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论《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下)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0
年龄
44
李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

研究《黄帝内经》的身体观,不能脱离《黄帝内经》诞生时期的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产生那一语言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里的“身体”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身体”指血肉形躯之身,广义的“身体”则是统摄了形、神、气、志,是生命整体。《黄帝内经》的身体观有以下四个范式。

以气为根本的身体

气,原本是文化哲学概念。在哲学意义上,它具有物质含义。正因为如此,医家把它作为建构中医学理论的工具。医学家们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构成的,人的身体功能也是气,形成了以气为根本的身体观。

“气”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云气也,象形。”其原始的意义为云气、烟气、雾气、风气、寒气、呼吸之气等气体状态的物质。由这些直接感受到的物质升华发展为哲学上的气,又发展成为气论,如精气论、元气论、气一元论等。气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的初始概念,也是贯穿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范畴。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各种气名271类,2997个。从生命活动、病因、病机、证侯,到药性、治法、养生,无不贯穿着气的理论,并坚信“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理念。

物质之气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自然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气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物质颗粒。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就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黄帝内经》认为,气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和地就是整个自然界,由气构成的天地自然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产物,都是以气为基本构成元素的。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指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还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因此,身体及其生命活动,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秉承天地阴阳之气的和合作用而产生的。

功能之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也指出:“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这些论述,指出了气的运动属性,强调气的运动是气的本性,万物的变化源于气的胜复。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都靠气的推动,气是维持人身体正常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同时又是推动人体各器官生命活动的动力。此外,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现象,也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强调的就是精神意识是物质运动产物的观点。

病证之气 《黄帝内经》的时代,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是用“邪气”这一概念来概括说明客观存在的致病因素。邪气是一种“气”,极其细微,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如《灵枢·贼风》所说的那样:“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这也说明了“气”无形的特点。但“气”又是真实存在的,气的充沛与否、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协调将导致身体的病理变化。倘若气有虚实,或运行失常,整体或部分脏器的机能活动减弱或者出现障碍,易为邪气所侵而产生疾病。

阴阳同体的身体

阴阳学说是先秦两汉时期宇宙论的重要理论框架,它也成为当时医学实践的指导性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用阴阳的概念命名了身体。

以阴阳命名身体 《黄帝内经》从阴阳角度来分析身体,把身体内外表里都用阴阳来命名区分。如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人体表皮为阳,皮下为阴;身躯为阳,内脏为阴。内脏又分五脏六腑,五脏功能在于藏,为阴;六腑功能在于传输,为阳。心理情绪上,激动、兴奋为阳,悲观、低落为阴。病症上,发热为阳,恶寒为阴;亢进为阳,衰减为阴;机体为阴,功能为阳;血为阴,气为阳等等。《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也就是说,自然界虽然变化万千,“万之大不可胜数”,但其根源在于一阴一阳。根据这样的推理,《黄帝内经》呈现了以阴阳命名的“黄帝的身体”,这是被称为阴阳同体的身体,这里阴阳只作为逻辑和关系的概念,而没有作为象征性的功能来表达。

以阴阳解释生理病理 宇宙万物,在阴阳关系上处于自然平衡状态,要保持人体健康,主要就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所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辨别阴阳关系,作出诊断。身体疾病的产生也是分阴阳的,病的外因为阳,内因为阴。病机千变万化,但无非阴阳失衡,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具有五行属性的身体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性质的物质构成的,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导致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到医疗实践上,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生命活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

中医的“藏象学”,即人体的内脏与全身各部位表象的相应关系,从外表的症状可以诊断内脏某一部位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内脏与五行是一一对应的,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脏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强调的是功能而非解剖结构。这让我们看到,考察身体的存在和结构特性,必须遵循五行生克的道理,才能找到掌握和控制这些复杂系统的途径。

以经脉贯通的身体

先秦两汉时期,通过阴阳五行学说,人们构建了当时人关于世界图景的理论框架,世界被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大系统。对于身体的研究,当时的人认为身体也是以阴阳五行为系统的一个小宇宙,并以自然界的十二经水来类比人身的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由经络联系起来的。人体主要经脉有十二条,称为“正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十二经脉所构成的循环系统,把五脏六腑与人体外表联系在一起,把五脏、五官以及全身各部位联系起来,这对于人体疾病诊断、针灸治病都有指导意义。除了十二经脉外,还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他们各自构成局部网络系统,形成小循环。经脉学说反映了《黄帝内经》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特色,在几千年的养生和治病实践中得到验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