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桂枝汤中的疑问

黄精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21
帖子
114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在《医宗金鉴》中:桂枝汤方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俰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傃傢?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按」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於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後仿此。
请教各位坛友几个问题,还请各位能不吝指教!谢谢了!
一、这个方中的一两是按后汉计算,还是清代计算,或亦是现在计算?
二、“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这句应怎样理解?
三、“「按」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於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後仿此。”
此中提到桂枝“去皮”问题,在方剂学中说是要“去皮”,桂枝到底是否要“去皮”。
四、此中的煎服药法是:一煎三服,而在《中药学》中是二煎二服。哪我们是遵循前人一煎三服,还是现在的二煎二服?
本人只是中医爱好者,知知圣少,疑问颇多,如各位有识之士能不吝指教,不胜荣幸!
 
这里的桂枝去皮,是因为西汉当时药材都是野生,没人加工,大多是粗枝,桂皮辛甘燥烈之气强烈,所以要去掉。现在的桂枝都是嫩枝,没有厚厚的皮,所以不需要去皮。
我还是建议按照伤寒论原文下药,现在医学虽然证明第二次煮仍然勉强够一次治疗量,但是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一次煮成就没有这种担心了。
至于计量,是有考证的。西汉一两约等于现代的15克,计量是不可以用其他年代的度量衡换算,应该用西汉时的度量衡换算。另外现在药材都是种植,药力非常非常的弱,清朝时候一钱约等于3克,你要是完全用清朝的计量什么病也治疗不了
 
二、“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这句应怎样理解?
这是张仲景对于桂枝汤的服药方法的说明。不过伤寒论原文与医宗金鉴上的话不太一样,意思都是一个。桂枝汤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故服药后需要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后面的话是说喝完粥要盖上被子发二个小时汗,然后对发汗的程度也做了说明。发汗不可以发成流水淋漓的大汉,而应该发遍身微汗。如果出汗了就不要再服了,不出汗就再服桂枝汤。
 


哎呀!终于有位仁兄帮忙解答我的疑问了。真的很感谢!很感谢!
这几个问题发上来好几天了,都没人理采。
这几天也没闲着,在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药量方面:有按一两3克计算的,有说一两1~2克计算的,另一种是你说的这个15克的。按这样看来计量相差几倍啊!哪到底以哪个为准?对于我们这些一、无良师指点,二、无临床摸索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晕的问题了!
 
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一两约等于15克
 
不管怎么说用一下就知道了,这方很好用,前二天我用桂枝汤加归芎牛膝治脚上的冻疮,居然很有效果.
 
如用经方桂枝要去皮!
桂枝是桂枝,不带皮,取用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取通为用。
桂皮 收敛乱经诸气,以收为用。
不去皮的桂枝等于桂枝加肉桂。
 
现在的药材都是加工过的,所以桂枝和桂皮是分开的。计量是根据出土的西汉度量器具换算的,所以按我说的绝对没问题。楼主的精神十分好,医书必然要精读,毕竟关系到生命健康
 
回复 1# 黄精

遵守一煎三服,多煎则药性有变,含药量不一,不利治疗
 
至于如何能识药
最简单办法 就是抓些吃 或煮点喝
可以就从煮桂枝开始试,看带皮,不带皮区别。
煮麻黄可试验去节的 节 根
《伤寒》连90味药都没有,花上三五个月时间“体验”药 再看《伤寒》别有滋味
没自己尝过药的永远也不会明白带皮桂枝和不带皮桂枝区别
 
对于楼主所提四个问题理解如下:一,计算应按汉制。一两为15克。二,同意4#所说。三,因为汉时桂枝肉桂不分,有去皮是指现在桂枝,不去皮是指现在肉桂。四,一煎三服相当于现在三付药一起煎,所以现在折算后再除以三,二煎二服,充分利用。
 
哦!多谢各位坛友的解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