、卵不能结合而不孕。因此,肾亏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2辨证论治
吾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肾亏血瘀,治疗宜补肾利湿、破瘀消癓。经前用补肾温通气血法,药用鹿角片、当归、川芎、香附、郁金、三棱、莪术等;经期用温经化瘀止痛法,药用当归、川芎、细辛、血竭、益母草、失笑散、姜黄、延胡索、乌药等;平时用补肾利湿、破瘀消癓法,药用鹿角片、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当归、川芎、三棱、莪术、猫爪草、半枝莲、红藤、蒲公英等。在抓住“血瘀”本质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主要有下列5证型。
2.1气滞血瘀型
平素抑郁或经期情志不畅,致肝气怫郁,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证见经前经行小腹剧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下则痛减,伴经前乳胀,舌紫黯瘀点,脉沉弦或涩。治宜理气消癞。代表方血竭化癓汤,药用血竭、姜黄、当归、川芎、柴胡、三棱、莪术、制香附、桃仁、红花等。
2.2寒凝血瘀型
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致阴寒内生,或经行、产时受寒淋雨,或贪食生冷,居处潮湿,寒湿之邪内侵,损伤机体阳气,致冲任虚寒或寒邪客于胞中,证见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得热稍缓,经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细。治宜温经化瘀。代表方为少腹逐瘀汤,药用小茴香、高良姜、肉桂、附子、当归、川芎、红花、桃仁、香附、五灵脂等。
2.3热郁瘀阻型
患者素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阻冲任,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癓瘕。证见月经先期量多,腹痛剧烈,色红有块,块下痛不减,伴经期延长,口干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化瘀。代表方为大黄牡丹皮汤,药用大黄、牡丹皮、血竭、桃仁、赤芍、炒白芍、红藤、败酱草、焦山楂、三棱、莪术、马齿苋、贯众、失笑散等。为缩短病程,可采用内外综合治疗,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浓煎100 mL保留灌肠,使药物有效吸收。
2.4气虚血瘀型
患者平素脾气虚弱或原有气滞血瘀之实证,病久耗伤人体正气,转为气虚血瘀之证。证见经前经后小腹坠痛,肛门胀痛,便意增加,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有血块,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气短懒言,舌淡胖,脉细弱缓。治宜益气化瘀。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血竭、三七、炮姜、焦楂炭、白术、补骨脂、赤芍、炒白芍、当归炭、茜根炭、乌贼骨等。
2.5肾虚血瘀型
患者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不节,生育过多伤及肾气,导致冲任损伤,胞脉失养,血行迟滞,瘀血凝结下焦,肾气郁阻不畅,-肾虚夹瘀,结而成癓。证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或经后小腹痛,腰骶坠痛,月经量时多时少,不孕,舌淡胖紫黯,苔薄,脉弦细。治宜补肾化瘀。常用中药周期疗法配合活血消癓、软坚通络方,药用鹿角片、穿山甲、淫羊藿、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川芎、香附、三棱、莪术等。
临床上也可见痰瘀互阻、湿热瘀结型,临证尚需审辨。此外,还应遵循“三因治宜”的原则,即因人、因时、因地等因素的不同,达到治疗的个体化,有利于提高疗效。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2002年5月9日初诊。患者结婚7年未避孕不孕,婚前曾人流1次。2000年3月,行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2002年1月,因经期腹痛再发,逐月加剧,经B超检查,右附件区有3.5 cmX4.3 cm×4.8 cm液性包块,提示“右卵巢囊肿”。末次月经2002年5月1日,经期第2天腹痛剧烈,月经量多,色紫黯,夹杂大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伴腰骶酸痛、肛坠,舌紫黯,苔薄,脉弦细。辨证:肾虚夹瘀,气血凝滞,瘀积成癓,不通则痛。治以补肾祛瘀、通络止痛。处方:鹿角片10 g,穿山甲10 g,红藤30 g,败酱草30 g,三棱10 g,莪术lO g,淫羊藿15&菟丝子30 g,当归12 g,川芎10 g,半枝莲30 g,猫爪草15 g。经期量多时加血竭3 g、茜草lO g、乌贼骨12 g、马齿苋20 g、山楂炭30 g。腹痛剧烈加制乳香5g、制没药5 g、乌药6 g、小茴香5 g。服药半年后,痛经缓解。2002年12月16日,B超提示“宫内早孕”。
吾师何氏妇科传人何嘉琳主任医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多年随师临证,收益匪浅,兹就其经验介绍如下。
1关于病因病机
吾师认为,本病多因人流过频或宫腔手术及妇检等医源性创伤,亦有经期、产后房事不忌及孕激素不足等原因导致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内膜层以外的部位,并在卵巢内分泌影响下,呈周期性改变,因而引起其所在部位的一系列病变。女性正常月经是肾气、天癸、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产物,是胞宫藏泄生理功能的表现。胞宫平时藏而不泄,月经期泄而不藏,将经血排出体外,则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均正常。如由于上述病因,可导致冲任损伤及胞宫的藏泄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不循常道,部分经血不能正常排出机体而逆行,蓄积盆腔而成瘀血,血瘀日久又可成癓瘕。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癓瘕”范畴。血瘀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可导致多种临床症状的发生。因瘀血凝结下焦,肾气郁阻不畅,阳气无以温煦,以致肾气亏损。如肾亏精少,则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足,气血易停滞而瘀阻,瘀阻使血不归经,出现月经不调,瘀阻使精、卵不能结合而不孕。因此,肾亏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2辨证论治
吾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肾亏血瘀,治疗宜补肾利湿、破瘀消癓。经前用补肾温通气血法,药用鹿角片、当归、川芎、香附、郁金、三棱、莪术等;经期用温经化瘀止痛法,药用当归、川芎、细辛、血竭、益母草、失笑散、姜黄、延胡索、乌药等;平时用补肾利湿、破瘀消癓法,药用鹿角片、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当归、川芎、三棱、莪术、猫爪草、半枝莲、红藤、蒲公英等。在抓住“血瘀”本质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主要有下列5证型。
2.1气滞血瘀型
平素抑郁或经期情志不畅,致肝气怫郁,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证见经前经行小腹剧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下则痛减,伴经前乳胀,舌紫黯瘀点,脉沉弦或涩。治宜理气消癞。代表方血竭化癓汤,药用血竭、姜黄、当归、川芎、柴胡、三棱、莪术、制香附、桃仁、红花等。
2.2寒凝血瘀型
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致阴寒内生,或经行、产时受寒淋雨,或贪食生冷,居处潮湿,寒湿之邪内侵,损伤机体阳气,致冲任虚寒或寒邪客于胞中,证见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得热稍缓,经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细。治宜温经化瘀。代表方为少腹逐瘀汤,药用小茴香、高良姜、肉桂、附子、当归、川芎、红花、桃仁、香附、五灵脂等。
2.3热郁瘀阻型
患者素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阻冲任,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不洁,或房事不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结于胞脉,而成癓瘕。证见月经先期量多,腹痛剧烈,色红有块,块下痛不减,伴经期延长,口干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化瘀。代表方为大黄牡丹皮汤,药用大黄、牡丹皮、血竭、桃仁、赤芍、炒白芍、红藤、败酱草、焦山楂、三棱、莪术、马齿苋、贯众、失笑散等。为缩短病程,可采用内外综合治疗,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浓煎100 mL保留灌肠,使药物有效吸收。
2.4气虚血瘀型
患者平素脾气虚弱或原有气滞血瘀之实证,病久耗伤人体正气,转为气虚血瘀之证。证见经前经后小腹坠痛,肛门胀痛,便意增加,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有血块,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气短懒言,舌淡胖,脉细弱缓。治宜益气化瘀。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血竭、三七、炮姜、焦楂炭、白术、补骨脂、赤芍、炒白芍、当归炭、茜根炭、乌贼骨等。
2.5肾虚血瘀型
患者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不节,生育过多伤及肾气,导致冲任损伤,胞脉失养,血行迟滞,瘀血凝结下焦,肾气郁阻不畅,-肾虚夹瘀,结而成癓。证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或经后小腹痛,腰骶坠痛,月经量时多时少,不孕,舌淡胖紫黯,苔薄,脉弦细。治宜补肾化瘀。常用中药周期疗法配合活血消癓、软坚通络方,药用鹿角片、穿山甲、淫羊藿、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川芎、香附、三棱、莪术等。
临床上也可见痰瘀互阻、湿热瘀结型,临证尚需审辨。此外,还应遵循“三因治宜”的原则,即因人、因时、因地等因素的不同,达到治疗的个体化,有利于提高疗效。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5岁,2002年5月9日初诊。患者结婚7年未避孕不孕,婚前曾人流1次。2000年3月,行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2002年1月,因经期腹痛再发,逐月加剧,经B超检查,右附件区有3.5 cmX4.3 cm×4.8 cm液性包块,提示“右卵巢囊肿”。末次月经2002年5月1日,经期第2天腹痛剧烈,月经量多,色紫黯,夹杂大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伴腰骶酸痛、肛坠,舌紫黯,苔薄,脉弦细。辨证:肾虚夹瘀,气血凝滞,瘀积成癓,不通则痛。治以补肾祛瘀、通络止痛。处方:鹿角片10 g,穿山甲10 g,红藤30 g,败酱草30 g,三棱10 g,莪术lO g,淫羊藿15&菟丝子30 g,当归12 g,川芎10 g,半枝莲30 g,猫爪草15 g。经期量多时加血竭3 g、茜草lO g、乌贼骨12 g、马齿苋20 g、山楂炭30 g。腹痛剧烈加制乳香5g、制没药5 g、乌药6 g、小茴香5 g。服药半年后,痛经缓解。2002年12月16日,B超提示“宫内早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