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十年前就患有心脏病,每逢心脏发病时候,都运用我摸索出来的经络调整法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当我进入到六十七岁以后的一段时间,自感心脏的状态不十分好,总觉得舒服的时侯少,不舒服的时侯多,因为坚持外治法自我治疗,病情并不十分严重,只是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已,而身体的其它各个方面状态,自我感觉都很健康。但就在这段时间里,突然发现心脏频繁的出现早搏,从脉象上观察出现了促、代、结等脉象,这几种脉同时出现,是典型早搏(心律不齐)的脉象,从病情的自我感觉上看并不严重,只觉得心区也些不舒服。发病时我运用了经络调整法治疗,其疗效并不明显,然后又采用其它疗法治疗,病症也不见好转。要是过去心脏不管出现什么病症反应,采用这些方法治疗都可立即见效,或者很快取得疗效,可这一回确不一样了,连续采用这些方法治疗,历经几个小时早搏才能得到控制。
我研究经络调整法已经二十年,是我从医的二十年,也是自我治疗的二十年,包括我曾出现过的心房纤颤、心绞痛等病症、从来没有出现过病情后得不到控制的历史,经过广泛临床,也曾治疗多例各种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一次我的心脏不知什么原因,始终跟我过意不去,为此,心中这个谜团始终化解不开。
针对心脏出现的这些新的情况,我也研究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从自治的结果上看,病情仍然没有大的改善。我搞医这么些年临床,接触很多疑难病例,自己病情无好转自然比常人要想得多。心里在想,可能是我的心脏出现了新的病情,病情是不是更加严重了?要不然采取这么多的治疗方法,怎么会毫无疗效呢?同时,我又换位思考一个问题,有些患有心脏病的人,始终靠服药来控制病情,停药以后心脏的感觉都很好,那么,我这些年来始终不服药,都采用非药物治疗,不可能对心脏造成药物伤害,心脏病情怎么可能加重了呢?就这样翻来覆去的思考,确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按常理上看,病情无进展只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病因判断有误,二是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误,一般不外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这次心脏除有早搏症状外,身体没有其他不适。另外,我这些年始终没有用药,不会对身体有其他伤害,治疗无效应该是方法上的问题。我研究治疗方法时在想,长时间用药有个抗药性问题,这个外治法的治疗,是不是也存在“抗药性”的问题?所以,视野应该要开阔,不能密守成规,应及时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法。
人体由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经皮组成,十二经脉是为脏腑提供气血物质的隧道,十二经筋、十二经皮附属于十二经脉,从人体不同的角度,辅助经脉调整脏腑的气血。经脉当中的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等,是通过穴位之间的传输通往心脏,为其提供气血的通路。经筋当中的心经经筋,小肠经筋、心包经经筋、三焦经经筋同样也是为脏腑服务的器官,但它不直接通往心脏,而是通过附着骨骼上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辅助经脉为心脏提供气血,因此,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不同于经脉心经、心包经的循经的路线,通过分布在胸前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调节气血、然后流入经脉通往心脏,所以揉按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是治疗心脏病又一个好的去处。
胸部为什么由此重要,胸部有前后的胸骨柄和脊椎骨连接肋骨形成胸廓,保护五脏六腑“中央”所在地。 胸部有肾经、肝经、胆经、脾经、胃经、任脉等经络在此通过。胸骨柄下端是多根肋骨相连形成肋弓,而且胸部又布满大量的肋间神经、所以,肋弓对脏腑有很好的调控作用,很有可能是寻求治疗心脏早搏的突破口。
这个基本思路捋清后,在肋弓的沿线上采用了揉肌的方法治疗早搏。从胸骨柄的中心(左右均可)开始,沿肋弓下斜的走向,用手指按在肋弓的平面上,稍用力向对侧一点挨一点的揉按,然后,再从胸骨柄一侧开始,沿肋弓下斜的走向上,用手指在稍用力向对侧一点挨一点的揉按即可,时间从半分钟到一分钟均可,时间长短有自己去定,总而言之,使心脏自感舒服为度。
用揉肌法揉按刚开始,我的腹内就感觉到咕嘟咕嘟的做响,心脏开始觉得舒服了,只觉得不一会早搏就复率了,再次诊脉,脉象为平。之前用其他的方法治疗,几个小时心脏早搏才开始复率,用这种揉肌法仅仅一会就使心脏早搏得到控制,这次实验性的治疗结果足以说明:运用十二经筋理论,采用揉肌法治疗心脏早搏是一个新的途径。
揉肌法运用的是十二经筋的理论,十二经脉已经是人所共知,是为脏腑供血的主要通路,但对于十二经筋确感到陌生,实际上十二经脉、十二经筋都是人体须臾不能离开的组织器官。经筋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布在全身,它由肌肉、肌腱、韧带、系膜等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内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接受十二经脉的濡养,同时,又受十二经脉的制约。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著书立传,对十二经筋在人体中循行的位置以及作用,都描述的非常清楚。
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分布在胸部及上腹部,对外抗御外邪入侵,对内协助经脉调整气血,参与经脉运行。肋弓即是肋骨的连接处,又是调节脏腑聚集气血的主干道,而且是神经密集的部位。因此,揉搓肋弓可以调动各条经脉的力量,增加归心血的容量流,改善心脏的功能 。肋弓是治疗心脏病的好去处,是治疗心脏病又一个好的方法,医者不可不知也。
我研究经络调整法已经二十年,是我从医的二十年,也是自我治疗的二十年,包括我曾出现过的心房纤颤、心绞痛等病症、从来没有出现过病情后得不到控制的历史,经过广泛临床,也曾治疗多例各种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一次我的心脏不知什么原因,始终跟我过意不去,为此,心中这个谜团始终化解不开。
针对心脏出现的这些新的情况,我也研究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从自治的结果上看,病情仍然没有大的改善。我搞医这么些年临床,接触很多疑难病例,自己病情无好转自然比常人要想得多。心里在想,可能是我的心脏出现了新的病情,病情是不是更加严重了?要不然采取这么多的治疗方法,怎么会毫无疗效呢?同时,我又换位思考一个问题,有些患有心脏病的人,始终靠服药来控制病情,停药以后心脏的感觉都很好,那么,我这些年来始终不服药,都采用非药物治疗,不可能对心脏造成药物伤害,心脏病情怎么可能加重了呢?就这样翻来覆去的思考,确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按常理上看,病情无进展只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病因判断有误,二是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误,一般不外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这次心脏除有早搏症状外,身体没有其他不适。另外,我这些年始终没有用药,不会对身体有其他伤害,治疗无效应该是方法上的问题。我研究治疗方法时在想,长时间用药有个抗药性问题,这个外治法的治疗,是不是也存在“抗药性”的问题?所以,视野应该要开阔,不能密守成规,应及时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法。
人体由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经皮组成,十二经脉是为脏腑提供气血物质的隧道,十二经筋、十二经皮附属于十二经脉,从人体不同的角度,辅助经脉调整脏腑的气血。经脉当中的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等,是通过穴位之间的传输通往心脏,为其提供气血的通路。经筋当中的心经经筋,小肠经筋、心包经经筋、三焦经经筋同样也是为脏腑服务的器官,但它不直接通往心脏,而是通过附着骨骼上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辅助经脉为心脏提供气血,因此,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不同于经脉心经、心包经的循经的路线,通过分布在胸前的肌肉、肌腱等组织调节气血、然后流入经脉通往心脏,所以揉按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是治疗心脏病又一个好的去处。
胸部为什么由此重要,胸部有前后的胸骨柄和脊椎骨连接肋骨形成胸廓,保护五脏六腑“中央”所在地。 胸部有肾经、肝经、胆经、脾经、胃经、任脉等经络在此通过。胸骨柄下端是多根肋骨相连形成肋弓,而且胸部又布满大量的肋间神经、所以,肋弓对脏腑有很好的调控作用,很有可能是寻求治疗心脏早搏的突破口。
这个基本思路捋清后,在肋弓的沿线上采用了揉肌的方法治疗早搏。从胸骨柄的中心(左右均可)开始,沿肋弓下斜的走向,用手指按在肋弓的平面上,稍用力向对侧一点挨一点的揉按,然后,再从胸骨柄一侧开始,沿肋弓下斜的走向上,用手指在稍用力向对侧一点挨一点的揉按即可,时间从半分钟到一分钟均可,时间长短有自己去定,总而言之,使心脏自感舒服为度。
用揉肌法揉按刚开始,我的腹内就感觉到咕嘟咕嘟的做响,心脏开始觉得舒服了,只觉得不一会早搏就复率了,再次诊脉,脉象为平。之前用其他的方法治疗,几个小时心脏早搏才开始复率,用这种揉肌法仅仅一会就使心脏早搏得到控制,这次实验性的治疗结果足以说明:运用十二经筋理论,采用揉肌法治疗心脏早搏是一个新的途径。
揉肌法运用的是十二经筋的理论,十二经脉已经是人所共知,是为脏腑供血的主要通路,但对于十二经筋确感到陌生,实际上十二经脉、十二经筋都是人体须臾不能离开的组织器官。经筋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布在全身,它由肌肉、肌腱、韧带、系膜等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内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接受十二经脉的濡养,同时,又受十二经脉的制约。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著书立传,对十二经筋在人体中循行的位置以及作用,都描述的非常清楚。
心经经筋,心包经经筋,分布在胸部及上腹部,对外抗御外邪入侵,对内协助经脉调整气血,参与经脉运行。肋弓即是肋骨的连接处,又是调节脏腑聚集气血的主干道,而且是神经密集的部位。因此,揉搓肋弓可以调动各条经脉的力量,增加归心血的容量流,改善心脏的功能 。肋弓是治疗心脏病的好去处,是治疗心脏病又一个好的方法,医者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