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分经用药模式

杏林村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02
帖子
391
获得点赞
19
声望
0
年龄
62
分经用药模式
一、肺经用药
肺体清虚而主气,居于上位而治节,性喜凉润而恶燥火,肺气以下行为顺。大凡用药,用辛味开通肺气,称为宣肺;用凉药清肺热而降肺气,称之为清肃肺气。非轻清之品不能
上至清虚之境,故肺药用量又不易过重,所谓治上焦如羽。
肺属金而脾土为之母,故肺虚应补其母,脾土健则肺有生化之源。肾主液而肺为水之上源,二者又均司呼吸(呼为肺,吸为肾),故治肺应顾及肾水。肺与大肠相表里,治肺不愈者,治大肠而肺病可愈。

补肺气
人参——大补肺中元气,守而不走,且能生津。(服参不投者,山楂可解)
黄芪——气足而短暂,走而不守,且能固表。
西洋参——补肺而降火。
党参——补中益气,性偏燥,为培土生金法。

滋肺阴
麦冬——滋肺阴兼养胃阴,生津力大。
天冬——滋肺阴而性寒,清热力多。
玉竹——平补气血而润心肺,代参地不寒不燥.
沙参——专补肺阴而清肺火。
冬虫草——平补肺肾而止劳嗽。
蛤蚧——补肺润肾,益精助阳。
白芨——去淤生新,止吐血,复肺损。
白木耳——滋肺阴而性平。

润肺燥
川贝——润肺泻火,解无形之郁。
浙贝——清肺燥,化有形之痰。
瓜篓——润肺清火,下降痰燥,荡胸中郁热。

清肺热
黄芩——泻肺中之实火。
玄参——息上焦浮游之火。
桑白皮——泻火散淤血而通水道。
地骨皮——降伏火而退骨蒸。

敛肺气
五味子——收肺气,生津以滋肾。又能涩精明目。
五倍子——敛肺降火,生津化痰。敛墙之功敏于龙骨牡蛎。
白果——敛肺益气,定哮喘,缩小便。
百合——敛肺气,润肺体。清热止嗽,清心宁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

宣肺开郁
薄荷——散风热,通关窍。
辛夷——通九窍之风热。
苏叶——利肺发表,且能下气宽中。
浮萍——发汗散肿,其力甚猛。
淡豆豉——发汗泄肺,且除热下气。
杏仁——泻肺解郁,降气行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郁金——开郁下气,破血能除气血诸痛。
桔梗——开宣上行,化痰止咳,且能表散寒邪。
马勃——辛平而散,治喉痹咽痛。
射干——泻实火,散血肿,专疗实火咽痛。
前胡——清热化痰止咳,清热大于散风。
牛蒡子——滑利咽喉,发散大于清热。

肃降止咳
紫苑——润肺下气,散寒热之结滞,通治一咳嗽。
马兜铃——清肺热,降肺气,疗热嗽之逆。
百部——利肺气而去寒嗽,润肺杀虫治一切咳嗽。
款冬花——润肺且开豁,温肺散风寒。
白前——降气下痰,善治寒痰,治肺气之壅实。
苏子——下气以消痰。
枇杷叶——清肺和胃,下气消痰。

清肺实邪
牵牛子——逐水消痰,泻肺分湿热。
苇根——清热生津,去痰排脓。
葶苈——下气破结,除肺中水气。
皂角——性极尖利,通窍搜风,除湿消肿。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辛温走窜,善搜剔经络之风痰。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善祛头面风痰。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善祛皮里膜外之痰。
 
二、心经用药
心为君主而主精明,心通血脉而心包络运营之,故厥阴心包络经用药并于心经一起讨论。心为火脏最易阴虚火旺,用药宜甘寒养阴,慎甩苦寒:补心血必佐补气药,气为血帅,气行血则充;心气虚宜辛甘化阳,禁忌重坠潜镇之品;心阳虚多与脾肾阳衰有关,故补心阳应温补脾肾。神志贵清贵静,若邪扰神明,或清心开窍,或安神定志,火邪最扰神明,用药应苦寒泻火,少佐甘寒,心与小肠为表里,利尿泻小肠也可清心。另外,神居深宫,若外邪尚浅,不可过早用心经药,避免开门揖盗之嫌。

补心气
龙眼肉——润补心脾,血归脾而心气足。
益智仁——补心气,摄唾涎,缩小便。
茯神——得松根余气,使脏守心而神宁。
远志——散脾行气,使肾上交于心而心宁。
莲须——清心通肾,心气足而固精。

滋心阴
黄精——安五脏而润心肺,填精助髓。
莲子——交通心肾,治女人一切血病。
柏子仁——气香性润,透心养阴。
鸡子黄——治血虚,心烦少寐。
玉竹——滋润心肺。
当归——润血补血,使气血各有所归。
生地——养阴退阳,凉血生血。
麦冬——连心麦冬滋阴专清心火。
丹参——去淤生新,调佐补血。
小麦——养心除烦。

壮心阳
桂枝——壮心阳而舒心下水气。
桂心——大热大燥,补阳入心,又为托疮之药。
薤白——温胸中之阳,散上逆之浊气。
炮姜——补心气而祛脏腑沉寒。

和心血
乳香——辛香善窜,托里护心,通行诸经。
没药——散结通气,消肿止痛。
血竭——散淤生新和血。
安息香——行血下气,安神去崇。
赤小豆——入心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
连翘——散诸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
龙骨——敛浮越之正气,止汗而又固精。

清热除烦
淡竹叶——清心胸之烦热。
栀子——清心肺之邪热,解三焦之郁火。
莲心——清心火,解烦躁。

泻心火
黄连——泻心火亢盛,消心窍恶血。凉血燥湿。
胡连——清热定惊,又治小儿潮热。
山豆根——泻心火,保肺金,治喉齿疮痔诸疾。
灯芯——降心火利小肠。
木通——泻心火而利小便。

透心开窍
牛黄——清心透心,豁痰定惊。
犀角——开窍于心,性走而兼清肝热。水牛角可代。
象牙——清心肾之火。
冰片——透骨通窍,散郁火。
石菖蒲——开窍宜心气,逐痰。
苏合香——性温通窍,开郁而逐寒痰。

安神定志
琥珀——安神而逐淤。
真珠——清心火而定志,镇心坠痰,拔毒出肌。
朱砂——重镇解毒,邪入营分方可使用。
黄丹——镇心安魂,坠痰消积。
附:补心气药如远志,龙眼肉,茯神均安神。
 
三,肝经用药
肝体为阴,肝用为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也。肝虚大多为肝体之虚,味酸之药补肝体,辛味药以益肝用,使肝体柔润而肝用舒达。肝用为阳,为肝气、肝火、肝风,此气、火、风三者为阳。故说肝用为阳。肝为将军,性喜畅达而恶郁结,郁则病,然而过亢也病。肝气郁结应疏肝,疏之而肝郁仍不解者,当滋阴以柔肝,肝柔则郁解。肝火在上者宜清,肝火在下者宜泻。肝风为患最为激烈,如将军之盛怒,操生死于顷刻间,必熄风,或镇肝,风仍不熄则应潜阳以定风。
肝邪为患,常常祸及邻脏,单治肝不愈者尚可暖土御风,或可清金制木,或可泻木子(心与小肠)之火,以夺其势。

正肝气
柴胡——升清阳,疏肝胆之气,解半里半表。
香附——香而能窜,性平调气,解郁调经。
白芍——柔肝正气,除热敛阴。
川芎——血中气药,走而不守,一往直前。
金毛狗脊——益血养气,能除风寒湿。

滋肝阴
枸杞子——滋阴涵木,又生精。
山茱萸——滋阴涩精,防脱之要药。
生地黄——滋阴清血,不寒不腻,平补之品、
鳖甲——补阴除热,散结软坚。
白蒺藜——凉血益阴,散肝风。
杜仲——滋肝肾,使筋骨相亲。
阿胶——滋阴养血,润肺止血。
羊肝——补肝明目。

补肝血
当归——补血活血,血分偏寒者宜。
丹参——补血祛淤,血分偏热者宜。
鸡血藤——活血通络,补络中之血不足。
牛膝——甘酸益肝,引血下行。

疏肝
青皮——疏肝泻肺,破积消痰。
桔叶——疏肝而力薄。
苏梗——顺气而安胎。
绛纬——蚕丝由红花染成。得红花之力可以养血,借蚕丝
以行经络。虚而血滞者宜。
莪术——破血行气,攻积通经。
三梭——破血行气,消积解淤。
前胡——下气降火,消痰。
礞石——平肝下气,治顽痰。
瓦楞子——散绪化瘀而消痰。
疏肝消痰破血。
红花——活血破淤,润操消肿。
延胡索——活血利气,止诸痛。
木瓜——疏肝柔筋,足腓转筋之要药。
暖肝
苁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
吴茱萸——降逆定痛,治肝虚之呕,厥阴头痛,
小茴香——暖肝。

凉肝
丹皮——凉血活血,退有汗之骨燕。
青蒿——除骨蒸,清阴分之伏热。
菊花——祛游风,清上焦之风热。
地骨皮——除内热而退外潮。
女贞子——至静之品,治阴虚有火。
夏枯草——宣泄肝胆郁火,而通气机。

泻肝火
龙胆草——大苦大寒,泻湿热。
紫草——凉血活血。
芦荟——清热杀虫,入丸散用不作汤剂用。
牛黄——解热,通窍,利痰。
羚羊角——清肝去风。散血、镇痉。
川楝子——泻肝火,导湿热,利小便。

熄肝风
天麻——通血脉,疏痰气,去上部之风。
白僵蚕——去风散结,化痰行经。
钩藤——主治肝风。
五加皮——养肝祛风,治筋骨拘挛。
蜈蚣——入肝善走,能散又去风。
全蝎——去一切风。

潜阳镇肝
石决明——清肝风热而治肝阳上扰。
龙齿——镇肝治惊。
牡蛎——软坚化痰,清敛热汗。
蛤粉——同上
真珠——镇肝安心。又拔毒生肌。
另:凡治目疾诸药,如夜明砂,密蒙花,决明子,青霜子,夏枯草,白蒺藜等均入肝经,大多凉肝而去风。
 
四、肾经用药
肾属阴脏主纳气而藏精,一般肾无表证与实证。肾之热,属阴虚之变。阴虚生内热;肾之寒,属阳虚之变,阳虚生外寒.凡阴虚之证,宜甘润壮水之剂,忌辛燥之品,也忌苦寒;阳虚之证,宜甘温益气之品,忌辛散之药。
肾者,精之处也,受五脏之精而藏之。精为人之本,含真阴与元阳,统称元气。凡久病者必及肾,故医生维持真阴与元阳,成为司患者之康否、操病员生命之主宰。因此,真阳不足者,必将在滋阴的基础上,佐以甘温扶阳之品,才能持久。命门火衰者,在扶阳药物中必有滋阴之品,佐以填精补髓之血肉有情之属,资化其源。

益肾气,固摄
菟丝子——平补滋润而不燥。
五味子——敛肺以滋肾气。
胡桃肉——收敛肾气。
补骨脂——温下焦局部之阳气。
复盆子——收敛而坚肾,固精而起阳。
金樱子——固精。
桑螵蛸——益精固气。
沙苑蒺藜一固精又明目。
益智仁——温散脾胃寒邪,缩小便以涩精。
芡实——平补脾肾。
脐带——收敛肾气。
龙骨——煅用固涩,生用潜阳。
铅——重镇纳气,坠气下行。

温肾
破故纸——温纳肾气,平上逆之喘。
肉苁蓉——温润肾命而不燥。
胡芦巴——温散内寒,止内生小腹之冷痛。
巴戟天——温肾散风,去外寒引起内寒之痛。
独活——善搜伏风,兼去湿。
细辛一润肾燥,散风寒,发汗行水气。肾经本经药,又为心经引经药。

壮肾阳
锁阳——滋阴扶阳,兴阳润燥。
仙茅——益阳道.明耳目,可用于性欲不起者,治下焦衰冷。
淫羊藿——补命火,益精气,治绝阳不兴。绝阴不产,且疗寒湿之痹。
韭菜子——温肾助命门。
鹿茸——峻补之剂,而药性较慢。
海狗肾——壮阳治精寒。
阳起石——专治阳痿精乏。

滋肾阴
熟地——独入肾家,培补下元之首药,然性腻。
何首乌——长于补益精阴,能调和阴阳刚
生地——养阴凉血,也为肾家所喜。
桑葚——补水生津,又能乌发。
磁石——引肺气入肾,通耳明目。
早莲草——凉血补肾,性寒。
龟板——补益肾阴而清虚热。
秋石——滋阴降火。
莲须——清心,坚肾且能固精。
桑寄生——坚肾和血,舒筋散风热。
猴姜——一行血以坚肾。

健筋骨
骨碎补——行血解淤,专治骨折。
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
杜仲——培补肝肾,直达筋骨气血下边,止两傍之腰疼。
狗脊——通百脉,治中央之腰痛。
鹿角——通督而大补精血。

清肾家之热
青盐——助水而散热。
元参——泻无根浮游之火。
知母——泻下焦有余之火。
苦参——大苦大寒,沉阴入肾。
鲜生地——性大寒,入心肾治诸大热症。
泽泻——利水以清肾火。
黄柏——清湿热而坚肾。
 
五、脾经用药
脾为中土,输运沣液于五脏。脾居中州,是为升清降浊之枢纽。脾贵健运而恶停滞。脾之气以升为健,胃之气以降为和。经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脾之不升,以虚证寒(湿)证者为多;胃之不降,以实证热证者为多。
脾喜燥而恶湿,脾病则生湿,湿重反过来又困脾。所以治疗时应健脾以益中气,必须参以燥湿、化湿,利湿之品,湿重液停成水者还要遂水。祛湿逐水之后,应健脾补脾以善其后,防止复发。脾属土而性平,用药宜温,大寒大热有伤脾土,大苦厚腻也为脾家所不喜。
脾为后天之本,脾病往往影响他脏,其他脏腑之病也常常涉及于脾,因为护理脾土,保护后天之本为医生之主义。

补脾建中气
人参——最佳但价贵,多则通,少则壅。
太子参——也佳,但力弱。
党参——补中益气,有燥性。
白术——补脾燥湿,又止泻,且能发汗。
大枣——补脾和胃,安内攘外。
甘草——补中调合诸药,炙则补,生则泻火。
饴糖——益气缓脾,为止中虚作痛之要药。
益智仁——燥脾涩精,摄涎缩小便。

滋益脾阴
山药——补脾肺之阴,清虚热,强阴固肠。
芡实——补脾肾之阴,涩精。
莲子肉——补脾阴。
龙眼肉——润心脾,主血归脾,治思虑所伤。
白扁豆——和中化湿,为大病后初进补剂之良品。

醒脾健运
砂仁——行气而不克,醒脾以开胃,引诸药归宿于丹田、入肾。
茯苓——渗湿,行水,走气分。
苍术——燥湿,升发,理气宽中,解六郁。
橘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藿香——快气和中,解表辟恶。
佩兰——去湿热;除口中粘腻。
荷叶——助脾胃,升阳气,散淤血,留好血。
薏苡仁——健脾燥湿,行水排脓。
白豆叩——散气滞,暖胃消闷,使清爽之气隐然入于心脾。

宽中理气
升麻——升散火郁,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防风——脾胃引经药,去风性湿之妙品。
草果——破气除痰,消食化积。
大腹皮——下气行水,宽胸通肠。
麦芽——健脾宽肠,下气消食。又祛痰通乳。
麻仁——缓脾滑肠。
姜黄——破血散结。通经脉。

温脾
草豆叩——辛热理脾胃,性燥急,止胃弱之呕吐。
肉豆叩——辛温理脾胃,性守而不走。
煨姜——味辛不散,气温不燥,行脾胃之津液。
花椒+辛温散寒,温中杀虫。

泻脾热
防风——引脾热由上而散之。“火郁发之”之意。
白茅根——凉血消淤,除热行水。
蛇胆—凉血明目。
冬瓜——泻热益脾、利二便。
白鲜皮——除湿热,治风痹疮癣。
黄连——泻火,姜炒治中。
黄芩——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
木鳖子——除湿热,治疮痒,多外用。
 
六、胃经用药
胃主纳谷,消磨食物,转输于小肠.食物在胃中被蒸腐后,化为津液由脾输运于各赃腑,同时产生出清浊二气,清气为营,上输肺而注于脉,浊气下输小肠,参加下一步的消化活动。所以,胃喜润而恶燥,以下行为顺,胃以通为补。
胃为阳明。阳阴为水谷之海。凡病在脏者,总以合胃为主,或温通而正胃气,或养阴,液充而舟自行。肾肝阴虚,润胃胜于呆补肝肾。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中州健运,生气自亢,则上交于心、下通于肾,化源充足,精血复生。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当指于此。病久食减,尤重视于此,故必佐于胃药。
胃以通为顺,最忌停滞。胃阳衰微,则浊阴壅腐:痰浊久滞,郁闭热生,况且,久病寒痛,也必化热,而热邪耗夺胃阴最速。因此,胃久痛非寒,必累及胃阴,而伤胃阴者必有结聚,病至于此,也必妨碍气机升降,故用药必佐以开导。

补胃气
黄精——补气而养阴。
大枣——补中益气,和诸药,与姜并行而升发。
党参——补气而性偏燥,少佐润药最合胃宜。
薏米仁——渗湿行水,补力和缓。
扁豆——升清降浊,补力轻清。

滋胃阴
麦冬——清热生津为胃正经正药。
北沙参——清虚热而养胃阴,且疗足痿无力。
石斛——清虚热,养胃液。
山药——养胃阴而固肠。
知母——泻热润燥滋阴。
天花粉——降火润燥,生津解渴。

和胃
甘草——调和诸药而性缓,缓则居中而外达。
木香——能升能降,治一切气病,性香燥,久服不宜。
半夏——开郁下气,除湿止呕。
草豆叩——暖胃健脾。
厚朴——平胃调中,泻满消实。
枳实——利隔宽肠胃,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枳壳——功用同枳实而力缓。
白芥子——温中开胃,利气豁痰。
葛根——升胃气,散郁火,发汗解肌,生津。
白芷——通窍发表,散阳明风热,泊头面诸疾。
防风——去风胜湿,脾胃引经药。

降逆止呕
枇杷叶——清降肺胃之火气。
莱菔子——消食宽中,下气化痰。
旋复花——下气消痰,治噫气。
代赭石——镇一切虚逆。
半夏——止胃寒之呕。
黄连——止胃热之呕。
吴茱萸——止胃虚寒之呕。
伏龙肝——止胃逆之呕。
生姜——散寒畅胃,解郁发表,为呕家之圣药。

消食
山楂——消肉食。
麦芽——消面食。
神曲——消谷食。
莱菔——消豆腐之积。解参地之补性。
谷芽——和胃进食。
鸡内金——消水谷,助胃纳。
甜瓜蒂——吐药,吐宿食痰涎。与消导药不同。

暖胃
煨姜——暖中和胃,解肠鸣腹痛。
高良姜——善攻内而走里,散胃寒而定痛。
荜拨——温肠胃之寒,走而不守,散上焦之浮热。
荜澄茄——暖胃气、降逆气,化寒持久。
白附子——纯热。阳明经药,引药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
石钟乳——补阳利窍,为暂用之峻品。

清胃火
石膏——清热降火,发汗解肌。
犀角——清胃中大热,凉血治斑。
大豆黄卷——除热消水而性平。
甘蔗——除热润燥,令胃气下行。
竹茹——开胃郁,清肺燥,除上焦烦热。
人中黄——解五脏之实热。
金汁——比人中黄更胜。
蒲公英——泻热化毒。
芦根——降火和胃,清上焦热。
漏芦——泻热解毒,通经下乳。
大青叶——专解心肝胃热毒。
 
七,小肠经用药
小肠承受从胃中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加以进一步消化,所以,“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进一步消化表现为“分清别浊”,将其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称为分清;其中的水液通过其它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消化后糟粕样化物传送于大肠,后二者称为别浊。小肠发生病变,表现为清浊不分,输转障碍。小肠功能低下,出现虚寒征象,小腹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与脾虚证一致,况且脾为小肠分清而输精华,所以小肠虚证,概括在脾病中,从脾而治。热邪蕴于小肠,别浊出现病变,小便或赤涩甚或尿血,腹胀,苔黄,完全一派实热征象。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火可移热于小肠,除出现小便病变外,当有心烦,口舌生疮指征。此时应清心火则小肠热可解。

补小肠
猪脬——厚小肠而约遗溺,又治疝气。
生地——养阴凉血,行水解火郁。
石斛——清虚热而养阴液。
牡蛎——固肠利湿。
赤石脂——固下收湿,治久泄要药。
赤状苓——入小肠专利湿除热。

温小肠
乌药——顺气散风,理气调血。
沉香——下气坠痰,又能升而理气调中。
茴香——暖下开胃,下食调中。
巴戟天——温补而强阴。

清小肠热
赤小豆——性平入心,下通小肠清热行水。
木通——性平味淡,降心火通小肠,导热由小便而出。
灯心——降心火利小肠,清热通气。
瞿麦——苦寒而降,清湿热,利窍治淋。
海金沙——专除小肠湿热,活肿满通淋。
车前草——泻湿热而通淋。
鲜生地——泻小肠火,治血逆。
川楝子——苦寒泻湿热,导小肠利小便,治疝。
 
八、大肠经用药
大肠承小肠的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将糟粕变化为粪便,然后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病变为传导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在大便上,泄泻或便秘,有的还便血。
大肠虚则脱肛,久泻,完谷不化,应从脾虚论治,若兼寒象,如下利稀薄,怕冷,则为大肠虚寒,应从脾虚阳虚论治。便秘分寒结与热结,用药一寒一热,大不相同;而大肠液亏所至习惯性便秘,应润燥滑肠。泄泻也分寒与热,湿热壅于大肠者为痢疾。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之痰壅气喘,参以泻大肠之法,肺气才能通利。大肠之便秘,参以开肺之治,肺气上升,大肠气则下行。

补大肠
牛乳——润肠补虚。
羊乳——润燥补肾。
猪大肠——入大肠治肠风血痔。
栗——厚肠补肾。
阿胶——清肺滋肝肾,润燥到大小肠。

固肠止泻
赤石脂——固下收湿,为久痢泄泻之要药。
禹余粮——涩肠固下,治咳逆。
罂粟壳——敛肺涩肠固肾,收敛大紧,易兜积滞。
诃子——敛肺固肠,泻肝行气。
五倍子——专涩大肠,收敛甚捷。
芜荑——大肠冷滑者,此为要剂。

滑肠行滞
麻仁——滑利润燥滑肠。
郁李仁——下气润燥。
半夏——性燥体滑,下气开郁,习惯性便秘者宜。
蜂蜜——生用性凉而清热,熟用性温而润燥,滑肠,和百药。
槟榔——下行攻坚,消食下痰。杀虫降气。
干漆——行气去血淤,除陈积久滞。

攻下
大黄——大苦大寒,性沉而推陈致新,性走不守而豁经络之淤血
芒硝——润燥软坚,下泄除热。
元明粉——润燥破结,除热去垢,性较和缓。
巴豆——大辛大热,专荡沉寒积滞。
大戟——专泻脏腑之水。
甘遂——善泻经隧之水湿,直达水气之所。
芫花——性温泻五脏之水饮。
商陆——苦寒下行,治水肿蛊胀。

温大肠
肉豆叩——气暖而涩大肠,止虚泻。
吴茱萸——温中下气,除湿而利大肠。
荜拨——除冷散气,治大肠泻痢。
石硫黄——暖精壮阳,疏利大肠。

升提发散
升麻——升提阳明之气,阳气升而久泻止。
葛根——升阳明清气,散热解肌。
荆芥穗——升发,炒黑则治便血。
白芷——发散阳明风热。
秦艽——发散而去肠中之湿热。

清大肠之热
黄芩——泻大肠之火热。
白头翁——凉血泻热。
槐实——泻大肠风热。
榆白皮——利窍渗湿热。
土茯苓——去湿热止泄泻,治杨梅疮。
马兜铃——清肺热而清大肠。
漏卢——通窍泻胃大小肠之热。
川楝根——苦寒,泻大肠火而治疮毒。
 
九、膀胱经用药
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身体内的水液,通过三焦下归集于膀胱,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小便而排出体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小便上,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及尿色,质的变化。
膀胱与肾棚表里,膀胱的排尿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故膀胱的气机病变常从肾论治。尿与精液均走泄尿道,肾之下元不固,败精渗入尿道,也可引起尿质的病变。
湿热与湿浊常为膀胱病变的病因,故清热利湿排浊也为治疗膀胱症的重要手段。
膀胱为太阳经,太阳经覆盖面广而通上达下,风邪侵入,首先入太阳经,故膀胱经用药不可忽视表散风邪药。

水液入膀胱
天冬——益水之上源,下归肾家入膀胱。
花粉——生津解渴,行水入膀胱而清热。
茯苓——从脾行水,下通膀胱。
猪苓——下焦行水,能升能降,下达膀胱。
大腹皮——宽肠下气,行水渗入膀胱。
滑石——通利上中下三焦,而下走膀胱。

缩小便
益智仁——补肾温固下元,增强气化而缩小便。
砂仁——引气归元而缩小便。
山茱萸——固精秘气而缩小便。
桑螵蛸——滋阴通淋而缩小便。
芡实——滋脾阴而缩小便。

通小便
木通——治六腑热蒸而内涩,导热由小便而出。
通草——治小便不利而茎中痛,上达利肺,下达通窍。
葵子——妇女妊娠,胞转如塞,用葵子而可通。
车前子——利水而固精窍。

清膀胱湿热
泽泻——清热而利湿,利小便。
黄柏——下降泻膀胱相火,为是太阳引经药,清湿热而固肾。
石苇——利水湿善通淋。
海金沙——清湿热而排结石。
茵陈——泄湿热,治黄疸之君药。
瞿麦——降心火而降膀胱热邪。
白鲜皮——除湿热而治风痹疮癣。
地肤子——清热利水而止痒。

足太阳经药
麻黄——发汗解表.麻黄根止汗。
桂枝——调和营卫。性能横行手臂。
防风——去风胜湿,同葱则行周身。
防己——治湿清热。汉防己治水,木防己治风。
羌活——搜风治周身百节痛。
藁本——治风寒,头顶连脑而痛非此不能除。
前胡——清热下气,而治风痰。
 
十、胆经用药
胆为中正之官,为府而内所藏为精汁,与其它府所藏之水谷不同。中正,意思是不偏不倚,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影响,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胆气虚怯,可因惊恐而致病,诸如虚烦不眠,心慌心跳,多疑虑,好叹息等。胆气壮,则不受影响。倘若由致病因素而致胆实者,会出现胆气不畅,诸如胸脘满闷,胁下胀痛,口苦而干,头额两侧痛疼,口外眼角痛等症状发生。
胆与睡眠关系密叨,胆虚寒则不眠,胆实热则多眠,烦扰之则不能眠。
胆与肝相表里,胆之实证热证常与肝有联系,因此,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同样,平肝的药料也可泻胆火。

补胆
生枣仁——甘润而酸平,专滋补肝胆。醒脾疗胆实多眠。
炒枣仁——酸温而香,则补胆气,宁心疗胆虚不眠。

和胆
川芎——血中气药,升阳开郁,胆之引经药。
柴胡——升阳气,和表里,解郁调经。
郁李仁——补血润燥,得酒则入胆,下气行水。
半夏——发表开郁,下气止呕。
酒——大热有毒,用为向导,首先入胆,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
猪胆汁——胆汁苦寒,泻火润燥。
连翘——性升入胆,散诸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

凉胆
青蒿——入肝胆血分,除骨蒸劳热。
前胡——下气降火,专治肝胆之风痰。
银柴胡——治骨燕劳热,治小儿疳积。
竹茹——清肝胆之热,凉血除烦。
桑叶——清泄少阳之气热。

泻胆
胆星——除湿热,祛风痰。
青皮——气烈泻肝胆,破积消痰。
黄芩——清湿热,疏解往来之湿热。
苦参——除湿热,利九窍。
龙胆草——泻肝胆之火,酒浸则上升行外。
茵陈——除湿热而祛黄。

温胆
生姜——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为呕家圣药。
橘红——去白之橘皮名橘红,调中消痰,除寒发表。
 
白之橘皮名橘红,调中消痰,除寒发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