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0/01
- 帖子
- 241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42
关于如何学习好中医,我直言不讳了,我也是从这条路上一点点走过来的,目前的收获可以说是很大的,这也只有同样走过来的同人们才能深刻的体会到。
首先我要说,不建议新手直接学药和方剂,学了也治不了病,出手就错.我正式学中医起步时,师傅不让我学药,也不去给人抓药,而是强化我的辨证和脏腑相关知识,另外学脉,而望诊这一步,我压根没学,目前却因为所学而自悟得来.我现在给人只诊病,不出方,多数用不伤人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学诊学得好,病因病机看得清,病处拿得准,就知道病打哪儿来,该打哪儿去.非要用药的时候,只要把症状和诊断跟我师傅一说,师傅直接给方.直接学方剂,容易使人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出现肤浅的倾向.而学习中医应该穷理为先.不仅于一道要知,还要通,否则出手易错,往往会出现无法挽回的情况.那就不是耽误人家那么简单啦.
所以我建议想学中医的朋友先从背诵《频湖脉学——四言举要》开始,然后是诸脉主病,不光要背,还要思;
然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虽然是标准教材,但里面的内容准确,结合对脉学的理解,将对《诊断学》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然后是《诊断学》,然后是“经络”相关,最后再学药和针法。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研究药,特别是在前两本书学完后,适当研究药,对药的理解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研究药应该不从方剂入手,而从药的一些基本规则上入手,比如药理,方剂配伍的中心思想,掌握中心思想后,往往可以脱离经方和验方的使用,而灵活变通,最后学完药,便可信手捻来。
这样的方法起步阶段是比较难的,因为医理不是那么容易能上手,我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懂不懂,就是个背,背到背不动了,就开始“思”,从头到尾的反复屡,每反思一便就有新发现,于是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倒不是说直接学药不好,但只看对证,就给人用药的人现在不在少数,而且往往事倍功半,而不能事半功倍,虽知用药之法有攻补等多种,如“本草新编”中所载之七方十剂,但如不知病从何来,何以使七方?不懂病因病机,何以使十剂为利器?
现在很多方剂派的医生知道有病就该“去”之,但这“去”,却不甚了了,这样说是因为多数人见有热便泻,见有寒也泻,或多用攻伐,验方中便多于此类方法。于是方剂派的先生们便以“对症”为理,使于方剂。但诸病治法有当补,有当泻,有当使之留,有当使之化,而化法最难懂,不深知脏腑者,不知治之度,虽虚但可泻,尽管有伤本之嫌,但补之法同在,而重于补给,小于泻则可收适当之功。治之度,为法之用,也是制定治疗方法的基础,如果连如何制定,或根据什么制定都不知道,只知“对症”用药,而不只“对证”用法,多是标去不见病,久服亦复发。而且同症异治每每多见,何也?辨证也。
首先我要说,不建议新手直接学药和方剂,学了也治不了病,出手就错.我正式学中医起步时,师傅不让我学药,也不去给人抓药,而是强化我的辨证和脏腑相关知识,另外学脉,而望诊这一步,我压根没学,目前却因为所学而自悟得来.我现在给人只诊病,不出方,多数用不伤人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学诊学得好,病因病机看得清,病处拿得准,就知道病打哪儿来,该打哪儿去.非要用药的时候,只要把症状和诊断跟我师傅一说,师傅直接给方.直接学方剂,容易使人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出现肤浅的倾向.而学习中医应该穷理为先.不仅于一道要知,还要通,否则出手易错,往往会出现无法挽回的情况.那就不是耽误人家那么简单啦.
所以我建议想学中医的朋友先从背诵《频湖脉学——四言举要》开始,然后是诸脉主病,不光要背,还要思;
然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虽然是标准教材,但里面的内容准确,结合对脉学的理解,将对《诊断学》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然后是《诊断学》,然后是“经络”相关,最后再学药和针法。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研究药,特别是在前两本书学完后,适当研究药,对药的理解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研究药应该不从方剂入手,而从药的一些基本规则上入手,比如药理,方剂配伍的中心思想,掌握中心思想后,往往可以脱离经方和验方的使用,而灵活变通,最后学完药,便可信手捻来。
这样的方法起步阶段是比较难的,因为医理不是那么容易能上手,我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懂不懂,就是个背,背到背不动了,就开始“思”,从头到尾的反复屡,每反思一便就有新发现,于是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倒不是说直接学药不好,但只看对证,就给人用药的人现在不在少数,而且往往事倍功半,而不能事半功倍,虽知用药之法有攻补等多种,如“本草新编”中所载之七方十剂,但如不知病从何来,何以使七方?不懂病因病机,何以使十剂为利器?
现在很多方剂派的医生知道有病就该“去”之,但这“去”,却不甚了了,这样说是因为多数人见有热便泻,见有寒也泻,或多用攻伐,验方中便多于此类方法。于是方剂派的先生们便以“对症”为理,使于方剂。但诸病治法有当补,有当泻,有当使之留,有当使之化,而化法最难懂,不深知脏腑者,不知治之度,虽虚但可泻,尽管有伤本之嫌,但补之法同在,而重于补给,小于泻则可收适当之功。治之度,为法之用,也是制定治疗方法的基础,如果连如何制定,或根据什么制定都不知道,只知“对症”用药,而不只“对证”用法,多是标去不见病,久服亦复发。而且同症异治每每多见,何也?辨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