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四

王受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2/05
帖子
189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应“四气”如何“调神”各类方法的理解

应“四气”如何调神,本篇前四小段按春夏秋冬四季时序,就较具体地讲了如何按照四时气象的变化,调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全部生命机能活动,以适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的生命规律,达到人体养生防病,身体健康的目的。下面就这前四小段中的养生方法和道理,作出我的理解:

1、春季养生话调神
“春三月,此谓发陈”。
春天的三个月,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处于冬眠的动物也开始从洞里爬了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埋在土里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在冬天已凋凌的树木,又生发出了新芽和嫩枝,这就是“发陈”。“陈”是什么?陈就是万物生命的基础,原有旧的东西。“发陈”就是原有的基础之上,生发出新的东西,如种子的生根发芽,树木的新枝嫩叶。可以这样说,有生命的万事万物,在春天来临之际,都会有一个除旧布新的“发陈”的生命生发过程,只是以植物表现最为明显而已。那么我们人类的身体在春天的“发陈”又表现是什么?由低等级植物到高等级动物的人类,在春天的生发机理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动物界有所谓的猫叫春,动物的发情期,而人类就不是这样。低等级生命的“发陈”在人类的身体是如何体现?现代科学似乎还未有人研究过,或产生什么研究的成果,但我从自然哲学的逻辑推理,生命的演变,虽然有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别,但生命适应自然的基本机理是不会改变的。
在人体中,春天里又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的生发机能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知识来认识,我认为只能是生长素和干细胞这类具有生长和再生能力的生命物质和组织才有可能。从现代医学的理论,我们又知道,人体组织细胞常在新陈代谢谢中更新换代,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会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根本原因;另外,人体还有自我的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被损坏的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修复再生,这是人体患病后,之所以会康复的最根本原因。人体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些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长素和干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生长素和干细胞之类,恐怕就是人体具有生发能力的主要生理因素,而这些东西本身,也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新陈代谢谢,不断更新和增长的度数,是否这这些东西就是在春天里生发的主要内容,这是我的一个猜测。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天地间充满着一片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我们人体也一样,在春天里,也是人的一年中身体机能组织最俱生发的时节,如一个人的发育最好时节,就应该是在春季。
当然,人作为高等级的生命,他不似植物那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样明显的季节性的生命节律,但在人体中肯定隐蔽地存在着,只是他的这一规律的运行更加高级化了而已。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我还未发现,但我猜想,在春天中,人的生机向荣,恐怕就是体现在人的俱有再生修复能力的细胞繁殖上,如干细胞的新陈代谢谢,干细胞里生长素的新陈代谢谢等等,这些因素,在春天里,应该是最活跃的,这些东西是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病理修复的主要因素。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入夜就睡,早早起床。虽然要求早早起床,因春分前还属昼短夜长,春分后才逐渐发生逆转,这样就使身体有一个相对充分的睡眠时间。“广步于庭”是指在开阔的庭院内漫步、散步;“被发缓形”是指披散着头发,还包括宽衣解带,使形体自由舒畅,无所拘束。这些,一是指在时间上,让身体得到应有的休息,二是指在空间上,让身体有一个充分自由舒展的天地。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使身体的神机生发,各种生理机能都能健康的运转,使身心与自然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以使志生”。“以使志生”这是本篇“调神”的关键。
意志是人的精神组合活动中调节的重要杠杆,人的意志不仅支配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也支配人的全部思维活动,也支配感情。如果一个人意志消亡,这个人不仅思想和行为都处于惰性之中,连情感也会失去控制。一个人之所以人情绪低落,关键还在于意志的消沉。因此可以这样说:意志力高涨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主要支撑力量,同时又是情感调节的重要旋纽。所以在春三月中,万物处于生发的时候,春季养生的调神,最为主要的就是使志生发,有一个良好的适应春天生机勃勃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要使人保持一个为争取幸福生活的旺盛的斗志。古人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主要讲的是农业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新春的依始,为了今后一年的生计,也要立下大志,只有这样,人的精神状态才充满希望;才富有朝气和生机。
当然,“以使志生”这个“志”说的是意志,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个“志”还应是指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全身的神机的取向。在春天里,就是这个全身神机,就如种子一样,是它的生发季节,生根发芽是其主要动向。大地冬去春来,由阴转阳,阳气渐渐的不断滋生。在阳气的推动下,人的全身的机理就如春芽一样,在解冻的大地上破土而出,生发开来,整个体质和生理机能在气血充盈的滋润下,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都要生发出新的东西。由此,人的精神状态也会显得神采亦亦,充满朝气;人的思维也会更敏捷,思路更开阔,大脑的神经元,肯定会在新陈代谢谢中有更新的发展。总之,整个神机,在春天里是充满生机的,主生是其主要的特点。生就是为下个季节夏季由生到长打基础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人到了春天,一般人总会感到身体疲乏无力,困倦欲睡,这就俗语中所言的“春困”。究其原因,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冬天,人体体表心血管较为卦闭收缩,血流量相对减少,抗寒主要靠衣物来维持体温,而大脑的抗寒除帽子外,主要靠头发,相对来说,头部经常是裸露于外,因此,大脑的血流量就比身体部分要显著增加。到了春天,随着春暖大地,人的衣物也渐减,相对来说,人的表体的血流量也就相应的增加,而大脑的血流量也就相对减少。在整个冬季已习惯于高血流量而工作的大脑,一下子减少,就会出现一种不适应症,这就是“春困”的主要生理原因。
“春困”与“志生”是相矛盾的,因而在春季养生中,我们一定要想法克服这种“春困”的现象。其方法有:为了早起,就必须入夜就睡,即早点睡的意思,以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能,减少身体表面的血流量,而保证脑部血流量要求多的需要;多从事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少做乏味之事。在生活中一发现困乏,就要立即用其他方法调节消除。不要因为困,就认为需要休息睡眠,如果已经有了充足的睡眠保证,一困就又去睡,是不对的,这是有逆于春生的道理的,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病理的机理的。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这三句话还是为调神而说的,是调神的三原则。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三句话首先是对“志生”而说的,其次,它是指人的“志生”后的一种精神状态,即心态。对“志生”而说,是指春天只能立志,不能丧志;只能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与憧憬;只能一心向上,不能有任何丝毫退缩或停滞不前,或瞻前顾后,更不可灭杀自己的志气,为他人所夺。志的生发,要象春天幼芽和嫩枝嫩叶一样,那样的生机勃勃,自由地舒展向上。作为一种精神状态,这就是说,不可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着杀机、过强的好胜心、过严的管理心,这样,就会使人的心理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怒气冲天,愤愤不平的状态。
从整个生理神机来说,在春季里养生,最好不要患季节病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发。如春寒而引发的感冒病;春湿而引发的湿邪病;春瘟而引发的各类流行传染病等。因为患病就会损伤身体,与春生,与春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是逆春气而行的。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以上这些做法,就是适应春天生发的气机,养春天生发之道的养生方法和道理。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是逆向春天的气机而为,逆春气而行,其后果会怎么样?在该篇第六小段中,有过说明,其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少阳代表春令时节的阳气。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大气由阴转阳,人体的气机也是如此地转换。如果在春天里,身体内的阴阳气交不转,不生新的少阳之气,那么身体内的阴阳就会失衡。而缺少阳之气,即缺少春天生发之气,舒展向上之气,这一点,首先就会表现在肝气的病变上。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有春的气机,如肝气的疏泄、畅达、舒展的个性,就是如此。所谓肝气的病变,就是指肝气因无春天少阳之气的濡养,而使肝气郁阻不畅,气机壅塞,而因此发生一些与肝病相关的病变,有损于肝脏功能组织。另外,在春天不是“志生”,而是神丧、神灭、神志的萎靡不振,其心理状态必是紧张、焦虑、消沉、或怒气扰心,怒则伤肝;紧张、焦虑、消沉之心也同样伤肝,这些都不利于肝气疏泄、舒展、条达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样结果,必会使肝气阻滞不畅,肝气瘀阻壅塞,其气机序乱,也会影响整个脏腑功能的无序的发生,如脾胃升降的无序化,心肺与肾功能升降出入的无序化。这样,后天的营养补充跟不上,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身体的营卫能力被削弱,身体素质自然就会降低。到了夏季,因为养生者不足,遇到夏季的酷暑,“重热则寒”,“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体内的阴阳变化就会失调,热甚反而会产生寒凉性的病变。
综合起来说,由于生者的不足,那么奉长者自然也要少,这是夏季患病的一个原因。

2、夏季养生话调神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万物茂盛秀丽。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由于天地之气的相交作用,使得万物(许多植物)都结满了累累硕果。整个夏季是万物生长的茂盛的季节,我们人体也一样,在一年中,也是它的最关键的生长季节,由春天里生发出来的生命因素,如干细生长素等这些东西,到了夏季,这些东西如同枝叶果实一样,也会繁茂充实起来,成为成熟的生命生长要素。人体在夏季,恐怕也是在一年里生长发育的最好时节。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一入夜就睡,早点起床。夏季是昼长夜短的时刻,因此不要有厌恶白昼太长的心态,要舒心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这“三使”不能望文生义,孤立地来理解,这“三使”也是针对“调神”而言的,是一种适夏季生长心态的要求,它是关系到由春到夏,由生到长的养生观念的转变。
先说“使志无怒”。
中医理论认识到:夏季天热,热能生火,火为心的属性,因此夏季身体生火多为心火。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夏天气温偏高,新陈代谢谢加大加速,又多汗,所以血流量也相应加大加快,心血管功能也比其它季节要增强,所以中医认为夏季脉象洪大就是这个道理。心主神,心藏血,心火过旺就会因心气的推动,血液流动加快而引起神机的亢进,使人心情易烦发燥,甚至于产生怒气。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夏季调神,首先就必须“使志无怒”,要让人的神态在夏季里平和安稳,不轻易动怒。天气燥热易烦,“心静自然凉”,调心,调神,以静制动,以安静的心态除去烦劳,度过整个夏季,使阳气的生长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巩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夏天天气燥热,大地如蒸,心情自然不会好。如果我们能在心态上调整一下,以静心来看待周围,天地自然也会清静下来,这样神志就好自控起来,生长的阳气也因此得以巩固,这样就不会为病邪所加害,这是顺应时节养生的道理。该篇中还说:“阳气者,烦劳则张”,说的是人过度的烦劳紧张,就会使阳气亢盛外扬。又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说的是人若大怒,就会使阳气与形体隔绝,造成气血的絮乱。又说:“阳气者,精则养神”,这是说的阳的一种生理功能,这就是说,阳气可能通过养神转化为精气类物质,在夏三月中,如果能做好调神这篇文章,就能为身体在一年中积蓄充沛的精力。
再说“使华英成秀”
华英就是指在春季里生发出来的全部新的神机,如身体机能中新增的细胞、组织的功能和机能的活力;新补充进来的气血津液物质;新的思想精神活动及相应的神经元细胞组织等等,这些,在夏季里都应象作物一样,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由生到长,再到成熟,这是夏三月生命成长的特点,调神也应该这样,使身体的全部神机更加丰茂健运,身体更加壮实,思想更加成熟。
再说“使气得泄”
就是说要使身体内气机畅通无阻,渲泄无碍。如果气机阻碍,瘀滞不畅,在夏天成长出来的阳气运行就会受阻,造成许多气滞病,如肝、脾、胃等的气滞病。如气机不通畅太过,新生长起来的阳气积蓄起来,就会使阴阳偏离,造成阳气偏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阳气太强,就不能形成细致紧密的气机,阳的卫外也就因此失去作用,而导致外邪长驱直入,侵入机体,损害阴精。这样的阴阳两气不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难保了。如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就是指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都不通畅,这就必然要造成人体内的能量和有活性的物质在某些地方堆积,造身体新陈代谢谢的混乱,有用的物质由有用而变成祸害,并由此引发各类组织和器官的炎症的发生。由于身体的病变,就必会引起身体的抗病、免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弱化,而最后又酿成更大的疾病,乃至身亡。
“若所爱在外”
这是说人的兴趣爱好,人的志向,人的整个神态等,都必须向外倾注,而不是向内倾注,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面对现实,热爱现实。人的整个心胸都需要向外扩展,就如万物生长一样,枝枝叶叶都在向四周伸展,扩展自己的外部空间。我们也要在外部世界里去寻找乐趣和生活。在整个夏三月中,千万不可郁闷,忧郁,完全沉浸入个的内心世界里追求什么,在夏季里患抑郁病是最大的忌讳。
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夏季是生长的季节,生长的特征是,其机体向四周延伸,这是夏季里生命动向的基本规律,我们的神态也需要符合这一规律,不可违逆。其次,夏季暑热,热生火,火为心性。火气是上腾的,也向四周扩散,因此,心主神明也需要向上向外扩展,不可内收或内聚。向内收内聚,这不等于是火势熄灭,这样做就会有害于心系的功能。用现代生理学的认知来说,也有同样的道理。在夏季里,人的新陈代谢谢和血的流量加大加强,心血管和神经的功能也同样加大加强,这是应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应变,这是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这个人肯定是与世隔绝,一个人待在家里“静养”,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萎糜,毫无神色,是一个有抑郁症的患者。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这是说要顺应夏季气候变化,以养生长之道为主要方法。
在整个夏季里,我们注意养长之道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防止各种有碍于养长之道的夏令病的发生,在意识里增设各类病的防线,其中要防的病类有暑热病、湿热病、感染病等。
夏季酷暑当空,热气不断地袭人。由于长期的暑热的煎熬,又无防备意识,就极容易中暑。暑病又分阳暑和阴暑。阳暑病为在活动中所得之病,是热甚所产生之病,而阴暑则为患者过于贪凉后所患之病。
古有“长夏多湿”之说,夏季是暑湿当令的时节,因暑必夹湿,暑湿也极易伤人。潮湿的空气,随着凉风或热风,侵入人体疏松的皮肤,再随血液和津液等进入内脏,就极容易导致脾胃的运化机制失常的脾胃湿病等。
夏季病毒、细菌类极易繁殖,各类饮食品也不易保鲜,极易变质,因此,人们极易感染各类消化道的传染疾病。
凡此种种,各类夏时的季节病,养生者都必须有意识地防范。以保证应夏之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这是说,如果违逆了夏季的养生长方法,就会损伤心系功能。如何伤心,在本篇第六小段有相对具体的说明,其文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其意是说,如果违反了夏气生长的规律,则身体中春天已经生发出来的阳气(少阳),就不会继续生长成为太阳(太阳为夏令的阳气),因此,一年中身体中的阳气的生发和生长就因此受阻。受阻的结果是心气受损,“内洞”为内虚,即心气虚弱的意思。心气虚弱,阳气不足,体质自然就差,抗病能力就弱,所以到了秋天时,就极容易产生疟疾类的病害。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作物在夏季没有结果实,秋天那有收成,身体里在夏季阳气没有形成长势,到秋天,当然就“奉收者少”,再到冬天,因体质的阳气不足,秋天患过病,到了冬天还会再患病,会使疾患缠身。

3、秋季养生话调神
“秋三月,此谓容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生长已停,“容平”就是生长之势平和下来,万物枝叶繁茂,果实饱满,只待人去收割采摘。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天天高气爽,秋风急疾,大地光明透亮,一片肃清。这是秋季里天地气的一片景象。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点睡,早点起,和鸡的生活时间相似,鸡入夜就归笼,天不明就打鸣。因为秋分后,就要开始转向昼长夜短了,所以早睡早起,就是为了相对地保持睡眠的充足,多以睡眠来养神。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使人的神志安祥宁静,以减缓秋天气燥、肃杀之气对人体的控制、制约、加害和影响,这是秋天里我们应着重建立起的一种心态之一。
联想起来理解,“以缓秋刑”,要减少秋季天气对人体的危害,在神情上除了安祥宁静外,创造一个较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注意秋天极易发生的疾病对身体的加害,要从心理提醒自己,加强防范,减少秋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秋天易患的疾病,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疟疾外,还有其他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中毒,细菌性痢疾和大肠杆菌肠炎等。“病从口入”,这些疾病,多从食物和手的传播渠道感染。再就是秋燥本身对呼吸道的损害,又尤其是对肺部的侵害,引起津液的被损,造成唇干口燥,或呼吸道上的炎症,包括感冒和支气管炎,乃至肺炎等。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秋天是收割采摘的季节,我们调神也应适应这一气候的特征,要以收敛为主旨,要将夏季里施放的神情收回来,以心理内向一些为主,这是秋天里我们应着重建立起的心态之二,这样做是为了适应秋天“容平”,即平和的生命特点。
秋天天气特别干燥,因此,又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因秋燥所引起的心烦易怒,要防范秋怒。秋天老是愤愤不平,怒气冲天,这是与秋气的生命特点相背离的,这样的结果是,伤神、伤心又伤肺,这样会使人体的精气神都受到相应的损害。从养生意义上说,本来夏季生长出来的东西,经过这么一折腾,可能到秋收时节会“颗粒”无收,春夏的养生成绩,因而化为泡影。
关于民间流传下来的“秋冻”的说法,也即有人所说的“薄衣御寒”之法,似乎与秋养收之法有点矛盾。但是,仔细想想,并非是完全毫无道理。从其生理机理上来说,经过春夏的阳生阳长,一个人体内的阳气是得到了充足的补充的,因而中医所认为的“清阳发腠理”,属于保护身体,抵制外邪入侵的卫气,也是充足健运的。到了秋天大气气运阴阳交替的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强,如果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式的加衣御寒,在初秋时,人体阳气还旺时,秋凉尚不显著时,可适量少加衣物,提起精神来抵挡秋凉,以此来增强身体御寒的素质是可以这样去做的。但是,不可千篇一律,而要因人、因时而异。如有病者、身体素质弱者、秋寒突然较猛来袭时等等,都要千万谨慎行事,不可盲从。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夏季是“若所爱在外”,而到了秋天就要相反,要“无外其志”。这与前面的“收敛神气”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一句话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在秋天里,最容易伤感,形成一种古人所说的“悲秋”的心理。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因为人的心理条件反射所造成的。秋天里,万物凋谢谢,一片荒凉,触景生情,人也会因此产生伤感,产生一种特有的秋思、愁绪。“无外其志”,就是劝人不要这样触景生情,不要这样去随意地联想,在秋季里,越要乐观向上的生活,要看到秋天里黄灿灿,沉甸甸的果实;要看到秋山红叶;要登高望远,看到秋天明静清彻,妩媚秀丽的起伏山峦、碧水蓝天和云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又说“忧伤肺”。如果在秋天里过分地悲伤,伤及了肺,就会因此伤及全身,因为肺是脏腑中一个很重要的脏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与肺相邻,都处于上焦,胸腔的上半部,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很明显,肺的功能地位就是臣相的地位,辅佐心脑血管神经中枢,共同管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发挥。所谓“治节”,就治理调节,和心脑血管神经一起共同调节全身的机能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中医认为肺的功能特征就是宣发和肃降,这是肺的特有神机,其实质就是清阳之气功能特征,所以肺气宜清不宜浊。而且肺是一个娇脏,极容易受损,如果“忧伤肺”,肺的神机功能发生障碍,肺气逆行,浊气浊水上逆不轨,肺气就会由清变浊,形成肺气肿,肺水肿,肺炎,哮喘等多种疾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是适应秋气的特点,以养收为主的养生方法。收为收获,收敛,或内收内聚。用四季养生联系起来说,就是要将身体春生夏长出来的阳气和相关的生命力物质,收集起来,以备冬季的收藏待用。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生活规则如违逆了秋气,就会损伤肺气,损伤中医所认识的肺系功能,同时,秋天应有的收获也落空。春夏新生长出阳气类生命物质,因秋病损失,故没有收获。秋无收,冬也就无所藏了,所以“奉藏者少”。因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到了冬天就易患病,如飧泄病,即完谷未化的泄泻病,多属寒证。

4、冬季养生话调神
“冬三月,此谓闭藏”
冬天的三个月里,是万物封闭收藏的季节。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大地干裂,万物凝重,阴在外,阳在内,天地间的阳气是固守在内的,不会被轻易地扰动,同样,人也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扰动周身的阳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因冬季昼短夜长,夜晚阴气浓重,阳气不足,所以人的行为活动最好也适应这一变化,早卧晚起,让人们多睡一点,多静养安神,等到日出了再起床,迎接明媚的阳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这几“若”,是针对冬季里整个心神的调节而言的,这是冬季里应建立起的一种心态。
先说“若伏若匿”。
冬季是万物封闭收藏的季节,人们不仅穿棉衣棉裤,还要戴帽、围巾、手套等,总之全身几乎都要被厚厚的保暖物遮盖起来,必须裸露的皮肤区极少。人的神情、神气、神色等,也要“若伏若匿”,就是要隐伏,也要有躲藏起来的意思。
再“若有私意”
冬天里的隐伏、躲藏,就如一个人的隐私一样,要深藏于里,永生都不可轻意外露让人知知晓。
再“若已有得”
就好似得到一样自己十分想要的东西一样,无比珍爱,乐在心里。它与失是相反的,得是向内的,而失则是向外的。失去的东西,顾然可惜,遗憾,痛心,但人们总是不愿意去想它,而是将其遗忘,抛开它离我而去。
这“三若”是从几个侧面来说的,但基本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冬季调神要向内,而不是向外。为什么要反复地重复这样一个意思,这就说明这一调神方法,在冬季里的重要性。
现在的问题是,冬季里为什么调神要向内,不可向外,除了生命在季节里的生、长、收、藏的一般规律外,对于人来说,还有什么科学依据?
生命的神形是有机统一,这是人们认识的经验,也是科学的道理。中国传统哲学就是这样认识的,如《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内经》的医理和治病理念也是如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在中医的“四诊”诊疗技术中,所谓望诊中的望神色,就是诊断病情的一方面重要经验。所谓得神,失神,有神或无神,这是中医判断病情的轻重、转归的重要经验之一。神与形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形,就会有什么样的神;反过来也是这样。
人体的外形,在冬天,皮肤腠理相对紧闭;毛孔相对闭塞;肌肉组织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凝聚,流动缓慢;整个机体也是相应收缩,而不是舒展向外张扬的。基于这一生理的变化,所以人的神色机理也应相应的内收内聚,以适应冬天里形体生理的这一变化。不仅如此,由于天寒地冻,人们畏寒怕冷,在整个冬季里,人的外形还有许多人类所有的变化,如人们的户外活动要相对地减少,如东北人的“猫冬”,躲在屋里不出户或少出户;由于衣物厚重,人的形体活动也要相对减少,动的幅度也会减弱,为抗外寒,全身是紧缩内收的。这些外形的变化,其实内神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人的整个心态会变得好静、求稳、内向。这种因冬季气候原因,使形神发生这类统一的变化,不是主观的原因,而是客观环境所迫。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这是从人体生理机能上来说调神的。人体在冬天里要防寒,要注意保暖,别让身体冻着。“无泄皮肤”,就是指不要让身体受冻之意,其中包括有穿衣不足,或在户外太长而受冻伤了神气等。为什么要说“无泄皮肤”呢?因为,中医也认识到人的皮肤就是身体的保护层,也是内外气体相交的重要通道,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综气、营气、卫气等,它们的运作都是在皮肤的保护、勾通下工作的。如果在冬季里,不注意“去寒就温”,让身体受冻,就等于是皮肤的外泄,就等于是让寒气侵入机体,这样的结果是,身体内的阳气必然要出来阻挡御寒,为此,使身内的阳气因而受损。如果太过了,就会使身体内的阳气不断地受损,这就是“使气亟夺”,而因此伤神。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是顺应冬季气候,以养收藏为本的养生方法。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如果违逆了冬气,不顺应冬气而养生,结果给春天所创造的养生发的条件就不足,因而春天就易患痿厥病,即一种手足无力,突然发晕的逆冷病证。这是因为冬天里身体阴阳不平衡,絮乱,造身体素质的低下,柔弱,到了春天生发的季节,因基础的不牢固,故春天里的生机就会受到影响。生机不足,春阳难发,春天的身体健康就更加成为问题了。
 
欢迎网友读贴、回贴并指导。
 
路过,看一下。
 
关注一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