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谈《伤寒论》方中大枣的药用意义

鹅不食草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1/01/18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4
摘要: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var.inermis (Bge.) Rehd.的成熟果实。《伤寒论》方多用大枣,在全部112方中,用大枣者40方,使用率在40%以上。大枣既是一味常用药物,也是一种寻常食品,故它的药用意义往往不易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此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知识,旁征相关科学文献,谈谈《伤寒论》方中大枣的药用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大枣、用药意义、



一、大枣的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论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大枣味甘,性平。有人认为大枣性温;有人认为大枣兼具辛味。

综合历代医药学家的认识,大枣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补益、解毒、和百药。

1.补益

大枣的主要作用是补益正气。《日华子本草》云大枣“补五藏”。虽然《神农本草经》论大枣时有“主心腹邪气”、“通九窍”的表述,那是说大枣通过补助正气,能产生祛除邪气、通利九窍的效果,而不是说大枣有直接的驱邪作用。《本草经疏》说: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甘温能补脾胃而生津液,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四肢和也。”《本草崇原》说:大枣“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久服则五脏调和,血气充足,故轻身延年。”

大枣之补益作用,细分之,曰补心、补肺、补脾胃、补气、补阴血津液。

(1)补心:包括补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大枣的补心作用反映在《伤寒论》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小建中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方剂中。炙甘草用大枣30枚,治疗心阴阳两虚,心动悸,脉结代,此足见仲景倚重大枣的补心作用。《本经》言主“大惊”,后世医家云大枣有“强志”作用,那是大枣补神明之心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许叔微《本事方》记述一妇脏躁,悲泣不止,祈祷备至。许学士忆古人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记述程氏妊娠四、五个月,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与大枣汤治之,一投而愈。大枣补益神明之心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2)补脾胃:大枣补脾胃的作用反映在《伤寒论》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枣汤等方剂。《本草崇原》:“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本草求真》谓大枣“为补脾胃要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脾胃就能间接达到补益五脏的效果。

(3)补肺:大枣补肺作用反映在《伤寒论》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方剂中。《日华子本草》云大枣“润心肺,止嗽”。

(4)补气:主要是补心、肺、脾胃之气。《本经》言大枣“补少气”。少气既可以是指病变,正气虚少,也可以是指气不足以吸的“少气”症状。

(5)补阴血津液:大枣补阴血、津液作用反映在《伤寒论》桂枝汤、桂枝新加汤、炙甘草汤等方剂。桂枝汤大枣与芍药,桂枝新加汤人参、芍药、大枣,它们发挥着补益营阴的作用。

2.解毒

解毒药的解毒机理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为消除或降低有毒物质的毒性,一为保护正气不受毒性的损害。大枣与甘草解毒,都具有这样二个方面的机理,然甘草以消除或降低有毒物质的毒性为主,而大枣以保护正气为主。一般来讲,大枣的解毒作用强度不及甘草。十枣汤中的大枣,既有保护胃气,保护正气的作用,也有至于甘遂、芫花、大戟的作用。《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大枣,其作用也是如此。大枣以保护为主。又古人云大枣能“杀乌头毒”。但仲景乌头煎用白蜜解毒,而不用大枣;诸用生附子方,如四逆、通脉、白通等,亦不用大枣。笔者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解毒不一定都用大枣;临床常常会用到有毒性的药物,但其毒性不一定都要解之除之。对药物的毒性善加利用,即可变害为利,变毒性为疗效。

3.和百药

《本经》谓大枣“和百药”。后世有人称大枣“通九窍略亚菖蒲,和百药不让甘草”。所谓“和”,是使多种药物的性味合和的意思,与烹饪学上说的“五味调和”的“和”意思相近。何以知使药性不和?何以知药性合和?判断的标准有多种,有一条标准是患者服药以后是否出现消化道反应。如果没有消化道反应,一般来说,药汤的味道就能够为患者的身体接受,处方诸药的药性就基本上是合和的。从口感上讲,“和百药”就是使药物味道合和。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方,芩、连苦寒,不利于口,有大枣、甘草和之,其味即能调和。笔者认识到,半夏泻心汤等方,由于有足量的大枣、甘草,药汤的口感较好;如果不用大枣、甘草,药汤的味道即苦涩辛辣,难以入胃。

二、大枣入煎前准备



张仲景用大枣都指出要“擘”,就是破开之意。大枣如果不破开,其有效成分不易提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就指出,凡是植物果仁入要,都必须破开入煎。我们曾在实验室提取大枣cAMP,破开提取的量远远高于不破开提取的量。此外,入药大枣都是干品,如果不破开,它在煎煮过程中将吸入药液,大枣因而变得饱满鼓胀,成为一个个囊性物体,不排除吸入较多其它药物成分的可能性。现在有些药店出售的大枣已经炮制破片,值得提倡。有古人言大枣要“劈除内核服,免人烦。”笔者尚不明白其道理。



三、大枣用量



《伤寒论》用大枣,其量甚多。用量最多者为炙甘草汤,大枣30枚,其次为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枣俱为25枚。用量最小者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汤和柴胡加芒硝汤三方,大枣仅4枚。然而这三首方剂都是由原方减量形成的小方,大枣的绝对用量虽然较少,而其相对用量并不少。1枚大枣重多少?仲景称之为大枣,自然不是小枣。然东汉时期1枚大枣有多重呢?这是难以考证的。今天的大枣,笔者曾经多次称取过其平均重量,结果为2~4克/枚。若按3克/枚计算,桂枝汤等方用枣12枚,即有36克之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枣15枚,重约45克;当归四逆汤用枣25枚,重约75克;而炙甘草汤用枣30枚,约有90克之重。观今日临床用大枣,即使用仲景方,往往也不守仲景剂量,而是像李东垣那样,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仿佛在用“药引”。有好几种《伤寒论》方面的专著,编著者在写药物剂量时,都将大枣用量该为4枚,可见一斑。民国经方大家曹颖甫用仲景方,其大枣常常减少用量,如《经方实验录》中桂枝汤诸案,大枣或3、4枚,或7枚,仅一案用依仲景剂量,用够12枚。或曰,古时枣小,今日枣大,故仲景用枣枚数多,今日则宜减少枚数用之,正与古代用量相近。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古代药物气味纯厚,而今则气味淡薄,力量减矣。所以,今日用仲景方,也应该按仲景规定的枚数用,不可以为寻常食品,无足轻重,率意减量。



四、大枣之禁



大枣味甘,肉厚含津,有甘壅之弊,容易增湿滞气,故古人言“腹满最忌”。一般来讲,湿热内盛之体,齿病、疳病、虫病、风疾、痰热、中满内实,大枣有所不宜。

《伤寒论》小柴胡汤用大枣,若胁下痞硬,则去大枣,加牡蛎。一般都以此为依据,说大枣滋腻,既可能碍脾胃运化,亦可能滞塞肝胆气机。如果肝胆气机为邪气所阻,郁滞不行,则不宜用大枣。笔者认为,对于大枣甘壅问题要灵活看待,不能拘泥。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腹满时痛,甚至大实痛,仲景同样用大枣。大柴胡汤证属于少阳郁结并伴有腑实壅阻,邪实气壅程度过于小柴胡汤证,而《伤寒论》仍用大枣12枚。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内蕴,表邪外郁,《伤寒论》仍用大枣12枚。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旋覆花代赭石汤证,都见心下痞,甚至痞硬,俱不忌大枣。此外还有《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证,腹满内实,其方亦有大枣10枚。可见胸满不忌大枣,腹满亦不忌大枣。中医方剂绝大多数都是复方,看药物的作用也罢,看药物的副作用也罢,要从全局看,不可片面地仅仅看某一味药物。在复方中,药物靠着君、臣、佐、使的配伍,能增强作用,较少或消除副作用。比如大枣甘壅,如果有生姜、半夏辛散,或枳实、厚朴行气除满,或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或大黄、芍药泻下内实,其甘壅之弊即已得到制约。
 
回复 1# 鹅不食草


欢迎新朋友,希望多交流。
 
嗯,大枣方圆,红黄甘醇,土德之厚。大枣中,窃又以陕西榆林大枣为最,黄河故地滩枣,枣肉坚实,滋味醇美,入药之佳选。
 
后退
顶部